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聽的是發音,說的是口語,讀的是句子,寫的是單詞。通過表面的模仿,是基於情景才會有行為或表達。所以行為或表達呢,就是為了情景而動。日常生活中,溝通中需要表達,事情中需要行為。所以,為了讓表達更透徹,行為更恰當。學習英語呢,是通過語言來理解語境。就像聽音樂呢,並不是說聽著好聽,而是要聽出意境。聽發音呢,就是要聽出語境。怎麼才能有語境呢。就是在練習發音的時候,能夠結合情景,參與實踐,並表現自己。這樣呢,在聽的時候,能從自己出發,結合發音,思考到語境。所以,聽發音,就是聽語境。比如,家庭環境中,家長和孩子溝通。孩子聽到家長的聲音或動作,就知道要做什麼了。可見,能夠學到英語,就是要讀懂語言的環境。其實呢,語言的環境,就是語言產生的環境,就是實踐。
啟蒙英語的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學習什麼呢?是掌握英語的方法,聽說讀寫,表現出來是發音或單詞。當孩子在面對英語發音,在聽的時候,聽到的是什麼呢?單純的聲音,就不能理解。要理解為什麼用這個單詞,為了表達什麼呢,找到了根本,就理解了。很多時候,就是語言呢,沒有根本,所以記憶不牢固,反而去一直記憶。思索不到實踐,遇到了發音,就會一直思索。比如聽到了單詞發音,如果能教孩子去落實,獲得自己的實踐體驗,那發音就和孩子的經驗或體會有關聯了。語境呢,並不是發音的語境;而是孩子的語境,所以要在語言環境中,去實踐,才能獲得語境。在閱讀理解中,是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通過看得見的物,是為了鍛鍊孩子看不見的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學習英語,就是在培養孩子做事的能力。
在家庭中,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做事能力。就是弄清楚事的來龍去脈,考慮周全。其實呢,可以通過外在的榜樣,引導孩子去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呢,能在學習中,獲得無形的成果。所以,課後要溫故知新。鞏固的不僅是知識,是通過過程,來穩定方法,完善語境,鍛鍊思維。英語思維穩定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會手足無措了。很多時候,就是沒有思路,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為什麼沒有思路呢?就是因為,在課堂上學了,課後沒有落實。或在課堂上,跟著老師模仿,而不能在自身上實踐,形不成思維,就無法思考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思考,嘗試去實踐,然後形成不同的結果。結果不同,思路也不同。孩子學會了英語,分享的時候,就是培養孩子表達能力。其實,這個很重要的。培養孩子表達能力,必然是有語境,才能表達出來。語境越完善,表達越具體。
如果聽到了發音,就聽到了自己的事的經驗或體會,就能理解聽力了。所以,聽得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聽得自己的體會。怎麼才能讓體會更具體準確呢?不斷學習。比如,閱讀英語故事的時候,就是在閱讀自己的實踐;理解知識呢,就是拿看到,聽到,感到的情景,追溯到實踐的過程。形成了思路,就可以駕馭情景了。在知識上,要完善語境。完善語境呢,就是提升實踐能力,增強認知的過程。學習英語呢,要有目標;這個目標,是為了按計劃,去形成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的習慣,思維呢,就會穩定,效率自然會提升了。閱讀英語呢,是自己的事,藉助於句子呢,來完善語境。啟蒙階段,實踐越充分,語言基礎越紮實。在表達的時候,培養溝通能力,不僅把事情表達清楚,更要培養樂觀向上的心態。在英語學習中尋求樂趣,先在實踐中找到自我,讓孩子的努力,有認識上的結果,就可以獲得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