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與「太極操」

2021-02-17 和美太極


《和美太極》中國專業太極微刊

摘要:文章採用對比分析法,對太極拳與「太極操」不同的特點,關係,及共同點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解剖,同時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後指出練好太極拳功夫,詳細地歸納了「三種功夫」,即人格修煉的道德功夫,防身應變的武術功夫和延年益壽的養生功夫,作者對所在的台州培訓中心對105位得病的學員調查,分析結果得出了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治癒很多疾病的結論。

    一、什麼叫太極拳?什麼叫「太極操」?

    太極拳是拳術的一種,也是醫療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陳、楊、吳、武、孫等流派。其套路和推手,在手法(棚,擄,擠,按,採,捌,肘,靠等)和步法(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架式和勁力上,各派均有不同的特點。太極拳動作柔和緩慢,貫串圓活。練習時要求思想集中,精神專一。呼吸和動作配合,做到深,長,勻,靜。對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改善內臟器官的機能都有良好作用,是廣大群眾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

    「太極操」的特點則是:l、人們主觀上想練太極拳,客觀上沒有做到,按照太極拳原理練太極拳,是一種形態模仿太極拳的習練形式。2、其它運動模式融合了太極拳原素。

    二、「太極操」與太極拳的關係

    l、主觀上練太極拳而練成太極操往往是練成太極拳的前奏,是過渡期。為什麼這麼說呢?是由於我們開始學練太極拳時往往達不到按照太極拳原理練,因為練太極拳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2、其它運動模式融合了太極拳原素的「太極操」,只能說其它運動模式沾了太極拳的光而已,習練這種「太極操」永遠練不成太極拳。

    三、「太極操」運動和「太極拳」運動的作用

   「太極操」運動對人類的生活所產生的作用與其它體育項目相似,都有一定的健身作用,是增強體質的一種形式。練操是一種情趣,可以樂樂呵呵,一群人在一起活動活動筋骨,還可邊活動邊嘮家常事,也可算是一件樂事了。

    可太極拳運動對人類的生活及身體健康所產生的作用可就不同了。首先,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自古以來,就被國內武術界所推崇。而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被我國的三位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倡導學習過。其次,太極拳源遠流長。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不但極受國人的喜愛和關注,還不斷地被國外友人所接受而習練。目前國內外習練的人是越來越多,而且不斷地被國外媒體報導和推廣。臺灣《太極拳》雜誌著文雲;「從二十一世紀起,中國的太極拳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美國《時代》周刊提出「中國的太極拳,是最完美的運動。」俄羅斯《文化報》載文論述「中國的太極拳是一種整體健康術。」可見太極拳博大精深,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的確是將文化,武術,養生融為一體:成為人體、生命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建議那些正在練「太極操」的朋友們,不要停留在「太極操」上,要把「太極操」練成太極拳才是。

    四、怎樣練好太極拳功夫

    在這裡,我把太極功夫,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人格修煉的道德功夫」:其二是「防身應變的武術功夫」:其三是「延年益壽的養生功夫」。據史料記載,當年陳王廷創編太極拳時的三大依據:一是拳理依據易學的太極陰陽哲理;二是拳術依據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拳經》;三是借鑑道家養生典籍《黃庭經》 。因此太極拳既包含人生哲理,又包含防身武功和養生之術。

    1、人格修煉的道德功夫

    中國人為人處世的首要信條是講道德。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結晶,是中國人人生哲理的核心部分。什麼叫道?「一陰一陽謂之道「:而循道處世的要決,又是一個「德字」。既然太極拳以此哲理作指導,練習此拳的人,就應該習武先修德。

    用通俗的話來說:太極拳,是人生哲理的一種載體。因為太極拳理中充滿了陰陽相濟的修煉方法。所以修煉太極拳的人首要的一條是武德。因此,我認為修煉太極功夫,首要功夫是武德修養。「武德」修養的內涵:一是尊師;二是敬業:三是謙遜好學,不驕不躁;四是友誼交流求真功,「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五是傳拳淡泊名利等等。

    說到這裡,我想起現在社會上有些年經人學拳心切,急於求成,但不知武德修養,不曉得如何尊師重道:老師在講課時,他隨意在閒聊,或者拿起手機說事,想抽菸就抽菸,這種「時常」,能學到真功夫嗎?我想肯定不會的,因為「尊師為求學之本」,太極拳這門學問博大精深,想要學到手,沒有尊師敬業的道德品質,拳的真諦和精髓你永遠學不到手。

    2008年全國武術段位制考評人員培訓班上,我們議論最多的話題是「現今的武德或禮儀問題」。大家都覺得,現今我們國家該重點抓武德、禮儀教學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韓國的跆拳道迅速在一個中華武術大國發展壯大,特別能吸引中、小學生學練,是中國人崇洋媚外嗎?不是!我認為跆拳道首先打動中國人的並不是他們「漂亮」的腿踢和「真打實戰」的技藝,而是從中國人崇尚的傳統文明禮儀的效應,即跆拳道運動始終倡導的「以禮始,以禮終」的習武精神。比如說:進入道場時,首先要向韓國旗和教練行跆拳道的鞠躬禮;見到隊友時行禮問好;訓練課中每次需要整理服裝時要先向教練行鞠躬禮;在兩人配合的訓練中,雙方以相互敬禮開始,想互敬禮結束;兩人在交換腳靶或任何訓練用品時都需用雙手接送,同時行鞠躬禮。訓練過程中,學員不得隨意打斷教練講話,如要提問需行禮鞠躬,得到許可後才可以提出問題;得到解答後行禮鞠躬並致謝等等。這樣即可以培養隊友間的團隊精神,也可以培養相互尊重的良好情感。不難想像,孩子在這種禮儀教育下,無論什麼孩子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行為有所變化,說俗點,就是變得更懂事了。而我們習練中華武術的孩子們有沒有做到這些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做武術教練的深思!我認為,作為一名優秀武術教練員,就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要抓好武德教育,這才是真正的習武之本。

    2、防身應變的武術功夫

    論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武術是講究攻防含義的。修煉太極功夫的要領,我認為至少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是精氣神結合:二是「螺旋」運動的運用;三是懂得陰陽互濟的各種勁道:四是渾厚的功力;五是熟練的招法。

    在這裡我著重講講精氣神的結合:太極拳的技擊功能,醫療健身功能,以及藝術性都由「精氣神」的結合而來。太極拳,根據傳統理論來講是因為它能有效地調整增益人體的精氣神,使整個人體系統功能狀態提高,用於技擊獨具功效。根據我國傳統醫學的「精氣」學說,人的精氣神充足正常,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決定因素,這也正是太極拳醫療健身原理的根本和精髓所在。而精氣神這三方面在理想的情況下是統一於練習實踐的。現在很多太極拳練習者的一個重要的偏差就是只重外在動作,忽視內在因素,太極拳出現了體操化的傾向,因而模糊了太極拳的內涵和功能。所以,太極拳運動應重視內在因素。

    比如:很多太極拳練習者,演練水平普遍較低,並不是因為其動作不夠規範,而是因為沒有體現出。支撐八面」「無缺無陷」「沉著輕靈」的氣勢神韻。又比如:拳勢呼吸的問題,一般都將其解釋為生理呼吸和拳架動作相配臺,其實真正的太極拳呼吸是逆腹式呼吸,是對引進落實,借力打人技藝的一種特定比喻,與人的自然呼吸在概念、性質、作用和內容上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拳勢呼吸就是意念關注氣勢,身體松靜,一心一意的引導,感受氣韻的虛實開合,是精神意念層面的內容。而精神意念是涉及到太極拳根本的一個重要問題,太極拳應該繼承和發揚形神兼練,以意為先的練習原則。

    精氣神的結合,決定了太極拳功力的特點:太極拳不講究速度,力量,卻並不否認速度力量的存在而且要在技擊中解決對手速度力量的威脅。根據傳統理論,功力對於太極拳這種內家拳來講主要是指精氣神的充實和敏銳程度。拳架演練其實主要就是功力積累的途經,講究「以心行氣,務沉著」「以氣運身,務順遂」,通過內在因素的運動來指揮調動肢體外形,從而培養鍛鍊精氣神。太極拳在技擊中典型的用法是「彼不動,我引動;彼微動,我已動」,「動急則應急,動緩則應緩」,「引進落空合即出」,可見太極拳技擊的主要著眼點不是外在,而在內在因素,只要內在因素足夠的話,自然能夠應對敵手。實踐證明:太極拳功夫深厚的人對對方攻防意識覺察的敏銳程度遠超過常人,用同樣的招式甚至很小的動作也會比具有同樣體質要素的人威力大得多。下面我舉個實例就能說明闖題:

    2006年6月9日上午,由河南電視臺與日本富士電視臺聯合主辦,北京亞細亞體育文化交流中心,日本日中媒體文化交流協會協辦的「上海日清」2006武林風環球拳王爭霸賽在河南省體育館舉行。日本選手相撲最高級別第64代橫綱曙太郎(身高2.03米,體重223公斤,是日本相撲史上頭號巨人橫綱,如同美國眼中的「泰森」一樣,曙太郎也是日本人眼中的英雄),和中國選手太極拳高手王戰軍(身高1.80米體重95公斤)對戰,結果日本相撲「傾倒」在中國太極拳門下,日本選手曙太郎稱讚中國選手王戰軍功夫實在非常好,他說自己在日本也聽說過太極拳,但沒想到太極拳還有這等功夫。 

    3、延年益壽的養生功夫。

    隨著當年陳王廷創編太極拳以來,歷代太極拳愛好者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了太極拳拳理,現今的太極拳不僅集中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而且還包括了中醫學、經絡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醫學、力學、美學等各個領域。

    練習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練拳的根本是煉精、氣、神。「精、氣、神」這三寶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都沒有離開過精、氣、神。不僅養生講精氣神,書法、繪畫、醫學等都講精氣神,練太極拳通過「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其第一步就是要達到練精化氣,然後是練氣化神,接著是練神還虛,也就是還精補腦,開發智力,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所以說久練太極拳:

    其一,是促進大腦思維更加健康活躍,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皮層的興奮,並使興奮與抑制更加集中,從而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性。而大腦思維過程,其實就是智力開拓和發展的過程。

    其二,促進記憶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增強和發展。

    其三,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強體能。因為練太極拳時,常會去除雜念,淨化心靈,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樂觀豁達,思維敏捷。久而久之,遂漸形成了安舒端正,從容柔和,優雅端莊的風格。 

    其四,堅持以丹田為核心的骨盆運動,改善人體呼吸、消化、生殖系統。

    其五,能強健肌肉,暢通經絡。太極拳結合經絡學,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伸縮旋轉。內外結合。上下相隧,快慢相間等運動,使人體從臟腑組織到肌體組織,都得到活動和鍛鍊。

    其六,太極拳運動是全身運動,而不是局部運動,它是一種緩慢柔和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抗擊病毒侵入。

    例一:2003年春夏之交肆虐一時的「非典」流行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感染「非典」病毒的人群中沒有發現久練太極拳的人。可見久練太極拳可抗擊「非典」。這是因為久練太極拳的人體內的正氣充足,外邪很難侵入。

    例二,2008年lO月我們台州市錢塘武學研究培訓中心對105位得病學員習練太極拳後對疾病治療狀況調查結果顯示:

疾病名稱

調查人數

已愈人數

明顯好轉人數

一般好轉人數

冠心病

5

2

2

1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

23

7

13

3

糖尿病

3


2

1

胃病

32

12

15

5

便秘

2

2



腰、頸、腿痛

37

19

16

2

失眠

2

2



腎病

1

1








    根據上例可以看出長期習練太極拳可以治療很多疾病。

    4、習練太極拳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習練太極拳要順序前進,不要急於求成,從簡到難,先練好基本功法,從拳術入手,再延伸到器械;

   (2)教練要做到因材施教,要把握時機,及時提升教學難度。

   (3)不要只重苦練,不重理論,要理論結合實際,如教太極拳時要結合太極推手教學,把拳理同實練結合起來。

   (4)不要閉門自練,缺乏交流,要不分門派之見,吸收各門派之精華,要有「三人之行,必有我師」的胸懷去搏採眾長。

    最後,為弘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我對廣大武術教練員提個建議,請大家在教學中不要保守「留一手」,如果大家都「留一手」,到後來留給後人的將不再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了,讓我們接受中國武術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康戈武老師的倡議:「我們更應拋棄『保守』陋習,珍惜武術遺產,為發揮武術在振興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造福人類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積極傳播武術,做個前不負古人,後不負來者的武術傳承人」。


相關焦點

  • 太極修煉:你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了嗎?
    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 太極拳演變成太極操, 億萬太極拳愛好者觀念洗白讓人痛心疾首
    更有能練拳、能寫作的知識分子,練拳之後,深入研究太極拳,發布震耳發聵的太極拳論,連清王朝的皇帝老兒,也一改過去不準民間練拳習武,居然沒有出面幹預,任隨太極拳發展。這時,內、外家拳的說法也橫空出世,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優秀著名拳種被納入內家拳,迅速擴展成為一門內涵豐富,風格獨特,訓練方法自成體系的拳法,流芳溢彩。
  • 太極拳練不好就成了太極操!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
  • 太極拳與太極
    太極拳與太極 一、認識太極 許多練了多年太極拳的朋友,搞不清太極拳與太極有什麼關係,不知道太極拳為什麼叫太極拳,它的太極含意究竟是什麼。
  • 太極門的太極拳
    是為論。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 播撒太極種子,打造太極之城!太極拳「六進」讓焦作「接地氣」「有...
    我市自2013年以來,開展了以「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為主題的太極拳「六進」活動。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焦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在全市開展太極拳「六進」活動的通知》。其中,太極拳進學校,是將太極拳納入全市中、小學體育課教學,在課間操時間組織學生習練太極拳。
  • 王宗嶽太極拳論解讀
    是為論。  註解山右是山西的舊稱。據考王宗嶽是山西太谷縣人。關於王宗嶽的生平,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甚至其生卒年月,亦無法確定,因此王宗嶽是否太谷縣人,也是有爭議的,但是這篇《太極拳論》,卻被公認是王宗嶽所作,並且是最早提出太極拳名稱的文字。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太極拳論》的理解
    這是中國古代經典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人有心,當其未動,全無所見;一有感觸,而心即於此見端矣,所謂機也。「機」便是天地萬物動靜將發未發的端倪反映於人心的一種感觸。 這樣理解《太極拳論》,便可直指人心了。太極拳練的就是人心觀照天地萬物動靜將發未發的端倪的感觸。所以說,太極拳是練心智的拳,練敏感的拳,練輕靈的拳,練把握動靜端倪的拳。拳論有雲,拳權也。
  • 【研究】論吳式太極拳的九大特點
    論吳式太極拳的九大特點引用格式:吳西順,徐敏.
  • 太極拳列入「非遺」,「太極」裡有著怎樣的東方神秘力量?
    清人王宗嶽著有《太極拳論》一書,此為「太極拳」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研究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創編人為陳王廷。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流傳衍變,不斷創新出許多門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太極拳等多種門派。 關於太極拳的定義至今尚未發現有統一的說法。
  •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解析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被後世太極修習者視為經典之作,研究者不計其數。本文是作者對《太極拳論》的論解,以供大家參考。論解:太極其大無外,其少無內,包羅萬象。學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要緩慢,把太極拳的要領和各種要求加到姿勢動作裡。例如松腰,要做到虛靈頂勁、上下相隨、虛實變化、含胸拔背等要領。但是也不要為慢而慢,如果快也能符合太極要領,那麼急緩相間也無妨。太極的玄妙雖然有萬端變化,但是道理卻是相互統一的。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趙堡太極拳傳人鄭瑞在其《武當趙堡太極挙小架)一書中也證實了這一點:陳清平傳本村和兆元為代理架,張金梅為領落架,其他人均為騰挪架,後有武禹襄來學藝,陳清平因武禹襄之兄武秋瀛任舞陽知縣,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誼,全面予以傳授。武禹襄在趙堡鎮學了月餘,奧妙盡得,到舞陽又從其兄處獲得王宗嶽《太極拳論》,如獲至寶。
  • 趙堡太極拳簡介
    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太極拳論》《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 (極其珍稀的太極資料)中國太極老人林墨根大師示範太極拳推手發勁 再現太極真功夫
    四川樂山市武協太極拳委員會總顧問、深圳市太極研究會顧問。 被成都市武協授予「蓉城武術之家」的光榮稱號。「中國太極推手第一人」林墨根老人是資中人,上世紀50年代末拜在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的高足李雅軒先生門下。林老致力於推廣太極,近千名弟子遍及世界五大洲。
  • 真正的太極拳到底是什麼樣子!
    如果沒有最基本的元素就堂而皇之的練起了所謂的太極拳套路,其實是最脫離了規矩,那是正宗的太極操,太極操的養生效果很一般,一輩子也找不到太極拳的味道,更沒有綿裡裹鐵、柔中帶剛的技擊效果,只有能快速祛病強身的才能強筋壯骨,才能有良好的技擊效果。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畢生鑽研太極拳,他不僅拳藝精深,而且武德高尚,為弘揚中華武術貢獻他一生,給後人留下很多財富。他十七歲開始拜劉子源先生為師,習迷蹤拳。三十年代又得到楊禹廷的指點和傳授,後又拜在楊禹廷門下,在太極拳推手方面又得到王茂齋大師之子王子英師叔的悉心指點,使以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 論無極與太極-淵源及內涵探尋
    北宋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後又說:「太極本無極也」,從而把無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大約是指無極與太極既同源同本而又有先後順序之意。明代王宗嶽在其著名的《太極拳論》中順承此意,明確提出無極生太極的說法:「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朱熹則認為無極與太極並非兩種存在,而是同一存在,為先賢所說的「二名一體」、「同一之道」。
  • 把握太極拳三階段,太極越打越上手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最初的10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 【武林秘籍詳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是為論。 《太極拳論》解           本文為顧留馨之文,   刊於 《體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他的武術著作有 《太極拳論》 一篇,解釋長拳 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 篇,修訂了 《打手歌》 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   《太極拳論》 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 "以八卦、五行立說; 《陰符槍譜》 以陰符 立說。陰指暗,符指合,故陰符意為 "靜處為陰動則 符 ",正如陰符槍法的原則 "靜如 處女,動如脫兔 "。
  • 《太極拳論》註解(顧留馨)
    太極拳論原文山右王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