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
賈樟柯是今年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大紅人。
2月21日,賈樟柯新作,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
賈樟柯在《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首映式上
此外,賈樟柯作為電影節70周年特邀嘉賓,出席了電影節70周年特別策劃的一系列活動。
1998年,賈樟柯長片處女作《小武》在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該單元首獎沃爾夫岡·斯道獎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從此步入影壇。
《小武》劇照
2月24日,《小武》4K修復版在柏林電影節舉行了全球首映。《小武》與《站臺》、《任逍遙》被稱為「賈樟柯故鄉三部曲」。
《小武》劇照
《小武》修復工作由馬丁·斯科塞斯創立的世界電影基金會組織,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修復中心將影片16mm底片修復完成。
據悉,斯科塞斯特意為《小武》4K修復版全球首映發來賀信。
「我萬分希望今天能夠跟賈樟柯一起,跟所有觀眾一起,觀看《小武》修復版全球首映。這部賈樟柯驚豔的導演處女作,22年前在柏林電影節的論壇單元首映;22年後的今天,它又回到了這裡。」
「自從多年前我第一次觀看《小武》起,這部影片就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我認為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最真實的考驗和評判方法是,當你觀看它的時候,你不知道它來自何處,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也不知道它的背景如何,但它會突然間觸動你,更會讓你產生再去做一部電影的衝動。這樣一種本能的反應,在我觀看《小武》的時候真真切切地發生了。這部影片如此生動、感人、充滿活力,它激發了我們的創作渴望並作出回應。我由衷地希望,全球觀眾能夠再次觀看這部以最佳狀態呈現的影片。」
「30年前,我成立了世界電影基金會,希望能夠與時間賽跑,去拯救那些瀕臨絕跡的電影資料。自此之後,我們一直延續這一使命,在全球各個角落發現並修復那些經典的、重要的、珍貴的電影,讓它們展現在世界觀眾面前。」
「在此,我誠摯地祝賀賈樟柯,也謝謝柏林電影節展映《小武》這部傑出電影的修復版本。」
此外,賈樟柯應柏林電影節邀請撰寫柏林回憶文章。今年是柏林電影節70周年,也是「論壇」單元50周年慶典。
賈樟柯在微博上轉發了自己這篇名為《Mr.OK來到柏林》的文章,文章回憶了拍攝《小武》以及參加1998年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的往事。
賈樟柯回憶道:「春天的時候,我們用21天的時間完成了《小武》的拍攝。這之後便是漫長的後期製作,那時候電腦非線性剪輯還沒有普及,我們在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租了一個剪輯室,用傳統的方法開始了《小武》的剪接工作。」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16MM工藝確實已經被淘汰了,雖然底片衝印在北京還得以保留,但剪輯臺、套片機以及混錄設備都是新聞製片廠的老工程師拆東補西自己組裝的,就連粘貼16mm樣片的膠布都緊缺。」
「冬天的時候,《小武》製作出了第一個拷貝。這部電影完成了,但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呢?這是這部電影物理意義上的出生,它靜靜地躺在我的家裡,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有一天,我們的製片說:不如給柏林電影節 『論壇』單元寄個VHS錄像帶,試試我們的運氣。」
「我拿著《小武》的錄像帶去了DHL收件的地方,那是我第一次寄國際快遞,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檢查著自己填寫的地址,怕寄丟了,寄不到。就像把自己的孩子委託給航空公司的家長,我的孩子即將獨自漂洋過海,孤獨地去一個叫柏林電影節 『論壇』單元的地方。我忐忑不安,期待著這個孩子社會意義的出生。」
「三個月後, 『論壇』單元的主席Gregor 先生在柏林告訴我,他們是在某個晚上看到了《小武》。」
「後來我才知道,1998年的柏林 『論壇』單元,人們給了我一個外號:Mr.OK。我一直回想那個時候,我為什麼總在說OK而沒有說YES,因為:我的感覺好極了。這是一種回家的感覺。我知道自己回到了一個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電影家庭,我很驕傲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這裡,我如此放鬆,即使一句英文不會講也不會焦慮。」
「在Delphi電影院,《小武》首映結束後,我跟著Gregor先生從電影院的最後一排一步一步走上舞臺。Gregor先生帶著我穿過觀眾席,他走在前面,像在為我開山闢路。這,給了我穿越荊棘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