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許多關於酒的「流言蜚語」,今天水哥酒跟大家一起來破解流言,聊聊「回魂酒」的事。
愛喝酒的朋友可能都有過「宿醉」的經歷,一番酩酊大醉後,第二天日上竿頭仍是迷迷糊糊,大宋才女李清照也曾在《如夢令》中說到:「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面對這樣的情況,民間流傳著一個喝「回魂酒」解酒的辦法。因此,不少大醉之人第二天早上又被酒友喚醒,美名其曰一起再喝個「回魂酒」。
於是,醉眼朦朧中再次推杯換盞起來,宿醉未消,又端起了酒杯,這究竟是讓自己越發醉到天昏地暗還是真的可以瞬間換來清醒呢?
愛喝酒的朋友們是不是很想知道答案?不急,晚上喝酒,早上喝酒,日日喝酒的水哥這種經歷可多了去了,今天我將專業知識和個人經驗相結合,給大家好好說叨說叨。
回魂酒,回魂酒也叫還魂酒,或者回籠酒,投投酒,意思就是以酒解醉,把「魂」喝跑了,再喝點酒,就能把「魂」喝回來了,就是說宿醉之後,第二天攝取少量酒精,從而改善宿醉的狀況,東北人叫「透一透」。
民間傳說,這個時候喝酒不僅可以把丟散的「酒魂」再吸引回來,還可以達到提高自己酒量的目的。
關於回魂酒的理論依據,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
當人攝入大量的酒精,身體的乙醇脫氫酶與乙醛脫氫酶這兩種解酒酶會加工加點的工作,但兩種酶的工作能力也有限,一旦超出本身的極限,體內的解酒酶也疲憊了,「它們」也就休眠了。
睡眠中人體內會慢慢分泌那兩種酶,但是處於待機狀態,幾乎不能分解乙醛,此時體內的酒氣無法繼續分解,聚在體內,散不出去。醒來後為了重新激活酶,再喝上一點酒,相當於打開原本的開關,刺激身體兩種酶重新開始工作,繼續分解體內剩餘的酒,人就不那麼難受了,自然顯得精神一點。
第二種
源自於亞當·羅傑斯(Adam Rogers)一書《證據:飲酒的科學Proof: the Science of Booze 》,他認為「以毒攻毒」會讓你感覺更好些。
原理是:每個酒精類飲品中都含有乙醇,和少量的有毒的甲醇。高劑量的甲醇攝入能使人失明甚至引發死亡,因為身體把它轉變成了甲醛(這是一種有些實驗室用作防腐劑的毒素)。醫生在治療甲醇中毒病人時會給患者體內注入乙醇,以阻止甲醇轉變成甲醛。之前就有報導醫生給甲醇中毒患者灌食白酒的報導:
「《男子喝消毒酒精後陷入昏迷,醫生用白酒救了他…… 》」
基爾大學精神(病)藥理學家、酒精宿醉研究課題組成員勞倫·歐文(Lauren Owen)同意這一觀點,她認為這一觀點具有一些科學依據。她說:「乙醇對人腦中大量引發快樂感覺的化學物質起作用。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減輕宿醉症狀可能歸因於神經傳遞素系統中的乙醇活動。」
這麼看來,宿醉之後喝個「回魂酒」還真的有一定道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喝適量的回魂酒確實能緩解宿醉後的頭暈頭痛感。
但每個人喝回魂酒刺激身體分泌兩種酶所需的最低量都不一樣,並且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對應的這個最低量,結果就是喝回魂酒經常又喝得爛醉。
不過根據水哥喝酒的經驗,宿醉後喝些解酒的飲料,更容易加快醒酒,比如喝點蜂蜜水和牛奶,大家以後宿醉後可以試一試。
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以後都沒機會測試這個流言,畢竟「小飲怡情,大飲傷身」,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