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是艾方索.柯朗執導、剪輯、製作和攝影的一部全新具現實意義題材的電影。區別與之前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人類之子》《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此次的《羅馬》由Netflix出品,影片的背景在1970年墨西哥城的羅馬區,劇情主要以女傭的視角為出發點敘述了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一年之內所發生的變故。
艾方索.柯朗突破了以往的科幻主義製作理念,為了體現電影的真實性,選擇了素人演員出演此片;並且為了保證影片不被過多技術性的表演方式雕琢,等到演出當天才告知演員劇本內容。為何說艾方索.柯朗導演這次創作了一個顛覆性的作品呢?
首先從獎項上毋庸置疑,艾方索.柯朗憑《羅馬》拿了奧斯卡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獎。在劇本的創造上,籌備了12年,以最深刻的記憶還原了1970年的墨西哥羅馬區;在拍攝上,摒棄了傳統的拍攝手法,按照時間順序拍攝,這是很多電影中很少見的,使故事的發展更貼近生活。
其次,這是一部黑白電影,大概是為了懷舊,或者是掩飾年代的缺陷,只用一種色彩就能讓人身臨其境。不禁令人想起了《偷自行車的人》《羅馬假日》等等,這些偉大的黑白新現實主義電影,往往能帶給人一種熟悉的味道。從音樂上,艾方索.柯朗曾是一個能將音樂和電影完美結合的導演,但此部影片卻捨棄了《地心引力》中那些好聽的配樂,從頭到尾沒有用一個音符,而是用自然冰雹的聲音、水衝刷地板的聲音、汽車的聲音等,營造一種生活中真實的感覺,讓人感覺你不是影片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第三,這是在一個社會大革命的背景下,兩個不同階級女人面對生活的變故如何從看不透現實,到接受現實,到改變實現的故事。影片兩個多小時的時長,雖然看似平穩波瀾不驚;但是卻有很多細節值得推敲和品味,從開始傭人用一大盆水衝刷地板到最後海浪波濤的聲音;從一開始女主人索菲亞橫衝直撞地開車到最後平穩地將車開進車庫;從兩人同樣被男人拋棄到最後相擁放下一切,傭人克裡奧和女主人索菲亞完成了他們心路的蛻變。影片開篇到結束做了無數埋伏,讓故事串聯起來毫不突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影片以一個底層傭人作為主角。我們都知道,傭人作為一個家庭的外人,她既不是這個家的人,但又是最熟悉這個家的人,已經和主人一家形成了命運共同體。以克裡奧這個傭人的角度窺視主人的一家,既能表達了客觀性又能主觀地將事情的脈絡解釋清楚。克裡奧樸實話不多,卻能收到索菲亞一家人的喜愛,從她的角度看這個家再合適不過。
這是以導演阿方索·卡隆的兒時記憶鑄成的影片,而卡隆其實就是片中某一位小孩,以小孩的視角回憶傭人的視角,拍攝出一部在動蕩社會中一個大家庭一個女主人以及一個女傭人的故事,能將人間疾苦拍攝得如此隱晦不露痕跡,不得不佩導演的拍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