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丨練太極拳時 如何把握太極拳的快慢相間

2021-02-28 太極名師

我們看到的太極拳,都是極慢的揮舞著,許多人就認為「慢」就是太極拳的特色,但是有的時候,看見大師打的太極拳翻飛跳躍,拳帶風聲,大家又疑惑了,今天小編就來與您探討一下,太極拳快慢的問題。

                               

                                    

初學時盡力求慢:

                                   

初學時,為了便於檢查與糾正每個動作,必須要慢,要循序漸進地練過這一個求慢的時期,切不可性急,以免給進一步提高造成困難。

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靈換的情況下求慢:

                                      

初學時為了檢查與糾正姿勢而不得不慢。但是正如上述,慢要有個限度,也就是說不可慢得似動似停,目定神呆,好像在那裡想什麼心思。

                                    

這種慢,近似站架子的站功,不是行功所需要的。因此,慢必須在精神提起和意氣靈換的前提下求慢,這樣才不致產生呆滯和精神渙散的缺點。

須在動作沉著和能表現出勁別情況下求快:

快練比較吃力,因為快練把定勢的時間取消了,而且每個動作完成的時間相對縮短。但這並沒有放棄對勁力貫串的要求,當一個動作勁力傳達到位之後立即進入下一動作,不能有停留。這樣練習更好地體現了太極拳套路的延續性和連貫性,對練習者的要求較高,但可以讓練習者對勁力的體悟更加深刻。慢練時可以在保持定勢後一段一段的完成。

而在快練中必須連續完成,這對身形,步法和勁力的傳導要求十分高。

快練的時候比較吃力的是腰,因為腰是太極拳運動的主宰,上下是否連貫完全取決於腰是否放鬆。在慢練的時候可以集中精力注意命門後撐,尾閭內收等要領,而快練要在短時間內關注到身體的每個地方,無暇將精力完全放在某一點上。因此,此時松腰變得更為困難。根據筆者自身的體會,開始採取快慢交替練習法的時候,腰是很吃力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腰會更為松活,從而使自己對松腰的體悟更為深刻。

快練中另一個比較困難的是呼吸,在慢練的時候呼吸可以隨著動作的開合配合,增加了對內勁運行的體悟,而在快練當中要注意的東西比較多,速度也比較快,因此肌肉和精神較為緊張,導致氣息比較急促。

筆者認為,在這個時候需要更加放鬆練拳時那種比較緊張的神經,一任動作的流轉。比如在高探馬中,右臂隨尺骨的移動向前探出,左手向腹前回收,這些都是通過腰胯的旋轉帶動的,只要能夠放鬆腰胯和肩肘,就能夠很輕鬆地完成,而不至於通過背部肌肉的緊張將身體硬拉回來,這樣氣息自然隨之緊張。能放鬆身體,氣息便不致於急促。至於在快練中如何使呼吸和動作配合,筆者的體會是,先一任自然,待練得純熟之時氣息的配合自然容易實現。

轉關處慢,轉方向時加快:

慢、快、緩三個步驟,必須循序漸進。練快是要隨著練架子熟練的程度逐漸提高,那就能在速度上逐漸加快,這樣練法能夠動作雖快而姿勢仍舊可以正確不錯亂,而且能夠仍顯出沉著,不致有飄浮;因為拳套打快了,很容易犯飄浮的毛病。

用功練拳自己覺得練得快,動作也不散亂了,那就可以注意到在一趟拳中每一個動作本身的快慢,要配合上面所講的剛柔來分別快慢,就是該柔的就該慢,該剛的就該快;也就是說轉關折迭處要慢,過了轉關後,要漸漸加快,到盡頭落點處要快,過了落點再轉慢,如此慢而快,快而慢,就是快慢相間的練法,這是與柔而剛,剛而柔,及開而合,合而開等太極陰陽相濟同樣的道理。

慢、快、緩三個步驟,必須循序漸進,切記不可強進求速。同時要注意每一動作的快和慢,做到快慢相間。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所以說太極拳不單單是慢,而是既要能慢也要能快。

點擊觀看:

◀ 用5分鐘學會八段錦,生發陽氣、疏肝理氣、防病治病

◀ 再次奪冠!國家太極隊震撼表演,無數人瘋狂點讚!

◀ 太極拳這個動作很細節,打對的人太少了,學會後練拳事半功倍!

喜歡本篇請【點讚】    轉發朋友圈,【在看】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楊氏太極拳之「慢」
    「慢」我最早關於楊氏太極拳「慢」的感覺應該是來自於和外家拳的對比,主要表現在套路練習時運動速度的差別。學拳之後對各家太極拳慢慢有了一些了解:楊、吳、武、孫等派太極拳以鬆柔為主外,陳式太極除了柔練的成份,兼有快慢相間、緩急相隨、抖彈發力、式猛勁剛的內容。其實在以鬆柔著稱的楊式太極拳中,楊班侯與楊少侯叔侄所傳。除了柔架子外,尚有躥蹦跳躍、式快架矮、哼哈發勁、疾彈剛爆的剛架子(也稱「快架」或「用架」),由此又生疑惑同是太極拳為何又有「快」「慢」的區別。
  • 太極拳是如何打人的?怎樣練?
    接著就是一群人跟著練,沒練明白就出去跟人家打,用柔去克人家的剛,結果被人家打得鼻青臉腫,大罵太極拳不能實戰,純屬騙人。  那麼太極拳怎麼才能實戰呢?這就要深刻理解「陰在陽中取,陽在陰中求」這幾個字了。既然這幾個字是我們傳統理論的核心內容,那也一定是太極拳的核心內容。太極拳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剛柔」這兩個字,套用到理論裡面去就是剛是陽,柔是陰。
  • 楊家太極拳練法揭秘
    黃元秀老人1916年間,在杭州從田兆麟老師學習太極拳,他極力推廣中華武術,與葉大密老師、孫存周先生(孫祿堂之子)義結金蘭,亦玉成武林之雅事。黃元秀老人倡導建立浙江省國術館,擔任董事一職,分別向楊澄甫、楊少侯學習楊式大架太極拳、楊式小架太極拳,向劍仙李景林學習武當對手劍。期間陸續出版了《武當劍法大要》、《太極要義》《武術叢談》《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 》等書。為武術界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 一個臺灣太極拳家的忠告
    聽起來真是哭笑不得,後來對方問我用的是什麼功夫,我說這是太極拳,對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騙人,太極拳都是慢慢的。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要解釋起來可真就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般人對太極拳的錯覺。太極拳是能快能慢的,試想若對「慢是練什麼,慢在哪裡,快練什麼,快在哪裡,要怎麼練」這些都不知道,實戰如何用,比手劃腳時會拳不像拳,這是大家應該省思的問題。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因此,陳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等等皆為末,也就是結果,是其功成後的效應;而慢、松、柔等才是練拳的根本,才是練拳的基本原則。這不僅是有理論依據的,而且還有具體的實施步驟。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在生活當中,受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心身都得不到很好的放鬆,這樣,在練拳時就無法做到鬆柔的要求,就不能夠達到"多用意少用力"的獨特習練要求。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太極拳是一種反常理的運動。它的很多要求是與平時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特徵不同的。譬如,如果用一顆外求、煩亂的心,去支配太極拳的形體運動,那麼,勢必不會出現一個平和、寧遠、纏綿的太極拳。
  •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特點,這篇全說明白了!
    他看弟子練拳半天可以不說一句話,但一個松字有時他要說幾十次。這種大松大柔,綿裡藏針的行拳走架風格,也符合中國道教鼻祖老子柔弱勝於剛強,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行動速度均勻有的太極拳門派強調快慢相間發力剛猛,而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慢、柔,而且特別強調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
  • 論太極拳與「太極操」
    二、「太極操」與太極拳的關係    l、主觀上練太極拳而練成太極操往往是練成太極拳的前奏,是過渡期。為什麼這麼說呢?是由於我們開始學練太極拳時往往達不到按照太極拳原理練,因為練太極拳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 太極拳「定式」與「連綿不斷」
    即便有快慢剛脆練法,那也是在鬆柔的前提下產生彈勁。如《太極拳論》所言:「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式相連,勢若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故又日長拳。」也正是因為這個「綿」字,太極拳最早又被稱為「綿拳」和「沾綿拳」。
  • 陳長興 讓太極拳走出陳家溝
    三人皆精祖傳拳藝,出神入化,人稱「陳氏三傑」。陳長興自幼受業於父親秉旺,練功極其刻苦。夜裡練拳睏倦時,就和衣躺在條凳上打盹,這種長條凳很窄,很快就跌了下來,醒來後繼續練。他練拳姿勢端正,一絲不苟,以致不管走路還是站立,務循拳理,立身中正,雙腳落地生根,下盤穩固如山。一次,陳長興在露天戲臺下看戲,突然看戲的老百姓一陣大亂,人們像潮水似的擠來擠去。
  • 把握太極拳三階段,太極越打越上手
    那麼,在修煉的過程中,如何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拳術水平,從而取得滿意的進步呢?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最初的10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 太極拳就是練氣功的拳術,毋庸置疑
    編者在上篇《練太極拳,是在練內氣功嗎》一文中,把修煉太極拳的行氣運氣規則方法與內養功也就是養氣功兩者作了比較,編者認為練太極拳之內氣與練習內養功之內氣,其練習的結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兩者都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都能夠防病治病,都具有健康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很明確地指出了,練太極拳其實也是在內氣功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一次練1-2分鐘。開始覺得彆扭,久練就習慣了。尤為練陳氏小架,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沒有後襠,就不是陳氏小架。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一次練1-2分鐘。開始覺得彆扭,久練就習慣了。尤為練陳氏小架,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沒有後襠,就不是陳氏小架。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 太極拳練不好就成了太極操!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其鍛鍊原則及練法要求是: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陳式太極拳在推手時以纏繞為主,「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運用掤、捋、擠、按等方法,達到制勝對方的目的。
  • 練太極拳「三練三不練」 打出的拳更漂亮
    其二是指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虛領頂勁,氣歸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落地生根;不離丹田練太極,就是以心為主宰,開合出入皆在丹田;想發時由內向外開,想合時,由外向丹田合;想發時發於丹田,想收時皆收入丹田。「標」是指以練身體某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及招法為主要目的的練習方法。馮志強先生強調:練意不練氣,練氣則滯,練力則斷,練意則通。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
  • 楊氏少侯小架人盤太極拳
    楊少候是楊健候長子,七歲學拳,拳技得家傳於二伯父楊班候和父親楊健候,童年時得到祖父楊露禪的親自指導,太極功夫名冠於世。民國年間被人稱作「太極第一人」,與人推手「出手不見手,見手混身手」,因此又被人美喻為「千手觀音」、「聖手觀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
  • 我校在青島市第一屆職工陳氏太極拳比賽中獲獎
    新聞網訊 12月19日,由市總工會主辦,青島工人文化宮、青島陳氏太極拳國際培訓基地承辦的青島市第一屆職工陳氏太極拳比賽落下帷幕,我校教職工太極拳代表隊榮獲比賽優秀獎,青島大學獲團體優秀組織獎。我校共有36名教職醫務員工報名參加了太極拳培訓班,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訓練,有14名老師參加了團體比賽。市總工會選派陳氏太極拳的優秀教練對參賽隊員進行了細心輔導。
  • 只有這種人才有可能練好太極拳!
    理論上講,只要一個人各方面正常,都有可能練好太極拳,但實際中真正在太極拳方面有造詣的人寥寥無幾,說明太極拳並不是那麼好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高手。什麼樣的人能練好太極拳呢?  3、對太極拳有宗教般的熱情對一件事有強烈的興趣,自然會深入去研究它。一個在太極拳方面有深厚造詣的人,一定是對太極拳極其熱愛的。如果對太極拳有宗教般的熱情,把它當成一種信仰,那麼一定能學好。如果一個人為了獲取名利而去學拳練拳,期望練出深厚功夫,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