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感謝上海在1939—1948年間拯救了我們全家」!八旬猶太老人向...

2020-12-18 騰訊網

昨晚(9月2日)8點多,當通過越洋電話得知自己的畢生收藏——8100本猶太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已被送至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時,82歲的猶太老人科特·威克激動不已。記者看到,這次運來的圖書共10大箱,箱貼上都寫著「從倫敦到上海」。歷經13個月,這批書昨晚正式入藏紀念館為其「度身定製」的、集中展示猶太民族歷史的圖書館。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表示,在紀念館擴建工程收尾之際,迎來這批重要藏品意義深遠。紀念館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對史料的徵集、研究、分析,這批重要藏書的「加盟」,有助於將紀念館打造成權威的「猶太難民在上海」史料研究機構,幫助人們更公正客觀地了解這段歷史。而歷時一年多的圖書入藏過程儘管「好事多磨」,但也讓他再次感嘆正是社會方方面面的「給力」支持,才保留下了一段段中猶兩個民族的美好回憶。比如,這次就得到了上海公共外交協會、上海海關、市外辦和志願者等多方支持。其中,讓這批圖書先進入保稅倉庫的做法,就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的首創之舉。「正是大家的創新思維,對改革開放成果的充分利用,讓我們最終爭取到了這些圖書」。

圖片說明:1947年4月25日,科特一家在上海的合影

圖片說明:科特在名單牆上找到了自己一家四口在上海避難期間用過的名字

圖片說明:捐贈圖書裝箱前,老人與自己心愛的圖書依依惜別

「這裡的書籍是由科特·威克先生捐贈的,以紀念他深愛的父母,永遠感謝上海在1939—1948年間拯救了他們全家。」來到位於紀念館摩西會堂三樓的圖書館,科特在電話中反覆提到的「一定要寫上」的這句話被印在了進門處。科特告訴記者,1939年,為逃離納粹迫害,年僅1歲半的他和4歲的哥哥,跟隨父母從維也納來到上海。在他印象中,上海是「安全之城」,他在這裡有著太多的甜蜜回憶——每天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還可以去逛南京路、外灘,「上海人民給了我家人般的愛,一個非戰時的猶太孩子可以有的,我在上海都有了」。1948年,科特一家離開上海前往英國倫敦定居,開始了對猶太相關書籍的收藏。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題材,還有不少記錄猶太人在上海避難故事的書,70多年來收集了近萬冊圖書。去年2月,他與太太、女兒、女婿來上海旅遊時,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倖存者名單牆上看到了當年自己一家四口的名字,非常感動。當聽說紀念館計劃擴建並建立一座圖書館時,他主動提到了自己的「寶藏」。「目前看來,這裡是最合適的地方了。」他說,前幾年他被查出患了肺癌,這些年的一個願望,就是想給自己畢生收藏的書籍找到合適的歸宿,「我願意都捐給紀念館,希望這些書對你們有用」。

圖片說明:科特和妻子卡裡爾在倫敦家中收到捐贈證書

陳儉說,讓他感動的是,在之後多次與老人的聯繫中,老人都堅定地表示要把書捐給上海。新館擴建設計方案專門為這批書定製了防蟲防黴的樟木書櫃。不過,要讓這8100冊書漂洋過海收入館中,卻不是一件易事。按照書籍跨境流程規定,首先要報送書目。然而,整理近萬本書對老人來說工作量堪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能否先將書籍運到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倉庫,再組織人員到倉庫整理書目,發給相關部門進行審核?經過上海公共外交協會與上海海關、市外辦和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自貿文投」)等多方協調,終於將這一想法變為現實。

自貿文投國際貿易部總經理助理金瑩告訴記者,去年7月31日起,公司先後4次派了8名志願者到科特家中整理清點圖書,最終將8100本書裝箱並存入倉庫。12月初,這批圖書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貨輪,於今年農曆大年初一抵達了上海港。但受春節放假和疫情影響,船隻未能第一時間靠港。在有序復工復產後,這批書於2月下旬進入自貿區保稅倉庫。4月初,紀念館組織了10名志願者進入倉庫對圖書進行編號整理。在自貿文投團隊的協助下,僅用兩周就完成了繁重的書目摘錄整理工作。同時,為了確保圖書儘快完成相關進口手續,自貿文投即刻組織審讀工作,並在審讀完成後快速清關。昨晚,這些跟上海有著特殊緣分的書籍,終於悉數抵達紀念館。

「我希望等疫情平穩後,可以再來上海看看新的紀念館,看看書的新家。」科特說,他經常在猶太社團分享自己的上海經歷,「現在,我可以告訴猶太俱樂部的夥伴們,告訴我們的媒體,我的書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就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中!」陳儉表示,接下來紀念館將對這些書進行分類,公眾在辦理相關手續後即可借閱。

作者:單穎文

圖片:葉辰亮、丁文琦攝,資料圖片由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提供

編輯:祁駿

責任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八旬猶太難民重返上海尋根 二戰期間在滬避難-難民 FredAntman...
    據《勞動報》報導,烘山芋,是上海街頭最尋常的小食,可在八旬猶太難民蘇珊心中,它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滋味,因為在70多年前,這是她過生日時才能在上海吃上的美食。昨日,蘇珊來到申城尋覓昔日歲月,讓她驚喜的是,終於又嘗到了烘山芋的味道。  昨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蘇珊。
  • 「中國人救了我」:二戰中猶太人避難「諾亞方舟」上海的溫暖記憶
    (戰爭結束後,準備坐船離開上海的猶太難民與中國朋友合影。版權為上海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辛德勒一個人的善行,拯救了上千猶太人的生命。以他為原型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整個世界。」同樣是在二戰中,在遙遠東方的中國上海,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躲過了屠殺。
  • 上海八旬老人將房產送給水果攤主,「無法理解」的背後是什麼故事?
    上海八旬老人將房產送給水果攤主,「無法理解」的背後是什麼故事?幾年前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來上海賣水果,一家人住在水果攤旁邊的簡易棚裡。老先生每天沒事就去他水果店裡坐一會兒,小遊也經常給老人幫些小忙。後來又有一次,老人在家中摔倒後昏迷不醒,是小遊發現把他送進醫院,當他給老人的親戚打電話時,親戚們都說自己走不開,於是小遊白天看店、晚上就去醫院陪夜,直到老人恢復出院。
  • 棲霞公安三年相助耄耋老人尋根夢 八旬老人從東北寄來感謝信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9日訊 3年前,煙臺棲霞市公安局楊礎派出所接訪一位尋親老人。老人名叫王正復,家住遼寧瀋陽,但是祖籍山東省棲霞市王家莊人。為了尋根,老人前來求助公安民警。3年時間,楊礎派出所民警一直在幫助王正復尋根,民警的一路陪伴,讓老人十分感動。
  • 衝進火海,赤腳救出八旬老人,你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衝進火海,赤腳救出八旬老人,你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相信大家對於火災這種事情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吧,畢竟在最近幾年時間裡面,火災事件總是會時常發生,而且最主要的是,火災一旦發生,那火災發生的附近必然會受到波及,甚至有可能讓周圍的鄰居和群眾因此受到傷害
  • 追憶「國際正義人」何鳳山 | 猶太朋友如是說
    當時的中國駐奧地利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博士不忍看著猶太人在維也納遭受屠殺,勇敢地打開了向猶太人發放籤證的大門,從而使得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拿到了前往中國上海的「生命籤證」,繼而逃離納粹魔掌。何鳳山博士曾說道:「自德奧合併後,希魔逼迫猶太人的氣焰日益囂張,奧國猶太人的命運十分悲慘,迫害猶太人的事無日無之。
  • 女版辛德勒90歲被曝光,拯救2500名猶太兒童,酷刑不能屈
    至少2500名猶太兒童經她手被營救,由此逃離被屠殺的命運。艾琳娜·森德勒的營救行為最終被納粹發現,並為此身受酷刑。一、勇敢的善良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歷時一個月波蘭戰敗,華沙淪陷。波蘭猶太人的噩夢也隨之開始。華沙有30多萬猶太人,納粹將他們驅趕到一個獨立的區域,高牆、電網封鎖對外的通道,並將其他地區的猶太人也驅趕進去,形成了約50萬人的隔離區。
  • 圖說1948年蔣經國上海打虎
    圖為蔣經國在大上海青年服務隊成立大會上講話。   蔣經國表示:「決心不折不扣,決不以私人關係而有所動搖變更。投機家不打倒,冒險家不趕走,暴發戶不消滅,上海人民是永遠不得安寧的。」    圖為在上海青年服務隊成立大會上的年輕人。   蔣經國組織了反對通貨膨脹遊行,藉此來增加民眾對他行動的支持。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當世界各地幾乎都將猶太難民拒之門外時,中國上海向他們敞開了大門。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對他們來說,上海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是在腥風血雨中庇護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故事。
  • 「鐵西」八旬老人癱坐街頭 民警救助聯繫家屬
    近日,鐵西分局保工派出所接到熱心群眾報警,稱一位八旬老人癱倒在地,希望民警救助。民警立即趕到現場,發現有兩位熱心群眾正在照顧老人。老人表示自己只是迷路,渾身乏力,身體沒有什麼問題,但回憶不起家庭地址和家屬聯繫方式。
  • 妻兒離世,上海八旬老人把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店主
    來源 | 央視新聞、騰訊新聞 日前,上海一位八旬老人做出一個讓旁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老人將自己300萬房產留給樓下毫無血緣關係的水果攤攤主,並做了公證。這到底是為什麼?
  • 給八旬女兒帶糖的百歲老人今晨去世,父母是擋在我們與死神間的牆
    圖為百歲奶奶八旬女兒接糖南方都市報報導:「19日凌晨,河南商丘,因吃席給84歲女兒帶糖走紅的百歲老人過世,享年108歲。一年前,百歲媽媽吃席給八旬女兒帶糖果的視頻走紅網絡,很多網友被百歲媽媽的母愛所感動。」視頻中,百歲奶奶跟八旬女兒相鄰坐在藤椅上,百歲奶奶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糖,戳了戳旁邊女兒的胳膊,遞到女兒手裡,八旬女兒拿著糖,咧嘴笑著樂開了花。在父母心中,無論子女年紀多大都是眼中需要照顧的孩子。
  • 騙子遠程讓八旬老人刷臉,騙取238萬元
    騙子遠程讓八旬老人刷臉,騙取238萬元 近日,據新華視點,西安警方破獲一起電信詐騙案,涉案嫌疑人自稱公檢法工作人員,要求老人配合辦案轉帳,通過遠程刷臉的方式,騙走了80多歲老人的238萬元。
  • 猶太少年被歐美50個國家拒籤,獲中國籤證後,從此改變全家人命運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位「中國辛德勒」,他拯救了4000多位猶太人卻鮮有人知,他就是時任維也納大使館領事的何鳳山。 1938年到1940年間,無數猶太人遭到納粹的屠殺,而當時許多國家畏於德國的實力,不敢給猶太人頒發籤證。就在無數猶太人即將面臨死亡時,他們遇到了何鳳山。2年時間,何鳳山給超過4000名猶太人頒發了前往上海的籤證,因此也被稱為「中國辛德勒」。
  • 上海八旬老人在兒子屋外搭鋪住了十幾年,兒媳:老人一去世就拆除
    最近,家住天通庵路657弄的湯女士向小坊反映,說自家家門口的通道被鄰居佔為己有,不僅堆滿各種雜物,還住著一位八旬老人?!究竟是怎樣的混亂場面?一起和小坊去現場看看!湯女士住在頂層703室,再往上就是通向天台的通道了。
  • 一個91歲猶太老人的上海記憶,讓很多人感慨!
    「我的飛機甫一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紀錄片的拍攝就正式開始了。」
  • 合肥:八旬老人暈倒路邊 好市民仗義相助
    據合肥晚報報導 路邊老人暈倒,扶還是不扶?張曉健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5月26日,記者採訪了家住在蜀山區天鵝花園的張曉健,還原了5月22日凌晨發生在貴池路與合作化路交叉口的暖心一幕。八旬父親深夜未歸急壞家屬「嘟嘟嘟……」一連給父親打了60個電話,始終沒人接聽。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裡弄,再現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美國東部時間已經過了午夜,然而生活在美國各地的十幾位猶太人不約而同地打開了他們平時不常用的微信,請求他們在中國的朋友傳一些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現場照片和視頻 。此時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2月8日下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在舉行新館開館儀式。
  • 八旬老人被欠數萬17年追討無果,福清法院剛柔並濟促履行!
    八旬老人被欠數萬17年追討無果,福清法院剛柔並濟促履行!八旬老人行動不便 執行法官上門服務判決生效後,被執行人吳某美並未在法院規定的期限內償還款項。2020年1月,申請執行人吳某太便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因申請執行人吳某太現已85歲高齡,年邁體弱行動不便,且長期居住在鄉下,所以吳某太想要委託兒子辦理執行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