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1天,30萬,賈樟柯卻拍出了人生之中最好的一部文藝片

2020-12-23 晴晴的娛樂日記

中國第五代導演中有兩座高峰,一座是拍出了《活著》的張藝謀,另外一座是拍出了《霸王別姬》的陳凱歌。

但是這二位,真正讓後世,甚至讓整個電影圈牢記的,還是他們倆在1984年合拍的這部電影《黃土地》,後來有人說現代中國電影的輝煌是由這部電影開始,這話我不好評說,但是至少在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一個1970年出生電影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讓他第一次明白了真正的電影是什麼!

這個人就是出生在山西汾陽小縣城的賈樟柯導演,他也是後來從張藝謀手裡接過大棒,長年累月霸佔歐洲三大電影節大舞臺的中國電影人。

而最能反映「賈科長」電影鏡頭裡的「底色」與「自我表達」的可能終究逃脫不了對他人生之中第一部電影《小武》的剖析。

(一)篤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

在拍電影《小武》之前,賈樟柯看了無數電影,但是每每看完電影以後,他都會大失所望。他之所以失望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在電影裡看不到當前中國人的真實影像,看不到當下中國人的真實生活。

讓他最惶恐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擔心許多年以後,當後人想從電影,想從鏡頭裡發掘一些當下人的真實狀態時,卻什麼也發現不了。

所以在拍攝電影《小武》之前,他就在內心裡發了一個誓,要拍最當下的生活,要拍最真實的現在,不是為了取悅誰,單純只是為了讓那些真實的人,有一口喘息的機會。

所以這些年,我們看到賈樟柯的電影,幾乎都有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

沒有任何明星,題材都是小人物,鏡頭底下,都是那些大導演,大製作不願意觸碰的現實。

而這部《小武》更奇特,全片都是非職業演員,甚至可以說就是賈樟柯拿著一部攝像機,在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小縣城汾陽,親自拍下的一部時代變化裡的真實映像。

在賈科長的鏡頭裡,我們能看到隨處可見的拆遷,能看到大時代背景裡的焦躁,而聚焦在小武這個人物身上的性格更明顯。

有不安,有繃著,有緊張。

小武這個人物身上的性格,恰好就反映了那個時代變遷裡的社會心理,恰好就反應了那個時代陣痛裡大多數人的狀態。

在那個時代,投機取巧的人洗手上了案,比如小勇就是;在那個時代,心中有點義氣,做人還有點善良的人,成為了社會的「毒瘤」,比如小武就是這樣。

受張藝謀和陳凱歌影響的賈科長篤信電影藝術能夠改變真實的世界,他這麼做了,也這樣一直堅持著!

(二)賈樟柯電影鏡頭裡的「底色」與「自我表達」

在拍完電影《江湖兒女》後,賈樟柯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評,甚至有知名媒體人,直言不諱道:「看完這部電影很難受!」

而賈樟柯的回答是:「作為導演,要忠於自己的觀察更要忠於自己的表達,不能將自己的電影藝術,納入到預想設定好的情感與設計框架之中」。

這麼些年以來,賈樟柯確實一直在堅持這樣的理念,比如從第一部電影《小武》中透露出來的「義」,就是他這些年電影裡一直保有的一個底色。

電影中最有意思的二個細節就是:

第一個細節是,洗白的企業家小勇,急於與小武撇清關係,甚至對他躲之不及,但是小武卻一直心心念念著當年在一起時候的友誼,在得知小勇要結婚以後,他馬上就去換了六兩現金,說是要給他作為厚禮。第二個細節是,派出所警察每天都在郵筒裡收到小武投遞的身份證,原因不過就是小武知道身份證不好辦,拿了錢就算了。

賈樟柯鏡頭裡的人物,都是類似小武這樣的邊緣人物,但是不管是小武,還是斌哥(《江湖兒女》主角)他們身上永遠帶著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義,而這就是賈樟柯這些年以來電影藝術的追求與執念。

除開「義」這個電影底色,賈樟柯電影中的另一個追求,就是對小人物真實生活記錄,從電影《小武》中,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賈樟柯並不僅僅將筆墨集中在小武這一個人物身上,還有許多其他同一空間的人。

比如歌舞廳的胡梅梅,在她給自己的母親打電話時,就能看出她的性格特點:

她對自己母親謊稱在北京,還遇到了一個導演,甚至還能勸自己的弟弟不要打架了。

雖然身處底層,雖然深陷絕望,但是她身上還有善良,還有溫柔的一面,而當她遇見闊綽的小武,遇見依靠之時,她也能迅速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可是慢慢的她也明白了小武並不值得依靠,並不值得託付終身的時候。

現實的胡梅梅也選擇了不告而別,跟著山西老闆消失的無影無蹤。

很多人在評論賈樟柯的電影時,都喜歡批評他只顧自我的表達,不顧及觀眾的觀感,這才是導致他的電影票房非常之低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讀懂賈樟柯電影鏡頭下的「底色」和「自我表達」,也許就能真正明白他的電影高度了。

(三)電影大結局與隱喻

在國外獲獎無數的賈樟柯,在國內卻並不受大眾所喜歡,而他的噩運大概是從開拍《小武》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當賈樟柯憑藉電影《小武》在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沃爾福岡·施多德獎」等8個獎項時,國內的一紙禁拍令,卻瞬間將這個剛剛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給判了無期徒刑。

而賈科長被禁拍的原因,無非基於這一點:

他鏡頭底下的世界,真實的讓人心疼,以至於讓國人認為他就是在通過揭中國人的傷疤,來討好外國人。

可是賈樟柯所堅持的不就是真實的映像紀錄,真實的時代變遷史?

《小武》裡各色人物的群像,《小武》裡時代交錯的光影交互。

特別是當觀眾跟隨焦躁不安的「小武」,四處晃蕩,卻被一味向前的眾人,如同「垃圾」一樣隨意丟棄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似乎也能從焦躁的「小武」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是被時代拋棄的那一批人,是心懷善意的那一批人,是蜷縮在社會大浪潮裡最最孤獨的那一個人。

賈樟柯撕開了那一層焦躁的偽裝,發現了一顆孤獨的心,可是當那層真實的孤獨感,被放在電影屏幕,被放在大眾視野裡時,所有人都是緊張的,也是惶恐的。

友誼沒了,愛情走了,親情也隨著一枚戒指而破裂。

所以當孤獨的小武,又重操舊業,又重新向生活發出挑戰的時候,也註定了他最後的結局,就是被放置在大街之上,就是帶著鐐銬跳舞,就是審視著眾生的孤獨。

而電影《小武》的最後一個鏡頭,也是賈樟柯刻意為之的一個細節,讓眾人圍觀小武,也是讓小武漠視眾人,當然也可以說是年輕的導演賈樟柯對大眾,對規則發起的一個挑戰。

時至今日,賈樟柯已經成為了第六代導演中最耀眼的那一顆星,但是比起身上的標籤而言,賈樟柯依然願意稱自己是一個「底層藝術家」,他依然只願意把視野放在那一片熱土,依然只願意把焦點放在那些「邊緣人物」之上。

這種執念,我想都是從這部《小武》開始的吧,畢竟從他拍的第一部電影起,這個從汾陽走出的小個人導演,就一直相信電影就應該是最純粹的生活記錄,無關其他。

相關焦點

  • 5萬,11天,拍出了今年平遙最好的一部電影
    但如果一定要在看過的電影中選出,自己覺得最好的一部,我自己一定會選廣東導演楊平道的《裂流》。尤其是作為導演的他,所具有的執行力是非常驚人的——整部電影的拍攝時間不過11天而已,花費也不過5萬塊左右,可以說是非常省時省力省錢的一部電影了。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就是體驗一種人生
    原標題:上海電影節「電影學堂」請賈樟柯開講拍一部電影就是體驗一種人生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電影學堂」迎來中國電影名家——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賈樟柯此次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
  • 趙濤入選21世紀最偉大演員前十,賈樟柯卻言:選她是偶然
    趙濤並不像是國內很多流量明星一樣,時刻在大眾視線當中活躍,但是其每一部作品卻都是高口碑級別的佳作。好的演員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在人氣與口碑之間懂得取捨,或許國內很多觀眾對於這個名字還不太熟悉,可是當提起她所主演的電影時,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她!」。
  • 口碑好票房慘 文藝片為何「曲高和寡」
    這是又一部令人慨嘆「口碑好,票房慘」的文藝片。去年,明星雲集的文藝大片《黃金時代》最終總票房僅5151萬元;《推拿》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等獎項,但國內票房只有約1290萬元;今年,《闖入者》《念念》《心迷宮》等文藝片總票房都是1000多萬元。票房低至不可思議的,是具有文藝元素的傳記片《啟功》,總票房只有約40萬元,差不多等於目前市場上啟功書畫作品一平方尺的價錢。
  • 那一年,張藝謀票房3億,賈樟柯30萬,還有一部402元
    23歲之前,賈樟柯沒出過山西。他出生汾陽,汾陽鐵路不通,自行車五分鐘就能騎穿,除了汾酒,乏善可陳。 初一時,賈樟柯才擁有人生第一輛自行車。他瘋掉了,騎了30裡,到臨縣孝義看火車。他以為能等來一輛客車的。因為客車通過時,他就能見到南來北往去往的人。
  • 從文藝片到《八佰》,管虎殺出一條「血路」
    再到《老炮兒》,我認為是一部文藝片,只不過包裹了商業的軀殼。從管虎的幾部電影來看,豆瓣評分基本在7分到8分之間,最高的是8分的《鬥牛》。1991年,管虎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第二年就自籌20萬拍了第一部電影《頭髮亂了》,找了他當時的女友孔琳還有耿樂、張嘉譯主演。電影講述幾個北京胡同裡長大的年輕人,在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對生活和愛情的迷茫,崔健和披頭四的音樂貫穿其中。經過一年的修改,1994年終於通過審查,在全國高校放映時大受歡迎。
  • 《水形物語》上映4天破7400萬,「奧斯卡」獎盃會為文藝片票房「加持」嗎?
    今天(3月19日)《水形物語》上映4天,開畫首日內地票房達到2380萬,是全球首日開畫最好成績。目前該電影排片佔比14.4%,上座率7.0%,票房達到7400萬,貓眼預測該片總票房1.06億。 時光網統計,從2013年至今,《水形物語》是唯一一部被引進內地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從2012年第8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被引進後,近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都無緣登陸內地院線。究其原因,近幾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因其社會因素、環境變化,內容越發偏向文藝市場,如《月光男孩》《為奴十二年》等並不是票房市場期待的商業大片。
  • 賈樟柯:拿日本人的錢,用中國老婆當女主角,拍法國人愛看的電影
    賈樟柯按照自己的審美拍完電影後,北野武工作室會動用銷售渠道推廣,最後變現。在他們的操盤下,這三個片子的版權,都賺了錢。當年的《小武》,賈樟柯賣給了一家全球發行代理公司,半年後他的銀行卡上出現了500萬(要知道,那可是九十年代)。
  • 賈樟柯:拿日本人的錢,用中國老婆當女主角,拍法國人愛看的電影
    一部《世界》,北野武又以200萬美元的高價售出北美地區版權。後來榮獲威尼斯金獅獎、國際大獎拿到手軟的《三峽好人》,在國內上映後,兩天的票房僅1400元,創下了長沙文藝片票房的最低記錄。之後,MK2負責過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天註定》等影片的海外發行,《山河故人》出品方一欄也有他們名字。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
    張新穎教授說道:「(自此)賈樟柯意識到,幾個小青年亂七八糟的事可以變成電影,可以變成創作。」 他和同學成立「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四處借來拍攝設備,邊拍邊籌錢,終於拍出他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小山回家》,講述男主人公小山在北京被老闆開除後,四處走訪老鄉,想找人結伴回鄉的孤獨遭遇。
  • 趙濤入選「21世紀最偉大演員」,入行20年,當一個沒有流量的戲骨
    趙濤是華語電影女演員,丈夫是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一個最擅長拍文藝片的電影導演,趙濤因為丈夫賈樟柯的關係,幾乎一直是賈樟柯文藝片裡面的女主角,她也被稱為「賈女郎」。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寧浩:第六代導演的二十年
    在鏡頭語言下,賈樟柯二十年如一日的在追問:時代發展的太快,城市和農村被割裂,游離在故鄉外的人,連母語都失落了,要怎麼面對自己是誰?過去20年的時間裡,賈樟柯用一個相同的主題,一個相同的演員,一種相同的語言,拍了許多部不同的電影,都達到了幾乎相同的高度。一部商業化題材的《在清朝》在手中握了許多年,終究捨不得走出鄉土敘事。
  • 賈樟柯,何苦來哉
    但賈樟柯內心裡的割捨,卻並不輕鬆、第二天在頒獎獻詞時,說到:「這個門廳我站在這很有感觸,我經常下午站在這個入口,因為那裡掛著費穆的像,我常看他……」他突然哽噎,說不出話來。1997年,27歲的賈樟柯計劃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小武》。影片片頭,不是後來習以為常的「賈樟柯作品」。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就是與觀眾過一段生活
    大部分電影是希望講一個故事給觀眾,對我來說,我覺得希望拍一部電影,都是讓觀眾過一段生活,過一段沉浸式的生活,體驗一種人生。當你帶著這樣的理想去拍電影的時候,你就能找到你電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細節、質感。因為過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要面臨柴米油鹽,坐什麼車,走什麼路,穿什麼衣,說什麼話,吃什麼飯,所有這些就形成了你跟觀眾之間的一種默契。觀眾願意還是不願意進入這個旅程,差距就很大了。」
  • 秦昊火了,但那個文藝片時代已經遠去了
    他大概也沒預料到,2020年與《無證之罪》同一班底的二次合作,也就是這部《隱秘的角落》,會讓他徹底出圈,被大眾認識。不可否認,在這兩部接連出圈的網劇之前,「文藝片演員」,「無冕影帝」一直是外界給予秦昊的標籤。而這些標籤在九十年代的意義,更為微妙、複雜。
  • 畢志飛跟我們聊了聊他在拍的文藝片
    畢導微微一笑,說:「我手上有兩部新片,一部商業片,一部文藝片。」而文藝片則會講一個山區背景下的男女愛情故事,拍完後會送到鹿特丹、First等電影節去參賽。               賈樟柯的汾陽電影宇宙但畢志飛又指出,近些年的中國文藝片一直受困於第六代美學的單一牢籠裡。這麼多年過去,中國文藝片沒有進步,反而退步明顯。
  • 賈樟柯電影13部
    韓三明和沈紅雖不認識,卻因為要做相對意義上的「拿起」與「捨棄」抉擇,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繫。 本片榮獲2006年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世紀中葉,帝國主義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一紙《南京條約》籤訂,上海正式開埠,從此各種各樣的傳奇與悲喜人生在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將近一百年後,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各方勢力匯集於魔都,繼續譜寫著屬於這座城市的傳奇。
  • 「叛徒」賈樟柯
    1991年,看完《黃土地》的賈樟柯,鐵了心地要做導演。連續考了三年,他終於來到北京,進入了電影學院。在這裡,大齡青年賈樟柯,遇上了同學王宏偉,成立了「青年實驗電影小組」,拍了部叫作《小山回家》的短片。誤打誤撞成為演員的王宏偉,幫助賈樟柯獲得了最初的聲名,拍出了那些不一樣的電影。可就像電影裡的「靳小勇」與「梁小武」,這對夥伴的境遇卻大不相同。繼續前進的賈樟柯,躋身「第六代」導演陣營,從威尼斯捧回金獅,成了聚光燈下的大導演。
  • 賈樟柯: 藝術就是將心比心
    賈樟柯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我覺得我那個結尾挺乾脆,所以把它作為整個電影的結尾,抽刀斷水。」金磚國家約定,從2017年起每年合拍一部電影,賈樟柯已經在爭取2018年的合拍機會。在他眼中,這類同題創作好似古人以詩詞會友,「大家一起寫一首關於月亮的詩,或者寫一首關於秋天的詩」。五部短片結尾都有一句關於時間的諺語,他為自己那部《逢春》選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為什麼觀眾不買賈樟柯的帳?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檔,映前熱度最高之一的《江湖兒女》表現並不十分理想:四天票房僅5066萬,為檔期內第三;平均上座率僅7%,位於同檔期第五;該片上映首日票房還位於第二,但次日便被《悲傷逆流成河》和上映23天的《碟中諜6》等反超;中秋節當天更是僅收穫956萬票房,位居當日第六。目前,票務平臺預測該片的最終票房也僅有7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