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聊太極拳 40】練習115式大架的肩 腰 胯 膝 要點(上)

2021-02-07 和美太極

陳雄老師聊太極


   拳架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打拳盤架是練自身功夫、知己功夫的重要手段。以下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的練法,體現了沉輕兼備、分虛實、以腰胯帶動四肢、八面支撐的特點,打拳是否到位,關係到初級階段入門功夫的優劣。練習115式大架的肩、腰、胯、膝要點,總體來說就是:將站樁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太極步、丹田吐納功等基本功與拳法融入行拳走架,以腰胯帶動四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達到式式身正安舒,動作虛實分明,勢勢松活沉穩,至始至終勁順氣和。把太極內涵注入動作到位,身上自然有太極拳功夫。如缺失太極拳內涵的拳架,練得再優美的動作不是花拳繡腿就是太極操了。

有人會問:為何多講細說解肩、腰、胯、膝的練習要點,而少講手上動作的配合呢?答:一是肩、腰、胯、膝的動作既難以看出來,又不好練,不少老師將其視為拳技拳藝的秘訣而不肯輕易示人;太極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二是手上的動作已在太極拳名師陳龍驤、慄子宜、郝明之、王建業等人整理編著的拳書中說得詳細清楚了,所以不必多此贅言。值得初學者注意的是:

一、松肩、松腰、松胸、松胯、松腹、松膝、鬆手等都是不停運動的態勢,不是滯重的姿勢動作。

二、欲要用重量而不用拙力和藉助地力打拳,先要松沉練出根勁。

松沉到腳底入地的根勁,其實就是骨力,手上的勁是從骨架上傳來腿上的力。一身有五弓,身體就是一套骨頭架子做出的大彈簧。太極拳發勁是向下用意,靠意氣沉到腳底的上傳勁和地面反座彈力傳到手上用勁的。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開胯圓襠、膝扣中展是擺好骨架的關鍵。骨骼是用來定位的,關節是用來轉換勁力的。松沉到腳底入地生根,僅是練出根勁的一半;如能松沉到腳底入地生根又能順著地面反座力把勁上傳,才是完整的根勁。

本篇拙文介紹的練法是我在恩師林墨根傳授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松緒金老師、「二大爺」老師的肩、腰、胯、膝練法整理而得,練習楊氏太極拳85式、91式、103式、115式等架子的初學者,可參考其中對自已練拳有用之處。然而,文中難免出現表述有錯的文字語句或不夠準確之處,敬請見諒。

第一段

一、預備勢(第1式):假定由面向正南方立正勢起。

1、由兩腳併攏的站立步左邊身從上往下松沉到腳底的同時順著上傳勁、地面反座力與腰胯勁推動提起右腿使腳離地,左腿沉一點,就通過腰胯帶動提起右腳跟離地;左腳又沉一點,就通過腰胯帶動提起右腳掌離地;左腳再沉一點,就通過腰胯帶動提起右腳趾離地。

2、鬆開右腹股溝,右腳往右移開半步輕輕的腳尖點地。

3、松腰胯帶動右腳掌、腳跟落下貼地。

4、再以松腰、開胯圓襠調平兩腳重心,變為寬以肩等、立身中正(百會穴、會陰穴、腳跟對應成一直線)的站立步,膝稍彎。

5、心靜體松的自然站立,松肩垂手、松腰塌胯、尾閭下垂;頭頸豎直鬆開上領,下頜略向後收,兩眼向前平視。

    二、起勢(第2式):承上一式預備勢。身心穩靜下來,真穩靜下來之後再行出動。

1、在猶如溫暖水流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往下松沉,溫水流至哪裡,就放鬆到身體哪個部位。依次順序是:松頭頂、松臉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溝、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跟、松湧泉穴、松腳趾。比如:意念溫水流至臉部,臉部就放鬆,開心微笑有利於放鬆哦!隨著鬆開的身勢下沉,膝亦跟隨腰胯的松沉而相應微曲,倘若不是這樣松膝,就會因直腿撐死腰胯松不下來了。松沉至腳底就身勢立穩了,腳跟承重大於腳掌。

2、松腰塌胯垂臀、開胯圓襠膝扣中展、松肩滾臂(注意放鬆腋窩,如腋窩不松,肩則難松。)的從腳底緩慢撐起身體,同時順著上傳勁、地面反座力和腰胯勁帶動兩手均勻的向上抬起(手心向下)至稍低於肩,手指鬆開朝前伸同時脊背往後松,兩手之距稍寬於肩。腳底撐起之勢,有如肩挑重擔撐起立身的感覺(但腰脊沒有真的象挑重擔那樣受力),也有由松沉重量下壓身體造成脖子自然上伸的虛領頂勁感覺。撐起時要意念腳跟、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頸後、腦後節節貫穿的往上松去。手隨勢而起,腿伸直時,雙臂的抬起也舉至合適的高度了,就是兩手之高平肩或稍高於肩。

3、含胸拔背帶動兩手小臂環狀收回,注意放鬆肘關節。如果未能鬆開肘關節,含胸拔背之勢是不能帶動兩手小臂環狀收回的。

4、沉肩墜肘帶動兩手往外分開,略寬於肩,手掌心好象降落傘那樣準備隨風吹落下來。在猶如溫暖水流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往下松沉,溫水流至哪裡,就放鬆到身體哪個部位。依次順序是:松頭頂、松臉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溝、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跟、松湧泉穴、松腳趾。比如:意念溫水流至膝部,膝部就放鬆,吃勁於膝膕(亦稱膝窩)才能使膝蓋前面鬆開哦!這是楊家太極拳勁走陰面的練法。隨著鬆開的身勢下沉,腿膝腳處亦相應微曲。手隨著身體的松沉之勢而落下,身勢下沉一點,鬆開肩關節隨沉勢下落一點;身勢又下沉一點,鬆開肘關節又隨沉勢下落一點;身勢又再下沉一點,鬆開腕關節再下落一點;直至身勢松沉到腳底,胳膊至手指也隨沉勢松盡落盡,最後意念中指點到地面(這樣使垂手的節節貫串放鬆更為到位),上下肢放鬆到位了。命門穴要儘量飽滿,意氣自天入地,從百會穴到湧泉穴上下一氣貫通。兩手有氣貫十指的感覺才對。兩手分別往外在胯骨前面松落下來,接著松肩帶動兩手分別置於大腿外側,中指輕輕貼著風市穴。

三、掤手上勢(第3式):承上一式起勢。

1、一邊松腰、鬆開右胯下沉,一邊右腳外碾(大約90度角)。

2、扣右胯,用腰胯帶動左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3、松腰的垂右臀松左肩帶動左腳尖提起離地往左前西南方上一步,腳跟著地。

4、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左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5、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左轉成左側弓步。

6、松腰的左腿內收胯根下沉,右腿塌胯的伸直腿,但不能僵直。

7、注意體悟「掤手上勢」在初級階段的定勢身法,虛領頂勁和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形成了上下兩面支撐,左小臂、左手掌背向前鬆開和脊背向後鬆開形成了前後兩面支撐,左身沉肩墜肘的肘尖向左鬆開和右身松肩垂手的採勁往右鬆開形成了左右兩面支撐,這個六面支撐宜恰到好處的對拔鬆開,充滿渾圓、中定的拳意。

四、攬雀尾(第4式):承上一式掤手上勢。

1、松腰扣左胯,帶動右腳跟、腳掌離地。

2、松腰的垂左臀松右肩帶動右腳尖離地。

3、松腰松右胯帶動右腳上前一步,腳跟著地。

4、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右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5、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右轉成右弓步的「右掤勢」,松腰的右腿內收胯根下沉、左腿塌胯、胯骨微向前挺出。

6、一邊繼續松腰沉胯(前實腿落胯和後虛腿塌胯合稱沉胯)一邊松腰轉胯往右變成為右正弓步的「左掤勢」。

7、一邊松腰沉胯一邊松腰轉胯往左,右腳逐漸變虛,左腳逐漸變實,稍扣左胯,變為右側身半馬步的「捋勢」。

8、松腰的轉胯往右變成右正身半馬步,同時帶動兩手劃弧變成「平擠勢」(擠勢分為平擠勢、立擠勢兩種)的初手,接著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沉到左實腳跟。

9、順著沉勢松腰松胯的向前「擠勁」出去,不要勁走陽面的弓膝蓋前去著意「擠勁」,而是要勁走陰面、沉肩墜肘的把「擠勁」向前松出去,成為右正弓步的「擠勢」,松腰的右腿內收胯根下沉、左腿松腰塌胯,這是一個下沉中帶轉動的整體松腰落胯、塌胯動作

10、右腳沉著蹬地往後,後腿的髖骨沉著微向前挺,坐胯接應;身軀不能主動後坐,必須是被前腳推動後坐的,身軀不僅不主動後坐。而且後腳之胯還有維持原來位置的前撐,變為右半馬步的「按勢」。此時松胸,意念鎖骨的兩邊對拉鬆開而使沉肩墜肘。如做到把對方推按的勁力通過腰、胯、腳往下卸出到地面,就是真能坐胯;接著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沉到左實腳跟。

11、順著沉勢松腰松胯的向前「推勁」出去,不要勁走陽面的弓膝蓋前去著意「推勁」,而是要勁走陰面、沉肩墜肘的把「推勁」向前松出去,成為右正弓步的「前推勢」。右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左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這也是一個下沉中帶轉動的整體松腰落胯、塌胯動作。

12、右腳沉著蹬地,由實變虛,此時前腳為虛意念鬆開貫穿前胯;左腳由虛變實接勁坐胯,後腳為實撐後胯;腰背往後松的同時兩手往前松,變為右半馬步的「後坐推勢」,接著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沉到左實腳跟,這是動作前後接應、勁有摺疊的練法。

五、單鞭掌(第5式)承上一式攬雀尾。

1、再松腰後坐,重心在左腳的轉胯往左後東南方約90°,同時帶動右腳內扣轉約45°,也同時使兩臂往上稍挑的往左帶轉。

2、腰胯再向左轉,同時帶動左腳外碾大約90°,兩手也隨腰胯繼續往左帶轉。

3、左腳由實變虛、右腳由虛變實成為左側身半馬步,松腰轉胯往右帶動左腳內扣大約90°,稍扣右胯;同時帶動左手按回至右胸前、右手捋回變鉤手往右後正西方掛去,虛領頂勁、松腰塌胯的沉到右腳跟。

4、松腰轉胯帶動左腳往左劃弧的往左前正東方一步,腳跟著地。

5、松腰塌胯、開胯圓襠的坐下,同時放鬆左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6、順著松沉的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左轉成左側弓步,左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右腿松腰塌胯的伸直腿,但不能僵直;同時帶動左撐掌經胸前亦往正東方以掌心向前伸去、右勾手向右後方松肩垂肘的掛出。

六、提手上勢(第6式):承上一式單鞭掌。

1、一邊松腰的鬆開左胯下沉帶動左腳內碾大約45°,身體向右轉動,右鉤手變掌。

2、扣左胯帶動右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3、垂左臀、松右肩的帶動右腳尖提起離地,走弧線的往正南方上前半步,腳跟點地,髖骨盆稍向右轉的擺正身體,成為右川字步。

4、松腰塌胯、開胯圓襠、含胸拔背的帶動右手由前往回收合,左手由後往前環抱。

    七、白鶴亮翅(第7式):上一式提手上勢。

1、腰胯向左轉帶動右腳內扣大約90度角。

2、腰胯再向左轉一點,同時鬆開左胯沉著外碾左腳大約45度角。

3、左胯根內收,髖骨盆向右轉一點,轉成右虛步。

4、松腰塌胯、尾閭下墜、松右肩的右腳往右前東南方上前半步,腳跟著地。

5、開胯圓襠、松腰塌胯的坐下,轉成右半馬步。

6、一邊松沉一邊向右轉、右胯根內收變為右側弓步的擠靠勢。

7、扣右胯帶動左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8、松腰、垂右臀、尾閭下墜、松左肩的帶動左腳走弧線往正東方上前一步成為左虛步。

9、松腰塌胯、虛領頂勁的沉穩定勢,同時松腰上挑帶動右手往上松、左手往下垂。

八、右摟膝拗步掌(第8式):承上一式白鶴亮翅。

1、腰胯向左轉,帶動右掌心於臉前左側。

2、接著腰胯向右轉,帶動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變成捋之初勢。

3、松腰的稍扣右胯帶動兩手往肋骨捋回,同時帶動左腳往後收一點;捋後左掌變抱球狀掤臂,右掌由肋前下劃弧的往頭部右側向上松去。

4、松腰松左胯的帶動左腳上前半步,腳跟著地。

5、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左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轉成左半馬步。

6、虛領頂勁的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帶動左掌松肩垂手的摟膝、右掌沉肩墜肘的向前松。

7、左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右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同時兩手隨勢更松沉,這是一個上下相隨的的整體松沉動作

九、手揮琵琶(第9式):承上一式右摟膝拗步掌。

1、松腰的扣左胯帶動右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2、松右肩、垂右臀的帶動右腳上前小半步。同時右手順勢左轉在胸前掤圓。

3、左腳逐漸變虛,右腳逐漸變實,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沉到右腳跟。

4、腰胯向右轉,稍扣右胯,同時帶動兩手往右捋回。

5、垂右臀、松左肩的腰胯向左轉的坐正身體,松腰松左胯的帶動左腳上前半步,腳跟著地,成為左川字步。

6、松腰塌胯、開胯圓襠的沉勢帶動左手長右手短的抱於胸前,如揮琵琶狀。

十、右摟膝拗步掌(第10式):承上一式手揮琵琶。

1、松腰的兩手變捋的初勢,同時鬆開左踝關節,左腳掌、腳掌落下貼地,接著松腰的稍扣右胯帶動兩手往肋骨捋回,同時帶動左腳往後收一點;捋後左掌變抱球狀掤臂,右掌由肋前下劃弧的往頭部右側向上松去。

2、松腰松左胯的帶動左腳上前半步,腳跟著地。

3、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左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轉成左半馬步。

4、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帶動左掌松肩垂手的摟膝、右掌沉肩墜肘的向前松。

5、左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右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同時兩手隨勢更松沉,這是一個上下相隨的的整體松沉動作。

十一、左摟膝拗步掌(第11式):承上一式右摟膝拗步掌。

1、一邊松腰開左胯下沉、一邊轉胯往左帶動左腳外碾大約45°,身體亦左轉同樣角度。

2、扣左胯的帶動右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3、垂左臀、松右肩的腰胯向右轉(坐正身體),同時帶動右腳尖提起離地走弧線的上前一大步,腳跟著地。

4、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右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5、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右轉成右弓步,同時帶動右掌松肩垂手的摟膝、左掌沉肩墜肘的向前松。

6、右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左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同時兩手隨勢更松沉,這是一個上下相隨的的整體松沉動作。

十二、右摟膝拗步掌(第12式):承上一式左摟膝拗步掌。

1、一邊松腰開右胯下沉、一邊轉胯往右帶動右腳外碾大約45°,身體亦右轉同樣角度。

2、扣右胯的帶動左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3、垂右臀、松左肩的腰胯向左轉(坐正身體),同時帶動左腳尖提起離地走弧線的上前一大步,腳跟著地。

4、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左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5、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帶動左掌松肩垂手的摟膝、右掌沉肩墜肘的向前松。

6、左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右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同時兩手隨勢更松沉,這是一個上下相隨的的整體松沉動作。

十三、進步搬攔捶(第15式):承上一式右摟膝拗步掌。

1、一邊松腰開左胯下沉、一邊轉胯往左帶動左腳外碾大約45°,身體亦右轉同樣角度;同時帶動右掌變拳(拳背向內)插於左胯前、左掌(掌心向外)往上繞於頭上左側。

2、扣左胯帶動右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3、垂左臀、松右肩的腰胯向右轉,髖骨盆對應右側擺正後,用腰胯帶動右腳走弧線的向右側上前一大步;同時兩手相合成為「搬勢」,右拳心向上。

4、開胯圓襠的一邊松沉一邊向右轉,右胯根內收、下沉的變為右弓步。

5、扣右胯帶動左腳跟、腳掌提起離地;同時左手立掌往前正東方平胸伸出變成「攔勢」。

6、垂右臀、松左肩的腰胯向左轉正身體,同時用腰胯帶動左腳走弧線的向前正東方上前一大步,腳跟著地。

7、身前開胯圓襠(以意引導身前胯襠部位開胯圓襠,胯根鬆開較為重要)、身後松腰塌胯(以意引導身後腰背臀部放鬆而腰沉胯塌)的坐下,同時放鬆左腳裸關節,腳跟、腳掌、腳趾貼地。

8、虛領頂勁順著松沉之身勢,一邊沉一邊松腰松胯的往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帶動右拳螺旋的向前松去、左掌回至胸前護於右臂中節,以掌心對準右臂彎節處。

9、左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右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同時兩手合勁隨勢更松沉,這是一個上下相隨的的整體松沉動作。

    十四、如封似閉(第16式):承上一式進步搬攔捶。

1、左腳沉著蹬地往後,後腿的髖骨沉著微向前挺,坐胯接應;身軀不能主動後坐,必須是被前腳推動後坐的,身軀不僅不主動後坐。而且後腳之胯還有維持原來位置的前撐,變為左半馬步;同時右拳變掌和左掌分別上下相隨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外撐形成「按勢」。

2、順著沉勢松腰松胯的向前「推勁」出去,不要勁走陽面的弓膝蓋前去著意「推勁」,而是要勁走陰面、沉肩墜肘的把「推勁」向前松出去,成為左正弓步的「前推勢」。右腿松腰內收胯根下沉,左腿松腰塌胯,以膝為中點的大腿、小腿對拔鬆開入地生根,這是一個下沉中帶轉動的整體落胯、塌胯動作。

3、左腳沉著蹬地,由實變虛,此時前腳為虛意念鬆開貫穿前胯;右腳由虛變實接勁坐胯,後腳為實撐後胯;腰背往後松的同時兩手往前松,變為左半馬步的「後坐推勢」,接著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沉到左實腳跟,這是動作前後接應、勁有摺疊的練法。

十五、十字手(第17式):承上一式如封似閉。

1、松腰的往後坐實,大部分重心在右腳,左腳為虛,腳趾朝上,腳跟著地。

2、身體向右轉大約90°,開胯圓襠的下蹲成為馬步,面向正南方;同時帶動兩手由上左右分開。

3、松腰的扣左胯,左腳逐漸變實,右腳逐漸變虛,帶動右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4、垂左臀、松右肩帶動右腳收回(走後弧線)在左腳旁,腳尖點地;同時帶動兩手由膝前往上合抄的搭十字手(兩手心向內)於胸前。

5、放鬆右胯、右膝、右踝的腳掌、腳跟落下貼地,以松腰、開胯圓襠平分兩腿重心的沉到腳底入地生根,腿彎圓膝,成為與肩同寬的開立步。

6、虛領頂勁與松腰塌胯、氣沉丹田、尾閭下墜形成上下兩面支撐,含胸拔背、松肩墜肘的兩手掌背向前鬆開與脊背向後鬆開形成前後兩面支撐、兩肘尖外撐、開胯圓襠、膝扣中展形成左右兩面支撐。

陳雄 

修改補充於2018年5月15日


相關焦點

  • 練習115式大架的肩腰胯膝要點(上)
    以下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的練法,體現了沉輕兼備、分虛實、以腰胯帶動四肢、八面支撐等特點,打拳是否到位,關係到初級階段入門功夫的優劣。練習115式大架的肩、腰、胯、膝要點,總體來說就是:將站樁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太極步、丹田吐納功等基本功與拳法融入行拳走架,以腰胯帶動四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達到式式身正安舒,動作虛實分明,勢勢松活沉穩,自始至終勁順氣和。把太極內涵注入動作到位,身上自然有太極拳功夫。如缺失太極拳內涵和腰腿功夫的拳架,練得再優美的動作不是花拳繡腿就是太極操了。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四、腰和胯的練習方法 肩開一分,胯開一寸你就是半個武術把式,胯的活動量加大也是非經過苦練苦修很不容易得來的 (一)胯 兩肩找兩腰、兩腰找兩胯,就此才能穩定自己身體,轉腰轉胯氣歸丹田。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1、松胯的標準: 雙胯能下沉,襠開圓,雙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過胯膝往腳上負重,胯部相對不負重;雙胯隨身體重心移動胯部也能適當負重,轉換靈活,下盤穩固。 四、腰和胯的練習方法 肩開一分
  • 很詳細】太極拳基本功練習方法
    有些外行的人認為太極拳形態飄拂,不注重底盤基本功,其實太極拳基本功才是太極拳千變萬化的宗旨,所以熟悉太極拳基本功練習方法對於太極拳很有必要。 太極拳基本功練習方法 太極拳基本功是要練習腰腿,首先是各種步型的正確定型。
  •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腿腳和腰胯功夫
    其次,腰部是整個人體主要承託部位,其支撐著人體全身的生理活動及功能,腰胯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經絡的暢通,令人體器官的供血量循環受到影響。  那麼,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應該如何求?  首先,在樁功上求。  初學者最基礎的練習就是腿上功夫的練習,練腿上功夫,主要是站樁,比如渾圓樁,為什麼不先練步法呢?因為站樁是靜態練習,可以初步調整人的間架結構,把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身法結構練上身。
  • 學練太極拳,一般人學姿勢,聰明人都這樣學……
    5、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實際是胯),形於手指。練胯、腰腿間求之。 (二)主要問題: 1、概念:摟膝拗步(掌),是太極拳標誌性的動作,最具有代表性。「掌」是李雅軒專門加上的。我們平時往往是摟腰,因襠打不開。
  • 武當趙堡太極拳起式的含義
    以虛無本體為太極,武當趙堡太極拳起式就是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上拔內扣,下拉內沉。一合相無自性,一合相是真相。趙堡太極拳站立方位是先天八卦的方位,乾坤對位,後天八卦前面是 坎後面是離。水火對位。所以面 朝 前 方 ,即 正 方 向 , 就是乾 , 面 朝 後 方 就是坤 ,預備三腳同, 兩腳與內肩同寬,自然站立,提頭鎮腦全身放鬆,兩臂下垂,十指微分,指尖朝下,掌心微鼓。
  • 關於太極拳的「九曲珠」的探討
    古代太極拳在戰場上的攻防作用比比皆是,功夫與故事廣為流傳,其高人功夫幾乎都是文盲,無論文化水平,理論水平,都是非常低微,但都是一個持之以恆,刻苦磨練,在師父的精心指導下所得到的真功夫。這種高超的功夫,不愧為無聲的語言,文盲的智慧,隨心所欲,道法自然。若將老一輩的這一身上功夫用語言理論,書面表達,著書立說傳於後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太極拳中的內外相合是什麼意思
    太極拳外三合是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是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要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相適應。首先應做到肩與胯合,肩與胯合是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前俯後仰的關鍵。肩與胯上下垂直,身體就可以中正,肩與胯又要有相吸相系這意,要以胯帶肩,要動齊動,能做到肩與胯合,自然肘與膝就會相合。
  • 觸人如放電,太極拳的松功
    他坐在那裡跟別的老人沒什麼兩樣,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極拳大師,精神與老人家結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會起變化,你會發現坐著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掛著的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過去摸摸這件「衣服」,突然會腳下出了軸,站立不穩,飄浮起來。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比當代桌要高一些),將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讓我按。我輕輕摸上手背,感覺胸口一緊,直上直下躥起一米多高。
  • 這套傳統楊式太極拳循環八式你學會了嗎?
    今天小蘇就帶大家練習一套傳統楊式太極拳循環八式。 楊式太極拳循環八式是太極拳的經典套路,具有短小精悍、簡便易學的特點。尤其該套路可以巧妙地連續數個循環,使人體達到一次完整的氣血轉換周期。長期堅持練習,更可體會到身體的細微變化,領悟太極的奧妙之處。
  • 太極拳的身眼手法步
    在拳式所有的動作中,手的動作是最多的。而在技擊中,手是擊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狀、手的動作、手的位置等合理、準確,即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反之,會影響練習和使用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種: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
  • 鄭曼青弟子黃性賢講清楚了這13個太極拳經典問題
    答:祖師創些拳道,世代流傳外形雖異,而今有二十四式有三十七式,六十四步,七十二步,一百零八步,一百二十四式等。架又分長架,短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低架,快動式,慢動等等。書是人寫的,拳架套路外形亦是人編的,其實功架能否符合原理才是重要,其外形相異原理則一。
  • 武當太極十三式
    二、勁——內勁暗發   太極十三勢練習時的發勁動作,有其獨特的方法,每當有發勁動作,使用的都是內勁。發勁之前首先要「蓄」勁,蓄勁如拉弓,要將勁力蓄足,蓄滿。蓄勁時首先腰肌和脊背部放鬆,兩肩也同時放鬆下沉。
  • 一個快速練習腰力及整勁的有效方法
    方法(一) 太極拳學習者都知道,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腰部的練習非常的重要。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練習腰力及整勁快速有效的方法。各位有空不妨試一試。如有體會,可以互相交流學習。 一:面牆而立,膝曲,半弓步,雙掌抵牆,足發力,用力再雙手推。
  • ​[澳師講拳]什麼是太極拳的圓襠?怎樣正確練習圓襠
    一,康康太極內功心法:什麼是太極拳的圓襠?怎麼樣練習圓襠?
  • 【視頻】楊式太極拳85式用法全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和美太極」,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與您分享專業太極拳、正能量美文。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歡迎把您的太極拳體悟文章也分享給廣大拳友,投稿郵箱:1300802990@QQ.com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
  • 練好太極拳的十大要領(一)
    所以,氣沉丹田,不僅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也是太極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極拳揉手(推手)中,頭要自然向上領起,上虛下實,氣沉落於小腹(下丹田),此時下盤穩健,周身中正,動作忽隱忽現,如物漂於水。如球滾於地,猶如不倒翁,即拳譜所云:「飄飄蕩蕩浪裡鑽,上輕下沉不倒顛。
  • 太極拳24式 怎樣練太極拳基本功
    太極拳24式基本功是很有必要學習的。                                                                             拳歌頭要頂,頸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動作乾脆,發力剛猛 挨、幫、擠、靠無處不到。
  • 真正的楊家太極拳
    提腿架:拳勢順序與中架相同,姿勢要求比中架低,步子大。在每個定勢運動時,要求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個姿勢完成後加一個提腿,故稱提腿架。提腿架有兩種練法,一個是側重實戰應用的,一個是練習提放術的。提腿的具體要求是,一條腿直立起來,另一條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腳同時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上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