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月2日)8點多,當通過越洋電話得知自己的畢生收藏——8100本猶太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已被送至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時,82歲的猶太老人科特·威克激動不已。記者看到,這次運來的圖書共10大箱,箱貼上都寫著「從倫敦到上海」。歷經13個月,這批書昨晚正式入藏紀念館為其「度身定製」的、集中展示猶太民族歷史的圖書館。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表示,在紀念館擴建工程收尾之際,迎來這批重要藏品意義深遠。紀念館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對史料的徵集、研究、分析,這批重要藏書的「加盟」,有助於將紀念館打造成權威的「猶太難民在上海」史料研究機構,幫助人們更公正客觀地了解這段歷史。而歷時一年多的圖書入藏過程儘管「好事多磨」,但也讓他再次感嘆正是社會方方面面的「給力」支持,才保留下了一段段中猶兩個民族的美好回憶。比如,這次就得到了上海公共外交協會、上海海關、市外辦和志願者等多方支持。其中,讓這批圖書先進入保稅倉庫的做法,就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的首創之舉。「正是大家的創新思維,對改革開放成果的充分利用,讓我們最終爭取到了這些圖書」。
圖片說明:1947年4月25日,科特一家在上海的合影
圖片說明:科特在名單牆上找到了自己一家四口在上海避難期間用過的名字
圖片說明:捐贈圖書裝箱前,老人與自己心愛的圖書依依惜別
「這裡的書籍是由科特·威克先生捐贈的,以紀念他深愛的父母,永遠感謝上海在1939—1948年間拯救了他們全家。」來到位於紀念館摩西會堂三樓的圖書館,科特在電話中反覆提到的「一定要寫上」的這句話被印在了進門處。科特告訴記者,1939年,為逃離納粹迫害,年僅1歲半的他和4歲的哥哥,跟隨父母從維也納來到上海。在他印象中,上海是「安全之城」,他在這裡有著太多的甜蜜回憶——每天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還可以去逛南京路、外灘,「上海人民給了我家人般的愛,一個非戰時的猶太孩子可以有的,我在上海都有了」。1948年,科特一家離開上海前往英國倫敦定居,開始了對猶太相關書籍的收藏。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題材,還有不少記錄猶太人在上海避難故事的書,70多年來收集了近萬冊圖書。去年2月,他與太太、女兒、女婿來上海旅遊時,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倖存者名單牆上看到了當年自己一家四口的名字,非常感動。當聽說紀念館計劃擴建並建立一座圖書館時,他主動提到了自己的「寶藏」。「目前看來,這裡是最合適的地方了。」他說,前幾年他被查出患了肺癌,這些年的一個願望,就是想給自己畢生收藏的書籍找到合適的歸宿,「我願意都捐給紀念館,希望這些書對你們有用」。
圖片說明:科特和妻子卡裡爾在倫敦家中收到捐贈證書
陳儉說,讓他感動的是,在之後多次與老人的聯繫中,老人都堅定地表示要把書捐給上海。新館擴建設計方案專門為這批書定製了防蟲防黴的樟木書櫃。不過,要讓這8100冊書漂洋過海收入館中,卻不是一件易事。按照書籍跨境流程規定,首先要報送書目。然而,整理近萬本書對老人來說工作量堪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能否先將書籍運到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倉庫,再組織人員到倉庫整理書目,發給相關部門進行審核?經過上海公共外交協會與上海海關、市外辦和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自貿文投」)等多方協調,終於將這一想法變為現實。
自貿文投國際貿易部總經理助理金瑩告訴記者,去年7月31日起,公司先後4次派了8名志願者到科特家中整理清點圖書,最終將8100本書裝箱並存入倉庫。12月初,這批圖書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貨輪,於今年農曆大年初一抵達了上海港。但受春節放假和疫情影響,船隻未能第一時間靠港。在有序復工復產後,這批書於2月下旬進入自貿區保稅倉庫。4月初,紀念館組織了10名志願者進入倉庫對圖書進行編號整理。在自貿文投團隊的協助下,僅用兩周就完成了繁重的書目摘錄整理工作。同時,為了確保圖書儘快完成相關進口手續,自貿文投即刻組織審讀工作,並在審讀完成後快速清關。昨晚,這些跟上海有著特殊緣分的書籍,終於悉數抵達紀念館。
「我希望等疫情平穩後,可以再來上海看看新的紀念館,看看書的新家。」科特說,他經常在猶太社團分享自己的上海經歷,「現在,我可以告訴猶太俱樂部的夥伴們,告訴我們的媒體,我的書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就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中!」陳儉表示,接下來紀念館將對這些書進行分類,公眾在辦理相關手續後即可借閱。
作者:單穎文
圖片:葉辰亮、丁文琦攝,資料圖片由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提供
編輯:祁駿
責任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