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走出圍城

2020-11-1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首席人物觀,作者丨殷萬妮,編輯丨江嶽

01 兩次轉身

賈樟柯上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著鏡頭拋出「還要不要拍電影」的哀嘆,是在2013年一部關於自己的紀錄片中,他剛被通知《天註定》被取消公映。

收到通知的賈樟柯久久沉默,這是他在鏡頭前難有的猶疑與迷茫。

「沒法在這個行業裡面做了,空間太小。」

《天註定》中的四個故事都來源於社會新聞,賈樟柯是編劇和導演。2013年5月,作為唯一一部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它順利將最佳編劇獎收入囊中。

參加坎城電影節前,賈樟柯曾對外聲稱影片一刀未剪,並順利過審,拿到了上映許可。然而大半年後的11月19日,賈樟柯收到電影取消公映的通知,而他本人被喊到了廣電總局。

賈樟柯失落到底,半年後,他才重新投入新電影的籌備工作中,這部新電影正是201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

第二次,賈樟柯因「離開」而引起業內震蕩的,便是在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公開宣布自己及其團隊將退出電影節。

影展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場公開活動上,賈樟柯哭了。

一年前,賈樟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提及:「在中小城市存在著強烈的藝術需要,以及存在著非常多潛在的未來的創作力量,但是資源不太會為他們傾斜。」

賈樟柯對此有著很深的體悟。20歲出頭時,他看了一部電影——由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當時,他在太原學畫,看電影是他的日常消遣。賈樟柯對這部電影印象深刻,「沒有故事、沒有動作、沒有我平時看電影喜歡的一切,但是慢慢地我看到了黃土地。」

看了還不到十分鐘,他就開始流眼淚,一直到影片結束。從電影院出來的那一刻,賈樟柯定下了人生方向——未來要做一名電影導演。

光陰似箭,近三十年過去了。21歲的賈樟柯,帶著幾本小說和一個電影夢離家遠行。快50歲時,他又重返故鄉,帶上了電影和文學。

02 放映權

1998年,陳丹青突然接到朋友從北京的打來的越洋電話,電話那頭說:「最近出了一個人叫賈樟柯,拍了一部電影叫《小武》。」

那一年春天,陳丹青回中央美院代課,在美院又看了一遍《小武》,這一次是賈樟柯親自播放。那時,北京各大高校是賈樟柯不斷播放電影的實驗場,他拍攝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時亦是如此。

放映《小武》時,拷貝只有16毫米版本,國內做不了字幕,影片又雜糅著晉語汾陽話和東北話,每放映一場,賈樟柯都站在最後一排,一束燈光打在他身上,角色一有對白,他就在一旁做同聲「傳譯」。

小武,是一個山西縣城的小偷,他穿著整齊,戴眼鏡,身穿大兩號的西裝,成日在空曠的大道上晃來晃去,他自稱是幹手藝活的。

時代變更,昔日同伴靠走私菸草發了財,結婚時怕別人知道自己曾是小偷,便沒通知小武。小武卻依然來了婚禮,因為小武曾向他許諾要在婚禮上送上六斤禮錢。眼下,朋友不領情,退回禮錢,不再來往。

小武最終失去了友情、愛情和親情,並因偷竊再次被捕,失去僅有的自由。電影結尾處,小武被當街銬在電線桿上,路人漸漸停下,層層圍觀。小武蹲下,與群人面面相覷,畫面定格在這殘酷的注視和窺探下,電影戛然而止。

賈樟柯把鏡頭聚焦在了一個處於邊緣地區的邊緣者,而小武又何嘗不是穿梭於小鎮、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芸芸眾生。

陳丹青看完這部電影,曾寫道,「中國的小縣城有千千萬萬『小武』,從來沒人表達過他們,但賈樟柯這傢伙一把就抓住他了。」

電影最終斬獲8項國際大獎,賈樟柯成為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之一,與此同時,他被劃入了「第六代」導演行列。

那一年,賈樟柯28歲。

然而,截至2005年《世界》上映,長達8年的時間裡,賈樟柯電影生涯開端的「故鄉三部曲」都無法在國內公映。

音像店成了賈樟柯電影的「發現地」,有很多年輕人會來這裡找他的電影碟片。

2002年時,有一次,賈樟柯在北京小西天的一家DVD店裡轉悠,他趴在紙箱上猛淘了半天也沒收穫。老闆見他執著,便搭腔問,「有一個叫『賈柯樟』的《站臺》,你要嗎?」賈樟柯一時怔住,反問老闆,「什麼?」老闆重複了一遍,告訴他次日到貨。

賈樟柯第二天來了,看到嶄新的一摞盜版碟片,心裡不是滋味。

他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丟了,然後你找也找不見,卻突然發現他在另外一個人家,很複雜的感受。」

後來,「賈科長」成了外界對賈樟柯的一個稱呼,而這一名字如同影片見不得光的印跡,一直跟隨著賈樟柯。

賈樟柯也曾期許過,一家咖啡館放映《站臺》,他前去與觀眾交流。放映於下午兩點開始,咖啡館四周全是落地窗,空間太亮,好不容易找到遮光布把光遮住,棚頂又開始漏雨,影片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播完。

「為什麼我的電影不能在電影院裡面正常地放?有正常的椅子、黑暗的屋子、好的放映機......」

期許,落空,再期許,再落空。賈樟柯一直在等公映的那一天。他的父親,亦是如此。於父親而言,電影公映,有更多的意味。比起電影,父親更擔心兒子的安全。

03 出走

出走與歸鄉的母題貫穿著賈樟柯的人生經驗與電影作品。

賈樟柯家在山西汾陽的一個縣城,縣城不大,地處黃土高原,騎上自行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用不了五分鐘。

這裡不通火車。讀初一時,賈樟柯學會騎自行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約上幾個同學,一同騎車到十五公裡外的另一個縣城孝義,去看火車。

大家找鐵路,找到就坐在地上,只顧著聽遠處的聲音,直到一列拉煤的火車轟隆隆地從眼前開過,漸漸遠去。

在賈樟柯的心裡,鐵路與火車意味著未來與遠方,也意味著打破庸常。

有一年冬天,賈樟柯去拉煤,煤場很遠,因為身材矮小很吃力,他拉滿一平車的煤走回村子,要一個小時。他一直走一直走,突然聽到後面噠噠噠噠的聲音,一回頭看見是一架直升飛機,飛機飛得很低,掠過灰色的樓群,幾乎擦著他的頭頂飛過。

「這是我很長時間裡頭生活裡唯一的奇蹟。」

他想過離開。

投考北京電影學院於賈樟柯而言,是接近電影的唯一途徑,也是離鄉的不二選擇。從1990年開始,賈樟柯考了三次北京電影學院,結果兩次都落榜了。

那時,他跑遍了太原的所有書店,也找不到幾本關於電影的書,讓他印象深一點的是《藝術概論》,裡面有一個章節談到了電影,賈樟柯就是這樣,靠一本書走上了電影學院的考場。他曾為自己設限,27、8歲之前一定要考上。

好在第三年,23歲的賈樟柯終於被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錄取。

當辭別父母、離開汾陽,真正踏入北京這片土地時,賈樟柯不無惆悵。

1993年,他剛到北京時,北三環還沒有修好,學校周圍住了許多修路的民工。在電影學院裡,學生用「農民」作為攻擊他人的說辭,賈樟柯吃驚,但他也沒有因自己的農村成長背景而感到自卑。

他反倒開始發現、相信自己內心經驗的價值。彼時,他閱片無數,但在國產電影裡仍未發現有一部能與自己的經驗對應的片子,他想自己動手。

《站臺》是賈樟柯拍攝的第二部長篇電影。縣城青年們追火車的場景便出自於這部電影。

汾陽縣文工團的一群年輕人呼喊著望向鐵路盡頭,火車呼嘯而過,一切都沒有改變。後來,文工團解散,他們四處走穴,輾轉於大大小小的車站,卻依舊停留在此處。

他們渴望、失落。夜幕降臨,四周高山逶迤,卻大無生機。待到天徹底黑去,王宏偉飾演的崔明亮從圍坐著的夥伴身旁走開,到結了冰的河邊燃起一團火,仿佛隨之燃起的是青春的吶喊和粗糙孤寂的生活,不覺讓人心底發涼。

2005年4月,《世界》在國內公映,這距離他拍攝第一部電影已經過去八年。

在發布會上,賈樟柯獻上了五分鐘的即興演講,他沒有迴避自己這場漫長的等待:「這是我做導演以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的電影,這口氣我足足憋了8年。」

音像廳和盜版碟片以外,觀眾終於又多了一個認識他的途徑——走進電影院。

《世界》最終只拿到了200萬票房,在當年內地電影票房排名65,媒體理所應當地把「票房慘敗」的帽子扣在賈樟柯頭上。

當一名地下導演浮出水面,外界對他與意識形態的關聯、市場票房的檢驗等好奇幾乎蓋過了一切。

04 歸鄉

2015年12月,賈樟柯在微博中寫下,「霧霾,下決心搬離北京。」

在此兩個月前,《山河故人》上映。賈樟柯電影鏡頭中的人物仍在不斷地遷徙。與此前的電影不同,《山河故人》這次把時間軸設置在近三十年的跨度:從1999年到2014年到2025年。

時間軸背後是空間的巨大轉換,如果說《站臺》是一場站臺近在眼前、卻沒人走得出去的悲劇,《三峽好人》是關於一場山西-三峽-山西的出走與歸鄉,那麼《山河故人》拍的則是回不去的故鄉。

鏡頭在山西、上海、澳大利亞之間流轉,兩代人天各一方,就此分離。

電影最終在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獲最佳原創劇本獎 。入行二十餘年,奪得坎城、威尼斯、柏林這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大滿貫,國際上獲獎無數,賈樟柯仍渴望獲得國內的電影獎項。

但在國內的權威評選中,除卻獲得金馬獎以外,賈樟柯在百花獎、金雞獎、華表獎上甚少提名。

這並不意味著賈樟柯在國內主流層面是被拒絕的。

2010年,賈樟柯拍攝世博會獻禮紀錄片《海上傳奇》;2017年,金磚國家首部合作影片《時間去哪兒了》由賈樟柯監製、執導;2018年,賈樟柯第一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他的提案聚焦在山西文化產業發展和電影人才培養問題。

影展也是表現之一。聚焦非西方國家電影,同時扶持山西本土電影,是他想在影展中實現的。

與賈樟柯一同落向故鄉的,是自己手裡的電影資源和人脈。

2017年,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古城平遙落地,賈樟柯是發起人。平遙國際電影展是繼上海電影節、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絲綢之路電影節之後,第五個獲得國家批准的國際電影展,也是國內唯一一個在縣級城市舉辦的國際電影展。

一座始建於70年代古城內的廢棄柴油機廠,成為被賈樟柯選擇的對象。

電影宮設立了一個露天劇場和五個室內放映廳,總共2200個座位,露天劇場則以他的電影《站臺》命名。

毫無疑問,賈樟柯正在從一個導演變成一個多面手。

影展第一年即2017年,賈樟柯拉來了陌陌和廣汽傳祺作為主贊助商,與對方的相識都因廣告合作結緣。

第二年,來自陌陌、汾酒的商業贊助,已經覆蓋了辦展所需資金的80%。第四年,影展已經實現了100%市場化運作。

賈樟柯無疑是影展背後的靈魂人物,從中也不難看出他的妥協與平衡。

堅持獨立性,但是絕不邊緣化,是過去賈樟柯給自己的定位。邊緣,意味著難以與觀眾做有效交流,甚至不能被看見。

賈樟柯曾在《賈想》一書中寫道,「站臺,是起點也是終點,我們總是不斷地期待、尋找、邁向下一個什麼地方。」

下一站,大概是他已經拿到公映許可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亦或許是他正在緊密籌建的山西電影學院,總之,只會是與電影相關的一切,那是賈樟柯的起點,也是他的終點。

相關焦點

  • 賈樟柯,走出圍城
    參加坎城電影節前,賈樟柯曾對外聲稱影片一刀未剪,並順利過審,拿到了上映許可。然而大半年後的11月19日,賈樟柯收到電影取消公映的通知,而他本人被喊到了廣電總局。賈樟柯失落到底,半年後,他才重新投入新電影的籌備工作中,這部新電影正是2015年上映的《山河故人》。
  • 賈樟柯 天命難違
    「不,比這邊好太多了,一定要消除對汾陽的誤解,」賈樟柯語氣帶笑,「而且我住村裡。」住在村裡的賈樟柯開了家飯館,叫山河故人。進門一落座就能捕捉到玻璃罩裡一字排開的9座獎盃,這是影片《山河故人》的成績單。 故鄉留給賈樟柯很多溫情時刻,但也曾給年少的他造成某種封閉感,他常常想像著遠方,覺得汾陽就是個圍城:到處都是認識的人,舒服自在,似乎沒有人離開這片土地,但他迫切想要去看看遠方,「早上起來躺在床上,縫隙之間會有一種厭倦感」。 上初一那會兒,賈樟柯剛學會自行車,頭一件事就是約了同學,偷偷去30裡外的孝義看火車。
  • 《圍城》裡衝不破的婚姻,到頭來才發現,只有這兩個人衝破了圍城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裡的人想出去。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句話是耳熟能詳的,它是「文化崑崙」錢鍾書先生的代表作小說《圍城》裡的經典句子。借用蘇文紈的話來說,「婚姻仿佛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一生都沒有走出自己的圍城,就像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其實,「圍城」的指向,並不僅限於婚姻。「圍城」是整個人生,婚姻如此,事業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求而不得,心嚮往之;求而已得,索然無味。
  • 私人片單 | 汾陽小子賈樟柯鄉愁與情懷
    在這部片子裡賈樟柯想要探討的是「人的尊嚴」,雖然從中不難像《偷自行車的人》這種新浪潮電影的痕跡,但是更多的是他對於底層生態的在地化思考。對於初出茅廬的賈樟柯來說,《小武》不僅是一部電影, 更是他與真正走出小鎮的一種救贖。
  • 賈樟柯與他的「縣城」電影
    賈樟柯也不知道。你要是認識80年代的賈樟柯,你經常能夠在汾陽的迪廳碰見他,即便沒遇見也能隨便找個服務員問詢便能知道賈樟柯的去處。他踢踏舞跳的好,是個名人。汾陽是座圍城,他想要去外面的世界轉轉。十九歲那年,賈樟柯從師田中贊學寫作,後來瘋狂的愛上了文學,於是又嘗試著寫小說,後來覺得小說沒什麼意思,於是又畫了幾年的畫,最後他遇到了電影。
  • 賈樟柯:皇天生我欲何如,文心良苦做記錄
    賈樟柯在書中記錄了少年時代的一次哭泣,室內,同學在牌桌上砌長城,他躺在床上用被子蒙頭掉淚,為那未知的未來。中年時代,賈樟柯返鄉,騎摩託車探訪沒有走出老家的高中同學,訪友不遇,與老友雙親寒暄,在友人房間看到高中時代流傳到又流出自己手的同一本奇談雜誌《今古傳奇》,賈樟柯默嘆那一本書陪曾經的少年人度過了那些一眼見底的漫長年月。那本書上沾染了多少淚水,只有書的保管人才知道。
  • 賈樟柯的「我和我的家鄉」
    前幾天,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了,集結了全球24個國家53部影片,賈樟柯在今年如此特殊的情況下,平遙電影節以「陪伴電影走出至暗時刻」為號召籌辦,對於影迷和電影人士來說都是一場盛宴。 這場盛宴的大功臣當屬創始人賈樟柯了
  • 賈樟柯 | 汾陽,是起點亦是終點
    在成為賈樟柯影像的底色前,汾陽,首先是他生活的底色。1970年出生於汾陽的賈樟柯,將整個童年與青春期,都揮灑在這座山西小城的街巷間。這座小小的北方縣城,彼時還殘存著明代的城牆,賈樟柯愛跟隨父親登上最高處遙望,城牆外的公路、隱沒在雲端的山脈、盡頭的萬千不同,都深深吸引著城中人。終於在1993年,他如願走出汾陽,前往北京電影學院,酣暢實現自己兒時的導演夢。在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中,他回憶說,一個人,大概只有在離開後,才真正擁有了故鄉,因為故鄉需要一個被理解的過程。
  • Feature 專欄 | 賈樟柯SIFF大師班隨堂筆記
    >在前一場的金爵開幕論壇上,賈樟柯導演引用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文章中的一句話,「電影為了電影院而存在」。這篇名為《走出電影院》(En sortant du cinema)的文章中,這位法國作家、社會學家曾直言自己「並不喜歡電影」,甚至在開篇時就道出了「離開電影院的樂趣」。不過,隨著文章的深入,我們發現羅蘭·巴特深深地被大銀幕——被這個暗黑的空間,所吸引。
  • 《圍城》讀書演講稿分享
    那麼今天鄙人要為大家分享那本書了,那就是錢鍾書先生寫的《圍城》。以上諸多引用皆出自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的一次尷尬的演講,大家要是得我演講得太尷尬,您算是領悟到了我演講的精髓!今天,我將繼承《圍城》裡主人公方鴻漸的衣缽,為大家分享那些生活在城裡城外的時光,那些該死的,無處釋放的尷尬,哦不,應該是幽默。
  • 讀完《圍城》才知道,人生處處是圍城,我們每個人都是方鴻漸
    《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顯示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但是,《圍城》雖創作於戰亂年代,卻不是一部抗戰文學,相比於其他典型作品,《圍城》更帶有一種文藝氣息,因為它描寫的是知識分子的生活,而當時人們關注更多的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和國家、人民生活的穩定,因此《圍城》一度沉寂了。
  • 讀《圍城》:「圍城」內外
    楊絳先生的這句話大概是對錢鍾書先生《圍城》的最好概括了。寥寥數字,回味無窮,恰如《圍城》本身。它講述的本是一個極其平凡而無用的好人——方鴻漸的前半生,卻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與深思。說實話,一開始讀《圍城》的時候我只覺得有趣,常常看了兩頁便哈哈大笑起來。錢先生的幽默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無論翻到《圍城》中的哪一頁,字裡行間都充溢著令人歡快的因素。
  • 老江湖賈樟柯
    回顧江湖、拍攝江湖的念頭是賈樟柯在九十年代就萌發的,但又過了十年,這部片子才拍出來,賈樟柯說:「當我拍完《山河故人》之後,就突然想拍了,我覺得是時候拍了。」在生命最初綻放的豔麗中,賈樟柯也曾桀驁不馴,那時候的賈樟柯,與年輕的巧巧和斌哥也頗為相似,初識江湖的他們,最純粹也最勇敢。
  • 談戀愛有心理障礙怎麼辦,看看她的經歷,帶你走出圍城
    談戀愛有心理障礙怎麼辦,看看她的經歷,帶你走出圍城。李麗,今年60歲,花甲之年的她至今未婚,原因還要從35年前說起。就像李麗的情感經歷那樣,在需要與不需要的圍城中苦苦掙扎幾十餘年最終她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礙重獲愛情。但她是幸運的,不知道天下還有多少人在畏懼與退縮中錯過著美好。希望正在面對此困境的你,在看完本文後能突破自我,堅定內心的信念與理想,大膽自信的繼續追尋真正屬於你的幸福。
  • 平遙影展,賈樟柯的人情鄉
    剛進電影宮,就有人和毒眸回憶起去年此時的盛況:「我去年來的時候,電影宮裡得有一半是外國人吧,你去年要在這兒,努努力,幾天就能把三大的評審主席都認識了……」而一旦走出電影宮,平遙古城便和電影毫無干係。除了種種接地氣兒的安排以外,平遙影展裡更多人能感同身受的,是賈樟柯的人情味兒。作為發起人,賈樟柯幾乎對影展的公司親力親為包攬「一切」。其實,在不做平遙影展的時候,賈樟柯「不混圈子」,保留著某種文人心性。而每到影展時,賈樟柯則會逆向而行,斡旋大小事情、和各色人周旋。
  • 「叛徒」賈樟柯
    賈樟柯,始終遊走於故鄉與他鄉之間。「霧霾,下決心搬離北京。」2015年,賈樟柯用一條微博,告別了文化中心帝都,回到了老家賈家莊,擺上特產的汾酒,開起了小麵館。晉商本色盡顯的賈樟柯,不僅收割了一波久違的情懷,三千多萬的票房,也打破了這個文藝導演的歷史記錄。
  •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書名《圍城》,大多數人都會思考一個問題:圍城,城裡到底圍著的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看過作品後,都會對書中那句經典語錄印象深刻,會覺得圍城裡圍的東西是婚姻。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 人生就像圍城《圍城》讀後感
    其中最想說說的是《圍城》,這本書很早就知道,也一直想去看看,但是都沒有去做這個事。這次是先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一家人都熱愛讀書學習寫作,並且相親相愛,讓我非常羨慕和感動,所以想了解一下錢鍾書先生,然後就去讀了他的名著《圍城》。
  • 賈樟柯:我沒有變得柔軟,反而更加堅硬
    「我經常在下午的時候一個人站在這個入口,因為那個入口掛著費穆先生的像,我經常看他……」賈樟柯個人社交平臺發布的平遙影展現場懸掛的費穆照片,並配以文字:「賜予我們力量」2020年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場公開活動上,賈樟柯哭了,距離他宣布退出平遙影展剛好24個小時。
  • 《圍城》圍城-人性的陷阱
    這兩天看了圍城,又看了圍城電視劇,頗有感觸,這幾天又聽了蟬道,感覺醍醐灌頂,緣起性空,無常無我,對於美好的事情,不要去招引,順其自然,或許圍城本來是好的,但是一個人要衝進去,一個人要逃出來,你看趨之若鶩,對於好的事情,就是太過於去追求,心平氣和的走進圍城,不要衝,進去與否都無所謂,本來一切都是空的,一個衝一個逃是造成悲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