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根本是文化認同,不論是學者還是老百姓,不論是高校講堂還是民間田頭,中國人對文化都有一種天生的興趣,特別是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領域認同,也正是如此,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側重面,對於一些學者來說,他們眼中的「國學」大概就是經史典籍,但是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他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是寫在繁體豎版的古籍上,而是通過歷代人的口口相傳,從生活中提取和總結的一些經驗智慧。
這些智慧雖然不著於文字,可也跟那些高頭講章一樣,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沉澱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對這些口口相傳的「文化」做一個了解,因為我們彼此都有傳承的責任和義務。
今天我們就來一句熟悉又陌生的俗語文化,說它熟悉,那是因為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好馬不吃回頭草」,說它陌生,則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句話的下面,還有下半句話,並且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所在,我們就來慢慢了解吧。
好馬不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是一個借喻句,用良馬的習性來比喻一個有志氣的人,做事情從來不會反悔。從這句話中,可以讀出古人的人生態度。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有一往無前的心氣,有了這樣的心氣,才能夠努力的為目標而拼搏。
若是一個人在自己進取的過程中,心存雜念,總想的是給自己留下退路,那麼這樣的人在意志上就是不乾脆的,也不會有純粹的信念,這樣的人在自己的人生中自然不會取得什麼成功,就算是有一時的成就,那也會因為自己的左顧右盼,從而生出好高騖遠的心思。
好馬不會回頭吃草,並非是因為身後的草不好,而是一匹良馬會專心致志的將面前目所能及的鮮草全部給吃掉,正是有這樣的專注力,它才有信心認為不需要回身進行第二次的「尋食」,重要的是自信心,就算是身後真的有被忽視掉的鮮草,那也肯定是在良馬的視野之外。
人生也是如此,只要你能夠有足夠的專注和努力,那麼就能夠在每一天儘可能地提升自己,因此一個成功的人勢必會自信自己已經做到了近乎完美,所以他對於過往是絕不留戀的。只有每天渾噩度日的人,才會在心裡對過去有無盡的懊悔,經常認為自己如果將人生重頭走一遍,應該比現狀要過得好。
可是回頭的馬,絕對不會是良馬,因為對於眼前的鮮草都無法做到細緻的「尋食」,因此一個想要回頭的人,首先在他的人生中,就一定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那麼就算是給他重頭來過的機會,他還是依舊不能夠在生活中取得比先前更好的成就,因為根本的原因在於當下的態度,想通過一次次的反悔來達到人生的成功,那簡直就是犯了緣木求魚的錯誤。
那麼在「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面,還有什麼樣的精華呢?古人既然不認可人生的回頭,但是也是考慮完全的,只懂得不回頭的好處,那並不全面,人生是複雜的,凡事都有兩面性,因此在勸勉世人不回頭的時候,古人還說出了回頭的好處,下半句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浪子回頭金不換
古人勸勉的「回頭」,不是人生方向的回頭,而是一個人對於改正過錯的決心。一個人在當下的態度中,要能夠有「不回頭」的決心,但是對於自身品質的審視,則要懂得及時回頭,勇於回頭。
一個人最大的難處就是知錯能改,知錯是一個難題,改正又是一個難題,能夠知錯能改的人,那就是生活中最勇敢的人了。西晉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周處的人,父親官居太守,但是在周處剛出生不久就去世了。
沒有父親約束的周處,成了當地的一個鄉霸,惹得很多人都對他非常厭惡,但是周處卻渾然不知。有一次周處聽說當地有「三大害」,他便要顯示顯示自己的能力。周處先去南山打死了猛虎,又到北潭殺死了蛟龍。
當除了這兩個害物後,周處要去尋找第三個「大害」時,當地父老告訴他,那個大害就是你!周處聽了這話,猶如是三冬天澆上了一頭冷水,從此便發奮讀書,再也不逞強抖兇,最後周處的功業遠遠勝過父親,被人當成「浪子回頭」的絕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