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今這個急速發展的社會,生存技能成為一個人在社會立足的最大保障。與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樣,優勝劣汰,藉助社會轉型和時代大發展的契機,有的人抓住機遇大獲成功,還有更多的人不適應時代發展的節奏而被無情淘汰,在無所適從中渾渾噩噩度日。時光倒回到二十一年前,有一部具有濃烈現實主義色彩的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展映,廣受好評,這就是國內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成名代表作《小武》。電影所描寫的是一名小偷,遊走在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社會邊緣人,是如何遭受先後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的打擊,無奈被抓後淪為階下囚的故事。社會邊緣人群體在失去各種情感依靠後面臨的迷茫困惑,在這部電影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在當今看來,它不僅給人反思更能引起社會的共鳴。
這部電影,在導演賈樟柯眼裡,只能算是一部製作粗糙的作品。但是,從片中的物件場景和對角色的人物塑造來看,它能夠給人帶來一種難得的真實感。可以說,電影裡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元素,跟現實中出生在那個時代的人的生活很接近。時隔二十年,當你重溫這部舊片,濃烈的生活氣息鋪面而來的同時,最能夠讓人感慨社會底層人的迷茫和無奈。
不管是取景地的選擇還是劇本的成型,賈樟柯的創作靈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親歷的那段人生歲月。從時代背景來看,從動蕩年代到改革開放,對過去的回憶中夾含著具有時代烙印的社會深層次的變更。山西,作為賈樟柯的故鄉,熟悉的生活環境和讓他印象深刻的時代變遷,給予賈樟柯豐富的創作素材。
一部電影,粗糲的鏡頭下卻是活生生現實的真實寫照,壓抑的氛圍讓人久久不能釋然。可以說,該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的故事脈絡下帶有強烈的小人物大時代的強烈反差。略顯生硬的拍攝手法,卻能夠自然而不失本色地反映出某種社會現狀,顯示出一名電影導演難得可貴的社會責任感。儘管是賈樟柯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作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給他帶來了無數的讚譽,足以顯示出他的執導才能。
一部具有明顯獨立電影風格的作品,融入中國小城鎮的地域特色和現實主義色彩,平視的視角之下給人反思。邊緣人物特有的頹廢和讓人厭惡感,在明顯的時代印記下,凸顯出小人物的悲劇人生。
影片塑造了一個無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小角色,全面展示這個邊緣角色歷經情感喪失後的迷茫困惑,折射那個時代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
一個小偷,在小城鎮和鄉村之間遊蕩,沒有人生目標和理想,以盜竊為生,處於主流社會的邊緣地帶。影片塑造的男主角,一副帶著黑框眼鏡有點猥瑣的面容,一個讓人痛恨且厭惡至極的身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那種處於陰暗面的生活。
社會中有這樣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遊手好閒,不能自食其力,沒有那種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他們得過且過,行走在昏暗且簡單低端的生活軌跡上,逐漸被不斷變化的社會所淘汰。沒有依靠、孤獨、能力差,註定在殘酷的社會中飽受歧視和冷落。而本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年代,源自對基層民間生活的真實體驗,導演對劇情設置和整體場景布局,刻意營造出茫然孤獨的社會氛圍。處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下,一些人生看似特別平庸的人群,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失落、頹廢和茫然,表現得尤為明顯。
社會的殘酷和家庭矛盾,註定這類人的悲情人生,沒有愛情的滋養、不能感受親情的溫暖,甚至友情的離去讓他們自甘墮落,失去這最重要的三大情感的人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只剩一具軀殼,沒有了靈魂。在男主人公身上,折射出那個時代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真實而又令人反思。
小人物無奈生活的真實寫照,親情的離棄、愛情的失意、友情的離開,不被社會認可和被感情拋棄,註定了邊緣人的悲情人生
王宏偉飾演的小武演得非常出彩,他當年和導演賈樟柯同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就讀,是一個演技出神入化的小青年。他身上獨有的內斂和斯文,性格內向而感情細膩,少言寡語,但是非常擅長人與人之間隱藏在言語和表情之外的溝通,演起戲來很默契,非常符合小武這個角色的定位。
在電影裡,小武的表裡不一也註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表面上看起來彬彬有禮很像知識分子,實際上他把偷竊稱為手藝活。在他的內心中,渴望感情寄託和呼喚友情的幫助,但是現實的打擊讓他變得日益頹廢,直到最後他被抓,真正成為被社會離棄、一無所有的人。
郝鴻建飾演的靳小勇,是小武身邊情誼很深的夥伴,同樣也有一個小偷的身份,但是他的人生和命運與小武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最起碼,無論是投機取巧也好,抓住機遇也罷,通過一系列商業化運作的努力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身份地位,還似乎擺脫了那個並不光彩的稱呼。
至少,靳小勇擁有自己的夢想,能夠抓住機會努力向理想靠近。同樣是慣偷出身,最後發家致富了成為當地的一位企業家,成為有頭有臉的人物。無論以前是什麼家庭出身,有的人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最後註定悲情一生;而有的人敢於冒險,通過一切關係改變社會地位,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左雯璐飾演的胡梅梅,職業卑微,雖然年輕漂亮但是在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雖然她被小武的純真善良所感動,但是感情的維繫不僅僅需要天真痴情,還要物質滿足,她有著自己的打算。利用自身不錯的條件,她在追求富足安逸的日子,擺脫貧窮和被人瞧不起的境地,所以她最後離開小武也成了必然。
一位情誼很深的兄弟,一個用情很深的情感對象,都在努力地順著社會趨勢往上爬,唯有小武不思進取在自我墮落,加上小武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愛情的失意和友情的離開,徹底讓小武淪為社會的邊緣人,註定了他的悲情人生。
透過虛幻的表象看清真實的人生,小武的無助和卑微是時代悲劇的產物,更是迷茫社會底層人物的代表,人性掙扎中歸於徹底失敗
小武和胡梅梅在一起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儘管他們同樣社會身份卑微,但是夢想是有區別的,愛情也需要物質來維繫。梅梅想要攀附財富,是為了能夠讓自己過上安定的日子,努力走出自己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圈子,這是人之常情。
唯有小武懷揣著不切合實際的理想,對愛情的幻想雖然讓他感受到別樣的關懷溫暖,但是梅梅的離開徹底摧毀了他的自信,在自我沉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金錢價值觀念的巨大差異,決定了兩個人不同的人生道路。
儘管是兒時最好的玩伴,也一起經歷過以偷盜為生這段不光彩的人生時期,但是勒小勇站在小武的對立面,上演了一出力爭上遊改變自己命運的好戲。社會就是這樣,高貴和卑微不同的身份,再深厚的情誼也會出現決裂,社會地位的反差,讓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小武在故步自封,逐漸被社會拋棄;小勇則爬到社會富裕階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賈樟柯用耐人尋味的平視視角,試圖通過一個真實化的凡人凡事,去剖析一個邊緣人的內在品質。被表象掩蓋的真實人生,在導演真實的筆觸下得以清晰明朗起來。主人公的命運雖然不值得我們同情,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能夠給我們帶來反思。電影的首尾呼應,也表達了導演的一些看法,小勇的飛黃騰達與小武被拷在路邊被路人冷漠地圍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小武的無助和卑微是時代悲劇的產物,雖然有過人性的掙扎,但是他的人生短板決定了他的最終命運歸屬。
正值電影上映二十周年紀念,通過電影反觀當今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現狀,宣揚正能量的同時也需要在道德和法律框架下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和關懷
經歷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突飛猛進,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同樣適用,唯有迎難而上、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巔峰,而大部分人只能在平凡如水中度過一生,工作、生活、一切有條不紊卻能夠滿足。沒有技能、沒有理想、自甘墮落,有這樣一些人,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逐漸被邊緣化。他們感受人情冷暖和冷漠的待遇,只能在無力改變命運的掙扎中彷徨度日。
在法制社會,法律約束著社會參與者的行為,也讓社會邊緣人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沒有正經工作,遠離家人在異鄉漂泊,窮困潦倒之餘免不了觸犯法律,在嘗遍別人冷眼之餘也讓自己逐漸滑入悲情人生的深淵。對於這樣一部分人,不應該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講,人生失意的時候特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關懷,違法犯罪行為固然讓人痛恨,但是如果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對邊緣人群體加以有效的疏導,讓他們感受自信,重新融入社會,這才能展現人性關懷力量,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
電影《小武》是賈樟柯導演生涯開端的一部重要作品,儘管時過二十多年,但是影片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和反思是持續性的,時至今日依然受益匪淺。他用最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活生生的故事,帶領觀眾在貼近生活中有所感悟。通過正反兩面的巨大差異,反映出社會的價值取向,塑造小武這個角色,承載了當今社會邊緣人群體的彷徨迷茫。很真實,在人性表達上融入了導演對於現實社會的思考。通過重溫《小武》這部電影,向真誠對待生活的電影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