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意氣是構成傳統太極拳藝之內功的三要素。通過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途徑和方法訓練、積儲而成內功。太極拳內功蘊藏在拳架之中,主導、催促著形體產生與內功變化相關的動靜、開合的運動姿勢。這是太極拳陰(內功)陽(拳架)相生,內外相合之基本規律的體現。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體現,由積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藝進展到中級階段才對拳中之「神」的運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盤拳過程中意識到的忽隱忽現,進而神的顯現對行拳、揉手的幫助非同尋常,令人興奮而又不可思議。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規律以後,人的理解力與反應速度會大大提高,處變不驚,應對自然。外在氣定神閒,內在聚精會神,可在瞬間與意念、內氣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調動內功的運走於無形。在行拳與揉手中,「神」所表現出的奧妙與威力超乎想像,生機勃勃、變化莫測。神的運用不受身體內外所拘,亦不受時間、空間所限,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發揮其養生和技擊作用,不受外物幹擾,亦無阻礙。太極拳對意的運用發自內心。所謂「心誠於衷(中)而顯於外」之中位於胸部正中、兩乳之間。此處亦是中丹田的所在。前人圍繞著胸部十字中心這個點在太極拳論中做過許多文章,譬如:「手從口出、手從口收」「發於中、形於外、達於四圍」「有心不用何時曉」「運用在於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極拳修煉中的特殊地位與重要性。「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學階段由用力做勢向「意領招出」過渡的思想基礎。從一開始學拳就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用意識引導動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識引領著形體的運行,從而逐步進入「招中有術」的階段。初級階段:為「從無意到有意」,必須在鬆散的基礎上「意氣」才會出現。意與氣是分不開的,氣必須由意領而通出,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領內氣通出。當一 「松」「散」,以意領氣通出時為意氣引催姿勢。中級階段:由於認識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進入意的頻繁出現階段,「為從有到繁」過程。高級階段:在「意」的頻繁出現中感覺到「意」的用途雖多,但彼此的顯現、運走皆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表現出極強的共性和規律性。在拳論中提醒學練者要注意 「有意確無意、無意出真意』的論述。真意的流露不摻雜人為的貪心與雜念,於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現。高級階段為「從繁到簡」過程。太極拳中運用的氣非指口鼻呼吸之氣。惟有修煉到行拳時感覺不到呼吸的運行,才能真正做到內在氣息的均細勻長,此氣來自於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氣」,也稱 「元氣」。前輩健侯公就太極拳之氣的修煉相應地指出:練拳時要「不呼不吸」。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氣為念練拳,並非摒息閉氣。這樣在練拳時才不會提著氣,使氣含於胸部產生氣滯。初級階段學練內氣催姿勢時,內氣的運行往往夾雜著呼吸之氣,是以肌肉的繃張之圓來促內氣,長此練習亦得不到真的內氣。必須要有「鬆散」之意的引領,意氣相融在體內周流,自己毫無覺察和感觸,而自然運行鼓蕩,故拳論中有「有氣則滯、無氣尚剛」的說法。有氣是指有呼吸之氣的阻礙而使內氣的運行不能自然流暢「則滯」;「無氣」則是指修煉到沒有呼吸之氣的攙雜階段,才能體現到內氣的運行暢通無阻之剛強「尚剛」。中級功:是內功繼「鬆散」進入「通」的階段。松是縱向的而散是橫向的,「松」比較容易做到,而橫向的「散」因受身體條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 「鬆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難實現。例如內氣由兩胯通向兩大腿時即受阻,無論如何也不能通達兩小腿,形成大半截練拳。解決這一問題的奧秘是:胯圈鬆散,使內氣向四周通出,形成無邊無沿的胯氣圈,使雙腿亦隨之散出範圍與軀幹幾乎相同的氣勢。這樣內氣與外氣相互融通,形成內氣促使、外氣引領的一種無形動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無阻。高級功:達到「身空、氣通」的境界,身空是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氣在人體任何部位都能直來直往,人體的每個毛孔都能滲入、溢出所需所棄之氣體,自身毫無察覺、更意識不到。氣在體內外廣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斷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氣,使精力旺盛、氣勢充沛、一身舒適、萬法自通。氣功的內涵是神、意、氣,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人體所蘊涵的功能而言,它們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著周身一切運動和變化的現象,其運動方式隱顯交替,變化萬端.其作用於形卻不顯露於跡象,運用於勢而不拘泥與成規,靈動活潑,優遊往來.正合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比喻。
神的內在威勢是在深識理法並運用自如而自然掌握了拳術中的招與術既要相互以來而又不能相互脫離的對立統一規律之後,就會明白招式有局限性,空架子則無益。而以下介紹的內功之術卻不拘於任何形式,既可伴隨著著招式合練,又可以在無形無相的神意氣流動中默默挖掘,積蘊內在的能量和功效。1.起始之際,全身內外俱寂,有不知身處何地之感,更無一處不適;此謂「無我無為」。2.一片寂靜到極處,動念悄然而至,精神隨之勃然提起。在神的統領下,於瞬間完成開胸,張肘,塞腰,鼓腕內之內氣運行的全過程。3.內氣悠然下行至會陰(狹義的會陰,即太級所指的會陰,在男性係指陰囊根部至肛門之間、在女性係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結構。)轉而上生,促使兩手處於騰虛狀態並開始運行。形體的運行依賴心勁的促使和驅動,聽命於十字中心(十字中心即人體的中心)的指令才會達到沒有四肢感覺的自然運行。此即「心令形運身從心」此心非指供血臟器之心臟,乃內心之意,心意由衷(中)而發,發自十字胸部之十字中心。要點:在具備一定的行拳基礎後才易於入靜,進入狀態;在熟練的掌握拳架之後修煉太極功才能體會神意氣的細微變化。4.兩手聽命於心向上運行,當內氣鬆散至內有微醺的感覺時,手的運行就茫然中止在通身舒泰之中。此為歌訣「體內舒松形自停」的著落處。集而進入寂靜的混沌界即為「入靜」,此處混沌的景象是指十字中心處像天地未開時一片謎漭;而後心中「一定」繼而緩緩呈現出陰陽漸分,天地處開般的光景,心神自會從容鎮靜,心使意停呈靜止狀態,此為「混沌初澄心定意」的意境。5.由於意和形的動態停止而轉入靜態,神氣相抱升騰而起形成自然懸頂,而後在頭部周圍形成一輪光環,宇宙之氣自然進入光環頂端而形成陰陽二氣的交融。同時以神氣驅動兩手內旋進入交換。此為「宇氣落頂頭光釋」的意境體現。6.胸中十字寂然不動,陰靜至極點時,自會化生出陽動之形,轉入再度起始,運行,此既「陰陽互為其根的體現,並由此促使兩手向前伸展。此為「心中寂然靜生形」的著落處。7.兩手聽命於心向前運行,當體會到身體有鬆散的舒適感時,手的運行就茫然而止。繼而心中自然「一靜」,剎時精神團聚升起,兩目炯炯有神遙望前方;片刻後有一似幻似真的氣團迎面撲入懷中並自行入腹,透達兩腎而使背後三關自然豎直。同時背部散發出猶如佛像之背光外放的感覺,形成胸腹與背部之間陰陽二氣的交融,周身內氣勃然不懈。此為「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的著落處。8.隨著意念的變換,兩手外旋至手心向上,緩緩攏回肩前,這一過程含著神意氣的起始,運行和終止三個環節。要點:變換在這裡起著銜接前後姿勢,貫通氣勢的樞紐作用。變換有兩端,一端與下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意識在上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在下一式的終點沉潛下來,又在下一式的起點復萌。陰陽的相互交合和轉換都包含和滲透在變換之中。變換之後內氣催動再度運行。10.心中「一定」,精神提起而引起致懸頂,二目炯炯有神,神氣在頭部四周之氣相融,遂現出神採奕奕的神態;在內氣圓散下落的同時,意想兩手變得很長,自頭後方如同擦著天際側旋至身前遠方的地平線上。此為「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的著落處。要點:練神之功重在神與意合,意與氣合。運行時要以神為帥,心為令,氣為旗,掌握好陰與陽的轉換時機,神奇與奧妙會自然出現。練氣與養生:當練神過程中自然出現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時,切不可貪戀和深究,以免走入偏途。太極拳藝的神氣與奧妙是前人遺留下來探索不盡的大課題。人體潛在的神奇功能的開發與運用會完善的與拳架融會貫通,資助神意氣之不足,使人更加深刻的理解拳義,拳理。通過練神功法的研習,會使人進一步分辨平日盤拳之所惑。所得的內功積累是假是真,進而練功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比如明確了胸中十字即前人注重修煉的「中丹田」之所在,那麼在盤架時就會有意識地做到所有的動作都從中心而發又收向中心,如此行功日久便會自然確定行拳須「運用在心」的主導地位。練習「頭光環」的目的是自然引導真氣上行入腦,以充養「上丹田」;練習「背光生」的目的是引真氣下行入腹,以滋養「下丹田」(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明白了什麼是不呼不吸,才會知道惟有二氣的自然交融才能使真元之氣充盈飽滿;只有做到眼神的出入純任自然方能保護和滋養雙目。實現松的障礙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圖,而心靜、無為才是實現松的前提和保證。練拳首要心靜。心靜非指強令內心鎮靜,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趨於緩和、坦然和寬鬆,繼而才能進入無欲無求的境界。單一地求松並不能做到真松,意氣在縱向松落的同時伴隨著橫向開展的散是實現松的關鍵。松與散是統一體,不能松就不能散,沒有散也就不能做到松。第一要知道往何處鬆散。不要認為肩松是要向下松到腰胯,腰胯松是要松到腿足,這樣腿足松就再也無處松下去,祇好承受負荷,從而導致腿足僵滯不靈。此皆為有松無散之弊,不能做到周身上下放鬆。打個比方,人身好比各樓層都堆滿了東西的一座樓。鬆散通空的目的是要將充塞於樓內的物品全部騰空,而並非將某一層樓的物品上移或下挪到其它樓層。負荷的轉移祇能加重另一層段的載重量,並不能真正做到鬆散。鬆散的意境是將羈困全身的意氣逐層段地鬆開並平衡散出身外,這樣才能達到一身舒適、同時放鬆。這便是縱松、橫散之意的走向。如果「鬆散」是第一步,即求達全體透空的前提,那麼第二步 「通空」才是目的。將意氣平衡散出身外這一過程即與通出相關,通是散的延伸和發展,不能通出就不能很好地做到散,散與通也是相互依賴、不能分割的。能夠通出,身體才能逐漸變得空靈。最後,全身猶如空樓一座,筋骨皮肉彷佛都已蕩然無存,這時便手不知其所舞之,足不知其所蹈之,悠然進入無我無為、全身透空的境界。初級功法中的眼神,要結合意氣的集散,眼神的運用要配合形體動作和意氣走向的一合一開而一收一放,使周身內外上下皆一致,神意氣相合。須要說明的是,眼神的收斂、展放與眼睛本身的睜大眯小無關,而是體現在視線所及的軌跡上,以意領氣向前延伸和向回含收的運行變化。當眼神向前延伸時,要將眼中的內氣從兩眼的外角鬆弛地放射出去;回收時是將放出去的眼氣由茫然一片的視野中漸漸向中間聚攏,再由眼部正中盡收眼底。經常進行這種一開一合的眼神鍛鍊,可以補充眼部的營養成份,對提高兩眼的視力;煥發雙睛的神採會大有裨益。進入中級階段,眼神自然能做到視而不見,並牽連到兩耳也聽而不聞。頭部輕鬆的感覺會使內在的精神舒暢地流露到顏面上,現出微微笑意。不要把眼神的視而不見不見誤解為凝滯,似一潭靜水般沒有流動和變化。眼神的出入自然與心意相通,使神氣產生開合變化。將眼神作用融入拳架動作之中時惟要留意,眼神之出時必伴之以入,眼神之入時必定隨之以出,如此出入相間、循環有致,才能真正做到眼神的運用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合。當眼神內斂或內視時,並不牽連著眼瞼(粵音:檢,眼球前的軟皮肌肉組織,邊緣長有睫毛,可以保護眼球。)下垂而閉目或眯起眼睛不往前看;當眼神凝視一點時,也並非用力努目。如果不能正確地利用眼神,則會導致兩眼努得酸痛,非但於養生無益反而有害。做到初級、中級功法中對眼神的要求,才能理解二目廓視之奧妙。意領內氣運行涉及開胸、張肘、塞腰、鼓腕與三道氣圈的相繼出現。開胸是為了使胸部氣道暢通,內氣運行無阻。即所謂「胸不開,氣不通」。張肘是為了使肩部鬆開,通過張肘、松肩而使內氣在胸腔周圍彌散開來,以消除上半身緊張與僵滯的通弊。即所謂「肘不張,肩不松」。塞腰、鼓腕是當內氣下行至腹部後,內氣向腰胯四周彌散催發而引起的腰部向後依偎、位於胯兩側的兩腕向外圓展的態勢,以上完全是以意領內氣運行引致的身形變化,絕非單純的形體動作。如果單從形體上去表現開胸、張肘,勢必會導致緊張不適的翹肘、聳肩之弊。開胸、張肘、塞腰、鼓腕的意氣運行過程是:意想胸部猶如兩扇門,門中間下端夾著一塊小石子。當用意將門向身後兩側推開之際,會有一種心胸豁然開朗之感。與此同時,小石子直墜腹中,丹田內猶如靜水投石,激起道道水圈向四外漫延鼓蕩。當內氣蕩至身後時,腰向後塞的動作便隨之而生,繼而當內氣蕩向兩傍時,又會促使兩腕外掤鼓起;而後內氣繼續下行至襠間分向兩腿內側前三分之一處向下湧流,經膝內側、小腿內側、踝內側至湧泉穴,復由踝外側、膝外側向胯兩側上行湧流。轉經臀後向命門穴流注,再下行至尾閭,繼而翻轉沿尾椎前側向上運行至胯間,遂以意氣的上行線為中心,以意引領內氣向胯四周圓散出直徑約一米的胯氣圈;同時胯氣圈的中心內氣仍繼續上行至腰間,圓散出直徑約80釐米的腰氣圈;腰氣圈的中心內氣繼續上行至胸上方,再向四周圓散出直徑約一米的肩氣圈。自意想開胸起至散出肩氣圈止,內氣運行得流利酣暢時約需兩分鐘。待內功進入較高層次後,內氣的運行速度便需快則快、要慢則慢,惟以「氣遍全身不稍滯」為要。初學時,內氣運行至轉折處,心中必須要有「一靜」,此時心不靜則以下動作的內氣運行走向不明。「一靜」之際,內氣的運行並非戛然而止,而是漸趨混沌、迷茫。繼而從一片寂靜中萌生出對氣機動向的感知後,內氣才隨之變換運行方向。內氣應毫無滯機地流走在開胸、張肘、塞腰、鼓腕、沿腿下行復上行並散發出三道氣圈的全過程中。勁源是內勁的發端地。勁源在人體有兩處。一處位於背後兩肩胛骨下角聯機正中。另一處須待內功進入較高層次時出現手掌心偏上的中指根處,即所謂「勁源上手」。練拳時,背部之勁源是全身內勁集散之處,每一拳勢所需的內勁都要由勁源發出,經兩臂的上線或下線通向兩手。勁源的運用很有節制,當拳勢需要時就催發相應的內勁通向落點,內勁到達預定的落點後勁源便馬上變空,即所謂勁源的奧秘是「一通即空」各種內勁相互之間的轉換與變換也要由勁源變勁而達成,當四正內勁改變為四隅內勁時,只要背後勁源內意想的十字微一旋轉,形體無須任何變動其正隅就能互變,此謂之「正隅相化」。功深後勁源上手,手上勁源之功用與背部勁源相同。要注意,手上勁源與背部勁源不可同時應用。待功深後運用手上勁源時,其速度與威力遠比背部勁源來得快,即所謂「接手點中求」。內外相合是「內三合」與「外三合」緊密結合的統一行動。「內三合」是要求把神、意、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氣形成的內勁,好像是棉裡藏針,柔中寓剛。「外三合」表現為肘旋膝動,肩開胯隨,手出足移,形成相互呼應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應當體現為「內三合」是「外三合」的後援和內在動力。例如運用捋勁要外開而內含。內外協調才會有續勁,才能做到引發自如,達到養生和技擊的目的。
◎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視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太極文化」公眾號立場無關。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