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2020-12-23 新咖醉文化

中華文明的根本是文化認同,不論是學者還是老百姓,不論是高校講堂還是民間田頭,中國人對文化都有一種天生的興趣,特別是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領域認同,也正是如此,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側重面,對於一些學者來說,他們眼中的「國學」大概就是經史典籍,但是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他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是寫在繁體豎版的古籍上,而是通過歷代人的口口相傳,從生活中提取和總結的一些經驗智慧。

這些智慧雖然不著於文字,可也跟那些高頭講章一樣,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沉澱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對這些口口相傳的「文化」做一個了解,因為我們彼此都有傳承的責任和義務。

今天我們就來一句熟悉又陌生的俗語文化,說它熟悉,那是因為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好馬不吃回頭草」,說它陌生,則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句話的下面,還有下半句話,並且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所在,我們就來慢慢了解吧。

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是一個借喻句,用良馬的習性來比喻一個有志氣的人,做事情從來不會反悔。從這句話中,可以讀出古人的人生態度。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有一往無前的心氣,有了這樣的心氣,才能夠努力的為目標而拼搏。

若是一個人在自己進取的過程中,心存雜念,總想的是給自己留下退路,那麼這樣的人在意志上就是不乾脆的,也不會有純粹的信念,這樣的人在自己的人生中自然不會取得什麼成功,就算是有一時的成就,那也會因為自己的左顧右盼,從而生出好高騖遠的心思。

好馬不會回頭吃草,並非是因為身後的草不好,而是一匹良馬會專心致志的將面前目所能及的鮮草全部給吃掉,正是有這樣的專注力,它才有信心認為不需要回身進行第二次的「尋食」,重要的是自信心,就算是身後真的有被忽視掉的鮮草,那也肯定是在良馬的視野之外。

人生也是如此,只要你能夠有足夠的專注和努力,那麼就能夠在每一天儘可能地提升自己,因此一個成功的人勢必會自信自己已經做到了近乎完美,所以他對於過往是絕不留戀的。只有每天渾噩度日的人,才會在心裡對過去有無盡的懊悔,經常認為自己如果將人生重頭走一遍,應該比現狀要過得好。

可是回頭的馬,絕對不會是良馬,因為對於眼前的鮮草都無法做到細緻的「尋食」,因此一個想要回頭的人,首先在他的人生中,就一定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那麼就算是給他重頭來過的機會,他還是依舊不能夠在生活中取得比先前更好的成就,因為根本的原因在於當下的態度,想通過一次次的反悔來達到人生的成功,那簡直就是犯了緣木求魚的錯誤。

那麼在「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面,還有什麼樣的精華呢?古人既然不認可人生的回頭,但是也是考慮完全的,只懂得不回頭的好處,那並不全面,人生是複雜的,凡事都有兩面性,因此在勸勉世人不回頭的時候,古人還說出了回頭的好處,下半句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浪子回頭金不換

古人勸勉的「回頭」,不是人生方向的回頭,而是一個人對於改正過錯的決心。一個人在當下的態度中,要能夠有「不回頭」的決心,但是對於自身品質的審視,則要懂得及時回頭,勇於回頭。

一個人最大的難處就是知錯能改,知錯是一個難題,改正又是一個難題,能夠知錯能改的人,那就是生活中最勇敢的人了。西晉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周處的人,父親官居太守,但是在周處剛出生不久就去世了。

沒有父親約束的周處,成了當地的一個鄉霸,惹得很多人都對他非常厭惡,但是周處卻渾然不知。有一次周處聽說當地有「三大害」,他便要顯示顯示自己的能力。周處先去南山打死了猛虎,又到北潭殺死了蛟龍。

當除了這兩個害物後,周處要去尋找第三個「大害」時,當地父老告訴他,那個大害就是你!周處聽了這話,猶如是三冬天澆上了一頭冷水,從此便發奮讀書,再也不逞強抖兇,最後周處的功業遠遠勝過父親,被人當成「浪子回頭」的絕好榜樣。

相關焦點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馬在古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很多遊子旅途中唯一的夥伴,在很長時間裡,馬不僅對個人來說是生活必須品,對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各種膾炙人口的俗語和佳話,對於馬匹農村就有一句老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首先從俗語的表面意識出發,為什麼說:好馬不會去吃回頭草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智慧的人,會善於總結生活的經驗,然後把經驗傳遞給後人。我國歷史上也有很多名氣雖然並不是很高,但是善於總結生活經驗的智者,而人們現在將這些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用俗語來簡單概括。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都有什麼道理
    中國古代一些智慧的結晶,在現在看來也很有借鑑價值,今天我們來說的這句俗語,前半句大家都聽過,後半句或許少有人知。這句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忠臣無事二主心。」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大家都聽過吧,表面意思是我們錯過的事情不會再返回頭去彌補。那這句話本身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說說好馬。什麼是好馬呢?
  • 很多人只知「好馬不吃回頭草」,卻不知下一句更經典,發人深省
    所以後人用「不到烏江心不死」來形容一個人不達目的不罷休,只是不知為何在流傳過程中,烏江變成了黃河。雖然很多人不知道「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來歷,但多數人卻也不會理解錯這個俗語,這也就無傷大雅了。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個俗語,雖然很多人經常用,卻理解錯了,這個俗語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俗語是指回頭草不好,所以好馬不會吃它,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人人都知,下半句卻極少有人知道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句話,尤其在對待感情問題上,兩個人分手後,很多人不會選擇再次複合的理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來細細講述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這句話最早出自李漁的《憐香伴·議遷》,文中這樣描述:「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我們都知道,馬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是當時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而且要養出一匹好馬也是極其困難的事。古代人們分辨馬匹的好壞,正是通過馬吃草的專注度來看的。好馬在吃草的時候,只會沿著草的方向一直前進,而不會左顧右盼。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為什麼這麼說?有道理嗎?
    近段時間整理了很多農村俗語系列,其中有聽起來非常有道理的,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淪為糟粕的,更有些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但細細深究起來,居然蘊含了深刻道理的。今天我們就以「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為例,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話的根本意思和大家對這句話的看法。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是精華,只有聰明人才能理解
    一些俗語反映了人間人情,如「窮在鬧市區,無人問津,富在深山有遠親」;也有諺語分析人物命運,如「有錢人想來年,窮人想現在」。這些詞往往沒有任何深奧的詞彙,即使大字不認識幾個普通人,也能看懂。正因如此,諺語往往比古籍流傳更廣,例如,的俗語「良馬不吃草」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許多人經常誤解他的意思。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不要被這句話耽誤終生,真正的好馬照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不要被這句話耽誤終生,真正的「好馬照吃回頭草」。「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流傳很廣的民間俗語,很多人拋不開面子,覺得不吃「回頭草」才是有志氣,有骨氣的人。殊不知,「回頭草」該吃就得吃,屬於自己的幸福,還是要自己爭取。
  •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後面一句才是精華
    比如民間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雖然許多俗語聽上去有點粗鄙不堪,但是仔細讀來又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精華。不同地方的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其實民間俗語很大程度受到地理位置、天氣氣候、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古時候人們通過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最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俗語,或者說是生活經驗。
  • 俗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在學習古代經典文化時,一定要儘可能領悟其中道理,切勿斷章取義,否則容易曲解或誤解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他在道家學派的影響力和地位,僅次於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知道是啥嗎?三個答案,你更愛哪個?
    除此之外,很多的對子中還蘊含著很多的人性,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這是一個對聯,還有下聯,而且還不止一個,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下吧。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紫燕偏愛舊時家。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對吧?可是想要傳達的信息是啥呢?
  • 好馬真的不吃回頭草嗎
    我問他既然原來的公司比現在的還好,為什麼不回去呢?他嘆了一口氣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啊"。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哲學難題,據說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曾用這樣一個測試教育學生,他讓學生去麥田中挑選一隻最大的麥穗,但規則是只許前進,不準回頭,而且只有一次機會。
  • 俗語「年怕中秋,月怕半」,何意?後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而生活中所流傳的膾炙人口的俗語,同樣對於時間流逝的過快做了一番形象的總結,就比如這句俗語所說的「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但是大家知道其中含義嗎?所講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年怕中秋,月怕半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眾多,中秋節就是其一,相信每個中華兒女都會銘記於心的節日,而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人們在這一天團聚,賞月、玩花燈、吃月餅無不開心快樂。
  • 俗語有言「兔子不吃窩邊草」,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兔子不吃窩邊草」這句俗語朋友們肯定很熟悉,表層意思非常簡單,就是說兔子不會吃自己窩旁邊的草,因為擔心自己的氣味暴露,現在被人們拿來說要「與鄰為善」,別在家門口乾壞事。然而它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它的下半句更是10人9不知,不信你往下看。
  • 好馬不吃回頭草,林書豪:我是好馬草也喜歡吃,網友:耗子尾汁
    好馬不吃回頭草,林書豪:我是好馬草也喜歡吃,網友:耗子尾汁 11月25日,據國內記者賈磊消息,CBA北京首鋼隊正在想辦法追逐林書豪,做其思想工作,讓他重新回到北京放棄NBA。
  • 三十而已:好馬不吃回頭草,複合必有問題?
    一直以來男女朋友分手之後,都流傳著這樣一個定律:好馬不吃回頭草,複合必有問題。因為當初分開儘管有一些衝動,但更多地是日積月累之後的情緒爆發,也就是說分手有著其必然的原因。但那些複合之後很幸福的又怎麼說?
  • 「回頭草」、「窩邊草」到底該不該吃?
    平常不少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聽到「好馬不吃回頭草」、「兔子不吃窩邊草」,尤其是在辭職、找工作,以及夫妻或男女朋友分手等方面。一般從公司辭職離開,少有「吃回頭草」的;農民務工,也少有「吃窩邊草」的,一般都到離家很遠的大城市工作。但就男女感情方面來講,吃「回頭草」、「窩邊草」的男男女女還是不少。
  • 千古名言「不愛江山愛美人」,其實上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孟子曾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人生之中,充滿各種各樣的選擇,當魚和熊掌只能選其一的時候,有人會選魚,有人會選熊掌。沒有對與錯,只是出發點不同罷了。如此痴情的帝王,也算是讓人大開眼界,從而流傳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說法。其實,這句話出自清代文人陳於王的一首詩,上一句詩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題桃花扇傳奇》清代:陳於王玉樹歌殘跡已陳,南朝宮殿柳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