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替孩子問了父母4個問題,個個扎心

2020-12-24 花落怦然

對孩子來說,父母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 ——羅素

賀歲片《葉問4》作為葉問系列的終結篇,講述的是葉問得知自己換了癌症,而自己唯一的兒子又被學校再次退學,想像身邊的人一樣把兒子送去美國讀書,意外捲入一場當地軍方勢力與華人武館的糾紛中。面對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視與壓迫,葉問挺身而出,在美國海軍軍戰隊軍營拼死一戰,以正宗詠春拳,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功夫的厲害之處。

作為葉問系列的總結篇並沒有得到很高的評價,在豆瓣兒僅僅只有7.0的評分,很多網友甚至直言已經是「強弩之末」,「為賦新詞強說愁」了。然而,作為一名母親,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卻在影片中看到了它替孩子問出的四個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從來就不問我喜不喜歡?

影片的開頭是葉問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情況下,兒子在學校打架,被退學。葉問像所有的家長一樣,一臉無措地懇求校長再給孩子一次機會,然而卻遭到了冰冷的拒絕。

回到家的葉問並沒有大聲教訓兒子,只是默默地做出了去美國考察學校,送兒子出國讀書的決定。他招來鄰居幫忙照顧兒子,引發了和兒子之間的第一次直面衝突。青春期的兒子對著葉問大聲地說:「我根本就不喜歡讀書!」像極了所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對學習有著強烈的牴觸,但葉問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樣問孩子:「小小年紀,你不讀書你能做什麼?」

這一幕是不是很常見,不管是在我們身邊還是在我們身上?父母都會自作主張地幫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卻忘了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和選擇的自由!

對心理學頗有研究的暢銷書作家王莉,在她的《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為人父母,我們總想傾盡一切把最好的給孩子,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葉問在妻子去世後,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兒子葉正身上,甚至希望他好好讀書,而不願意教他打拳。可是,對於葉正來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不是讀書,而是打拳。他崇拜自己的父親,希望能夠像父親一樣把詠春拳發揚光大。

作為父親的葉問卻並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非得要讓孩子讀書。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他應該做的事情,但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幟,規劃孩子的人生,還美其名曰:他什麼都不懂。

影片中的另一位父親——唐人街中華總工會主席萬宗華。為了弘揚中國,擺脫被歧視、被奴役的命運,送女兒去美國最好的私立學校讀書,讓女兒每天必須練拳,不準女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連女兒在學校被欺負,也要她忍……

給孩子規劃人生路線,其實就是讓孩子替自己實現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孩子不是家長實現夢想的工具,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

人稱老梅的著名作家兼製片人袁梅,在她的《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書中說到:「自主選擇是自我承擔責任的前提,自己的事情自己考量、自己決定並且承擔這種選擇可能導致的任何一種結果。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於未來獨立人格的養成是一件既有意義的事。」

尊重孩子,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去經歷一些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溫室裡的種子,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問題二:別人欺負我,我為什麼不能還手?

影片中的兩個孩子,都遭遇了同學的欺負;兩個父親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寧願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葉正的漫畫書被同學搶了,沒有搶過喜歡打拳的葉正,於是被誤認為欺負同學;萬宗華的女兒做了啦啦隊隊長,被美國孩子欺負,打得鼻青臉腫,回家卻遭遇父親的怒罵和一記耳光……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然而,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來說,一而再而三的忍讓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欺負。

不管是從葉正衝著父親大吼的內容來看,還是萬若男質問父親「他們總是欺負我,我怎麼忍?我練武還有什麼用?」都表明孩子們在學校的一再忍讓並沒有換來平靜的學習生活,反而是變本加厲的欺負。

教育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期討論的問題就是遭遇校園暴力的時候,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當場有四五個家長舉了手,表示會教孩子打回去,當時作為嘉賓的嗯哼也舉手說他會打回去,然後逃跑去告訴老師。

節目中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特級教師王歡老師建議家長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隨意去動手,如果大家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很多校園暴力行為都不會發生。同時在場的老師們給出了三部曲,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在學校受了欺負的孩子:

1、勇敢地反抗

如果孩子真的是被欺負了,那就要打回去。在這個時候要教育孩子學會分辨對方是不小心傷害到了你,還是存心欺負你。如果是不小心,那就不要計較;但如果是存心欺負你,要就要打回去。

2、不吃眼前虧

被欺負了,要打回去,但是如果打不過,那就得跑,這就是不吃眼前虧。而且老師們還教孩子應該往辦公室跑,因為辦公室有老師,老師會幫助你,那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實在是跑不掉了,一定要還手,不能總是挨打。

在被對方欺負的時候,還可以表現出你對他行為的不滿,不高興,大喊大叫等,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震懾到對方,為自己爭取到逃跑的機會。

3、明辨是非

孩子被欺負後回到家裡,作為他最信任、最愛的人一定要毫不猶豫地站在他這邊,讓他把整個事情的過程說出來,幫助他分析為什麼會被欺負,明確地告訴他如何正確地選擇朋友,以免這樣的情況會再出出現。

善良是有底線的,忍讓也是有底線,當我們在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告訴他們要首先學會保護自己。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走出我們的保護圈,與其把他一直保護在我們的羽翼之下,不如教給他展翅翱翔的本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問題三:為什麼就不信我?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父母敢說絕對地信任孩子。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很多事物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能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就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順暢地溝通和交流。

葉正跟著父親回到家裡,不說話,窩在自己的小床上看書,甚至拉上帘子,這其實就是一種拒絕和父親溝通的表現。甚至當葉問讓他和叔叔打招呼,他也不理;每天晚上十點葉問從美國打來越洋電話,也不願意接聽……不是葉正沒有禮貌,而是不願意和父親交流,在父親面前,他已經關閉了自己的心門,拒絕打開。

同樣處於青春期的萬若男,在學校被欺負後回家當著葉問的面時,她告訴父親自己沒有打架,可是父親卻嚴厲地說:「你知道我最痛恨說謊的人」,語氣裡是全是懷疑。當女兒再次回答「沒有」的時候,直接給了女兒一記耳光。

美國著名導演特瑞·詹森在寫給自己孩子的信中就說過:「當家長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她信任。」

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其實都來自不信任。情商專家分析:信任孩子的能力,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讓他們變得更好。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對小學生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小學隨機選擇幾個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很優秀,成績會在未來一年有很大進步。結果,一年後這些學生果然十分優秀,雖然事實上這些學生都很平庸。

而這些學生之所以會變得很優秀,是因為他們認定自己是優秀的人,當他們的感情越強烈越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父母的教育也應該如此,只有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到這份信任,才能讓他們的主觀想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不斷地朝著那個目標努力。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而這讚賞來自無條件的信任!

問題四:愛我?愛的是他自己吧?

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絕對是父母,但最容易傷害我們的人,仍然是父母。所有的父親都知道要去愛孩子,卻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萬若男冒籤父親的字,給葉問拿來了學校的推薦信,葉問一邊撕掉信,一邊告訴若男父親很愛她。若男一副驚訝和無所謂地反問到:「愛我?我看他愛的是他自己吧?」這樣的反問和態度估計刺痛了觀眾裡所有父母的心,因為那就是曾經的我們自己,現在的我們家孩子。

很多父母都認為對孩子的愛就是物質上的滿足,只要給予了孩子物質上的享受就行。而實際上,孩子最需要的一直都是父母精神上的鼓勵和陪伴。

被孩子和家長親切地稱呼為「知心姐姐」、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盧勤老師曾總結出父母如何孩子的十種方法,簡單又容易學習,效果也十分明白。

一、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 二、用愛的微笑面對孩子。 三、用愛的心情傾聽孩子。 四、用愛的眼睛發現孩子。 五、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 六、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 七、用愛的語言鼓勵孩子。 八、用愛的管教約束孩子。 九、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 十、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老師請回答》裡有個小女孩說她和媽媽之間永遠有說不完的話,因為她媽媽經常對她「表白」。把愛說出來,其實沒有那麼難。我們對孩子做的事情都應該得到孩子的理解,但如果不說,或許他真的不懂。

臺灣一位專家曾講過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重複語尾法,就是重複孩子所的最後一句話。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有在聽他說話,讓孩子看到一個接納的態度,才會敞開自己的心扉,讓每位走進他的內心。

為人父母,是一場自我的修行,用正確的愛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那是他未來的幸福模樣;讓他們在愛和陪伴中長大,自信、果敢、無畏、幸福地生活下去。

相關焦點

  • 《葉問4》為什麼我看個動作片也能哭?
    1、我為什麼第一時間跑去看《葉問4》?首先,《葉問》一直是我特別喜歡的系列,還記得第一次看《葉問1》,甄子丹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起來有一股書生之氣,但是打鬥非常精彩、熱血,把俠骨柔情這四個字演繹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葉問夫婦的生活日常,簡直就是大型虐狗現場。
  • 養女家庭將來會面臨4個問題,第三個很扎心
    而如今婚嫁的男女差別,更讓很多父母調侃:生女兒是招商銀行,生兒子是建設銀行,但隨著時間的遷移,獨生女兒長大後要面臨的現實問題,生女兒好的說法開始被質疑:招商銀行不香了?養女家庭將來會面臨4個問題,第三個很扎心第一個問題:女兒嫁到外地現在到結婚年齡的女性,基本都是在獨生子女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生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女,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兒能留在身邊,能互相照顧,可嫁到哪裡由女兒來決定,一旦去了外地,就要面臨長時間看不到女兒,甚至以後養老都成問題
  • 育兒角度解析《葉問4》:探討化解孩子「青春叛逆」的方法
    前幾天觀看了《葉問》系列電影之《葉問4》的終極片,沒想到在這一部以武術為題材的電影裡面,也能夠探索到關於如何化解孩子青春叛逆的方法。一、電影《葉問4》的主要內容《葉問》的系列電影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而《葉問4》作為它的完結篇更是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舍,它是由我國葉偉信執導,甄子丹監製並領銜主演的中國武術電影,該片於2019年12月20日在中國各大影院上映。
  • 《葉問4》父母永遠都是為孩子著想
    前段時間票房大賣的電影《葉問4》,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很多人在看完之後紛紛都在模仿葉問打拳,也有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有強烈的國魂,主要講的是一種愛國的信念,看完之後,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內心仿佛燃燒起了熊熊的火焰,恨不得自己也做些什麼事情,去為國家出力,去表達自己那強烈的愛國之情,沒錯,這些都是恨正確的
  • 《葉問4》葉正認為葉問不關心自己,誰知大愛無聲可憐天下父母心
    最近宅在家裡,看了《葉問4》,作為葉問系列的最後一部,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優秀的好電影。它既有精彩的打鬥場面,也有普通家庭的父子或父女之間的矛盾;既有深厚的民族大義,也有平凡的親情友情。第一個畫面是葉正因打架被學校勸退學後回到家中,葉問想送其出國讀書,但葉正不想去,兩父子從而爭吵起來,而當葉正說到如果我媽還在……葉問一巴掌打了過去,葉正也被肥波推了出去,葉問怔怔地站著沒動,眼神哀痛,我想他不但有對兒子的愧疚更有對亡妻的懷念,不得不說,他是個俠骨柔情的人。
  • 《小歡喜》刷屏背後,暴露了中年父母的4個扎心真相
    圍繞「高考」這個主題,這部劇講述了4個孩子、3對父母的備考故事。「一人備考,全家作戰。」父母們租房陪讀,煲湯接送,鼓勵監督,甚至為了不耽誤孩子的時間特意早起1小時上廁所,做好一切後勤服務工作......緊張的高三生活,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兼顧不了的家庭和事業......
  • 放學回家後,家長問孩子這4個問題,實現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於是,你的內心怒火騰空而起,一把奪過遊戲機,把孩子提到書桌前,厲聲厲色道:「別玩了,趕緊給我寫!」此時的孩子表情滿滿的委屈和不情願,可以預見,今天的作業又不知道會寫到幾點,「作業大戰」又會是一幅怎樣的場面?那麼如何讓孩子一回家能自覺寫作業呢?家長要學會問問題,怎樣問孩子問題非常重要。
  • 《葉問4》:葉問,李小龍,萬宗華,中國功夫的隱忍與亮拳
    《葉問4》:家庭教育,安身立命,文化傳承《葉問4》完整的故事情節,激烈真實的打鬥場面,深深吸引著觀眾。我更感興趣的是詠春拳背後藏著的哲理思索:家庭教育,安身立命,文化傳承。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子女能成龍成鳳,父母操碎了心。為子女選擇規劃人生,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葉問希望孩子能好好讀讀書,孩子卻希望能跟著父親學習打拳。孩子學校打架,被學校勸退,葉問又不惜代價,送孩子到美國讀書。
  • 家長會最怕老師問這4個問題,尤其是第4個,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
    開家長會,最怕老師問這4個問題,最後一個都不知道怎麼回答王老師導語:期中考試結束了,這個周末要參加家長會。我們上學那會最怕的就是老師喊家長去學校,回來之後保準沒有好果子吃,現在做了父母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同樣也是心驚膽戰。
  • 《葉問4》豆瓣7.0影片和歷史差距究竟有多大
    而且很多時候不管他們年紀多大了,都還是會認為他們依然是幼年那個,不管什麼事都需要仰賴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人心險惡,更不懂得替自己打算,因此常常會以過來人的角度呵護,先入為主的認為。我才知道什麼是對你最好的,進而否定孩子的主見或是想法,的確孩子們對於很多事情,特別是未來是沒有辦法,像大人一樣能夠通過一生累積的經驗來快速判斷,但是若因此就剝奪了他們嘗試的機會,從犯錯中學到教訓,那反而會阻礙了他們的成長,而且孩子們有想法的時候是興高採烈並且高度期盼著的,但他們被自己親愛的父母或長輩無情的拒絕時,除了失望之外更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信,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想法還是要以尊重為前提。
  • 《葉問4》熱映!折射出多少中國家庭身影?
    我身邊有一對老夫妻,對這個情節表示理解,他們覺得孩子怎麼能理解父母為孩子好的苦衷;而更多像我們這樣尚未成家立業的年輕人,看到的卻是葉問雖然是一代宗師,但的確不太會與兒子相處。雖然不同人群對此情節看法不一,但這也是導演葉偉信的高超之處——他把中國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拍出來了,而且非常真實。
  • 《葉問4》的完結,會是功夫片的落幕嗎?不!這只是個開始
    從08年的《葉問1》,再到19年的《葉問4》,長跑十多餘年的,系列功夫片,伴隨著《葉問4》的落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如同「隔壁」的《星球大戰9》一般,在為天行者家族劃上了一個「史詩級」句號的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時代」落下帷幕。
  • 為什麼說《葉問4》有最好的結局,這2個細節你看懂了嗎?
    《葉問4》電影院上線之後,很多觀眾都拍手稱讚,還有一些人跟著葉問的拳頭,內心也激動不已,是啊,這次的終結篇,總算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也是最好的結局!也許很多沒看過電影的人,覺得這是虛高的吹捧,可事實是,《葉問4》擔得起這個稱讚,在《葉問》電影的前幾部,有過爭議聲,一些網友覺得這是專捧葉問的電影,其他的配角就算再厲害,也只能敗在他的手上!
  • 葉問4:有一種愛從不表達,卻刻骨銘心
    甄子丹飾演的葉問,在《葉問4》中是一個為兒子葉正未來操心的老父親形象,像很多父親一樣,他對兒子不善言辭,也並不願意讓阿正學打拳,阿正在學校打了很多次架,最後被校長開除了。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後,葉問聽說去美國可以讓孩子變好,決定最後幫兒子一次,去美國替他找一所學校,讓阿正去美國。阿正不願意去,他更想練拳,因此父子關係鬧得很不好。
  • ╋【正在熱播】《葉問4》《只有芸知道》《半個喜劇》......
    也打造了葉問系列的四部曲,《葉問4》也是系列的終章。作為系列最終章,《葉問4》頗具看點。《葉問4》集中講述了葉師傅1964年到美國的一段生活經歷,發現華人在美國遭受洋人的欺壓和凌辱愈加嚴重。徒弟李小龍在美國開武館,得罪了當地的洋人,面對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視與壓迫,葉問挺身而出。
  • 「孩子暑假作業怎麼能寫好」,4個雷區不要踩,父母省心娃不分心
    同時暑假的放縱也讓孩子變得分心,變得只想著玩樂,變得不愛學習了,這也就導致了及時開學了,孩子還分心,想著假期玩的快樂,而不能專心學習。那麼暑假作業的意義是什麼呢?不留暑假作業行不行呢?所以在孩子寫暑假作業時,這4個雷區一定不要踩,否則暑假作業就失去意義了,同時不踩這4個雷區的好處也是多多的,比如父母省心,孩子不分心等。
  • 對詠春一代宗師葉問的「五個問題」丨讓你迅速了解現實中的葉問
    這種感覺不亞於當年看《戰狼2》的那個很「燃」的自己,渾身似乎「打雞血」的熱血沸騰……這不禁激起了我對現實中葉問的好奇之心,現實生活中的葉問也像電影中塑造的角色那樣謙遜、能打、醉心詠春、尊重老婆、愛老婆的「老婆奴」嗎?基於這一系列問題,於是我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通過5個問題能夠讓大家你迅速了解現實中的葉問與電影中葉問的區別。
  • 從三個方面看《葉問4》作為一部功夫片的魅力與價值
    《葉問4》作為葉問系列的完結篇,將故事背景從香港置換到了60年代的美國。作為甄子丹最後一部功夫片,也是葉問系列的告別之作,但卻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口碑及票房上的巨大成功,無疑是葉問系列的一個完美謝幕。所以,我今天會結合《葉問4》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從文戲和武戲以及主題內涵三個方面,對這部電影的魅力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 生女兒父母更輕鬆?網友:將來會面臨4個問題,想想都「頭大」
    非也,養女兒或許經濟壓力不大,但真的要操更多的心,比如說了生女兒後,父母將來會面臨以下4個問題,每個都非常「扎心」。早戀相對於男孩來說,閨女真的更懂事、更貼心,從小在學習、生活自理方面很少需要父母操心,這也是不少父母感嘆生女兒好的原因之一。但什麼事都不是絕對的,當女兒到了青春期後,一些事情就會開始發生變化!
  • 我看《葉問4:完結篇》很解氣,只因一條「辱華」新聞
    《華爾街日報》發表的「辱華」新聞看到這樣的標題,我想不光是我,所有的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都會有一種「扎心」的感受。作為一名中國人,看了實在憋氣,正是因為這種無處發洩的憤慨,才讓我要為《葉問4:完結篇》拍手稱讚,可以說,當初看」辱華「新聞有多憋氣,看《葉問4:完結篇》的時候,就有多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