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本想敲打一篇文字感慨流光匆匆,在辭舊迎新中展望未來,激勵自己。不同尋常的庚子年終於過去了,隨著年的到來,疫情明顯嚴峻,各地紛紛出臺防護措施,醫務人員也開始了無節假日的工作,這個春節意味年味會更淡。腦子忽然冒出來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什麼是屠蘇酒呢,有什麼講究?跟著我的文字在屠蘇酒裡感受年的溫馨吧,順便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
據記載,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製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藥酒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的功效。梁朝的《荊楚歲時記》中說,酒裡放的是花椒焙成的藥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不論屠蘇酒是什麼,總有一種美好在其中,寄希望於來年無病無災,平安。尤其疫情當前,或許更應該飲一杯屠蘇酒避除疫癧。
飲屠蘇酒是古代中國人過年的一種風俗,據說大年初一早上喝這種酒,可保人一年不生病。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從年紀最小的先喝,依次挨下來,年紀大的最後喝。 宋人鄭望之寫過這樣一首詩:「可是今年老也無?兒孫次第飲屠蘇。一門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時到老夫。」鄭望之是家裡年齡最大的長輩,全家百餘人口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飲屠蘇酒,先從最小的孫子開始舉杯,輪到鄭望之喝酒的時候,都已經是大年初一的早上了。宋代的蘇軾寫道:「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講的也是老者最後飲。蘇轍也在《除日》中說:「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由此看來,屠蘇酒除了體現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以外,還體現著歷代古代文人對時光與生活的感喟,沉澱著文化的因子,也傳承著一種歷史。
如今年味越來越淡,春風屠蘇的古典意境也沒有了傳承。「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的文化情趣失落了一種微醺的韻味。詩詞卻給了屠蘇酒生命和傳承,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它。在我們追思歷史文化、審視當下自身物質與文化現實的大背景之下,何時才能再次在春風送暖的時節「舉杯互敬屠蘇酒」呢?
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樣需要載體,人並不是僅僅為喝一杯酒,重要的是還需要更多文化和精神層面的東西,這樣才不會心神不安與焦灼,才會持久與永恆。細細思之,又有些許的釋然。也許,失落的不僅僅是少了屠蘇酒。當人們在吟詠關於屠蘇酒的詩詞時,這種文化的記憶與傳承卻是深深印在內心深處的,與距離無關,與時間也無關。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社會裡,饕餮之餘,回想起屠蘇酒帶來的濃濃年味,不禁令人神往。可惜,今天已經沒有人再飲屠蘇酒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謝您對作者的一貫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