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關於「冬」這個字,在《說文解字》裡定義為「四時盡也」,也就是四季的終結。
經歷了春生夏長秋收,到冬天,冰封的大地蓋上了厚厚的雪被,等待來年的復甦;辛勞了一年的人們也得以休養生息,在冰天雪地中迎來一年中最溫暖、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首先,讓我們通過一首詩回到千年以前,看看南宋陸遊的除夕之夜是怎樣度過的。
除夜雪
(南宋)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這是陸遊在除夕之夜寫下的一首七絕《除夜雪》。我國民間自古就有除夕之夜「守歲」的習俗,這天晚上,百姓家裡燈燭不滅,全家人歡聚一堂,通宵達旦,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想必陸遊也是因為守歲而一夜未眠,所以才會在四更天的時候,察覺到外面北風凜冽、雪花飛舞。
陸遊是浙江紹興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南方度過,翩然而至的降雪讓他非常興奮,他說,這場天賜的大雪在辭舊迎新之際到來,一定是祥瑞的預兆啊。
興奮之餘,他顧不得手上還捧著半盞沒喝完的屠蘇酒,就急忙來到書桌前,就著燭火,提筆揮毫,以草書寫下迎春的桃符。
整首詩極具畫面感:室外北風呼嘯、白雪紛揚,室內酒香濃鬱、墨氣氤氳,清新自然,不落窠臼,把文人士大夫之家除夕之夜的氛圍描繪得恰如其分。
詩中記錄了宋代過年的兩個習俗,一是飲屠蘇,二是寫桃符。清代阮葵生的《茶餘客話》記載:傳說中,「屠蘇」本來是一個草庵的名字。
這間草庵曾住著一位名醫,他叫孫思邈。每到除夕,他就給附近的居民每家送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把藥用布袋封好扔到井裡。
到大年初一,從井裡打了水,全家人把水跟酒一齊飲下,這一年中就不會生病。人們非常感激,就把這種用草藥制的酒稱為「屠蘇酒」。
事實上,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有元日飲屠蘇酒的習俗,具有養生保健的功效。
至於「桃符」,起源就更早了。上古先民認為,桃木是可以驅邪的,於是就把它做成各種器具來驅災闢邪。
到了五代,蜀主孟昶在除夕的時候,還會在桃木板上寫一些吉祥的話語,比如「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並且下令在宮門上懸掛,這使得桃符從驅邪的物品變成了新春美好願望的承載。
再往後,人們逐漸開始在紙上書寫吉祥話語,於是就演變成我們今天的春聯。
由此可見,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文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借著屠蘇酒香寫下的桃符,既寄託著全家平安康健的願望,也是展現文人才華稟賦與精神情感的重要載體。
除了「燈前小草寫桃符」,歷代文人畫家還喜歡在案頭陳設一些文玩和時令的盆花瓜果,名曰「清供」,同時還會繪製一幅《歲朝清供圖》,作為新年伊始的開筆之作。
清代畫家吳昌碩就一直堅持著這個習慣,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幅,是他在1915年的春節創作的。
▲《歲朝清供圖》清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51.6cm×80.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清供圖中的陳設主要由紅梅、水仙、秀石和菖蒲構成。一枝怒放的紅梅插在高古的瓷瓶中,與花下葉片青翠、玉臺金盞的水仙相映成趣。
秀石挺立、菖蒲紛披,都用墨筆勾寫,既豐富了畫面,又不搶紅梅和水仙的風頭。
除此之外,桌上還隨意散落著幾枚柿子、百合和釋迦果。幾樣物品高下低昂、散落有致、顏色豐富,既喜慶熱鬧,又不失文雅。
那麼,歲朝清供之物的選擇有什麼講究呢?一般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則:首先會選擇顏色鮮麗之物來點染冬景,比如這幅畫中的紅梅、柿子就是這樣。其次會選擇清香之品,比如畫中的水仙即是如此。
再者,會選擇有特殊寓意的物件,比如畫中的柿子寓意「事事如意」,百合象徵「和和美美」,至於秀石和菖蒲,則是象徵著剛正、淡雅的文人風骨。可見,吳昌碩選擇這些物品加以呈現,也是經過一番考量的。
吳昌碩常畫《歲朝清供圖》,卻很少以牡丹入畫。原因在於,他早年畫畫很少有人賞識,生活非常地窘迫,因此自嘲說,自己的身份跟牡丹這種富貴花並不相稱,而更偏愛梅花和菊花,他認為梅花有出世之姿,菊花有傲霜之骨。
後來,吳昌碩聲名鵲起,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歲朝清供圖》中不畫牡丹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可見他寵辱不驚的高雅人格。
現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在散文中也記載,他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幅古畫,畫中有一間茅屋,一位老者手捧著一個瓦罐,裡面只插著一枝梅花,正要放到案上。旁邊題著這樣兩句詩:「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歲朝清供」吧!
原標題:《歲朝嘉瑞: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