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2020-12-23 芷天說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馬在古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很多遊子旅途中唯一的夥伴,在很長時間裡,馬不僅對個人來說是生活必須品,對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各種膾炙人口的俗語和佳話,對於馬匹農村就有一句老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首先從俗語的表面意識出發,為什麼說:好馬不會去吃回頭草呢?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植物本身有一種保護自己的感知器官,當外來傷害降臨的時候,植物會通過散發特殊氣味來保護自己,並且同類在感知到這樣的氣味時也會立刻改變自己本身的味道,使得動物吃起來感到難吃,避免植物被徹底吃完滅絕。

而動物如果強行去吃回頭草的話,甚至會引起中毒,所以食草的動物一般都會逆風而上,使得植物散發的氣味被風吹散,故而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從科學上來說是行得通的。

在古人看來,養馬不難,養出一匹好馬卻不容易。就像現在買車不難,但買一輛好車、名車壓力就很大了。馬匹作為重要的代步工具,如果在旅途中不服管教就會耽誤行程,給主人帶來不便。對於古人來說,好馬能夠通過吃草這件事看得出來,他們覺得好馬在吃草的時候,不會左顧右盼,一直前進,在休息的時候也能馱著主人慢悠悠地往前走,這樣才會有利於早日到達目的地,更不會耽誤行程或者走錯了方向,這對主人來說就是好馬。

再從俗語的深層含義出發,則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需要。中國人有念舊的習慣,許多先人們總結的生活名言,在傳承下來的過程中會被賦予各種各樣的含義,到最後總結出一種人們認為最為合理可以稱之為道理的的含義,就比如這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婚姻上,一個是在職場上。

在婚姻上,兩人攜手走進婚姻殿堂,幾經風雨發現生活不易,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問題,酸甜苦辣一併襲來時,兩人發現自己沒有做好準備,於是離婚,期待下一個幸福的到來。可是離完婚之後卻發現彼此仍然想念著對方,或許重新來過會是個不錯的結局,但奈何好馬不吃回頭草。

在此處這句俗語就顯得不那麼真理了,婚姻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既需要現實的物質,也需要情感的升華,所以說二人真有回頭的打算,為何不能表明心跡?被一句古語所束縛,實為不智。

在職場上,「好馬不吃回頭草」最早見於李漁的《憐香伴·儀遷》中,「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意思是多謝盛情,但奈何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就衣錦還鄉,也也不想要這場羞辱。《名賢集》中也有提到:「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所以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就是忠臣不事二主心。

在過去家國同構的年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且均為成富。所以臣子面見皇帝,需要行跪拜禮,姿勢,面對父親也要行跪拜禮。與父子相見時不同,橙子面對君主更多的需要表達自己的忠心。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忠臣良將被載入史冊。且不管他們所忠於的君主是好是壞,只說那一份忠君愛國的心便值得讓人稱頌。拿到現代來說,忠又有了許多的對象,比如忠於自己的愛情,忠於自己的事業,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愛國情懷。

俗語總是歷久彌新的,在這千變萬化的時代裡,今天的真理或許就是明天的謬誤,不管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要找到自己忠於的事物,牢牢抓住,奮勇向前。

相關焦點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智慧的人,會善於總結生活的經驗,然後把經驗傳遞給後人。我國歷史上也有很多名氣雖然並不是很高,但是善於總結生活經驗的智者,而人們現在將這些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用俗語來簡單概括。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其中,俗語作為一種特別存在類型的文化,一直在民間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朗朗上口的語氣加上富含哲理的語句一直養育著一代一代人,尤其是在農村,俗語散發出的生命力異常絢爛。 俗語包含俚語、順口溜、歇後語等等,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的詞語形式粗俗簡單,難登正統文學的大堂,但其內蘊含的道理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為什麼這麼說?有道理嗎?
    近段時間整理了很多農村俗語系列,其中有聽起來非常有道理的,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淪為糟粕的,更有些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但細細深究起來,居然蘊含了深刻道理的。今天我們就以「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為例,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話的根本意思和大家對這句話的看法。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人人都知,下半句卻極少有人知道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句話,尤其在對待感情問題上,兩個人分手後,很多人不會選擇再次複合的理由,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來細細講述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這句話最早出自李漁的《憐香伴·議遷》,文中這樣描述:「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我們都知道,馬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動物,因為它是當時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而且要養出一匹好馬也是極其困難的事。古代人們分辨馬匹的好壞,正是通過馬吃草的專注度來看的。好馬在吃草的時候,只會沿著草的方向一直前進,而不會左顧右盼。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一句熟悉又陌生的俗語文化,說它熟悉,那是因為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好馬不吃回頭草」,說它陌生,則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句話的下面,還有下半句話,並且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所在,我們就來慢慢了解吧。
  • 很多人只知「好馬不吃回頭草」,卻不知下一句更經典,發人深省
    所以後人用「不到烏江心不死」來形容一個人不達目的不罷休,只是不知為何在流傳過程中,烏江變成了黃河。雖然很多人不知道「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來歷,但多數人卻也不會理解錯這個俗語,這也就無傷大雅了。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個俗語,雖然很多人經常用,卻理解錯了,這個俗語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俗語是指回頭草不好,所以好馬不會吃它,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後面一句才是精華,都有什麼道理
    在口耳相傳中,很多古代的名言警句和俗語,都被人們所知曉。之所以他們能歷經千百年傳到我們的耳邊,是因為真的很有道理,就算放在現在來看也聚集了很多的人生智慧,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我們現在所了解過的俗語也有很多了,雖然有時候會覺得這些話說得比較土、比較俗,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借鑑它的智慧。
  •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是精華,只有聰明人才能理解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總結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簡明諺語、格言和諺語,每句話都投下現實的陰影,讓人回味無窮。一些俗語反映了人間人情,如「窮在鬧市區,無人問津,富在深山有遠親」;也有諺語分析人物命運,如「有錢人想來年,窮人想現在」。
  • 「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知道是啥嗎?三個答案,你更愛哪個?
    除此之外,很多的對子中還蘊含著很多的人性,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這是一個對聯,還有下聯,而且還不止一個,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下吧。一、好馬不吃回頭草,紫燕偏愛舊時家。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對吧?可是想要傳達的信息是啥呢?
  • 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何意?下半句更是少有人知
    作為一種流傳在田間地頭、破屋陋巷的口頭禪,俗語以其平易近人的字眼,通俗易懂的語氣,歷來成為民間百姓所推崇的一種特有文化。時至今日,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農村一些老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們眼裡,待人接物的標準往往來源於民間俗語,甚至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也用俗語作為參考。
  • 好馬不吃回頭草,不要被這句話耽誤終生,真正的好馬照吃回頭草
    「好馬不吃回頭草」,不要被這句話耽誤終生,真正的「好馬照吃回頭草」。「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流傳很廣的民間俗語,很多人拋不開面子,覺得不吃「回頭草」才是有志氣,有骨氣的人。殊不知,「回頭草」該吃就得吃,屬於自己的幸福,還是要自己爭取。
  • 老祖宗的智慧,少有人知
    在這五千年的時間裡,老祖宗們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的人生智慧總結出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俗語,並且一代代傳承了下來,以此來警醒後人。在燦爛繁多的中華文化中,俗語文化往往是被忽略的存在。因為俗語文化不同於其他文化,它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節》:「食、色,性也。」眾所周知,這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告子的論點之一。翻譯過來就是:「對於常人來說,不論享受美食也好,還是喜愛美麗的事物也罷,都不過是人的天性使然。」
  •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句更加經典,老祖宗給老實人的忠告
    農村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句更加經典,老祖宗給老實人的忠告烏龜是一種非常可愛的生物,但是因為它膽子特別小,遇到一點碰撞就連忙把頭縮進烏龜殼裡,被人們叫做縮頭烏龜,用來形容那些遇到事情只知道逃避的人。其實除了膽子小,在人們的印象中,烏龜還是一種非常長壽的動物。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更經典,你知道嗎?
    草是農村裡是很常見的一種植物,農村裡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雜草,有些還讓農民朋友十分的頭痛。說起農村裡的雜草,您第一個聯想到的俗語是那一句呢?農夫首先想到的是「兔子不吃窩邊草」,那你可知道為什麼兔子不吃窩邊草嗎?而且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的,你知道是什麼嗎?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少有人知,處世經驗值得學習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少有人知,處世經驗值得學習在現代人的印象中,烏龜一直是描述一個人不懂得擔當,遇事畏畏縮縮的詞。因為烏龜膽子特別小,被驚動的時候就會把頭縮進烏龜殼中。但是在古代社會中,在人們心中,烏龜是神靈。
  • 俗語:「婦女能頂半邊天」,下半句少有人知,現如今還適用嗎?
    俗語:「婦女能頂半邊天」,下半句少有人知,現如今還適用嗎?早在古時候,社會上就對女性有了一項標準,即三從四德。那麼何謂三從四德?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人人都聽過,下半句更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年輕人很少講俗語,對俗語的認識也大大落後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俗語。這句諺語有講人生道理的,也有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幾句話是祖輩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人生經歷,總結出來的,也是他們留給後代的一筆財富。很多人肯定聽過「朋友妻不可欺」這句話,從字面上可以理解,就是朋友妻不可欺。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