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2020-12-24 小羊讀詩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智慧的人,會善於總結生活的經驗,然後把經驗傳遞給後人。我國歷史上也有很多名氣雖然並不是很高,但是善於總結生活經驗的智者,而人們現在將這些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用俗語來簡單概括。所以現在人們在看俗語的時候,也應該用尊敬的態度來對待,畢竟這是前人智慧的結晶。

有一句俗語成語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意思就是說:「人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志氣,不要因為受了挫折就可以丟掉自己的骨氣,堅決不要走回頭路。因為這樣把自己丟了,別人容易看不起自己,自己想要擁抱幸福的可能也會小」。

1651年,李漁寫了一本書叫做《憐香伴》。「好馬不吃回頭草」最初的概念就是源自於這本書。自此之後「好馬不吃回頭草」也就變成了一種俗語,經常出現在人們交往過程中,甚至在一些文學作品裡面,也經常能夠看到這7個字。

比如說:1945年5月份出版的《困獸記》,其中就多次提到人們應該要好馬不吃回頭草。1991年獲得第3屆矛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第3卷中也提到過「好馬不吃回頭草」,可見很多文學作品對於這句口語化的認可還是比較高的。

但是人們經常說這7個字,反而就慢慢的忘了「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現在也有人為了把「好馬不吃回頭草」對整齊會想到這幾個字:「浪子回頭金不換」。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意思是要告誡人們不要失了志氣往回看,而下一句「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意思就是說:「人們可以在做錯了事情之後趕緊回頭」,感覺在態度上好像南轅北轍,但其實講述的還是一個意思。

「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意思是說:「當人們做錯了一件事情之後,一定要改過自新,如果這個浪子在改過自新的時候,還可以遇到一個點撥自己的貴人,那麼一定要珍惜機會,不要浪費生命」。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自然就更能夠折射出古人的智慧來。人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如果真的做錯了事情,一定要在別人的建議中慢慢改過自新。而在對的事情上,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本心,不要輕易放棄。

關於俗語老話典故還有很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裡面有很多直的深思的俗語,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現在店鋪有活動,原價168元,限時特價只要98元,良心推薦,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馬在古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很多遊子旅途中唯一的夥伴,在很長時間裡,馬不僅對個人來說是生活必須品,對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各種膾炙人口的俗語和佳話,對於馬匹農村就有一句老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首先從俗語的表面意識出發,為什麼說:好馬不會去吃回頭草呢?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很多人只知「好馬不吃回頭草」,卻不知下一句更經典,發人深省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來歷在古人眼裡,什麼樣的馬才算是好馬呢?首先,能日行千裡肯定是極好的,韓愈曾寫過一篇《馬說》,首句就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次,馬要夠忠心,好馬要不易二主。但是古人的這兩個標準,到了民間百姓眼裡,卻有更直接的體現方式:不吃回頭草。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人人都知,下半句卻極少有人知道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句話,尤其在對待感情問題上,兩個人分手後,很多人不會選擇再次複合的理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來細細講述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這句話最早出自李漁的《憐香伴·議遷》,文中這樣描述:「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我們都知道,馬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是當時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而且要養出一匹好馬也是極其困難的事。古代人們分辨馬匹的好壞,正是通過馬吃草的專注度來看的。好馬在吃草的時候,只會沿著草的方向一直前進,而不會左顧右盼。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一句熟悉又陌生的俗語文化,說它熟悉,那是因為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好馬不吃回頭草」,說它陌生,則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句話的下面,還有下半句話,並且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所在,我們就來慢慢了解吧。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為什麼這麼說?有道理嗎?
    近段時間整理了很多農村俗語系列,其中有聽起來非常有道理的,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淪為糟粕的,更有些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但細細深究起來,居然蘊含了深刻道理的。今天我們就以「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為例,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話的根本意思和大家對這句話的看法。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都有什麼道理
    在口耳相傳中,很多古代的名言警句和俗語,都被人們所知曉。之所以他們能歷經千百年傳到我們的耳邊,是因為真的很有道理,就算放在現在來看也聚集了很多的人生智慧,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我們現在所了解過的俗語也有很多了,雖然有時候會覺得這些話說得比較土、比較俗,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借鑑它的智慧。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更經典,你知道嗎?
    說起農村裡的雜草,您第一個聯想到的俗語是那一句呢?農夫首先想到的是「兔子不吃窩邊草」,那你可知道為什麼兔子不吃窩邊草嗎?而且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的,你知道是什麼嗎?兔子不吃窩邊草很多人只知道兔子不吃窩邊草這句話,但是卻並不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很喜歡吃草的兔子,卻不會吃自家家門口的雜草,因為窩旁邊的雜草早晚是自家的,不需要太過於著急。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不要被這句話耽誤終生,真正的好馬照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不要被這句話耽誤終生,真正的「好馬照吃回頭草」。「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流傳很廣的民間俗語,很多人拋不開面子,覺得不吃「回頭草」才是有志氣,有骨氣的人。殊不知,「回頭草」該吃就得吃,屬於自己的幸福,還是要自己爭取。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知道是啥嗎?三個答案,你更愛哪個?
    古人的娛樂方式不多,對對子便是其中之一,看過周星馳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和對穿腸的那段對對子,你就知道古人的對對子究竟有多精彩了,同時也能看出古人的文學功底究竟有多強。除此之外,很多的對子中還蘊含著很多的人性,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這是一個對聯,還有下聯,而且還不止一個,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下吧。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紫燕偏愛舊時家。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對吧?可是想要傳達的信息是啥呢?
  • 老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下一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的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有的俗語講的是養生之道,比如「人睡三覺,命比紙薄」,也有的俗語勸誡人們不可過於固執己見,要聆聽別人的觀點,比如「不見棺材不掉淚」,也有的俗語教給我們很多與人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等等。俗語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之談,可以說學好俗語,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食、色,性也。」眾所周知,這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告子的論點之一。翻譯過來就是:「對於常人來說,不論享受美食也好,還是喜愛美麗的事物也罷,都不過是人的天性使然。」
  • 俗語:「婦女能頂半邊天」,下半句少有人知,現如今還適用嗎?
    俗語:「婦女能頂半邊天」,下半句少有人知,現如今還適用嗎?早在古時候,社會上就對女性有了一項標準,即三從四德。那麼何謂三從四德?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又到一年殺年豬時,俗語「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
    摘要:又到一年殺年豬時,俗語「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文/農夫也瘋狂不知不覺中就要迎來2020年的新年了,因為在農曆2019年沒有立春,並且也沒有閏月,所以今年的春節來得有點早。雖然現在和過去相比農村養豬的少了很多,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養豬,並且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吃上正宗的土豬肉。所以在年底的時候,屠夫的生意也開始火爆起來了。在民間還有一句老俗語「屠夫不殺五爪豬」,是啥意思呢?下半句更經典!關於殺年豬在農村裡其實是有些說法的,一般如果誰家裡要殺豬了,都會先挑選一個「好日子」,然後再去請屠夫,如果他們正好有空就會過來幫忙。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是精華,只有聰明人才能理解
    一些俗語反映了人間人情,如「窮在鬧市區,無人問津,富在深山有遠親」;也有諺語分析人物命運,如「有錢人想來年,窮人想現在」。這些詞往往沒有任何深奧的詞彙,即使大字不認識幾個普通人,也能看懂。正因如此,諺語往往比古籍流傳更廣,例如,的俗語「良馬不吃草」在民間廣為流傳。然而許多人經常誤解他的意思。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比如我們常說的「朋友妻,不可欺」其實就是在告訴人們要按照禮法行事,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否則連朋友都沒辦法做成,還有一句俗語說「不擺三道菜」,而這裡的三道菜,其實並沒有特指哪三道菜,而是說「三」這個數字在古代是表示祭祀的,而請別人吃飯擺了三道菜,就會讓人心裡十分不舒服。
  •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其實後半句更值得深思,可惜少有人知
    現在,我們就來具體看一句有關古時的禮儀的俗語。俗話說:「父不入子房」,可能會有人疑惑,那時候不是有三綱五常之說嗎,其中就有父為子綱一說,可是這句俗語裡為什麼說父親不能夠進入兒子的房間呢?而這句話也只是一整句俗語的一半,卻是有很少人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現在便來揭曉,這句話原本是:「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其實這兩句話都是表達一定的禮儀制度的意思,上半句是如此,那麼下半句也是如此。後半句「官不入民宅」雖然在意思上很好理解,就是官員一般不進入老百姓的房子的意思。
  • 三十而已:好馬不吃回頭草,複合必有問題?
    一直以來男女朋友分手之後,都流傳著這樣一個定律:好馬不吃回頭草,複合必有問題。因為當初分開儘管有一些衝動,但更多地是日積月累之後的情緒爆發,也就是說分手有著其必然的原因。但那些複合之後很幸福的又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