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這部發生在人與狗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發人深省的鬧劇,是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一篇課文,至今我仍記得當時的感觸:笑大於悲。
悲的感覺自然有,但年少的我們因涉世不深對那種思想感情體會尚淺,只從契訶夫幽默譏諷的筆調之下,清晰地看到奧丘梅洛夫荒唐可笑的一面。
而今,當我重讀這個故事,對其中每一個角色,包括警監、警士、首飾匠、廚師,甚至人群、小狗、未曾露面的將軍及其哥哥,都看得真真切切;他們的地位尊卑、人性善惡、以及生存於世的為人處事之道,在短短的篇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讀了嬉笑之餘痛徹心扉。
變色龍,我們都知道,它最大的本領是隨周圍環境而改變自己的體色,其變化之快幾乎在眨眼之間,令人驚豔。實際上,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小動物,喜愛之餘還有幾分敬慕在。
而契訶夫筆下的「變色龍」雖和這動物有著神似的特徵,卻是一個讓人厭棄的角色。變色龍的變色,一是為自身的安全,二為捕捉獵物;我們眼前的這個似乎也是。只不過,他的變中有不變,在這變與不變中,儘是人性的醜陋與不堪。
01六次判定五次變化:在變與不變裡做人的道德底線在哪裡
故事的緣起是首飾匠赫留金被一隻白色的小獵犬咬傷手指,正當赫留金奮力捉住小狗時,身穿新大衣的警監與其跟班恰巧路過,於是兩位公職人員便在當場做了一次案審。
故事的經過從頭到尾也不過一刻鐘的時間,但我們的警監奧丘梅洛夫先生卻對肇事者——那隻小狗做了六次判定,與此同時他本人也像只變色龍一樣,反反覆覆變了五副面孔。
初始時,當他看到赫留金鮮血淋淋的手指頭、聽到他的控訴,旋即做出判定,要將無故咬人的小狗消滅。理由是「沒準是條瘋狗」;並且還要查一查狗的主人,施以顏色,以儆效尤。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忠於職守、一心為民的好警監形象。
然而當人群中有人說這個可能是將軍家的狗時,奧丘梅洛夫的嘴臉便借著天氣熱脫大衣徒然翻轉,繼而將矛頭指向原告赫留金,說他無事生非、藉機訛錢;警士葉爾德林也添油加醋,說赫留金是個愛胡鬧的傢伙,說不定他先拿菸頭燙狗取樂。於是「這麼小」的狗自然是無辜者。
這是最初的兩次判定,接下來的兩次是由警士引起。他首先推翻這狗是將軍家的說法,理由是將軍家都是名貴的純種狗、大獵犬。於是這狗的形象在警監口中又打回原形,是個「要毛色沒毛色,要模樣沒模樣」的「下賤貨」,宣稱「要了它的狗命」;而受了苦的赫留金自然也受到保護。
可是當警士又將信將疑地說「沒準就是將軍家的狗」時,這狗便又「沒準是只好狗」了;狗是「嬌貴動物」,哪能讓隨便一個混蛋用菸頭戳它的鼻子?錯自然都在「笨蛋」赫留金身上。
最後兩次判定是在將軍家的廚師到來後。首先廚師否定了這條狗,警監便當機立斷,「那就不用多問啦」,「說它是野狗,就是野狗,弄死它就是了。」然而想不到的是,廚師緊接著語氣一轉說「這是將軍哥哥家的狗」。到此為止,小狗的主人確定,警監奧丘梅洛夫的案件也有了最終的判定:「這小狗還不錯,真夠機靈的,照這傢伙手指頭就是一口……」
如此,便坐實地驗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俗語:打狗看主人。同時也凸顯出奧丘梅洛夫斷案的準則:維護當權者的利益;以保個人安危。
六次判定,五次變化。變中有不變,而不變的就是對上的諂媚、對下的欺壓;即便偶爾假意公正、嚴厲,也是為了騙得自身尊嚴和威信。
而如果我們想要從這其中探尋做人的道德底線,則肯定不得而知。因為在這裡面根本就沒有底線;若非要說有,保住自己的飯碗、安穩住當下,就是他們的底線。只是它與道德背道而馳罷了。
02《變色龍》中的人物形象,沙皇社會上、中、下三個階級的憂樂尊卑
我們說《變色龍》短小精悍,是因為它雖則篇幅簡短,人物形象卻豐富又豐滿。其中涵蓋整個沙皇社會上中下三個階層,每個階層面臨的生活處境和個人命運都在契訶夫的三言兩語中彰顯無遺。
首先是位於上層的當權者。契訶夫雖然並沒有在文字裡表露絲毫他們的權威和殘暴,但我們卻是通過他家的一隻狗,以及「打狗看主人」的奧丘梅洛夫身上窺見他們的厲害。他們就像躲在小狗背後的「大狗」,是權利與專治的化身,不怒自威。
然後是警察階層。奧丘梅洛夫和葉爾德林,他們一個為主一個為輔,極盡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之能事。對上溜須拍馬、卑躬屈膝,對下專橫霸道、欺壓弱者。
奧丘梅洛夫作為警監是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本著為民辦事的虛假外表,行使沙皇專制的統治。必要時他擅長掩人耳目,而事實上只是打著遵守法令的官腔,幹著諂媚邀功的勾當罷了。而葉爾德林則是個奴性十足的人物,他在整個故事進展中僅有的三個動作、四句話語,表現出的全是奴性。
最後是平民階層。首飾匠赫留金和圍觀的人群,是故事的平民階層。赫留金雖然看似故事的主人公,但卻是一個卑微無比的人物、一個起著襯託作用的存在。他沒有一點話語權,更沒有為自己申訴的權利和能耐。
而那些圍觀的人群,正是魯迅筆下的「看客」。淡漠、冷漠、軟弱、無知。這些在故事初始時像是「從地裡冒出來」的看客們,其愚昧、麻痺的表現盡在故事結尾處的「哈哈大笑」裡。
同為弱者而無同心,反倒在迎合強者、隨風倒上略勝一籌。書中兩次「是將軍家的」的斷言都是出於他們之口,從這一點上,他們也不算是真正的看客,而是強者的幫客了。人情的冷淡冷漠,愈加襯託著環境的冷清與悽涼。
03「打狗看主人」,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活成了「變色龍」
契訶夫筆下的「變色龍」的嘴臉的確醜陋,尤其是其轉瞬間反覆無常的表現,可謂醜態百出。然而,在現實的世界中,也不乏奧丘梅洛夫這樣的人物。
只是,現實中事態的變化遠沒有故事中的情節發展之快、以及其近似滑稽的戲劇性。再有,就是現實中的我們越來越精於偽裝,在不露聲色中將不光彩的事情做盡。
「打狗看主人」是一個漢語詞語,表明在人們的處世哲學中此觀點由來已久。巧的是,它幾乎完全契合了契訶夫故事的主旨。可見,中外文學與現實之間有著太多相似性。
所謂故事源於現實,一點不假。
「打狗看主人」,顧名思義,被狗咬了,這狗該不該打。一般意義上,肯定必打無疑;可如果它是你上司的呢、你前輩的呢、你嶽母的呢、甚或你兒子老師的呢?那肯定就另當別論了。
同樣的道理,本來你不喜歡的事、不喜歡的東西,當將其強塞給你的是權高於你者,你有敢於反抗、拒絕嗎?或者,你有沒有為了取悅某人而去做違心的事?或者,欺軟怕硬、見異思遷、言不由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行為,在為人處世中你有沒有過?
把「打狗看主人」引申來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社會上的關係網。這個痴痴孩子著實不討人愛,可礙於他是辦公室主任的寶貝,你不得不表現得很是歡喜,言不由衷的話像是發自肺腑;可惡的老頭臭毛病忒多,可因為他是村長的父親,你是否還敢處處與之叫板;資質平平、毫不出眾的學生,因為他是你同事的女兒,你便特地在課堂上額外照顧、頻頻表揚……
你肯定早就發現了,此番種種,數不勝數;而當我們以寬容、大度的眼光去看這些時,總感覺無傷大雅。因為,這是人人如此的為人處世之道。反倒是那些偏執的、較真的,因與眾不同而討人厭。
這就是我們。「變色龍」基因已在潛移默化中、無聲無息地潛入我們的體內,可我們權當作是自然、是常情,不去深究。其實,我們知道怎樣是對的、哪些是該做的,可我們卻如「溫水中的青蛙」,或者戰役中持刀持劍的士兵,明知一些事不可為而為之;「法不責眾」成了所有這些共犯者的擋箭牌。
所以,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活成了「變色龍」,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而當一個人有自己獨到的一套安身立命之道時,才能最大限度散發生命之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