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內外相合是什麼意思

2021-03-01 太極國術

太極拳中的內外相合是什麼意思?先來看下內外相合的歌訣!
    研練太極求陰陽,對立統一心中裝。
  內外相合太極路,循路求實功夫長。
  先練聚化後求鋼,內動外隨序向定。
  先慢放鬆求柔和,再練緊湊圓出方。
  相合關鍵起止點,呼吸配合是妙方。

  太極拳外三合是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是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要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相適應。

首先應做到肩與胯合,肩與胯合是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前俯後仰的關鍵。肩與胯上下垂直,身體就可以中正,肩與胯又要有相吸相系這意,要以胯帶肩,要動齊動,能做到肩與胯合,自然肘與膝就會相合。

應注意肘與膝的相系運動的配合,做到身法中裹襠及松肩沉肘之身法,這樣更有利天肘與膝的相合。手下足上下也要相吸相系,要做到足到手到,下下相隨,兩手的陰陽開合要與兩足的外擺、內扣相結合。

外三合久練可矯正體態,使身體重心穩固,動作靈活,為進一步練習推手打下得機得勢無有缺陷的基礎,並有利於周身一家身法的實現,所以在行功時必須做到與外三合的配合。
  
太極拳的「內三合」為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神與意合:神總稱為精神,為行功之本能,有精神即可啟發作用,運動周轉方能得當,並無有呆頓,沉滯冥頑不靈,有礙天行動之弊。

拳論講:「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精神在行功時為第一作用,因此稱「神為主帥,身為向軀使」,意是心神發出的指令,是大腦產生的本能,運用時以神導意,意是心神的想像力,意可調動周身的運動,意是在內不在外,神與意是密切相連的,有心神之令才有意動,只精神無意念即是沒有方向必致散漫只意念無精神,神不能內固,不能全神貫注,氣必散亂,如失掉統帥,沒人掌管必致散漫,所以神與意合。
  
意與氣合:太極拳要求處處意念在先,每一動都要用意念來支配,意念在內而不在外,是無形的想像力,不可能產生功能,需要用氣來引導。

氣是人體裡的氣息,無形質可見,是人生呼吸所必須的養生之道,無氣人就無法生存,太極拳就是以神意引導丹田之氣,使之運行轉動,每一動都要意到氣到,以氣運身,使周身舒通靈活,無往不到,因神意為氣之領帥,氣是力生之母,無神意導引,則氣無所從,必致散漫,所以意要與氣合。
  
  氣與力合:太極拳論講「意到、氣到、勁到」,勁就是力,力在意念和氣的配合運動中產生,力可分為先天之力和後天之力,而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是說不用後天之拙力和僵勁,而是用以神意引導丹田之元氣練成一種內力,此力在體內以神意引導,收斂入骨,凝為骨髓,氣隨意運,毫無阻滯,行功時就可做到意到、氣到、勁到。

此力是太極之內力,所以氣一力相合才可產生太極之內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
  
內三合的配合,是太極內功練習的重點要求,在健身上對於充沛精神,增長內勁,醫療內臟與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神意氣是身體的內在運動,是看不到的東西,只有久練,功夫到達一定的程度才能體會到。

內外三合,實為裡表,一主一副,不以偏廢,拳論行功講:「意氣君來骨肉臣」正說明了這點,成以要內練神氣,外練肢體,內外兼修,方為正道。
  
是充盈於身體內的內功,外是指身體的四肢軀幹,運動時以內動帶動外形,達到內外合一,才符合武式太極拳「內外相合」之要求,達到「周身一家」之境界。要達到「內外相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和探討。

第一,要認識內與外的關聯。太極拳在運動時要求做到「內三合與外三合」相互協調。


「內三合」是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都是以體內而言。太極拳除開、合、隱、現,使周身骨節和肌肉群進行開展、收縮運動外,還結合開呼,合吸,使橫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壓的作用,促使胸、腹、腑亦隨著蠕動,這樣即形成了周身骨節、肌肉群、五臟六腑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協調運作。

神意氣的諧和,能使機體的內在功能系統逐漸同化,產生中和之氣,周身各個部都得到鍛鍊,精力充沛,動作靈敏。拳論講,「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意是心。神發出的指令,是大腦產生的本能,意可調動周身的運動。拳論講「意動身隨」,神與意是密切相連的,有心神之令,才有意動,只精神無意念,既無有方向,必致散漫,只意念無精神,神不能內固,氣必散亂。

所以,神與意要合。在神的統帥下,具體行功中,太極拳要求處處意念在先,每一動都要有意念來支配,意是無形的想像力,不可能產生功能,需要用氣來引導,氣是人生的生命之源,無氣,人就無法生存,而太極拳是以神意引導修煉產生的中和之氣,使之運行轉動,每一動作意到氣到,以氣運身,可使周身舒通靈活。

氣與力合產生內力,此力與身體固有拙力和僵勁不同,太極之內勁是以神意引導,收斂入骨,氣隨意運,毫無阻滯,行功時即可「意到、氣到、勁到」,此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

「外三合」是指身體的四肢軀幹,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手與足在運動時要上下相隨,要相吸相系,足到手到。兩手的陰陽開合與兩足的外擺內扣向結合,是完成沉肘與裹襠身法的前提,在技擊中肘膝至關重要。

肩與胯的相合,是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前俯後仰的關鍵,肩與胯要有相系之意,運作時要以胯帶肩上下齊動,其運用乃以腰為主宰,上中下三節相適應,四肢的根、中、梢三大關節又要做到交叉神經脈絡的組合,這樣在技法上又是完成左顧右盼及複合勁變化的組合。

「肩與胯合」,在身體轉換時上肢根節的肩井穴與下肢根節的環跳穴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是上肢中節的曲池穴與下肢中節的陽陵泉穴交叉相臺;「手與足合」是上肢梢節的勞宮穴與下肢梢節的湧泉穴左右交叉相合,只有這樣方可達到身體的整體性,及上下肢的相合度,構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的三道防線,使對方難於進攻。

正如拳論所講「上下相隨人難進」。外三合既是產生體內意氣運行的外在基礎和條件,又是形成周身一家的結構基礎,也是內勁形成的重要組合。

所以,在太極拳的修煉中樁功,走架的重要目的,即是使肌體逐漸自然地符合內外三合的要求,使內外三合協同一致,這樣無論在健身上與技擊上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內外三合實為表裡,不能偏廢,所以要內煉神意,外練肢體,內外兼修,才可達到內外合一。

  第二,要理解太極拳的整體性。首先應從身體整體的運動上去要求。王宗嶽太極拳論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武禹襄拳論中講,「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李亦畲拳論中講,「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等等,這些先哲的名言要旨均指在習練時,每一動,全身內外各部位都在動,而不是局部肢體運動,周身肢體系統協同運作,就會產生形整勁力的效果。

  在整體的運作上,必須認識到身體的鬆柔與勁整兩者的相對關係。鬆柔並不是鬆懈,而是指肌肉、關節和情緒上的放鬆,這樣可使氣血周流無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肢體的彈性,故而起到防病治病,增進健康的作用;

在技術上,由於肌體處於鬆柔狀態,能增加皮膚的感覺靈敏度,在運作上能發揮出高度的順遂和圓活性及其支撐力,這樣更有利於做到肌體內的意氣松沉,意氣的松沉是完成走化、蓄勁、沾制的必要條件。

在周身任何一處受力時,皆可通過瞬間的陰陽、松沉、調整,使意氣通達至足,配合肢體的協調運作,即可實現走蓄、沾制功法的完成,同時又加強了下盤樁基的穩固,使意氣沉於腳下,達到勁從腳根起,這即是大周天及意氣圈的形成。

    松不是目的,松是為了更好地使身體內外協調運作,產生整體效應。勁整,在太極拳技擊中才能發揮出能量,它來源於內外三合的修煉。

內三合是神、意、氣的協調配合,是產生內在中和之氣的基礎;外三合是產生勁整的外在結構基礎,通過修煉,當內在中和之氣能支配外在形體結構,內外能協同運作時,產生形整效應,實現了勁整。

太極拳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用力方法,是通過身體內外協調運作,各部節節貫穿,發出的無限量之功力,而不是局部運動所能獲得的,所以要做到勁整及內勁的「渾圓一體,周身一家」。

  第三,要認識它的內涵與修煉。太極拳功效主要是實現養生與技擊兩個方面,而養生則是太極拳修煉的功用之本,追求養生功效,要做到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培養內氣,運化於周身,實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返本還原,循環無端。

太極拳的形體修煉包括外形與內形,外形是形體的框架,內形是形體的身法要求,包括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頂、吊襠、騰挪、閃戰、裹襠、護臀、氣沉丹田、尾間正中、虛實分清等十三條要求。

  身法是太極拳內涵的重要組合,由於形體是完成身法的外在基礎,神意是身法之內涵。所以,形顯於外,神藏於內,十三條身法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對習練者至關重要。如能做到尾閭正中,便能夠「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全身輕鬆自如,支撐八面,又是做到身體松沉的關鍵。

具體做法是:腰胯放鬆,使尾骨根前送,內意託起小腹,使臍輪內斂,臀部向前內斂,會陰內收,使襠吊起,腰胯松沉,兩股增力,下盤穩固,命門後撐,打開「玉枕關」,接通任督二脈,提擎周身,神貫於頂,使意氣上下通達,使體內功能系統達至中和,產生中和之氣,進而支配形體的運作,使內外達到協調,即內外相合。

形體是內涵得以顯現的場所,拳架及身法做的正確,人體氣機運行才有順暢的通道,才能產生內在的中和之氣,才能給形體修煉賦予活的靈魂。

太極拳又可稱為圓的運動,每一動作都是在神意指導下,意氣作運轉旋繞的軌跡,是以內帶外纏繞絞轉,是在無數大小螺旋式的變換運作中,進退曲伸,形成圓形運動。運動中又分外旋與內旋,武式太極拳中稱外旋為開,內旋為合。在氣的配合上,開為呼氣,合為吸氣。

太極拳在運作中之圓,又可隨時轉變為直線,這是曲直兩者的矛盾統一,正如拳論講「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太極拳的陰陽、虛實、轉換及開合、蓄髮等,都與圓的運作分不開,所以過去老前輩在功法傳授上有「劃圈」之說。

在習練時必需先把圈劃圓,處處以圓為前提,首先從外圓開始,應在外三合的基礎上求肢體外形之圓。劃圈的幅度要大些,日久,再使圈逐漸收小。正如拳論中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先使肢體運作之圓來配合內三合意氣圈的形成,使精神意氣隨著外部肢體之動來形成圓的運動,在體內意氣的運轉與外部肢體的劃圈相協調後,逐漸達到得心應手內外相應的程度,即可產生中和之氣,達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境界。

勁圈的形成,在技擊中不易犯丟頂、凸凹、缺陷、斷續之病,在運動中能做到邊化邊打,邊打邊化的作用,達到陰陽相濟,可使對方之來勁,成為我動作弧線上的切線,使對方之勁隨著我的接力點而失去自身的平衡和穩定,達到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之目的。

    當內在的中和之氣能支配外在肢體結構,即中和之氣與肢體系統的協同運作相諧時,完全實現了以內動帶動外形及「內外相合」之要求,到此地步,實現身隨意動,意動身隨,變化自如,做到一片神行無形無跡,一舉一動自然已達到全身渾圓一體的境界。

內外勁圈的形成,在健身上使神形相依,神意內斂,實現「督生任降」,周身舒暢,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腹內鼓蕩,無內無外,自然使身體置於陰陽平衡狀態,真正做到得其理(精氣神)促其表(筋骨皮),達到提高生理機能的潛力,使神經、骨骼、肌肉發揮出巨大的潛能,最終達到強身健體、防病醫身的目的。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

相關焦點

  • (珍貴資料)二十四式太極拳動態教學附太極拳秘傳內功練習步驟!
    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第一,身如鐘鼎。要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意念像一口鐘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來。第二,內外相合。
  • 把握太極拳三階段,太極越打越上手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對我們具有教育意義,青少年練習太極拳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未來的發展起著積極影響。
  • 太極拳的陰陽論
    無論那個流派的太極拳,都講陰陽;就練陳氏太極拳,不承人太極拳來自於道門的陳氏太極拳,都講太極拳的陰陽。太極拳,不能脫離陰陽論,脫離了陰陽的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無論道門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青城太極拳,峨眉太極拳以及眾多民間太極拳,都講陰陽,只要講陰陽,就是道家,道教的理論!陰陽論,在道教宗教哲學裡的一大特色!
  • 關於太極拳的「九曲珠」的探討
    關於太極拳的「九曲珠」的探討朱天才整理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武術中的一支奇葩,她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巨大的智慧
  • 練太極拳「三練三不練」 打出的拳更漂亮
    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的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即:(1)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2)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換。                                               練功要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做到「三沉」,即心沉、意沉、身體沉,進入松沉狀態練太極。
  • 太極名師馮志強:要練好太極拳,還要做到以下三點
    馮志強先生講過,在明確認識什麼是太極和太極拳
  • 李氏、王其和太極拳專場:太極之美,盛宴來襲!
    12月20日上午,太極拳七大社區匯演活動——李氏、王其和太極拳專場展演在陳家溝開幕。縣領導鄭愛珍、馬振東、閆全心出席活動。 率先登場的《集體李氏32式太極拳》套路保留了李氏太極拳「五星捶」原有的特點,觀眾紛紛評論,該節目具有李氏太極拳精髓,是一套老幼皆益的拳法。 節目《金剛八式+李氏彈腿》及《太極八法奇門拳》則分別展示了李氏太極拳外剛內柔的特點及其跑打功夫的獨到之處。
  • 太極修煉:你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了嗎?
    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 太極拳練不好就成了太極操!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
  • 修煉太極拳的十二個思想
    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練先天之氣,故又稱先天呼吸,氣由此集散出入。拳書言:「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動與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丹田一呼一吸即為哼哈二氣。練功時,意達丹田後,陰陽便會相合,加上哼哈二氣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氣就逐漸發動,再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推動肢體筋骨肌肉,產生拳術運動。   丹田是練精、氣、神之竅位,分上、中、下三丹田,又有五丹田之說。
  • 我所認識的侯氏太極拳
    我很榮幸,能來參加侯氏太極拳研習大會並進行講演。2006年我開始學習和接觸太極拳,但當時對太極拳的感悟並不深。2009年我隨恩師陳澤勤先生習練八卦掌,陳老師給我講西安有一支傳自道家的趙堡侯氏太極拳,我起初接觸,感覺該太極拳沒有發勁,軟綿綿,說實在話,感覺此拳適合年老體弱者練習,沒有什麼用,所以看不上這個拳。
  • 金仁霖老師的太極拳筆記(1978年)
    兩者結合起來,由外形(拳)帶動內形的叫拳太極;久練後由內形推動外形的叫太極拳。    由路線和方向結合起來的叫上下相隨。方向是直的,路線是曲(弧形)的。    陰是指方向,陽是指路線。    又要分清虛實,否則就成雙重。    磨子是虛的轉,實的不動。    兩手靠大椎來調整,兩腿靠尾閭(舵)來調整。
  • 太極拳練神功法
    這是太極拳陰(內功)陽(拳架)相生,內外相合之基本規律的體現。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體現,由積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藝進展到中級階段才對拳中之「神」的運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盤拳過程中意識到的忽隱忽現,進而神的顯現對行拳、揉手的幫助非同尋常,令人興奮而又不可思議。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規律以後,人的理解力與反應速度會大大提高,處變不驚,應對自然。
  • 打太極拳,用心用力就上不了溜光大道
    南為離卦、為火、為心,這老妖精的心放蕩迷亂,所以它是人面獸心;這個是少數,大多數同志都是人面人心的,人心是有個人的認知的,打太極拳,用心用力就上不了溜光大道。 古琴上有個嶽山,聲音是從這散布出去的,風水講高一寸為山,嶽山也就是一指頭肚那麼高,但是就可以在天地間戳住了大旗;心也就拳頭那麼大,但是就可以在人身這百十來斤做了主兒。
  • 【第347期】汪永泉講授太極拳要義
    這是太極拳陰(內功)陽(拳架)相生,內外相合之基本規律的體現。   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體現,由積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藝進展到中級階段才對拳中之「神」的運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盤拳過程中意識到的忽隱忽現,進而神的顯現對行拳、揉手的幫助非同尋常,令人興奮而又不可思議。
  • 太極拳形神解
    太極拳「形者神之質」的物質第一性,就決定了太極拳要「練拳先練形,練功不忘形」。這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立身中正,裹襠護肫,內外三合等等關於「形」的要求,以及保證「形神合一」所必需的松、靜、穩、勻、緩、合、連的鍛鍊原則就應運而生。要是犯禁,違反守則,那就絕對演練不出輕靈飄逸而渾厚沉著的太極風格,功蘊其中、神逸其外的太極功夫。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強調的認知是從意到身知的感覺,是人類獨有的心知、理知、交知、言知通過太極拳運動後產生的感受、感知、感覺。這是經過腦的主觀反映後整合形成的形體與內外環境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太極拳術上體現。亦是「人和動物通過對體內外環境變換的感受或感知」的本有良能。「可保證機體的內穩態,避免各種危險」,求得生存。
  • 太極拳修煉的階段知多少
    太極拳修煉是分階段的,太極功夫也是分層次的。有人說練太極拳分五個層次,太多了,我就分三個階段,即一是打基礎階段,二是練出松沉階段,三是修煉出輕靈的階段。    《太極拳論》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說明太極拳功夫的修煉有三個階段,即著熟、懂勁、神明。
  • 太極拳屬自然門!
    太極拳屬自然門,修煉方法:順其自然,修的是宇宙正能量!其特點:不加意念不追求,慢慢等稍息,等外師傳功傳法。
  • 太極拳理與企業管理理念
    企業家每天陷入企業的具體經營事務之中,每天都在為公司經營打拼,在世俗中奔波,非常忙碌,甚至經常處於焦慮之中,要解決各種難題和挑戰,但是脫離世俗世界、靜下來思考的時候卻很少,比如打拼、奔波為了什麼?如何經營才能讓自己滿意、讓家人滿意、讓社會滿意?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很少,甚至是沒有時間思考,基本處於「入世容易,出世很難」「忘記初心、迷失自我」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