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道盡人間百態
馬在古代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很多遊子旅途中唯一的夥伴,在很長時間裡,馬不僅對個人來說是生活必須品,對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先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各種膾炙人口的俗語和佳話,對於馬匹農村就有一句老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首先從俗語的表面意識出發,為什麼說:好馬不會去吃回頭草呢?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植物本身有一種保護自己的感知器官,當外來傷害降臨的時候,植物會通過散發特殊氣味來保護自己,並且同類在感知到這樣的氣味時也會立刻改變自己本身的味道,使得動物吃起來感到難吃,避免植物被徹底吃完滅絕。
而動物如果強行去吃回頭草的話,甚至會引起中毒,所以食草的動物一般都會逆風而上,使得植物散發的氣味被風吹散,故而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從科學上來說是行得通的。
在古人看來,養馬不難,養出一匹好馬卻不容易。就像現在買車不難,但買一輛好車、名車壓力就很大了。馬匹作為重要的代步工具,如果在旅途中不服管教就會耽誤行程,給主人帶來不便。對於古人來說,好馬能夠通過吃草這件事看得出來,他們覺得好馬在吃草的時候,不會左顧右盼,一直前進,在休息的時候也能馱著主人慢悠悠地往前走,這樣才會有利於早日到達目的地,更不會耽誤行程或者走錯了方向,這對主人來說就是好馬。
再從俗語的深層含義出發,則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需要。中國人有念舊的習慣,許多先人們總結的生活名言,在傳承下來的過程中會被賦予各種各樣的含義,到最後總結出一種人們認為最為合理可以稱之為道理的的含義,就比如這句好馬不吃回頭草,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婚姻上,一個是在職場上。
在婚姻上,兩人攜手走進婚姻殿堂,幾經風雨發現生活不易,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問題,酸甜苦辣一併襲來時,兩人發現自己沒有做好準備,於是離婚,期待下一個幸福的到來。可是離完婚之後卻發現彼此仍然想念著對方,或許重新來過會是個不錯的結局,但奈何好馬不吃回頭草。
在此處這句俗語就顯得不那麼真理了,婚姻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既需要現實的物質,也需要情感的升華,所以說二人真有回頭的打算,為何不能表明心跡?被一句古語所束縛,實為不智。
在職場上,「好馬不吃回頭草」最早見於李漁的《憐香伴·儀遷》中,「多承高誼,好馬不吃回頭草,就復了衣巾,也沒不得這場羞辱」,意思是多謝盛情,但奈何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就衣錦還鄉,也也不想要這場羞辱。《名賢集》中也有提到:「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所以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一句就是忠臣不事二主心。
在過去家國同構的年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且均為成富。所以臣子面見皇帝,需要行跪拜禮,姿勢,面對父親也要行跪拜禮。與父子相見時不同,橙子面對君主更多的需要表達自己的忠心。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忠臣良將被載入史冊。且不管他們所忠於的君主是好是壞,只說那一份忠君愛國的心便值得讓人稱頌。拿到現代來說,忠又有了許多的對象,比如忠於自己的愛情,忠於自己的事業,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愛國情懷。
俗語總是歷久彌新的,在這千變萬化的時代裡,今天的真理或許就是明天的謬誤,不管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要找到自己忠於的事物,牢牢抓住,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