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先師太極拳論

2021-02-12 侯氏太極

一、註解張三丰祖師練功歌


歌訣一註解: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兩背松,然後窒;提頂吊襠,心中力量;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註解: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簡短耳;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由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闢如將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三註解:

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氣貼背後,斂入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三合,外三合;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四註解: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斯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歌訣五註解:

極柔軟,然後極剛堅。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歌訣六註解: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正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二、十三勢行功心解(註解張三丰祖師十三勢歌)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似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三、蔣發先師輯錄王宗嶽先師論著而成的《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斯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蔣發先師註: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

 

四、九要論


一要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之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是非固有必然者哉。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於一。

夫所謂一者,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內有臟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聯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攻之,中節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乘,前後相須,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靜,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手而急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後並無抽扯遊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其無所至而云然乎。

蓋氣以日積而有益、功以久煉而乃成,觀聖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後,才能豁然之境,不費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無難易,用功唯自進,不可躐等。不煩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進,而後五官百骸肢節,自有通貫,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於一氣而已矣。

二要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有長直而無曲者也,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氣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

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者為陽,濁者為陰而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濟陽,渾而言之,為勁、為氣,分而言之,為陰、為陽。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出入,鼻不能無呼吸,而所以為對待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在於一,有志於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拘焉。

三要


夫氣本諸身,而身分之三節,何分為三?三節雲者,上中下者是也。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天庭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以中節言之,胸為稍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節言之,足為稍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肱言之,手為稍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稍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

要之,既無非三節之所為,既無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自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豈可忽乎?至於氣之發動,要之皆由稍節起,中節隨之,根節催之而已,然此尤是節節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何夫三節之有哉?又何以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四要


試於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乎稍者矣。夫稍者,身之餘續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捶以內而發外,氣由身而達稍,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諸稍則實而仍虛,稍亦可弗講乎?然此特身之稍耳,而尤未及乎氣之稍也。

四稍為何?發之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似不足論矣,然發為血之稍,血為氣之海,縱不必本諸發以論氣,要之,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發欲衝冠,血稍足矣。抑舌為肉稍,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行諸肉之稍,即氣無以衝其氣之量,故必舌欲摧齒,而後肉稍足矣。至於骨稍者齒也,筋稍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骨之稍,而欲血稍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比,則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氣亦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五要


今夫拳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腎也。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土,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必準之於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論武事者,要不外乎斯也。

其在於內,胸膈為肺經之位,而為諸髒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髒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肺包護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也,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也。兩肋之下,左為肝,右為脾,脊骨十四骨節處為腎,此固五臟之位也。然五臟之位,皆繫於背脊,通於腎髓,固為腎,至於腰,則兩腎之本位,而為先天第一,尤為諸髒之根源。故腎水足,而諸髒莫不各顯生機也。

且夫五臟存乎內者,各有其定位,而具於身者,亦有其專屬。領頂腦骨皆腎是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兩鬢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為頭面之主腦,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衡,天庭欲起,機由此達,生發之氣,由腎而達於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而究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子為腎,實亦為五臟之精華所聚,而不得專為之肝也。鼻空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耳後之高骨亦為腎也。鼻居中央之地,而為土,萬物資生之源,實乃中氣之主也。人中為血氣之會,上衝印堂,達於天庭,亦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經位也。頦下為頸項者,五臟之道途,氣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要領。兩乳為肝,肩俞為肺,兩肘為腎,四肢屬脾,兩肩背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肺腎是也。膝與脛皆為腎也,而腳跟為腎之要,湧泉為腎之穴也。大約身之所系,凸者為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

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氣力大甚無窮,肝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一動快如風,此其為用也。用其經,舉凡身之所系屬於某經者,終不不能無意焉。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之所能罄書者也。至於生克制化,雖另有論,而究其要領,自能統會,五行百骸,總為一元,四體之心,合為一氣,奚必昭昭於某一經絡,而支支節節言之哉。

六要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此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亦系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豈唯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賴,故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而腳不可前進矣,此所以膊貴於進也。氣聚諸腕,機關在腰,腰不進而氣則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不能為也,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右必須進左,上左必須要進右。周身相隨,不隨無力,故身必取其進也。共為七進,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歟,而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具無抽扯遊移之形也。

八要


身法為何?縱、橫、高、低、進、退、返、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低則折其身,而身若有攢提之行。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衝,當退則退,凌其氣而迴轉伏勢;至於返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無敢擋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必先察乎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不可直格而論;時而宜進,固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實以助其進。若返身顧後,而後亦不覺其為後也。側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左右矣。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自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豈可置而不論乎?

九要


      今夫五官百骸主於動,而實運於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於步。進退返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歟,而要之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逼催,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也。如前步進之後步隨之,前後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則前後亦無定位矣。總之拳以論勢,而握其要者在步,活與不活亦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侯氏太極拳會

        聯繫電話:18292011138  18706852225
        微信號:houstaij
        侯氏太極拳微信公眾號:houstaiji

長按上面的二維碼或搜索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王宗嶽太極拳論解讀
    是為論。  註解山右是山西的舊稱。據考王宗嶽是山西太谷縣人。關於王宗嶽的生平,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甚至其生卒年月,亦無法確定,因此王宗嶽是否太谷縣人,也是有爭議的,但是這篇《太極拳論》,卻被公認是王宗嶽所作,並且是最早提出太極拳名稱的文字。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武林秘籍詳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王宗嶽是清乾隆年間的山西人 ( 故稱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陽教 書,1795年在河 南開封教書。他的武術著作有 《太極拳論》 一篇,解釋長拳 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 篇,修訂了 《打手歌》 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   《太極拳論》 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 "以八卦、五行立說; 《陰符槍譜》 以陰符 立說。
  • 《王宗嶽版太極拳論》詳解
    (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採用這個名稱,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無極而生」 ,周敦頤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極圖說》 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王宗嶽說:「太極者,無極而生」,是根據 《太極圖說》 而立論的。
  • 王宗嶽拳論(七)
    長按上圖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本平臺太極拳論王宗嶽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是為論。剝繭抽絲,給您一個簡單直接形象化的太極拳,讓太極拳不再神秘。太極拳本是一個無比簡單的東西,而且其樂無窮,娛樂,祛病,養生,技擊,四合一,這樂趣期待您的開發,凡是大智慧的你都不會錯過。細說王宗嶽拳論是系列論文,每篇文章講解一兩句,主要細細品味經典拳論,今天我們來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 《太極拳論》的理解
    有了七竅,便能明見時空之中的一切。而渾沌沒有七竅,也管理著中央之地。簡文帝曾說:孰忽以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神速譬有為,合和譬無為。可見代表了兩種治理方式。 由此可見,太極之道是有渾沌的無為、合和中生發出來的。所謂道法自然,講的便是無為、合和的太極之道! 那麼太極又是什麼呢? 拳論雲「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解析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被後世太極修習者視為經典之作,研究者不計其數。本文是作者對《太極拳論》的論解,以供大家參考。論解: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把要領貫穿到每招每式裡,經過練習得以熟悉。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漸漸達到各種招勢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應用。如果有名師指導,深刻體會一招一式的勁路,從自己勁路的傳遞,讓身體的十二條經絡均達到通暢無阻,奇經八脈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於四個小時的勤學苦練,耗時三年方能有所成就。修煉太極拳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訣雲,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
  • 《太極拳論》註解(顧留馨)
    太極拳論原文山右王宗嶽
  • 萬事萬物的由來:太極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最近太極掌門馬保國30秒被ko的事,頻頻受到大家關注,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太極拳的由來。「大極」一詞源出《周易 繫辭》:「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早期曾被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
  •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註解(二)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內容: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 老牌武術家指出:張三丰《太極拳譜》是太極拳文明的核心大道
    武禹襄在舞陽鹽店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王宗嶽寫明了這是張三丰祖師的遺作。這一定是個真實的歷史。我們後人不應該去疑惑這個事情的真假。後人應該去努力學習研究,努力實證《太極拳譜》的武術人類文明優秀的理論,實證出登峰造極的太極拳功夫來。弘揚太極拳文明應該以學習、研究、傳承、提高、實證出來為重點核心,不應該以其它的為重點核心。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尤其是其中的《太極拳論》一文,更被後世一致公認為太極拳學中最重要的一篇經典著作。在近代太極拳專著中,往往把它列為拳論的第一篇,有的還改稱為《太極拳經》。王宗嶽之後,武禹襄之兄武澄清於1852年在河南舞陽縣鹽店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武禹襄研究後深有感悟,並以練拳心得發揮王氏拳譜之義,著有《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工心解》及《身法十要》。武禹襄傳其外甥(實為其徒)李亦畲。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趙堡太極拳傳人鄭瑞在其《武當趙堡太極挙小架)一書中也證實了這一點:陳清平傳本村和兆元為代理架,張金梅為領落架,其他人均為騰挪架,後有武禹襄來學藝,陳清平因武禹襄之兄武秋瀛任舞陽知縣,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誼,全面予以傳授。武禹襄在趙堡鎮學了月餘,奧妙盡得,到舞陽又從其兄處獲得王宗嶽《太極拳論》,如獲至寶。
  • 太極功夫層次
    太極拳功夫的修煉層次永遠都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在李雅軒師的太極拳隨筆裡有這樣的記載:先師楊澄甫先生曾說:古人練拳,是分四部功夫。1.
  • 極妙拳語——百度上沒有
    滄州人說太極拳2.無極樁小論3.滄州人說太極拳——語錄4.滄州人說太極拳——為了武術讓我們痛哭一場 5.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小論6.腰椎間盤突出對於太極拳來說小菜一碟7.滄州人說太極拳——中定8.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推手9.太極拳師傅的標準10.讓膝蓋不再疼!
  • 一篇34年前的太極講學稿,如今讀來彌足珍貴
    姚繼祖在武漢國際太極拳(劍)表演觀摩會上的講學稿(1986年)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葉金山談太極
    況《太極拳論》乃太極拳祖師王宗嶽所著,乃太極拳之經緯道統,亦為內家武學之至高經典;非有宿慧,精於古文,博通百家之武者,不能明也。故各家武術多以勢架承傳,不以拳理承傳,乃至日趨下流,失離正道,此不明拳理之弊也。 《王宗嶽太極拳論》坊間各家譯註者蕃,然其註解皆荒誕不經,立論鄙陋可笑,毫不足觀;此亦足以證明彼輩於太極武學之堂奧,一無所窺。今我門下弟子人才繁茂,皆俱慧性。雖朝夕勤學,得我心法。
  • 【第556期】一百多年時間裡武式太極拳內功捷要
    如果胡先生的高論果然正確,那麼內家拳確實離不開丹田了。末那識是人的生理意識的主宰,丹道和禪定都是末那識在起作用,太極拳的修煉如果離開了末那識,也只能是一般的肢體語言而已。有人提出了太極丹道,以為要在小腹練出一個氣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大大的誤區。武禹襄說「氣以直養而無害」,並非讓你在丹田存氣。武先師又云:「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孫祿堂先生在《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於丹田中,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於尋丈外,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後來,孫祿堂赴山西拜會宋世榮前輩。
  • 太極宗師楊露禪的「雀不飛」,很可能根本就是杜撰的!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謂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出自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大白話的意思就是一根羽毛這樣的重量,頂級的太極宗師都可以感知到。王宗嶽:太極拳論所以,據說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雀不飛」絕技能夠證明他的太極拳水平已經達到了絕頂之境。可惜,據說只是傳聞,傳聞也不等於真實。楊露禪的太極拳功夫為近世第一人沒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