近兩個月,院長追劇的快樂都是懸疑劇給的。
前有「陰樂」和「爬山」梗讓人「清涼一夏」的《隱秘的角落》。
後有高能劇本拯救ab演技的《摩天大樓》。
還有開場團滅的《在劫難逃》,帶感的設定足以讓人拋棄對流量的偏見。
若把目光追溯至精品網劇的源頭——《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我們會發現:
懸疑類型已然成為國產劇品質的突破口,以及爆款的最大來源。
院線片也一樣,貼著「冷門」「小成本」標籤的懸疑電影,往往能夠製造年度驚喜。
2017年的《看不見的客人》,2018年的《完美陌生人》,以及2019年的《利刃出鞘》等,都是引進片中的口碑王者。
從2019年放到2020年的國產懸疑片《誤殺》,更是影院復工後的「續命良藥」。
去年年末奪得12億票房後,復工重映再度破億,實打實的票房黑馬。
懸疑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從阿加莎到希區柯克,觀眾對懸疑電影永不厭倦。
這一最為考驗編劇手藝的電影類型,不僅會帶來官能刺激,還能在到達真相的過程中,抽絲剝繭,一層層揭開人性的面具。
爽是基礎,它還具備深度挖掘文本內涵的潛力。
想感受震撼眼球+燃燒腦細胞的雙重樂趣?
好電影又來一部——
《死無對證》
上映日期:9月18日
《死無對證》改編自西班牙口碑神作《看不見的客人》。
珠玉在前,但它絲毫不弱。
豆瓣評分8.4,被視為「2019年度冷門佳片」之一。
導演斯蒂法諾·摩爾蒂尼曾憑藉電影《麥肯尼加省》提名柏林金熊獎。
男主裡卡多·斯卡馬喬則是好萊塢知名熟臉。
演得了爆米花爽片裡的反派(《疾速特攻2》),也能駕馭伍迪·艾倫式的愛情喜劇(《愛在羅馬》)。
另一位男主法布裡齊奧·本蒂沃利奧曾出演安哲的影史經典《永恆和一日》。
這兩位都得到過義大利大衛獎(相當於義大利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威尼斯電影節帕西內蒂獎的肯定。
可以說,《死無對證》啟用了義大利演員中的黃金陣容,光看他們飆戲就值回票價。
同時,在毫不拖沓的節奏感和屏息凝神的懸疑感上,《死無對證》還是原來內個味。
永遠猜不到的下一秒和高能結尾,讓人震驚之餘又直呼過癮。
即使早就被劇透,期間幾度反轉的真相,還是讓你有如坐過山車般的爽感。
男主多利亞事業有成,妻美娃乖,妥妥的人生贏家。
正值當選米蘭年度企業家,風光無限之際,他卻被指控謀殺了自己的情婦,藝術家蘿拉。
被軟禁的精英才俊,請來了打官司從無敗績的律政界「獨孤求敗」——大律師費拉拉女士,來為自己辯護。
氣勢凌人的費拉拉女士針對案件經過,向多利亞展開了盤問。
「痛苦是救贖的必經之路。」
費拉拉勸男主不要在自己面前賣弄聰明,隱瞞真相。
整部電影就是在多利亞的供述和費拉拉的逼問之中不斷豐富延展細節。
兩個人互不信任,你來我往之間都是心理壓制和智商交鋒。
多利亞是真正的狼人,還是被冤枉的肖申克?
這成為我們觀影時遇到的第一道也是最終的謎題。
決定了我們能否信任他講述的故事版本。
第一層案件,是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密室謀殺案。
多利亞和蘿拉幽會數月,被人發現後伺機勒索。
兩人按照對方的指示,去某偏遠酒店的指定房間交封口費,卻發現被騙。
正要拿錢離開,多利亞被人從背後擊暈,等他醒來,就發現了蘿拉的屍體,上面灑滿了錢幣。
但是,整個作案現場,除了多利亞,目擊證人沒有看到任何人從房間出來。
如果多利亞說自己被人設計陷害屬實,那麼這個人是誰,又如何從一個密閉的房間裡憑空消失?
直到費拉拉女士拿出一張年輕男子失蹤舊聞的報紙,案中案才浮出水面。
原來兩人幽會的路上,撞到了開車回家的男孩丹尼爾。
如果說室內謀殺案只是惡果,那麼裡面嵌套的車禍案,才是導致一切的因。
為了掩蓋一時過錯,毀屍滅跡,潑髒水給受害人.
人性自私的基因在極端事件中逐步暴露並膨脹起來。
喪心病狂的人究竟是蘿拉還是多利亞,又成為片中第二大懸疑點。
影片設置的第一次震撼莫過於:
蘿拉被好心大叔託馬斯·加裡載回家修車,卻發現他們撞死的男孩正是這對善良老夫妻的兒子!
蘿拉害怕暴露的緊張,老夫妻被蒙在鼓裡的可憐,善意與惡行的對比衝擊.
都濃縮在短短的幾分鐘交談裡。
至此,蘿拉遇害的密室殺人案也就多了一種解釋:
這很有可能是加裡夫婦為了兒子進行的復仇。
誰掩埋了罪行?誰殺了蘿拉?
難道又是一出以暴制暴的戲碼?
隨著更多細節的浮現,真相愈加撲朔迷離,也更加沉重不已。
直到最後一刻的大反轉,這齣復仇大戲遠比「以暴制暴」來得更有衝擊力。
它是愛和強權的較量,是良心救贖和冷血傲慢的對壘。
除了層層反轉的真相,片中的細節也值得仔細留意——
回過頭看,就發現老夫妻遠比想像中聰明冷靜。
蘿拉和多利亞的謊言,其實早已在他倆面前露出了馬腳。
比如蘿拉向託馬斯編造了一個假名,丈夫打電話來喊的卻是「蘿拉」。
這時開車的託馬斯,朝她看了一眼。
蘿拉去到託馬斯家,丹尼爾的手機正在她包裡,加裡夫婦打電話給兒子時蘿拉趕緊將手機塞在了沙發下。
看似矇混過關。
但男孩開車時正好在跟女友發簡訊,夫妻倆只要看到簡訊時間就知道兒子的手機不可能一直在家。
初次見面,託馬斯跟蘿拉寒暄:妻子學文學,自己愛戲劇,兩人是在戲劇社認識的。
這句話早已為片中最大的懸念埋下了伏筆。
所以,一刷《死無對證》時,最大的感受可能是驚訝、驚豔;但二刷三刷,就會有更多發現和更多情緒。
先是弱勢群體被逼至絕境的痛苦,再是弱勢群體扭轉局勢的爽感。
先扎心,後解氣。
上流社會的虛偽醜惡,父母之愛爆發出的強大能量。
這一主旨內核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誤殺》。
相對於肖央基於一個影迷的自我修養,效仿電影蒙太奇逃出生天。
戲劇愛好者加裡夫婦,則顯示出了更高階的從業者素養,戲中戲配合得天衣無縫。
在燒腦的快感之外,他們本身也是對電影這一藝術的解釋:
電影和表演如何偽造真實。
而《誤殺》同樣是一個成功的改編案例。
成功到甚至讓許多人忘記了原作,印度的《誤殺瞞天記》。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誤殺瞞天記》同樣改編自一部印度電影《較量》。
這些年來,成功的改編越來越多。
《完美陌生人》前前後後被改編了9次,中國版的《來電狂響》也是國產改編裡比較出色的作品。
法國的高分懸疑短片《調音師》,被印度改編成了長片。
咖喱味的喜劇元素和多次神反轉,使得趣味性很足。
其實改編並不是原罪,關鍵還看劇本過不過硬。
足夠優秀的劇本原作,是經得起改編的。
例如改編自影史經典《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至今是國產片中最優秀的改編之作。
也彌補了國產片在法律意識、公民意識這一塊思考的空白。
劇本的改編水準也決定了影片的本土化質量。
例如《誤殺》中的東南亞華僑文化背景、底層小人物情結,國內觀眾看了肯定要比印度版更有代入感。
從劇本來看,《死無對證》無疑是穩的。
原作劇本已經成為中小成本懸疑片的標杆,而改編劇本也獲得了義大利奧斯卡的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
尤其是懸疑電影,劇本更加是一劇之本。
比拼智商的不僅是電影中的對手,還有編劇和觀眾。
一部優秀的懸疑電影,即使被你猜中了大結局,編劇還是有一百種方法讓你在觀影過程中大吃一驚。
如果你已經很久沒有享受燒腦的刺激感,或者沉浸在一部好電影帶來的快樂裡,恭喜——
9月18日,可以走進電影院,一起在「死無對證」的設定下搜尋「百密一疏」。
別怪我沒提醒你:
二刷或N刷,即可收穫雙倍和N倍快感~
推 薦 ❤ 閱 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
籤約帳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
點「在看」,一起收穫燒腦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