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年怕中秋,月怕半」,何意?後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2020-12-24 民俗大文化

眾所周知,生老病死乃是生活中的常態,眨眼間都會有生命逝去,而年齡的增長一直是人們所懼怕的,年齡的增長意味著離死亡更近,但是活在當下人們更加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得十分充實。而生活中所流傳的膾炙人口的俗語,同樣對於時間流逝的過快做了一番形象的總結,就比如這句俗語所說的「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但是大家知道其中含義嗎?所講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年怕中秋,月怕半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眾多,中秋節就是其一,相信每個中華兒女都會銘記於心的節日,而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人們在這一天團聚,賞月、玩花燈、吃月餅無不開心快樂。但是中秋節的寓意是美好的,而且有毗鄰秋收時節,這一天天空晴朗,繁星閃閃,月亮高懸,以明亮圓月預示著人之團圓,從而以寄託思念故鄉親人以及對於秋季能夠大豐收的美好期盼。要知道而一年只有十二個月,而過了八月十五,只有一百多天就要過年了,相當於一年快結束了,而一個月過了一半,那麼這個月很快也就過完了,所以雖然中秋佳節值得慶祝,但是時光荏苒,再美的容顏也抵擋不了歲月的侵蝕,也就有了「年怕中秋,月怕半」的說法。

人怕四九,歲怕寒

這句話中的四九,是指四十九歲,而這裡的「歲」一般也指年,寒是指寒冷的天氣。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人最怕年齡到四十九歲,而一年中的結尾的天氣總是寒冷的。但是人為什麼怕四十九呢?其實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醫療水平不高,人們的年齡很少能夠活一甲子年的,在古人看來,一甲子相當於六十年,而五十歲被叫做知天命之年,意思是說,到了知道自己何時死亡的年齡了。而人上了五十歲之後,身體不會像青壯年時期了,以前積累的毛病隨著天氣的變化都會隨之顯現出來,比如風溼關節炎之類的毛病,所以人一旦過了五十歲,更加懼怕了寒冷,所以有了這句俗語「人怕四九,歲怕寒」的說法。

其實這句俗語「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其所表達的意思更多的是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對於自己今後所要做的事情,要早早的制定計劃。要知道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鋼。鳥要緊的是翅膀,人要緊的是理想。如若胸無理想,等於枉活一世。所以為了警示後人珍惜時光有了一句「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的惜世名言。

以上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話有何看法?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老人言: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說的是什麼意思?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說的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中秋節是舉家團圓的日子,所以在昨天中秋節的時候你們有沒有回家陪伴自己的親人呢?現在中秋節已經過去了,所以小編就為大家說一兩個關於中秋節的俗語吧,這個俗語就是「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過禮拜三」,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以前這句俗語根本就不是這樣的,而是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可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這句俗語就辦成這樣了。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食、色,性也。」眾所周知,這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告子的論點之一。翻譯過來就是:「對於常人來說,不論享受美食也好,還是喜愛美麗的事物也罷,都不過是人的天性使然。」
  • 老祖宗的告誡:「色字頭上一把刀」,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生活的艱辛,抵擋不住大家對濃鬱農村文化的追逐,很多時候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成了大家交流感情,苦中作樂的一種生活方式。老祖宗的告誡:「色字頭上一把刀」,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不少人都聽過一句老話,叫「色字頭上一把刀」,其實這句話是還有下半截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中,總會有人想要掌控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我們的生身父母……毋庸置疑,父母是真心實意愛我們的。也正是由於這種愛,讓他們總是在為我們擔心。擔心我們冷了、餓了,或者是出了差錯而受苦。於是便想要讓我們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走下去,什麼事情都要擅自為我們做決定。
  • 「朋友妻不可欺」的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這些俗語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語言,也不見得有多麼悠遠的意境,但它其中蘊含著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尋味。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句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卻不一定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這句話的下一句叫做:「朋友夫不可扶」,意在警醒女人,朋友的丈夫不可以碰觸。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和她的老公走在一起,你不能碰觸她的老公。
  • 俗語「男怕磨,女怕泡」,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在關於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古人留下這樣一句俗語「男怕磨,女怕泡」以及同樣有趣的後半句,是俗語中典型的話糙理不糙。人際關係的處理,其實也是一種管理藝術。現代社會認為,善於管理的人,會比不具備這種意識的人取得的成就要大。這一點古人也深刻意識到,於是,總結出上文的俗語,作為對後世寶貴的遺產。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超市這款「低調」的洗髮水,防脫控油效果好,可惜少有人知
    超市這款「低調」的洗髮水,防脫控油效果好,可惜少有人知都說頭髮是人的第二張臉,現在的女生幾乎每天都要自己折騰頭髮,燙、染、拉都成了家常便飯。尤其是夏日的到來,頭髮比平時更愛出油。查了一下成分,蘊含側柏葉精華,生薑精華,芝麻籽精華。能夠修護受損毛囊,在調節頭皮水油平衡的同時,滋養髮絲,鞏固髮根,讓脫髮不在發生。入手了之後首先被它的超大容量驚訝到了,泡沫特別綿密,一瓶可以用好久!很清新的大自然植物香,有中性香的清爽幹練。
  • 俗語有言「兔子不吃窩邊草」,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兔子不吃窩邊草」這句俗語朋友們肯定很熟悉,表層意思非常簡單,就是說兔子不會吃自己窩旁邊的草,因為擔心自己的氣味暴露,現在被人們拿來說要「與鄰為善」,別在家門口乾壞事。然而它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它的下半句更是10人9不知,不信你往下看。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個下句才是這個句子的精華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羅秀才大怒,又厲聲問他「父親」對什麼,其母怕丈夫氣壞,就指著自己,想讓兒子對「母親」。結果兒子看到了奶,就對出「奶」。羅秀才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終於死心,他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灰意冷,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一句熟悉又陌生的俗語文化,說它熟悉,那是因為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好馬不吃回頭草」,說它陌生,則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句話的下面,還有下半句話,並且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所在,我們就來慢慢了解吧。
  • 屈臣氏有種「靠譜」純露,用後痘痘閉口慢慢消失,可惜少有人知
    這是據需要能直達深層清理溶解專業產品了,剛好前不久屈臣氏工作的閨蜜告訴我:冒出「黑頭閉口」不要慌,屈臣氏有種「靠譜」純露,用後痘痘閉口慢慢消失,可惜少有人知。出於好奇小編便上網查詢了一下,原來這款便是被譽為「 閉口剋星 」的馬迷純露,內部富含內含大馬士革玫瑰植物精華、馬鞭草酮和迷迭香提取物等物質,可以深度清潔,鏡頭毛孔、滋潤肌膚,而且還具備平衡肌膚水油、改善黑頭、尤其針對粉刺閉口的排濁效果突出,天然穩定,打造穩定水光肌。
  • 俗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在學習古代經典文化時,一定要儘可能領悟其中道理,切勿斷章取義,否則容易曲解或誤解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他在道家學派的影響力和地位,僅次於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何意?逢年過節有講究!看完明白了
    而有一種文化語言它低調卻有廣泛流傳,它琅琅上口卻又讓人津津樂道,它淺顯易懂卻又令人記憶深刻,它就是俗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文化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那麼這句話是何意?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來看前一句「男不拜月」。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男人不能拜月亮。這是什麼原因呢?
  •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其實後半句更值得深思,可惜少有人知
    現在,我們就來具體看一句有關古時的禮儀的俗語。俗話說:「父不入子房」,可能會有人疑惑,那時候不是有三綱五常之說嗎,其中就有父為子綱一說,可是這句俗語裡為什麼說父親不能夠進入兒子的房間呢?因為古時候人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讓女性在家做勞務,儘量不出門,而男人作為勞動力要外出做勞力,常常不在家中。這時候,公公若再常跑去兒子的房間恐怕是有些不合適吧。別人會覺得這家人的倫理道德有問題,傳出來的流言蜚語也會很難聽,人多嘴雜,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將如何生活呢?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父不如子房」這句話了。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下一句才是精華,古代人的生意寶典!
    文/濤聲依舊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下一句才是精華,古代人的生意寶典!最早的俗語是由古代人所創造的,雖然如今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時代了,但是其實有些術語如今依然適用,就拿做生意來說吧,古代有很多關於做生意的俗語,這些俗語堪稱是古代生意人的寶典。
  • 老祖宗:「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真正精華,是什麼?
    事實上,我們現在走的路,經歷過的痛苦古人也曾有過,而且古人還根據類似的情況總結出了這麼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自有兒孫福說起「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兒孫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福氣,所有的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 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何意?下半句更是少有人知
    作為一種流傳在田間地頭、破屋陋巷的口頭禪,俗語以其平易近人的字眼,通俗易懂的語氣,歷來成為民間百姓所推崇的一種特有文化。時至今日,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農村一些老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們眼裡,待人接物的標準往往來源於民間俗語,甚至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也用俗語作為參考。
  • 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何意?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何意?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年齡每到一個階段,對於人生的理解都是大不相同的,古人對於每個年齡段都有一種叫法的,二十歲稱之為弱冠,也預示著成年。三十歲稱之為而立之年,預示著可以獨當一面,成家立業。
  • 俗語:「不怕野花進房,就怕紅杏出牆」何意?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
    俗語是我國民間很流行的一種口頭語。它匯集了普通民眾千百年來積累下的生活經驗,幻化成一句句簡明扼要的短語,成為後世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俗語也因此而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寒冬臘月,當田裡的農活收拾完畢,農村的街頭巷尾就就會聚集了一些老人,他們愜意地曬著太陽,談著一些家長裡短的事情,這時候往往會從他們那裡聽到一些民間俗語。其中有一句俗語:「不怕野花進房,就怕紅杏出牆」。初聽這句話,難免讓年輕人摸不著頭腦,那麼它具體闡述了一個什麼意思,又凝聚了老祖宗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