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秘籍詳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2021-02-08 王戰軍太極

  王宗嶽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論》解   

        本文為顧留馨之文,
   刊於 《體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嶽是清乾隆年間的山西人 ( 故稱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陽教 書,1795年在河 南開封教書。他的武術著作有 《太極拳論》 一篇,解釋長拳 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 篇,修訂了 《打手歌》 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 
  《太極拳論》 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 "以八卦、五行立說; 《陰符槍譜》 以陰符 立說。陰指暗,符指合,故陰符意為 "靜處為陰動則 符 ",正如陰符槍法的原則 "靜如 處女,動如脫兔 "。 
  王宗嶽少年時讀過經史,也讀過 《內經》 、 《道德經》 及兵法等書,兼 通擊刺之術 ( 擊劍、刺槍 ) ,槍法最精。 
  《太極拳論》 實際上是概括性很強的總結推手經驗的論文,它所依據的 理論是我國 古代哲學樸素的陰陽學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此作為太極 拳的基本理論,就使 太極拳在廣泛流傳中不致練成剛拳、硬拳,也不致練成 柔拳、軟拳,而是大家公認的 有柔有剛、剛柔相濟。這應該說是《太極拳論》 的主要貢獻。 
  下面,對 《太極拳論》 逐句逐段試作解釋。 
  (一)、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 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繫辭》 )。 這是我國古代的天體演化論,把太極形容為混沌初分後的陰陽兩氣,而混沌未分的狀態為"無極"狀態。也有人解釋"太極" 是屋中最高處正梁的中心,意為最高、最中心的東西。

  (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採用這個名稱, 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 
  ‥無極而生 " ,周敦頤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極圖說》 說 :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王宗 嶽說 : "太極者,無極而生",是根據 《太極圖說》 而立論的。
  ‥陰陽之母也"意指陰陽兩氣包含在"太極"之中,所以說"太極"是 "陰陽之母 " 。 
  (二)、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古人認為太極是一個混圓體,包含陰陽兩氣。動時這個混圓體就起變化,分陰分陽,所以說太極生兩儀,亦即 "動之則分"。靜時仍然是一個混圓體,陰陽變化雖然相對靜止 ,但陰陽的道理完全具備,所以叫做"靜之則合"。 
  上面五句話,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下面就根據這種理論來闡明太極拳 推手的要領,方法。 
  一說太極拳創造於清初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創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 陳家溝人陳王廷。(此說法相信張三丰是虛構人物。)他寫的太極拳的原始理論 《拳經總歌》 有 :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兩句話,王宗嶽據此進行了發揮。 
  另一說太極拳是武當道人張三丰所創,學習太極者皆視張三丰為祖師。歷史上是有張三丰這個道士的,也是習武之人,並且還有流傳下來的《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記載。因此,此說法似乎更可信。
  (三). "無過不及,隨屈就申" 
  推手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來屈伸進退,要隨看對方的動作而採取攻防動 作,不可主觀,不可盲動,要隨對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 ,要和對方的動作密切 不離,不要過與不及,要不頂不丟 ; 對方進一寸 , 我退一寸 ; 進一分,退一分。退的 少了成 為"頂",退的多了成為"丟 " 。 

  ‥直來橫去,橫來直去"是武術各流派的共同經驗,太極拳推手還有形象上 纏繞絞轉 的"粘隨"特點,可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以利了解對方的動向 、力點和快慢,作 出判斷來克制對方。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 ,多了一種偵察能力 "聽勁 "。

  (四)、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
  推手時要放鬆,攻和防都如此,逐漸練出一股"柔勁"來。剛勁好像一根硬木 頭,堅實但變化少。 
  柔勁好比鋼絲繩,變化多。俗語說軟繩能捆硬柴。但從理論上講,柔能克剛, 剛也能克柔。
  單純的柔是不夠用的,太極拳主張"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粘與走都要以柔 為主,柔久則剛在其中,人以剛來,我以剛去對抗,這是兩方相抗,不是"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應該"人剛我柔"地把對方力量引開,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學太極拳推手一開始就要放鬆,心身都要放鬆。對方剛來,我總是柔應 ,便對方 不得力,有力無處用,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順勁,造成有利於我的形勢,使對 方走背勁,造成不利於對力的形勢。
  當對方來勁被我走化形成背勁時,我即用粘勁加力於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 利的地 位,從而無力反擊。粘好像膠水、生漆粘物一樣,粘走相生,剛柔相濟,這是推手的重要原則。 
  "粘"這個字,是三百餘年前俞大猷、戚繼光等提出來的,武術書上最初見於明 朝俞大 猷的《劍經》,在他的對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對打)中有時用粘字。到清初,太極拳推 手就完全用粘勁,於是"粘 "的用途日廣。
  練粘可使人的反應變快,觸覺靈敏,所以能做到隨對力來勁粘走相生,克敵制勝。 
  (五)、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動作快慢要決定於對力動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張。首先,手臂放鬆,觸覺靈 敏,才能急應緩隨,處處合拍。 只有觸覺靈敏了,才能做到 "彼微動,已先動 ",才能制人 而不為人所制。 
  (六)、"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動作雖然千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急應緩隨的 道理是一貫的。 
  (七)、 "由看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


【太極拳界新一代領軍人物王戰軍先生】

  這是太極拳推手功 夫的三個階段 :即招熟、懂勁、階及神明。 
  一 、 招 熟 招是打法、拳法、拳勢,譬如看棋。中國武術各拳種的套 路,就是各個不同的" 勢"聯貫組成的,每"勢"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 變化方法,錯綜互用,這就稱 作 "拳術"、 "拳法"、 "拳套"。不講技擊 方法的套路,稱作體操、舞蹈、導引或 八段錦。有些拳種只講姿勢優美,實 用性差,稱作花拳繡腿,是表演藝術性的 武舞( 講究實用性的稱作武藝 ) 。 練太極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 法和每勢的著法(攻擊和防禦 的方法)要練得正確、熟練;特別是練拳架,首先姿 勢要正確,拳套要聯貫 熟練和呼吸配合好。然後在推手、散打中進行試用,捉 摸每個看法用得上, 還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勁對不對等。這是前人教太極拳 的次序,即首先要 懂得每勢的看法和變化,不可瞎練,漫無標準地劃圈。 
  二 、 懂 勁 看法練熟即可逐漸悟出用動的粘隨.剛柔、虛宜、輕重以 及屈中求直.蓄而後 發等道理。現在有些人學推手好談懂勁,但不研究看法, 這是跳班、越級的方 法。只追求勁,不講求看法,往往無從捉摸,不看邊際。 因為, "勁附著而 行,勁貫著中",看法如果不從實際出發,舍近就遠, 勁也就隨著"看法"而失去 應有的作用。 懂勁以後,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勁都要和呼吸自 然結合, 不屬拳法的動作不可能結合呼吸,例如兩個吸或兩個呼湊在一起的動 作就不 可能結合呼吸。 懂勁質量愈高,推手時威脅對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 使用也更能得機 得勢。 懂勁主要是從推手實踐中悟出來的。只練拳不練推手, 對懂勁是談不上 的。想像出來的懂勁,一接觸實際就不行。 

  三 、 階 及 神 明 "階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臺階、梯子,須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 "意即神妙 高明,隨心所欲,形成條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 及神明 "這句話,總的意思就是踢、 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練後,逐漸悟出 " 勁"貫看中的技巧,掌握"勁" 這個總鑰匙, 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 後達到 "妙手無處不混然" 的程度。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用力 "係指練功夫,不 是指用力氣。全句意為 : 不經過勤學苦練,就不能豁然貫通 忽然完全悟解 ) 。
  堅持練拳推手,鑽研掌理,會有好幾次"豁然貫通",功夫是沒有止境的。
  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對拳理的"豁然貫通"。
  通過向有經驗的師友學習、交流和反覆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練到自己身上,對療病 保 健,增 強體質才有幫助。 
  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的傳統套路有陳、楊.武、吳、孫等五式,陳式 還有老架.新 架和趙堡架三種,都是講究每勢的著法的。傳統套路都有這種 講究著法、運氣的特 點。
  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練正確,不致練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好, "氣與 力合",療病健身的效果較高,又可節省練 拳的時間。 
  (九)、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
  "虛領頂勁"意為頭頂要輕輕領起往上頂著,便於中樞神經安靜地提起精神來指 揮動 作。
  關於氣沉丹田,說法不一。這裡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時小腹內收,隔肌上 升,胃 部隆起,肺部自然擴張。呼時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復原,胸廓自 然平正。
  身心兼修, 內外並練,著重在內壯,這也是被稱作 "內功拳 "的太極拳的一個特點。 
  "氣沉丹田"不可硬壓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氣",而要"氣宜鼓蕩",並且練拳時的腹 式 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順式。 
  順式是吸氣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呼氣時小腹內收,結合在拳套內就只能始終 "氣沉 丹田",有降無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順式腹式呼吸,對練拳推手都是無益的,因為攻的動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 力, 必須氣沉丹田,勁才能往前發。那能有勁要往前發,而呼氣時小腹卸內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進時吸氣,小腹內收 ; 發勁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
  內 功拳種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內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 的。 
  王宗嶽高度概括了太極拳的理論(那時只有陳式太極拳一種,沒有流派),對呼吸運 氣 只講了一句 "氣沉丹田 "。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極拳對立身中正.松靜自然地運氣練拳和推 手 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不偏不倚"是說身體姿勢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體上、神態上都要自 然中 正,不倚是不丟不頂,不要依靠什麼來維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獨 立自主。
  "忽隱忽現"是說行氣運勁要似有宜無,忽輕忽重,虛宜無定,變化多端,使對方難 於 適應 顧此失彼。
  ( 十一)、"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還要做 到,對方從左方用力攻來,我左方虛 而化之,虛而引之 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 ; 如對方從右方用力來攻,則我右方虛而化 之,虛而引之,也不與頂抗,使來力落空。 這就是不犯雙重之病。
  練到處處能虛而化 之,虛而引之,就是棋高一著,從而使對方縛手縛腳。
  "虛 "和 "杳 "都是 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 
  "彌"字作"更加"解釋。我運用粘化劃弧的引進落空的方法,對方往上進 攻,我高以引 之,使有高不可攀,腳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覺 ; 如對方往下 進攻,我低以引之,便 有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的感覺 ; 若對方前 進,我漸漸引進,便其摸不到我 身上,有進之則愈長而不可及的感覺,經我 粘逼進攻,對力越退越感覺不能走化。
  這四種情況都是粘走相生,不丟不頂我順人背,我得機,得勢,彼不得機、 不得勢而 出現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認真實踐,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但這種推手 技巧可說是無 止境的,因之可說是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術。 
  推手雙方功力相等,不容易發揮出這樣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 例如力量、 耐力.速 度.靈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 ,這種高級技巧就會顯示出來。
  ( 十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獨知人 " 
  這是形 容觸覺、內體感覺的靈敏度極高,稍微觸及,便能感覺得到,立即走化。 功 夫練到技術高了,便能做到 :一恨雞毛,一隻蒼蠅或一隻小蟲輕輕觸 及人體任何部 位,都能感覺得到並立即有行動對付 ;在推手時,便能做到他 不如我,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這句說明王宗嶽是唯我獨尊的。他生於二百多年前,那時,中國武術家還認為 近身搏 鬥技巧在戰場 上還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 十五)、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
  這種拳術技巧的門派是很多的,它們雖然姿勢動作不一樣,但不外乎是力大 打力小, 手腳快打手腳慢。
  ( 十六)、"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 ( 為)也" 
  所謂有力打無力,大力勝小力,手快勝手慢,都是先天賦有的本能,不是學出 來的。 看來,這兩段話,有宗派觀點,有形上學的論點。 說其它拳種是 .旁門 ",而自己是 正門,是正宗,這確是宗派觀熱。 
  力大勝力小,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種規律,但力量和速度也 不是先天自然 之能,也需要學習鍛鍊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 "非 關學力而有( 為)也"這句 話是錯誤的。 
  太極拳從名字的含義來講是有柔有剛,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棟習 。 四兩撥千 斤",又要練習"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單純強調一方面,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 不知其二了。
  ( 十七)、〝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 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 為" 
  察 (打手歌) 裡有 "四兩撥千斤"一句話,顯然不是用大力來勝人; 看到年紀耄 ( 意為 七,八十歲)或耋(意為八、九十歲)的人還能應付眾人的圍攻,取得勝利, 可是老人體 力比較差,動作 此較遲鈍,還能御眾取勝,說明 "快"也不一定能取勝。 
  過去認為《打手歌》是王宗嶽的作品,有人從拳論中 "察四兩撥千斤之 句 "的.察 "字來 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嶽以前人的作品,這是很對的。後來核對了陳家溝原 有的四句 《打手歌》,才斷定現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經過王宗嶽修訂的。
  這四句話是強調小力勝大力的技巧作用。
  (十八)、"立如秤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始終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準一樣;身手圓活如車輪旋轉.,不但不受 來力, 還能把來力拋出去;無論來力多麼直大,要粘著走化,不要頂抗,如果 粘著處放 松走 化不受力,這叫做 "偏沉 ",能做到 "偏沉 ",就能順隨,使對方 有力也不得力,有力 無處用,推手時要避免兩方相抗,如果兩方相抗,不能夠 ‥偏沉則隨",動作就會滯 鈍,結果還是力大者勝力小者。
  ( 十九)、 "每見數年鈍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見到勤練太極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領會"懂勁 "和"粘隨走 化 "的道理,往往 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這都是用力頂抗,犯了雙重" 之病而不自覺所致。 
  王宗嶽這段話是在二百年前講的,那時候太極拳不作為老弱病人練的拳, 而是體格強 壯者練的拳,他們不懂雙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為人所制。而現在練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礎薄弱的人,加上不懂"雙重"之病 不懂著法,難怪有些練摔跤的人或練拳又硬又快的人說.一般練太極拳的是豆腐架子。
  (二十)、"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 離陽;陰陽相 濟,方為懂勁" 
  要避免這個"用力頂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陰陽的變化。陰指柔、虛 、輕、 合、蓄勢、吸氣等 ; 陽指剛、 實、重、開、發勁、呼氣等。 
  粘逼中隨時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隨時可以轉化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開有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有虛有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樣虛實、 剛柔、 開合.變化靈活,才可以使對方顧此失彼,不知所 措,應接不暇,處 處被動。 陽剛 不能離開陰柔,陰柔不能離開陽剛。
  有陰有陽,有虛有實,有 柔有剛,陰陽相濟,虛實頁互變,柔剛錯綜,才算 是懂 勁。
  ( 二十一)、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懂勁以 後,粘走相生,越練越細巧精密,一面實踐,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 摸 其 中道理,學思並用,就能逐漸做到從心所欲,身手更為輕靈,威脅力更大, 搭手即能 判斷對力力量的大小、長短、動向、快慢,依著何處即從何處反擊。
  ( 二十二)、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 學者不可不 詳辨焉。是為論"
  推手本來是捨己從人的技巧,順應客觀規律,不自作主張;如果自作主張用固定 的手 法,逆客觀規律,必然會出現丟、頂、硬撞,不能引進落空,反而引進落 實,造成失 敗,這是多誤於捨近求遠。差之毫厘,結果是謬之千裡。
  練拳、推手也是這樣,學的人要詳細辨別這個 道理。

聯繫我們:

地址:河南省溫縣王戰軍太極學校
郵編:454865
電話:0391-6418888/6417777

聯繫人:王燕老師

傳真:0391-6416666

網址:www.wangzhanjun.com
QQ
:1650774394

到校路線:溫縣汽車站乘1路公交車即到或乘3路公交車到南孟封村口向南一公裡即到。

相關焦點

  • 王宗嶽太極拳論解讀
    是為論。  註解山右是山西的舊稱。據考王宗嶽是山西太谷縣人。關於王宗嶽的生平,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甚至其生卒年月,亦無法確定,因此王宗嶽是否太谷縣人,也是有爭議的,但是這篇《太極拳論》,卻被公認是王宗嶽所作,並且是最早提出太極拳名稱的文字。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王宗嶽版太極拳論》詳解
    (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採用這個名稱,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無極而生」 ,周敦頤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極圖說》 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王宗嶽說:「太極者,無極而生」,是根據 《太極圖說》 而立論的。
  • 王宗嶽拳論(七)
    是為論。剝繭抽絲,給您一個簡單直接形象化的太極拳,讓太極拳不再神秘。太極拳本是一個無比簡單的東西,而且其樂無窮,娛樂,祛病,養生,技擊,四合一,這樂趣期待您的開發,凡是大智慧的你都不會錯過。細說王宗嶽拳論是系列論文,每篇文章講解一兩句,主要細細品味經典拳論,今天我們來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 《太極拳論》的理解
    有了七竅,便能明見時空之中的一切。而渾沌沒有七竅,也管理著中央之地。簡文帝曾說:孰忽以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神速譬有為,合和譬無為。可見代表了兩種治理方式。 由此可見,太極之道是有渾沌的無為、合和中生發出來的。所謂道法自然,講的便是無為、合和的太極之道! 那麼太極又是什麼呢? 拳論雲「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解析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被後世太極修習者視為經典之作,研究者不計其數。本文是作者對《太極拳論》的論解,以供大家參考。論解: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把要領貫穿到每招每式裡,經過練習得以熟悉。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漸漸達到各種招勢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應用。如果有名師指導,深刻體會一招一式的勁路,從自己勁路的傳遞,讓身體的十二條經絡均達到通暢無阻,奇經八脈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於四個小時的勤學苦練,耗時三年方能有所成就。修煉太極拳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王宗嶽先師太極拳論
    闢如將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歌訣三註解: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氣貼背後,斂入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外三合;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訣雲,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
  • 《太極拳論》註解(顧留馨)
    太極拳論原文山右王宗嶽
  • 萬事萬物的由來:太極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最近太極掌門馬保國30秒被ko的事,頻頻受到大家關注,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太極拳的由來。「大極」一詞源出《周易 繫辭》:「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早期曾被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
  • 極妙拳語——百度上沒有
    滄州人說太極拳2.無極樁小論3.滄州人說太極拳——語錄4.滄州人說太極拳——為了武術讓我們痛哭一場 5.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小論6.腰椎間盤突出對於太極拳來說小菜一碟7.滄州人說太極拳——中定8.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推手9.太極拳師傅的標準10.讓膝蓋不再疼!
  • 我收集的武林江湖中那些失傳已久武林秘籍857冊,來者一人送五本
    >《太極拳論譚》沈  壽 著(人民體育出版社)《中國太極氣功術》  馬秀棠 著  (陝西科技出版社1986年)《楊氏秘傳太極長拳》 張楚全 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張三丰原式太極拳》 張  奇 著  (北京體育出版社2002年)《楊氏太極拳法精解》 陳龍驤李敏弟 著  (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廣播太極拳》  張文廣 編著(河南科技出版社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尤其是其中的《太極拳論》一文,更被後世一致公認為太極拳學中最重要的一篇經典著作。在近代太極拳專著中,往往把它列為拳論的第一篇,有的還改稱為《太極拳經》。王宗嶽之後,武禹襄之兄武澄清於1852年在河南舞陽縣鹽店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武禹襄研究後深有感悟,並以練拳心得發揮王氏拳譜之義,著有《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工心解》及《身法十要》。武禹襄傳其外甥(實為其徒)李亦畲。
  •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註解(二)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內容: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 老牌武術家指出:張三丰《太極拳譜》是太極拳文明的核心大道
    武禹襄在舞陽鹽店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王宗嶽寫明了這是張三丰祖師的遺作。這一定是個真實的歷史。我們後人不應該去疑惑這個事情的真假。後人應該去努力學習研究,努力實證《太極拳譜》的武術人類文明優秀的理論,實證出登峰造極的太極拳功夫來。弘揚太極拳文明應該以學習、研究、傳承、提高、實證出來為重點核心,不應該以其它的為重點核心。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趙堡太極拳傳人鄭瑞在其《武當趙堡太極挙小架)一書中也證實了這一點:陳清平傳本村和兆元為代理架,張金梅為領落架,其他人均為騰挪架,後有武禹襄來學藝,陳清平因武禹襄之兄武秋瀛任舞陽知縣,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誼,全面予以傳授。武禹襄在趙堡鎮學了月餘,奧妙盡得,到舞陽又從其兄處獲得王宗嶽《太極拳論》,如獲至寶。
  • 劉三解:武當山的太極張三丰活了幾百歲?
    「太極拳」之名見於世間,有據可查的文字是清朝鹹豐二年(1852年)出現,直隸人武禹襄從兄長武澄清手中得到一篇名為《太極拳論》的文字,方才有了太極拳之名。電影《太極張三丰》中李連杰飾演的張三丰這篇《太極拳論》據稱為明朝萬曆年間王宗嶽所作,為武澄清自河南省舞陽縣陳家溝鹽店所得,而據武術史家唐豪、顧留馨的考證,此王宗嶽應為清朝乾隆年間人,並非黃宗羲所作《王徵南墓志銘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54 年,53歲的吳公儀與 33歲的白鶴派陳克夫於澳門新花園比武,轟動武林。當時楊式太極拳名家董英傑與鷹爪劉法孟也做了對打義演,賽後掀起了學習太極拳的風潮。吳鑑泉弟子鄭榮光在南華會及館內傳授吳式太極拳,從學者有其子鄭沛淇、鄭淇勝及吳惠農、歐陽浩民、鄭天熊、冼孟豪、羅振奇、胡勝、廖鏡枝、廖廣森、張耀強、葉偉基等。
  • 武林英雄會,詮釋功夫傳人的家國情懷
    2019年9月29日-10月1日,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黃河岸邊,千年文武宗脈,陳家溝見證,新時代的武林英雄會—「今武匯—中華武學中青年領袖峰會」豪情呈現。(餘功保闡述武術現代價值、責任與擔當)    9月30日下午,一場主題為「品酒論武—功夫國學雅集」的武林盛會在焦作修武天瀑酒廠內盛大舉行,過去在武俠小說和武打電影裡面的武林聚會場景重現現實,寬敞的大院內數十張八仙桌擺開
  • 武術功夫秘籍、周易術數、道家法術丹道、中醫歧黃等秘籍
    、太乙神數、風水127本武術類:少林功夫,武當武術、武功秘籍、太極拳、形意拳、八極拳、詠春拳、氣功、散打、格鬥、拳擊、輕功、武功秘籍、武術搏擊、擒拿格鬥、古武秘技六合, 八極, 醉拳, 劈掛, 通臂, 螳螂, 猴拳, 翻手, 地趟, 戳腳, 彌宗, 查拳, 華拳, 燕青, 太祖, 潭腿、武當本派, 陳式太極拳, 大成拳, 楊式太極拳, 形意拳, 孫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