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介》·專題 | 音響·音樂·語言:動畫電影聲音設計的三大維度

2021-02-25 電影評介

如果說動畫是賦予平面人物生命的過程,那麼音樂便給動畫人物的生命注入了情感。因此,動畫電影中對音樂的運用與強調方式有時會多於真人實拍電影。

1928年,卡爾·斯多林為沃爾特·迪士尼的《汽船威利號》寫曲,接著於1929年開創了短片系列《糊塗交響曲》(Silly Symphonies)的音樂創作模式,這個模式從《骨骼的舞蹈》(The Skeleton Dance)開始,從此動畫製作開始依照音樂安排來進行了。

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以迪士尼的《糊塗交響曲》為例解釋了「聯覺效應」(synchérse)。它是「一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現象,自發地將某個特定的聲音現象,與某個特定的視覺現象聯結起來。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只是因為這個聲音現象與視覺現象同步發生;同時也不受聲音和視覺現象之間『從屬關係』的限制」 [3]。圖像與聲音之間,建立起了某種非自然主義的聯繫。而在米歇爾·希翁看來,卡通動畫為這種非自然主義聯繫打開了渠道:

一切被畫出來,並與某段曲子裡的一個音符同步的事物,都會轉變為這段曲子本身,反之,這段曲子也會同形於這個物體。「synchérse」對繪畫物要比對拍攝物的作用強,更容易讓畫出來的物體唱起歌、跳起舞。因此通過繪畫方式體現出來的物體,有更強的可塑性、抽象性,也更加簡潔。[4]

(一)從「米老鼠音樂」開始

許多早期的動畫電影以持續的「全覆蓋」(wall-to-wall)音樂為特色,嘗試配樂和「旋律化音響效果」(musical sound effect)的混合。不過,黃金時期的動畫作品並不是都以這種音樂類型或方式為特色的。黃金時期的動畫音樂擅用刺耳的非和諧音、誇張的表現技法、凌亂節奏線條以及引用流行曲調。卡爾·斯多林和斯科特·布萊德利(Scott Bradley)都傾向於用音樂來表現動作,這種風格被稱為「米老鼠音樂」(Mickey Mousing)。

對於那些敘事節奏快速轉換的動畫作品來說,則需要非線性的音樂類型,這樣才可以滿足轉換並與畫面內容匹配,因此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而創作的音樂同樣推動著作曲家不斷打破技術限制。如派拉蒙的動畫以對白驅動並較少包含「形體笑話」(sight gags),音樂更接近於「真人實拍電影」的配樂方式。作曲家溫斯頓·夏普勒斯(Winston Sharples)創作和編配了很多這類音樂,尤其是「主題配樂」(thematic scoring;反覆出現的旋律主題)會給予動畫連續感,他利用歌劇式人物主題的概念,賦予了特定的人物以特定的音樂主題。

20世界30年代至50年代,動畫電影音樂開始顯得重複。隨著電視問世,更出現了音樂缺席或音樂極簡化的情況,有時也只限於某個主題之內,例如在《粉紅豹》(Pink Panther)裡的音樂。確實,1970年至1980年間,出於降低電視卡通製作成本的考慮,動用一位作曲家或音樂指揮師,變得不太可能。不過,多虧由丹尼·艾夫曼(Danny Elfman)承擔音樂製作的《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音樂的質量終於漸趨恢復。

動畫電影長片則相對較少遇到這類問題。不但如此,迪士尼公司甚至還獲得了音樂上的成功,如艾倫·曼肯(Allan Menken)首先為《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擔任歌曲作者,此後繼續為迪士尼大部分動畫電影進行歌曲創作。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則找到了一位天才的寫歌好手,蘭迪·紐曼(Randy Newman)。他的風格介於Pop和鄉村音樂之間,能夠使三維動畫的冰冷審美變得「溫暖」。但在更多時候,音樂起到的還是「填塞」的作用。當然,還是會有一些獨立創作者,更加偏愛於將音樂用以對話的用途,使圖像與聲音之間建立溝通;如日本作曲家久石讓(Joe Hisaichi)20年間為宮崎駿創作的交響樂作品中,音樂的比重和個性甚至超越了動畫電影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國家電影局動畫部(NFB)在魁北克開展了專門針對聲音的研究。受到極端自由主義和音樂思想的啟發,從20世紀30年代起,加拿大動畫教父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便決心以動畫與音樂緊密聯合的方式進行創作,嘗試直接在膠片上繪畫並在光學聲帶片上刻劃聲音,這即是「動畫聲音」(Animated sound)的來源。1937年,麥克拉倫的動畫短片《愛在機翼上》(Love on the Wing)實現了他「動畫聲音」的首次體驗,從那以後,麥克拉倫用此類技術製作了多部實驗動畫短片。

(二)以「動畫音樂劇」制勝

「音樂劇」(Musical)是西方舞臺劇的一種,以獨特的形式區別於以臺詞、劇情為主的「話劇」(Play)和以演唱為主的「歌劇」(Opera)。由於時代與文化的影響,音樂劇本身具有複雜的進化史。音樂劇由一個簡單而富有創意的情節支持,基於演員的戲劇表演,讓音樂和舞蹈充分發揮潛力,並將這些元素進行有機統一。

由於音樂劇舞臺形式在西方的興盛,因此其漸漸與早期的歌舞類電影、動畫電影緊密結合,得以在銀幕上繼續大放光彩。如今,音樂劇與動畫電影猶如連體嬰兒般,不斷輸出著令人著迷的動畫音樂劇電影,如《獅子王》(The Lion King)、《冰雪奇緣》(Frozen)等。

從製作角度來看,無論是動畫音樂劇還是真人音樂劇都是極其複雜的。創作歌曲的作曲家在前期製作階段就要參與進來,根據劇本寫出歌曲,並與製作團隊進行溝通。歌曲作家與製作團隊會就音樂的感覺以及歌詞內容進行反覆的磋商。這一過程可能很有效率,也有可能曠日持久。這是因為在前期製作階段,大家感受的壓力會少一些,可以拿出時間來思考怎樣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音樂。最後,在包含製片人、導演、歌曲作者的所有人都達成共識並驗收之後,會把這些歌曲錄製出來。

動畫師拿到歌曲的最終錄音版本,開始讓動畫角色的歌唱和動作與之同步。最後,數個月甚至是數年之後,在影片的定剪版本製作完成之後器樂配樂開始創作。作曲家在音樂劇中的任務是將歌曲和器樂配樂編排到一起,當音樂在整個影片中持續不斷時,從一條配樂到另一條配樂以及歌曲與器樂配樂之間的調性關係就變的非常重要,歌曲與器樂配樂之間也必須保持在音色上的一致。除此之外,就像很多迪士尼影片一樣,有時候動畫的故事是關於那些被賦予人性的動物。因此,配樂必須要為動畫人物(動物)帶來某種真實感與人性。

電影《冰雪奇緣2》海報

相關焦點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8期目錄
    ·電影聲音研究基於6G+區塊鏈的電影聲音發展與創新趨勢 侯 明 姚國強電影導演的聲音觀念與故事建構王旭鋒音響·音樂·語言:動畫電影聲音設計的三大維度>20世紀30年代洪深電影理論及其生態維度研究常如瑜 嶽 芬光與色:阿恩海姆視知覺理論的銀幕投射張雲龍
  • 《電影評介》· 專題 | 電影導演的聲音觀念與故事建構
    如近些年聲音降噪技術、聲音分離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完全突破傳統認知的地步。就傳統錄音技術來說,兩個聲音如果頻率上重合併錄在一起,在物理上就再也無法分離,僅能在人的大腦—聽覺感知中分離開來。但如今Izotope、Audionamic等軟體、插件已經能夠較好地把跟語言聲音頻率重合的噪聲分離開來,或者把語言聲音、歌聲從音樂中分離出來。
  • 《電影評介》·專題 | 基於6G+區塊鏈的電影聲音發展與創新趨勢
    雖然電影《爵士歌王》中只有幾句對白和歌曲演唱,但是主人公彈唱的電影音樂《蓬頭垢臉》(Dirty Hand, Dirty Face)卻讓觀眾耳目一新,從此開啟了全新的視聽影像製作時代。早期有聲電影製作經歷過了在電影拍攝現場將演員的演唱彈奏聲音機械錄製為蠟盤唱片,蠟盤上刻蝕的凹槽在電影院留聲機上伴隨電影院放映機播放影片時還音播出的過程。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11期目錄
    :合理性、重構困境與20世紀80年代的遺產豐雲鵬民間性、民族性與時代性 :早期國產音樂電影的「在場性」邵紅纓更迭·能指·重構 :21 世紀工業類型片之東北映像陳 瑩導演研究打破與超越 :蓋·裡奇電影的狂歡性、解構性與荒誕性付惠君李睿珺銀幕之旅 :「他者」鏡像與「在場」言說梁慧亭苦悶的靈魂 :曹禺作品改編電影的再創作與人格折射趙 豔動畫視域
  • 動畫電影中的音樂能很好的體現電影作品風格
    動畫的劇情來自於人們日常生活,相同動畫音樂也就來源於生活,來自人們熟知的熱鬧場景的音樂總是貼近生活,更有感染力。動畫音樂中的花草樹木經常被擬人化,動畫讓樹林講話,石頭碰頭,手指走路,這些自然界沒有靈氣的東西,做成動畫以後活起來了。動畫音樂就要符合動畫的這種要求,從人類內心的世界去挖掘這些植物的世界,帶給觀眾一個會說話的動物或植物世界。
  • 名師專題 ▏徐琨老師視聽語言精析
    作為一枚編導藝考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便是認識與分析電影。而視聽語言,則是我們認識電影的基礎。而畫面與畫面、聲音與聲音、以及畫面與聲音之間的組合關係,我們把它叫做「剪輯」,也就是蒙太奇(Montage)。因此,視聽語言主要包括三大板塊:①畫面 ②聲音 ③剪輯。而「畫面」又包括景別、角度、構圖、光線、色彩等等,「聲音」又包括人聲、音樂、音響等元素,剪輯又包括了多種聲音和畫面的組合方式。今天我們主要來講一講『景別』。
  • 《電影評介》· 刊訊 | 2020年第6期目錄
    目 錄專題·疫情的銀幕抒寫馬 慧城市穿行與公路漫遊: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電影中的汽車景觀何 鵬故鄉、他鄉或「無定」空間: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流亡」銀幕闡釋張餘輝 施萬裡汲取與反思 矛盾與回歸——高畑勳的電影對日本文明的透視 李紅豔電影文學
  • 2018品牌設計趨勢:三大維度,多案例研究解析品牌設計
    文章從形象策略、視覺進階、運營傳達三大維度結合多個案例對品牌設計趨勢進行研究分析。品牌設計趨勢一直是設計師需要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1.品牌唯一性在信息傳達大量衝刷和泛濫的時代,如何提升品牌印象也成為品牌設計中最該思考的問題。品牌通常都會運用書面語言與消費者溝通,這些書面語言所使用的字體就決定了消費者如何理解品牌的信息。雖然看上去可能並不起眼,但是字體對消費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這決定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結合品牌特徵和故事,塑造品牌字體,同時字體也體現品牌特性,凸顯品牌DNA。
  • 實在抱歉,我必須給這部電影零分 | 本周電影評介
    傲嬌與偏見導演:李海蜀/黃彥威編劇:李海蜀/黃彥威主演:迪麗熱巴/張雲龍/高偉光/金晨/馬薇薇/範湉湉/披拉·尼迪裴善官/周海媚/樊野類型:喜劇/愛情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語言: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2017-04-20(中國大陸)片長:108分鐘編輯評介:餘小島:評分:0評價:實在抱歉,我必須給這片子零分
  • 《煙花》專題之音樂|「動畫音樂」與「電影音樂」的平衡
    動畫電影《煙花》的配樂創作者,是為《涼宮春日的憂鬱》《物語》系列等人氣動畫創作配樂和角色歌、被視作肩負「動畫音樂界的現在」之人的神前曉。他用音樂表現出了劇中那種奇妙的情緒。《煙花》原作電視劇播出的 1993 年,神前曉高考落榜,正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他在家裡實時觀看了電視劇的首播。
  • 《電影評介》· 專題 | 電影導演的聲音觀念與故事建構
    [1] 姚國強.電影電視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398.[2] 周傳基.國際電影聲音理論的發展動向[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82(2):18-46.[3] [美]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焦雄屏,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205.[4] Larry Blake.
  • 【專題特輯】無線一體式音響專題(一):插上插頭就能聽
    有好多臺分開的機器,彼此用不同的線材連在一起,還要兩顆大大的音箱,雖然聲音不錯,但佔掉了房間好多地方,每次都惹女王不高興;只能播CD唱片,或是用USB連計算機才能聽;未必能遙控,就算能,也只能切換訊源與音量;如果想聽手機的音樂,必須準備一條3.5mm轉RCA訊號線……是這樣嗎?
  • 我心目中最佳音響效果的電影-《地心引力》(含音效製作視頻特輯)
    劇情極其簡單、卻以其空前的真實而震撼音效與視效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原創配樂獎,不可不說其聲音設計的確爐火純青又富創新性。讓我們在優質的觀影器材上面重新尋找電影聲音設計的獨特性,重拾影音器材發燒的樂趣吧。 1、低頻音效與振動導演在談及這部電影時說道:- 「聲音對於敘事的作用非常重要。
  • 電影聲音後期製作工藝流程
    一部電影拍完以後進入後期製作,經過畫面的粗剪、終剪、定稿,再進入後期的聲音製作階段。送到後期聲音部門製作時,往往是一堆前期錄音的素材和錄音場記單,在等待畫面剪輯和修改的漫長過程中,後期聲音部門要開始分析劇本、研討導演對電影本身以及聲音的想法、檢查前期素材等。
  • 《電影評介》· 專題 | 近年來中國臺灣電影產業與創作觀察
    在整體票房均不盡人意的情況下,臺灣電影產業在近兩年起起伏伏。2016年是臺灣電影的票房與獎項雙雙失意的小年,2017年則明顯回暖。在艱苦的市場角力中,以本土傳統喜劇落幕、臺灣電影票房統計困難為代表的市場難題亟待解決。雖有多位臺灣演員在大陸電影市場表現亮眼,但兩岸電影合作仍在冰封中前行。
  • 優秀的電影作品除了畫面還有聲音
    電影聲音,是讓最初的無聲電影從視覺體驗轉變為視覺聽覺雙重體驗的媒介,是電影媒介的基本元素之一。奧斯卡每一部有聲電影和影片成形,都需要很多聲音來組合形成。語言、音響、音樂,即演員的對白聲、旁白聲,各類細節的腳步聲、交互音等等,襯託劇情情緒的音樂,都是電影聲音的構成部分。
  • 影視留學丨電影聲音設計中對白、音效和音樂的具體內容
    有關電影聲音設計中的對白、音效和音樂的具體內容。
  • 姜文電影《邪不壓正》的電影語言
    姜文導演的電影雖然不多,但以其獨特的電影語言——電影蒙太奇,包括畫面語言,聲音語言和色彩語言,形成自己的導演風格,成為——電影語言是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這部電影光聲音製作就花費了巨大的資金,從另外的角度書寫人性
    電影聲音是電影作為視聽結合的產物所需要的必要元素,自有聲電影誕生以來,電影聲音設計也在不斷發展精進,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與技術革新,使得電影聲音越來越真實,與視覺系統相結合,更好地服務於電影的視聽表達。影片《辛德勒名單》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電影改編自託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暴行,電影自上映以來就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並且在奧斯卡獲得了七項大獎,其中就包括最佳音樂獎,電影中的音響,音樂和人聲設計都別具匠心,三者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聽覺系統,深刻了電影的意義表達。
  • 深圳原創音樂廠牌關於電影音樂創作的科普經驗分享
    配音雖也屬話筒前的語言藝術範疇,但它不同於演播,挖掘書面含義後,可以自己根據理解去設計語調、節奏;亦不同於新聞、科教片的解說,可以根據畫面平敘直述、娓娓道來。配樂的製作有以樂器、聲樂、樂團或電子音樂等方式製作。 多媒體技術是90年代計算機領域中相當熱門的技術之一,它標誌著90年代計算機發展的時代特徵,並預示著二十一世紀計算機發展方向。多媒體是一個處理和提供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多種信息形式,在多種信息形式之間建立邏輯連接,併集成為一個具有交互能力的計算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