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 藝術就是將心比心

2021-02-19 南方周末

▲ 《時間去哪兒了》的三位導演,從左到右分別是南非導演奎比卡,中國導演賈樟柯和俄羅斯導演費朵奇科。(受訪者供圖/圖)

全文共5334字,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比2012年淨增近兩倍,中國電影在自身成長之餘還承擔了國際交流工作。《時間去哪兒了》就是金磚國家人文往來的成果。

「我們社會挺相似的,都在快速發展,發展本身給人帶來那麼多好的壞的影響,共同的感觸是一定有的。」

賈樟柯早就不再熱心與同行比較,更願意專心用電影記錄中國乃至世界,體察時代對個體的影響。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賈樟柯的27部影像作品中,有9部是與其他導演的「同題作文」。《時間去哪兒了》為其中最新一部,也是首部由金磚五國導演合拍的電影。

2016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會議期間,五國達成「金磚國家電影節導演合作計劃」,準備聯合拍攝電影,作為「2017中國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電影節組委會找到賈樟柯,請他出任這部電影的監製兼導演。賈樟柯因為執導電影《小武》《站臺》《三峽好人》為中國觀眾熟知,並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的獎項。

賈樟柯向自己認識的金磚國家導演發出合作邀請,其中包括執導電影《中央車站》和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的巴西著名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導演們最初想到的電影主題是火車,後來「時間去哪兒了」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我們社會挺相似的,都在快速發展,發展本身給人帶來那麼多好的壞的影響,共同的感觸是一定有的。」賈樟柯相信,五個國家肯定能找到共同的主題。

五部短片拍完,排序也由賈樟柯決定。他發現,按英文單詞BRICS排序已經很好。巴西短片娓娓道來,能讓觀眾獲得寧靜的情感體驗,適合放在開頭;俄羅斯短片比較戲劇化,排在第二,好像形成一道情感曲線。

不過,中國與南非的兩部短片對調了順序,出現在影片最後。「這部電影是我們主導的,希望把大家放到前面。」賈樟柯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我覺得我那個結尾挺乾脆,所以把它作為整個電影的結尾,抽刀斷水。」

金磚國家約定,從2017年起每年合拍一部電影,賈樟柯已經在爭取2018年的合拍機會。在他眼中,這類同題創作好似古人以詩詞會友,「大家一起寫一首關於月亮的詩,或者寫一首關於秋天的詩」。五部短片結尾都有一句關於時間的諺語,他為自己那部《逢春》選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賈樟柯拍出第一部電影長片《小武》,已經是19年前。他早就不再熱心與同行比較,更願意專心用電影記錄中國乃至世界,體察時代對個體的影響。

▲ 《逢春》的女主角是位舞臺演員,與賈樟柯此前的作品類似,他說這是無意識的選擇。(劇組供圖/圖)

南方周末:《逢春》的主角是一對中年父母,而你本人還沒有做父親。它是你的第一方案嗎?

賈樟柯:我只寫了一個劇本。那時候我其實有點想拍成長片,因為覺得這是挺喜劇的一件事。我四十多歲,二孩政策放開之後,跟朋友見面,大家都在談二孩問題。有同學說再生一個下來,把他帶到18歲,帶不動啊;有的說確實想生一個,自己是工薪階層,一算帳有點吃力。這確實讓人處在選擇之中,跟年齡,自己的生活、身體現狀有關。

我寫劇本不是主題先行,也不是故事先行。我想拍一對夫妻,他們想生二孩,是什麼故事我不知道。我發現漸漸寫成因為生二孩,大家停下來檢討情感生活(的故事):一對夫婦其實挺冷淡了,男的回家不說話,看直播,女的埋怨幾句。因為(生二孩)這件事,大家發現,時間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帶走了,濃情蜜意也沒有了。寫著寫著,變成修復感情的故事。

南方周末:片名最開始叫《春分》,為什麼改成《逢春》?

賈樟柯:我拍的時候正好是初春,柳樹剛剛發芽,拍到了很好的初春感覺,萬物復甦,枯木逢春。「逢春」本身還帶有一種私密的,指向男女性關係的傾向。很多家庭沒時間坐下來談一談,最近是不是冷淡了、疏遠了。因為要生二孩,他們發現和解決了問題。我希望他們能夠重燃愛情,就像枯木逢春。

南方周末:《逢春》的女主角是一位舞臺演員,在你過去的電影《站臺》《任逍遙》和《世界》裡,女主角也從事類似職業。為什麼偏好這樣的設定?

賈樟柯:我可能對舞臺比較著迷,特別喜歡拍跟舞臺有關的工作——文工團員、舞蹈演員、「野模特」。它完全是下意識的寫作,沒有故意設置。我從空間著手,覺得故事應該發生在北方的一座古城裡面;因為「再生一個」這種觀念,對大城市很多「丁克」家庭不是問題,它最觸動的是有很傳統的農業生活印跡的內陸。我特別喜歡平遙古城,就決定在平遙拍。我一下想到平遙有很多那種穿梭(的場景),一進票號,突然掌柜出來,丫鬟出來,有很多實景表演。這種旅遊氛圍目前也是生活氛圍,很有當代性。白天好像古人一樣,在古代的大宅子裡面工作,但是一下班,脫了衣服,你還是個現代人,還有現在的苦惱。我很喜歡這種反差。

南方周末:電影裡出現了古裝、戲曲、古建築,它們僅僅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還是跟故事有更內在的聯繫?

賈樟柯:不是符號,是一種活著的生活,我老家很多同學住的是明清的房子。什麼是中國符號?我不知道,也不特別著力在這個方面。我考慮的是穿梭感,老房子和當代生活錯落在一起的感覺,它很像我們的生活。我們作為當代人,身上有很多傳統,有很多舊的生活。

南方周末:《時間去哪兒了》是怎麼找到你的?

賈樟柯:去年秋天金磚電影節在印度舉辦,因為今年要在中國舉辦,電影節組委會找到我說,有沒有興趣幫他們組合一些導演,出一部影片?是(聯合)五個國家的。我覺得是很好的創意,因為這些國家電影創意都挺強的,但觀眾並不是太了解。《摔跤吧!爸爸》賣得不錯,但是觀眾總體上對印度電影還是比較陌生。巴西電影更不用說,大家還停留在電視劇《女奴》那個階段,是1980年代的事了。我一直覺得大家看歐美電影太多,不是說歐美電影沒價值,另外一部分好電影為什麼不看呢?

南方周末:你的影像作品中一半是「命題作文」,你似乎不太介意這種形式?

賈樟柯:我覺得我沒拍過「命題作文」。有一些是藝術計劃,比如2001年韓國全州電影節邀請三個導演,每人拍30分鐘。那年的主題叫「空間」,我自己選擇拍公共空間。

你看到的是我拍的,可能不知道我拒絕了多少。這個藝術計劃很適合我,我自己很有感覺,當然要拍。這次的《時間去哪兒了》也屬於藝術計劃,以時間為共同主題。更準確地說它是同題創作,在時間這樣一個抽象的大主題之下,每個導演、藝術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闡釋,是藝術家自主自發的創作。沒有人規定賈樟柯一定要拍二孩,沃爾特·塞勒斯一定要拍泥石流。

南方周末:金磚國家的電影跟好萊塢體系相比,有沒有某種「第三世界」特色?

賈樟柯:以巴西電影為例,像沃爾特·塞勒斯的代表作《中央車站》,講貧窮的問題。塞勒斯導演本人是銀行家的兒子,但是他對貧窮有那麼深刻的理解。我覺得一方面是對現實問題的觸碰、不迴避,藝術始終應該有一個特質就是仁愛,這些國家的電影裡面都會有「仁」的特質。從電影美學上說,每個大城市都會有一個公共空間叫「中央車站」,有序地展示描寫這個生態是很難的,他做到了。寫信的女人、流浪的孩子,由這個公共空間延伸出旅途,女人帶孩子去找親人,表現這裡面的人性掙扎。

南方周末:你主要與另外幾位導演溝通什麼?

賈樟柯:主要是技術方面。主題確定之後,我很難在藝術方面給他們什麼建議,我怎麼去指導《中央車站》的導演?我能做到的其實是服務,更多是技術格式還有創作周期的溝通,大家的製片模式和工作方法不一樣。俄羅斯導演是獨立製片,劇本寫好,十幾個人拉出去就拍了。我還沒反應過來,人家拍完、剪完了。印度是最晚的,人家寶萊塢四平八穩,劇組餐車都必須有。

南方周末:這次合作有刷新對這些國家和導演的認識嗎?

賈樟柯:我覺得最刷新的是印度,那是一部很溫暖的親情片。我去過一次印度,也是去孟買。作為遊客,我自己對印度的印象基本上都是神神怪怪的異域色彩。但是《孟買迷霧》這個故事在上海、武漢都成立,我還是被人類的相似性震撼了。人類真的太像了。

▲ 《孟買迷霧》的故事在上海、武漢都成立,賈樟柯被人類的相似性震撼了。(劇組供圖/圖)

南方周末:「時間去哪兒了」是否也暗合你此前作品的主題?

賈樟柯:《三峽好人》之後,從2006年到2013年,我有七年時間在拍紀錄片,沒有拍故事片。那個階段我覺得時間轉瞬即逝,生活中的大量記憶消失。《二十四城記》拍非常體制化的、生產飛機發動機的軍工廠,連工人帶家屬三萬人。這些人從1950年代生活到現在,差不多三四代,因為土地的變遷,(工廠)突然就消失了。這種記憶載體的瞬間摧毀讓我震撼,它是我拍那部片的激情所在。

集體體制裡面的工人完全被體制管理、規定、約束,生老病死都跟工廠有關。這樣一種集體生活、計劃經濟的記憶,隨著大型國有工廠這些載體消失,很快就沒有了。如果沒有訪問工人,我真想像不到這家工廠從東北遷過來,船過三峽的時候一個孩子走丟了,如果船多停五個小時就可以找到這個孩子。因為軍事化行動,船走了,媽媽必須上船,孩子就失蹤了。這很讓我震撼。

拍《海上傳奇》也一樣。當時拍的最老的人就算90歲,講述可以從三十年代開始,已經很稀薄,如果再晚兩三年,可能只能從四十年代講起。他們經過很長時間的體制生活,拍攝挺不容易,因為有太多顧慮,很會應付你。挖到痛點,他記憶深處重要的、真實的時刻,需要大量時間取得信任。耗費兩年是有價值的,我見識了一個時代的記憶,見識了一種人。比如跟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見面,我好像認識了杜月笙,他女兒在講他生活的細節,講當時的窘迫,一代梟雄走投無路。

到2013年的《天註定》,我才回到故事片創作。我不後悔那七年拍紀錄片,在中國轉折的階段,在我迫切想挽留快速變革摧毀的東西的時候,我的電影做到了。

南方周末:你的電影一直拍比較近的時代,你怎樣形成對當代歷史的判斷和篩選?

賈樟柯:情感的選擇。要說近期的作品,首先是2013年的《天註定》。一個社會是有分工的,法律層面界定、懲罰,新聞層面調查、描述,電影能做什麼?觸動我的是這個情景裡面的這些人物,他們跟我們一樣,都在日常的生活裡,怎麼走出那一步?我為什麼想拍《天註定》,藝術就是將心比心,理解這個人物,理解那些人為什麼走向這一步。我感興趣的是描述他的生活。

南方周末:你的劇情片裡經常提及時事政策,國內外大事。平時怎樣關注這些信息?

賈樟柯:不用關注,生活裡你得接受這些信息。我在電影裡保留這些時事新聞,(是因為)某種程度上直到今天我們個體的生活還是受到它很大影響。你過去能生二孩嗎?生是會罰款的,突然說可以了,那好,就考慮生一個。我覺得電影沒有必要躲避政治,它出現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沒有必要研究,因為我的職責不是研究政治,是研究人。

有一種很幼稚的說法:電影跟政治沒關係。但是人跟政治有關係,人的生活跟政治有關係。好像在所有的中國電影中,政治生活不存在。這太奇怪了,你每天都被它影響,卻把它全過濾掉了。

南方周末:其他時代吸引你嗎?

賈樟柯:一直有。還是對近現代有興趣,我「蓄謀已久」的電影其實都是歷史片。《在清朝》是晚清,《雙雄會》是1949年。我拍《海上傳奇》,確實是對1949年感興趣。我對那個年代被動的流動很感興趣,南來北往,包括後來南下香港這些文人的歷史,身不由己。我們的前輩過去就是這麼生活的,我們其實也是,只是沒那麼激烈。

南方周末:你一直拍普通人的生活,目前在拍電影之外也會做一些生意。你會不會擔心離他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賈樟柯:其實一直沒有離開。我的生活跟他們的有區別嗎?工作是有區別的,但生活跟他們區別不大,我也要照顧媽媽,也有太太,也有堵車的問題。我覺得對生活的了解,其實從藝術角度是一種想像力。很多人每天在日常裡面,沒有觀察力、沒有想像力,是不了解日常的。最終形成電影的,特別是描寫當代現實生活的,唯一的通道就是想像,通過想像調動自己的經驗。

我覺得一個創作者,勉強說是知識分子,非常需要警惕,不要在不該設置立場的時候設置立場。有人說藝術家不要參與商業活動,我不覺得應該有這種立場。從大的角度來說,我跟金磚電影節組委會合作,拍《海上傳奇》跟世博會合作,是不需要設置立場的。它是一件好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做。

南方周末:根據你的觀察,中國文藝片的環境和它的觀眾,最近五年裡有怎樣的變化?

賈樟柯:我說一個細節:我發現最近一兩年觀眾喜歡看長鏡頭了,這就是一個變化。《站臺》不用說,《三峽好人》那個年代觀眾都不太接受長鏡頭。觀眾從單純看故事,逐漸開始喜歡看氛圍,這就是進步。我跟一個朋友聊,他說:「我覺得《山河故人》挺商業的,節奏挺快。」我說沒有吧,都是長鏡頭。其實不是我變了,是人們接受了長鏡頭,所以不覺得長了。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更年輕的中國觀眾,你是否了解和觀察過他們的觀影趣味?

賈樟柯:總體上來說還是消費型的觀影趣味,跟我們年輕時不一樣。我覺得那時候閱讀小說、看電影是分享型的,希望分享到人家的精神、思想;現在大部分是消費型的,希望你能娛樂我,能讓我有快感。

可能因為他們基本的生存困難沒我們小時候那麼厲害。我小時候有過飢餓的印象,一個有飢餓記憶的人自然會比較關注對這個社會的看法,對人的看法。這個社會為什麼有飢餓?可能我就喜歡看《老井》《人生》,喜歡這樣涉及生存的嚴肅命題。今天大多數人基本生存壓力不是太大,消費型欣賞習慣是必然的。但我相信每代人都會成長,都有他潛在的、逾越不了的問題。人們遇到堅硬的現實,一定會從藝術、文學裡面尋求答案和慰藉。

南方周末:時間帶走了你哪些珍貴的東西,又給你帶來了什麼?

賈樟柯:時間跟我的工作結合到一起,我的家庭生活就比較少。拍電影是團隊工作,而且長期付出,拍三個月,看景兩個月,寫劇本躲起來三四個月。對家庭照顧比較少,這是我目前唯一的遺憾。如果說帶給我什麼,那帶給我經驗、判斷力,我覺得挺珍惜的。去年寫了三個劇本,從今年年底到明年,可能是我快速拍片的周期。我希望在體力、經驗結合比較好的時候,把我「蓄謀已久」的電影都拍出來。

點擊下方藍字

下載:南方周末新版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賈樟柯:時代變遷中的藝術清流
    賈樟柯,這個與時代變遷糾葛的導演,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著藝術。賈樟柯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山西汾陽這樣一個小縣城中,這裡,是他藝術創作的發源地。就像是魯迅和魯鎮,餘華和海鹽。家鄉成就了賈樟柯,也成就了他的電影。用他的話來說「整條街的小商販都是你的朋友,修鑰匙的、釘鞋的、裁縫,你都認識,人處在熱烈的人際關係裡面,特別舒服」,這就是他對家鄉最深的感觸。
  • 範冰冰現身賈樟柯導演的藝術展覽
    那最近網友發現,她分享了自己去到了賈樟柯導演的藝術展覽,她寫道「很開心,疫情之後的第一次聚會,看了賈樟柯導演的藝術展覽,好朋友們在一起格外熱鬧!」照片中,範冰冰身穿灰色西裝長裙,編發綁黑色長髮帶,似復古名伶,與賈樟柯、宋佳、廖凡等人同框合影。
  • 範冰冰穿Prada亮相賈樟柯導演藝術展覽,畫面太美了!
    範冰冰穿Prada西裝裙亮相Prada跟賈樟柯合作的藝術展覽這條西裝裙是典型的Prada式節制、嚴謹風格,但範冰冰就是能把它穿出一種關不住的嫵媚。範冰冰和賈樟柯認識很久了,範冰冰在2017年擔任坎城電影節的評委時曾經受到廣泛爭議,當時
  • 「叛徒」賈樟柯
    之前的發布會上,賈樟柯登場亮相,站在他身旁的兩個高個子,一位是隨時等待相機捕捉的形象大使範冰冰,一位是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影展藝術總監馬可·穆勒。一邊是大明星,一邊是大專家,既有專業的國際範,也有接地氣的熱度。無論你想從哪個方面入手,賈樟柯都幫你想好了發稿的選題。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說實話,我就是想把這些作家請過去和老家的年輕人見面,這是我最大的私心。北京、上海每天都有這樣的活動,但在老家這種地方,一兩年也不會有一次。」賈樟柯覺察到,年輕人對外面世界的需求是巨大的,他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知道夢想並不遙遠。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表現主義來自主觀的情緒和情感,再用藝術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沒有藝術感覺,這個感覺就是指他有沒有建立起一個主觀情感世界的想像空間。想像力匱乏的話,就會變成眼見就『有』,眼不見就『沒有』。」賈樟柯說道。
  • 老江湖賈樟柯
    二十年闖蕩,賈樟柯也重新回到家鄉,開了麵館,設立藝術中心,發起平遙國際電影展,與巧巧和斌哥的「回家」一樣,賈樟柯這個「浪子」也回家了,他用自己在外二十年所獲的榮光,做了一些改變家鄉的事其實說到底,電影內外就是一樣的人,一樣的故事,就像賈樟柯說的「寫寫我們的江湖」,二十年輪迴,巧巧、斌哥和賈樟柯都將大半生划進了這個江湖。有媒體打趣說,《江湖兒女》中可見賈樟柯電影宇宙,這倒是個洋氣的說法,但所謂「宇宙」,不也就是江湖嗎?眾所周知,《江湖兒女》串聯起來賈樟柯此前的兩部作品《任逍遙》和《三峽好人》。
  • "溫柔一刀"賈樟柯
    賈樟柯在回應中,明確表示"沒有花政府一分錢",能辦4年,我想就是為了表明,這事跟錢無關,更多的可能是——"心裡委屈"。有網友和媒體人發現了本屆影展上的一些"蛛絲馬跡":臨近影展,沒有放票,沒有明確的排片表。
  • 「呂梁小子」賈樟柯
    2016年5月8日,賈樟柯憑藉《山河故人》獲得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6年11月15日,賈樟柯獲頒第38屆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  在2017年5月31日人說山西好風光呂梁主場對決長治賽上賈樟柯一襲黑衣,從舞臺中緩緩走來向全國群眾介紹家鄉呂梁。他以「人說山西好風光,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就是我們呂梁。」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就是體驗一種人生
    原標題:上海電影節「電影學堂」請賈樟柯開講拍一部電影就是體驗一種人生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電影學堂」迎來中國電影名家——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賈樟柯此次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
  • 賈樟柯,走出圍城
    參加坎城電影節前,賈樟柯曾對外聲稱影片一刀未剪,並順利過審,拿到了上映許可。然而大半年後的11月19日,賈樟柯收到電影取消公映的通知,而他本人被喊到了廣電總局。賈樟柯失落到底,半年後,他才重新投入新電影的籌備工作中,這部新電影正是201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
  • 賈樟柯走出圍城
    一年前,賈樟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提及:「在中小城市存在著強烈的藝術需要,以及存在著非常多潛在的未來的創作力量,但是資源不太會為他們傾斜。」賈樟柯對此有著很深的體悟。20歲出頭時,他看了一部電影——由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當時,他在太原學畫,看電影是他的日常消遣。賈樟柯對這部電影印象深刻,「沒有故事、沒有動作、沒有我平時看電影喜歡的一切,但是慢慢地我看到了黃土地。」
  • 你要挺住哦賈樟柯導演
    賈樟柯是個厲害人物,不僅是中國電影導演裡很有個性的,而且始終都顯得是個土裡土氣的山西人,但他的電影不土,不一般。對標另一個更厲害的人物張藝謀,賈樟柯似乎不輸藝術也不輸技術,但卻差了幾分老道和善於驚世駭俗。
  • 為人處世之必修課-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意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明.湯顯祖《紫釵記》中言:太尉不將心比心,小子待將計就計。大意是:只有做到將心比心,如此才能各自安好;若不能將心比心,那麼小人自會想法應付。
  • 學會將心比心,做個善良之人
    換位思考,最能理解別人;將心比心,彼此倍感溫馨。善良,才是人性的本真,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善良的人。 將心比心,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就是一種本能的善良;將心比心,就是做事不讓自己後悔;將心比心,你就會得到別人的誇獎。
  • 賈樟柯:從紀實美學到先鋒派電影,特立獨行,始終如一
    這是他對於藝術堅守的執拗,也是對於紀實美學的倔強。何謂特立獨行,與王小帥、管虎、寧浩、陸川等第六代導演相比,賈樟柯「死磕」紀錄片、劇情片,時間推移,日月如梭,他仿佛不受外界的影響。其實,賈樟柯的「死磕」特性並不是漫無目的,而是在紀實美學上漸行漸遠,又精益求精。紀實美學,源於電影創始人盧米埃爾兄弟,強調照相機的紀錄功能與藝術本性,推崇再現生活的真實原貌,最大程度地保持拍攝客體的完整性,以真實呈現藝術之美。
  • 賈樟柯 天命難違
    飯館開在賈家莊,賈樟柯也住在賈家莊,這兩年裡,他保持著固定的寫作節奏,從每天下午兩、三點開始,那是他思維最活躍的時刻,偶爾也會待在山河故人的二樓,一直寫到天黑。晚上是朋友的聚會,多半是酒局,伴著髒話直呼他的小名「賴賴」,故鄉老友韓宏一度覺著,賈樟柯之所以開飯館,就是為了聚會再不用苦惱去哪吃飯。比起灰撲撲的汾陽縣城,賈家莊道路寬闊,安靜閒適,天空也更藍。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就是與觀眾過一段生活
    通過社交網絡,賈樟柯在疫情期間爆爆米花、鋤草、種田的田園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樂道。談及這段田園生活,賈樟柯說,這既是寫作工作的調劑,也讓他對中國社會有了新的理解。「中國為什麼這麼有韌勁,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個老家,我們還有這樣一個穩定的後方。
  • 將心比心的說說心情 人心換人心的經典句子
    一、 孕期加月子時間並沒有多久,真的,你的所作所為真的會有後果,想好與不好全取決於你,這就是將心比心,未來的日子我會勸自己善待你,卻也不會忘記這些事情。二、 躺回地獄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去枯萎重新做人哪有那麼多刻骨銘心留給時間去消磨三、 將心比心,才有知心;以心暖心,才有恆心。守住心中的風景,才是最美;擁有不變的感情,才是最真。
  • 對話賈樟柯 | 那些電影以外的事
    這樣的提問方式,或許恰巧戳中了惜字如金的賈樟柯。德是責任跟奉獻,對於自我的要求;中庸是不激進也不退縮;正義是一種生理反應;善則是凡事往好想;不計得失就是勇;虛心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與局限。他回答得乾脆利落,誠懇而果決。藝術工作者向來羞於談錢,文藝片導演更甚,但賈樟柯的直爽,還是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