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渡江戰役期間,先後有320多萬民工參與支前,籌糧籌船,出人出力,「劃」出了「天塹變通途」的磅礴力量,「劃」出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歷史擔當。這其中,年僅14歲的馬毛姐就是傑出代表之一。馬毛姐,原名馬三姐,1935年出生在長江北岸安徽省無為縣馬家壩村的一個貧苦漁民家庭, 1949年4月在渡江戰役中作為年齡最小的支前模範,掌舵運送解放軍戰士率先登陸長江南岸,被評為渡江戰役一等功臣。
隨著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和談代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和平過江解放江南已無法實現,「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歷史進程已轟然開啟。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隨即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裡戰線上強渡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以雷霆萬鈞之力,迅速突破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線,勝利登上長江南岸,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劃江而治」的黃粱美夢。
對於生在長江邊、日看大江去的馬毛姐來說,與生俱來有著漁家人的膽識、拼勁和韌勁,掌舵划船、撒網捕魚、泛舟大江,自然有著日積月累的磨礪和經驗。因此,在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整裝待發、直取南岸的關鍵時刻,這名漁家少女沒有懼怕槍林彈雨的危險艱難,沒有聽從父母長兄阻攔勸說的叮嚀囑咐,沒有靜待人民軍隊踏上南岸的勝利消息,而是「橫下心,撐篙跳上了船」,堅決主動參加渡江突擊隊,響亮回復解放軍戰士「我不怕死」「我會掌舵」「我會划水」,以「一手掌舵,一手划槳」、鮮血直流咬牙堅持的英勇果敢行動,為渡江大軍順利靠岸立了頭功,被華東野戰軍授予「渡江特等英雄」。
打過長江、解放江南,這是革命事業取得最終勝利的必然要求。四月的長江,水闊浪急,冷水襲人,又有國民黨海陸空軍隊立體防線,可謂「天險」加「艱險」。故而,退守江南的國民黨殘餘軍隊雖然戰力不濟、士氣低迷,卻仍舊叫囂只有木帆船的人民解放軍只能「飛過來」。敵人雖然囂張狂妄,卻也不是空穴來風、言辭無據。畢竟,面對滾滾長江和立體防線,人民解放軍唯一能夠倚仗的渡江工具只有被國民黨軍隊譏笑為「經不起一發炮彈的木帆船」。戰場環境極為惡劣,戰鬥條件又極為簡陋。然而,渡江戰役打響時,年僅14歲的馬毛姐,毅然決然選擇和哥哥一起參加被當地老百姓稱為敢死隊的「渡江突擊隊」,用木船載著第一批解放軍戰士強渡長江,為後續渡江部隊打開江南靠岸突破口,其使命也重,其危險也甚。由於哥哥眼神不好,14歲的馬毛姐在渡江過程中要「一手掌舵,一手划槳」,身兼兩「職」、人戰兩「位」。經過40多分鐘艱難划行,在自己肘部被擊中鮮血直流的情況下,馬毛姐依然咬牙堅持、奮力划船,第一個成功把解放軍運到南岸登陸點,並帶傷引領解放軍爆破手掃除南岸敵人碉堡,為後續部隊上岸清除障礙。在運送完第一批登陸部隊後,馬毛姐和哥哥在返回長江北岸時,又從江中救起幾名落水人員,並連續往返3次、橫渡長江6趟、運送了3船人民解放軍戰士到達南岸,為保障渡江部隊過江作出了突出貢獻。
居功不恃功,有功不表功,未必每個人能夠做到,更未必每個人能夠始終做到。功勞面前,榮譽面前,能否淡然視之、坦然應之,是個長期而現實的考驗。在這方面,馬毛姐為我們樹立了先進榜樣和典型模範。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和平年代,她始終保持著謙虛、低調、謹慎的樸實作風,表現出革命者一貫的可貴本色。渡江戰役勝利後,馬毛姐被華東野戰軍授予「渡江特等英雄」稱號,榮立一等功,受到當地群眾的廣泛讚譽。但是,馬毛姐並沒有以功臣自居,而是樸素如前、勤勞如前、真實如前,開完慶功表彰會後就回田間勞作、江邊打魚,平凡依舊。在受到毛澤東親自邀請參加1951年國慶慶典並參加毛澤東家宴後,按照當時她的條件和情況,可以選擇留在北京讀書,然後在北京工作。但是,馬毛姐還是回到家鄉上學讀書工作,工作單位經歷了麻紡廠、針織廠、被服廠,個人職務擔任過車間主任、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等,始終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慎終如始、不改本色,保持著實事求是、樸實無華、真實親民的工作作風和職業操守。從工作崗位退休後,馬毛姐經常義務到機關、學校、工廠等單位作革命傳統報告,進行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導年輕一代牢記黨和國家歷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不斷創造美好未來,彰顯了一名革命功臣、優秀黨員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