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2020-04-26 伊漓莎白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他自命為「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他認為第四代導演執著於倫理道德、第五代導演迷戀於歷史寓言、第六代導演則在都市搖滾裡陶醉。

雖然他被稱為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但他從來不承認。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他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

從《小武》發端,到好評如潮的《三峽好人》,他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意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他就是「民導」,賈樟柯。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與曾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低調,從不做單純的道德批判,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他也從不故弄玄虛,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我們是飄一代,飄在這個世界」,這是賈樟柯導演《世界》海報上的一句話。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世界》由賈樟柯執導,趙濤、成泰燊主演的劇情片,於2004年4月上映。該片榮獲「第十一屆法國維蘇爾國際電影節評委大獎」、「法國《電影手冊》2005年度十大佳片」等多項國際大獎。

影片講述了幾個農村來的年輕人在一個世界公園裡的工作與生活。他們都住在公園裡,一起工作,吃飯,遊蕩,爭吵。他們都來自外地,在這座城市裡幻想,相愛,猜忌,和解。這是2003年的北京。城市壓倒一切的噪音,讓一些人興奮,讓另一些人沉默。這座公園布滿了仿建世界名勝的微縮景觀,從金字塔到曼哈頓,只需十秒。在人造的假景中,生活漸漸向他們展現真實:一日長於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誰有創可貼?誰有創可貼?」影片伊始,舞蹈演員趙小桃(趙濤飾)一遍又一遍急切地喊著,四處尋找創可貼,這便是賈樟柯導演第一部公映電影――《世界》的開場。

影片以女舞蹈員趙桃與保安隊長成太生(成泰燊飾)之間的情感故事為主線,引出不同的城市外來者,呈現了這些「漂一族」的生存狀態。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儘管鏡頭從山西汾陽轉到大都市,賈樟柯卻沒有放棄對時代變化中的平凡小人物的人文關注,片頭尋找創可貼的一幕無疑是這種關注的一種隱喻。

《世界》的影片海報上的那句:「我們是漂一代,漂在這個世界」。要關注「漂一代」,就要關注這個世界。

整部影片呈現出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以世界公園為代表的城市世界,它是人類構建的,像一個華麗的舞臺;另一個世界是小人物的生活世界,「漂一代」在這個世界的底層進行著拼搏與掙扎,它是邊緣的、感性的、封閉的……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在世界公園中,趙小桃是舞蹈演員。她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色中轉換:印度歌舞女郎、空中小姐、婚紗模特……,她對於生活並沒有太高的要求,似乎也沒有明確的生活目的,對於是否能把終身託付給男友成太生,她都顯得猶豫不決。她只是固守自己身體的最後防線。

成太生,為了女友趙小桃來到大都市北京,在世界公園做保安隊友。他說為了能讓小桃過上好日子,要活出個人樣。但顯然,他在違法的邊緣試探著。同時,也和一個在北京做仿名牌服裝生意的溫州女人打得火熱。

影片圍繞著這兩個男女主角,他們身邊的來自不同地方的打工者們顯露出各自的生存狀態,或無可奈何或隨波逐流。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通過影片兩個長鏡頭的場景,我們可以對「漂一族」的生存狀態有更深切的體會。一個場景是,二姑娘因為加夜班出事故而死後,她的父母從成太生手中默默接過三沓錢,這是他們孩子用生命換來的,二姑娘的父親慢慢地解開上衣的紐扣,把錢一沓一沓放進貼身的口袋,一句話也沒有說,目光仿佛呆滯了一般,他們只是默默地用枯手擦著兩行老淚。

另一個場景是,在影片的最後,趙小桃與成太生一同煤氣中毒,從被人發現到被抬出房間,再到被放在冰冷的雪地上等待救護車的到來,這段等待的時間很長,鏡頭一直對準躺在地上的兩個人,他們的難以實現的理想、懷疑和依賴相糾結的愛情、奮鬥卻似乎又陷入困窘的生活中,就在等待死亡與拯救中殘酷地表現出來了。

這就是他們生存的現狀。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他們懷揣夢想,遠離家鄉,來到大都市,他們被成為「外來務工人員」,或者被直呼為「民工」,他們的夢想只是憑藉自己的汗水融入那個都市的世界,他們一直遊蕩在城市的邊緣,他們的世界是封閉的、困窘的,需要更多善意的理解和尊重。

《世界》是賈樟柯的轉型之作,賈樟柯從「故鄉三部曲」中對單純的地方文化的描繪過渡到對繁雜的移民文化的關注。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影片中包含了多種方言的元素――山西話、溫州話、北京話、湖南話、俄語……,但令人驚奇的是,即使有語言上的隔閡,但卻極少成為人與人交流的障礙。

例如,趙小桃和俄羅斯舞蹈演員安娜的友誼,她們之間幾乎完全不懂對方說的什麼,但在婚姻、愛情、家庭方面,她們卻有著共同的理解和「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苦楚。在公共水池洗衣服的場景中,安娜問趙小桃是不是給男友洗衣服,趙小桃不明所以。安娜就在滿是蒸汽的鏡子上畫了兩個人,用箭頭指向小桃在洗的衣服,小桃頓悟。

還有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場景:在夜總會裡的廁所裡,滿是委屈的趙小桃遇到了已淪落為妓女的安娜,安娜對著趙小桃問候了一大通並表示自己無法解釋這一切。即使趙小桃一句也沒聽懂,但當她們擁抱的時候,她們的心是如此靠近,一切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受到富商誘惑的趙小桃深知,一個異鄉的女子要在這座充滿欲望的大都市裡有尊嚴地生存下去無疑於登天。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世界》中運用了大量的舞蹈鏡頭,減輕了電影的沉重感。影片中六段Flash動畫的運用,一方面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表現互相發簡訊這種在年輕人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另一方面Flash動畫延展的想像力,是「漂一族」渴望突破自己的困窘的一種側面表達,是他們被壓抑許久的生活熱情的迸發。

《世界》是賈樟柯第一部公映電影,是其向主流化發展的轉型之作,但他關注底層小人物生活狀態的風格仍未改變。

《世界》如一杯溫開水一樣,冷靜地敘述出一個現實,給觀眾一個尚未解讀的世界,一個分不清是新的開始還是廢墟的中國的當下和當下的人們,觀眾既可以找到廢墟,也可以找到新的開始。賈樟柯把最大的主動權都交給觀眾,因為他是用鏡頭對準了這個「世界」,而不是主觀地把「世界」展現。鏡頭對準下的「世界」,每個人的詮釋都不同,從每一個充滿個性的詮釋中,可以感受到賈樟柯在這個「世界」背後所具有的那份對人性的探究,對現實的關懷,對世界的思考。

《世界》:「民導」賈樟柯的小人物情節

《世界》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記錄進城人員的辛酸苦辣,記錄著他們物質與精神狀態,這部電影像一塊「創可貼」,它喚起社會的良知,讓我們不再漠視,不再遺忘。

相關焦點

  • 故鄉三部曲:賈樟柯鏡頭下的發生在那些年的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故事
    賈樟柯儘管是第六代導演中出現較晚的一個,但他憑藉他的前三部作品組成的「故鄉三部曲」,後來居上成為了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讓賈樟柯聞名國內外的「故鄉三部曲」。1998年,《小武》在柏林電影節上橫空出世。
  • 賈樟柯:從紀實美學到先鋒派電影,特立獨行,始終如一
    >《世界》,卻因為他對紀實美學的固執,讓《世界》充滿空洞、黑色,口碑也呈現兩極化。,經過了繁雜的技術加工,而賈樟柯卻深入關注小人物的真實與樸素,以紀實美學的方式剖析小人物的內心,不僅沒有明顯的藝術加工,甚至電影本身都在為小人物服務。
  • 《山河故人》:故事情節有點"尬"?聊聊賈樟柯電影中的變與不變
    節目中,許知遠問賈樟柯&34;賈樟柯答&34;。因為電影在處理上並不能把所有情節都進行交代,於是使用了分段這樣的方式,截取為三個時間段落。如果還是要比較的話,賈樟柯表示自己喜歡最後一個部分,因為最後一部分更忠實於導演本人自己,&34;。
  • 私人片單 | 汾陽小子賈樟柯鄉愁與情懷
    在《汾陽小子賈樟柯》裡,賈樟柯曾無數次提到自己的父親,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往事,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父親沒有辦法走出縣城,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賈樟柯繼承了這個志向,十六七歲就靠跳霹靂舞走過穴,二十歲就北漂闖蕩。
  • 小人物的悲劇人生,賈樟柯電影《小武》關注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狀態
    不管是取景地的選擇還是劇本的成型,賈樟柯的創作靈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親歷的那段人生歲月。從時代背景來看,從動蕩年代到改革開放,對過去的回憶中夾含著具有時代烙印的社會深層次的變更。山西,作為賈樟柯的故鄉,熟悉的生活環境和讓他印象深刻的時代變遷,給予賈樟柯豐富的創作素材。
  • 賈樟柯電影中的香菸符號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香菸在賈樟柯電影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了。賈樟柯電影中香菸的意味卻與傳統的香菸符號意義不大相同。在他的電影中,香菸不再彰顯男性氣概與女性魅力,也很少用來渲染苦悶焦慮等氛圍,相反在賈樟柯的電影中,香菸只是底層小人物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如同吃飯、睡覺般平常但卻不可或缺。
  • 山河故人:賈樟柯的一聲珍重
    當大部分的華語電影將鏡頭越來越對準小人物、小故事、小時代,這位山西小城走出的導演,則反其道而行之,依舊開口閉口動輒「一代人」、「史詩」、「中國」、「共同命運」這樣的詞語,不僅如此,他甚至愈發熱愛拼貼式的敘事,喜歡在情節中融入社會關注的新聞熱點,其曖昧模糊的態度和國際影展的戰績,也讓他屢屢受到投機、取悅西方觀眾的質疑。  《山河故人》同樣不例外。
  • 賈樟柯——紀錄片美學
    當我第一次看到賈樟柯的《小武》電影時,我就覺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西汾陽的鄉土氣息來自於市場氛圍——一種陳舊的感覺,讓人深深地、膚淺地陷入其中--也許作為90後的我們,對那些不合時宜的氣息有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覺,我們並不排斥--
  • 賈樟柯 天命難違
    「不,比這邊好太多了,一定要消除對汾陽的誤解,」賈樟柯語氣帶笑,「而且我住村裡。」住在村裡的賈樟柯開了家飯館,叫山河故人。進門一落座就能捕捉到玻璃罩裡一字排開的9座獎盃,這是影片《山河故人》的成績單。《時間去哪兒了》是他第四支在國內上映的片子,第一支是2004年的《世界》,很多人記得那次發布會上他哭了,因為「8年拍了4部電影,這是第一次在國內公開上映……」。 2013年,為了宣傳《天註定》,他曾經一個月飛7個國家,接連不斷地接受採訪,甚至頗有信心地宣稱,已經拿到龍標,電影一定會上映。
  • 《江湖兒女》是賈樟柯的世界,不是漫威的宇宙
    不論是「土味江湖」,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跑江湖」,這些基於本土文化的眾生相,無疑接續了《小武》《站臺》《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天註定》等片一以貫之的精神脈絡。一直覺得,評價賈樟柯的一部電影,就是評價他的所有電影。他的電影世界是一個延續性的整體,水乳交融,難以分割。
  • 賈樟柯+白客新片,料夠猛的
    ,就會想到文藝片,但這次,賈樟柯卻捧出了首部商業片。第一次&34;商業片,賈樟柯野心不小,&34;不少。導演王晶早在2010年就進入了賈樟柯團隊,《天註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的執行導演都是他。01.這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跟你沒一點關係趕在世界首映前一天,
  • 中國導演賈樟柯丨從汾陽的故土出發,他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年輕時也曾是韓寒的擁躉,在《後會無期》中第一次有「賈樟柯」這個名字。科長的電影對當時的我來言,是太過「沉悶」而不敢去觸及的部分。這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文學作品一樣,大眾文學負責傳播娛樂,而嚴肅文學則代表了民族的思考與沉澱。
  • 《江湖兒女》進擊坎城,汾陽小子賈樟柯有話說
    在這些作品裡,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掙扎格外明顯,那種無能為力感以及對未來的茫然,滲透在演員的一顰一笑裡,滲透在一種無聲的絕望裡,故事所塑造的角色,有著駱駝祥子般在現實主義下悲天憫人的孤獨情懷。 賈樟柯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看完今日推薦的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便可知曉。
  • 《小武》| 賈樟柯的早期敘事回望
    而賈樟柯的出現無疑是打破了這個局面的第一人,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格雷戈爾稱譽賈樟柯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了。《小武》作為賈樟柯的開山利器奠定了他的個人紀實性風格和第六代導演專注於社會底層小人物的鮮明特徵,我們能在粗糙的畫質後看到一個精良的思想水平。影片講述了一個山西小縣城的扒手小武被拋棄的故事,真實的反映出了社會底層小人物在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我們能通過小武這個模型看見站在他身後的千萬個中國人的身影,我們也聞到了那股屬於中國人的真實的氣息。
  • 賈樟柯:時代變遷中的藝術清流
    《小武》是賈樟柯獨立製片的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他首次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他將矛頭第一次指向了家鄉汾陽,用家鄉的基調來承載著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變遷」。影片風格樸實無華,基本上保持著一種紀錄片式的拍攝和敘事風格:粗糙、質樸、真實感逼人。影片中沒有複雜的敘事技巧,導演儘可能的在敘事中隱蔽自己的存在。
  • 香港歌后葉倩文是怎麼成為小鎮青年賈樟柯的女神的
    而熟悉賈樟柯電影的又都知道,葉倩文的歌幾乎貫穿了20年來他的每一部電影,對一個小鎮青年出身的他來說,在他心中葉倩文有著女神一般的地位。賈樟柯曾說過,葉倩文的歌聲中有著江湖情義,「葉倩文的歌裡有一種江湖感,和那個時代的情義相連,也暗合了影片中人物的命運。」江湖情義,是在世界電影史上佔了一定地位的大部分香港電影灌輸給我們的。
  • 對話賈樟柯 | 那些電影以外的事
    這種回答從別人嘴裡說出來像在逃避問題,但放在賈樟柯身上,就顯得極其理所應當,這樣的特質在他身上十分明顯。比如,當談及最初拍電影的理想時,他說:「我覺得這個事情容易做,其他事做不了,我覺得在世界諸多的事情裡面,電影對我是最容易的,可以不費勁就從事這個事業。」語氣平淡,內容卻不容置疑,或許是這股理所應當的精氣神,支撐著他走到了今天。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原創 宋爽 新周刊賈樟柯認為,當代藝術具有超驗性,通過藝術可以建立起對世界發展秩序的想像,有很強的預判意味,而他的電影創作同樣深受當代藝術的影響。2005年,賈樟柯正在拍《三峽好人》,重慶天氣悶熱,攝影組的一個小夥子脫了背心,露出了整背的關公文身。「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具象、那麼大的文在人身上的關公,和平時那些小花、小草的文身不一樣。」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這本小冊子對賈樟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意識到,除了客觀世界,人在精神層面的主觀世界同樣重要,某種程度上,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框架去定義這個世界。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沒有藝術感覺,這個感覺就是指他有沒有建立起一個主觀情感世界的想像空間。想像力匱乏的話,就會變成眼見就『有』,眼不見就『沒有』。」賈樟柯說道。十幾年前,賈樟柯帶著紀錄片《公共場所》在蓬皮杜藝術中心參加了一個大型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 賈樟柯:拍電影也是一種勞作
    除了放映數百部優秀電影,這次的上影節還延續了往年的傳統,邀請世界各地的電影人舉辦「電影學堂」,面對面和觀眾交流電影心得。7月25號的第一場「電影學堂」由中國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開啟。賈樟柯導演從「村裡」來到「城市」,在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和線上線下的觀眾談起了電影、文學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