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武術家指出:張三丰《太極拳譜》是太極拳文明的核心大道
武禹襄在舞陽鹽店得到了王宗嶽的《太極拳譜》,王宗嶽寫明了這是張三丰祖師的遺作。這一定是個真實的歷史。我們後人不應該去疑惑這個事情的真假。後人應該去努力學習研究,努力實證《太極拳譜》的武術人類文明優秀的理論,實證出登峰造極的太極拳功夫來。弘揚太極拳文明應該以學習、研究、傳承、提高、實證出來為重點核心,不應該以其它的為重點核心。
-
【武林秘籍詳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他的武術著作有 《太極拳論》 一篇,解釋長拳 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 篇,修訂了 《打手歌》 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 《太極拳論》 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 "以八卦、五行立說; 《陰符槍譜》 以陰符 立說。陰指暗,符指合,故陰符意為 "靜處為陰動則 符 ",正如陰符槍法的原則 "靜如 處女,動如脫兔 "。
-
王宗嶽太極拳論解讀
評述:在與王宗嶽同時代的太極拳經典拳論中,除王宗嶽這篇《太極拳論》外,世間還流傳另一篇張三丰《太極拳論》,但其主要內容和武禹襄的《十三勢略》相同,且張三丰其人生平事略皆不可考,因此該張三丰《太極拳論》殊不可信。
-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訣雲,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
-
《太極拳論》註解(顧留馨)
太極拳論原文山右王宗嶽
-
《王宗嶽版太極拳論》詳解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一)、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說的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易瑜伽認為說的是陰陽)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常名。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趙堡太極拳傳人鄭瑞在其《武當趙堡太極挙小架)一書中也證實了這一點:陳清平傳本村和兆元為代理架,張金梅為領落架,其他人均為騰挪架,後有武禹襄來學藝,陳清平因武禹襄之兄武秋瀛任舞陽知縣,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誼,全面予以傳授。武禹襄在趙堡鎮學了月餘,奧妙盡得,到舞陽又從其兄處獲得王宗嶽《太極拳論》,如獲至寶。
-
《太極拳論》的理解
有了七竅,便能明見時空之中的一切。而渾沌沒有七竅,也管理著中央之地。簡文帝曾說:孰忽以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神速譬有為,合和譬無為。可見代表了兩種治理方式。 由此可見,太極之道是有渾沌的無為、合和中生發出來的。所謂道法自然,講的便是無為、合和的太極之道! 那麼太極又是什麼呢? 拳論雲「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
萬事萬物的由來:太極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最近太極掌門馬保國30秒被ko的事,頻頻受到大家關注,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太極拳的由來。「大極」一詞源出《周易 繫辭》:「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早期曾被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
-
太極拳人物
他在繼承發展太極拳術的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實踐所得,發展了陳氏太極拳理論,其流傳下來的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這些結合實踐的理論著作,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理論,將太極拳從實踐到理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陳長興的另一卓越貢獻,便是敢於打破門規戒律,收外姓人楊露禪為徒,使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並且衍變出新的諸多流派。
-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評註
顧名思義,是為無條件從師者提供方便,為推廣、普及而採取的措施。是從楊式太極拳老架中刪去了很多重複動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也稱《簡易太極拳》。可以看作相當於我們50年代推廣的《簡化太極拳》。後面2/5的篇幅,名為《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全是談的太極拳理論。除了作者自己幾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還包括他得自楊家的秘傳口訣。所以,這一冊《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實際上是上述兩書的合訂本,共約200頁。
-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解析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被後世太極修習者視為經典之作,研究者不計其數。本文是作者對《太極拳論》的論解,以供大家參考。論解: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把要領貫穿到每招每式裡,經過練習得以熟悉。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漸漸達到各種招勢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應用。如果有名師指導,深刻體會一招一式的勁路,從自己勁路的傳遞,讓身體的十二條經絡均達到通暢無阻,奇經八脈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於四個小時的勤學苦練,耗時三年方能有所成就。修煉太極拳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此外,還有流傳範圍較小的趙堡、和式、郝式、李式等太極拳流派。各大流派太極拳除套路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劍、刀、槍、雙推手等。各式流派的風格、姿勢雖各不相同,但拳理一致,拳套結構、動作順序和練習要領也大致相仿。據著名武術史學家唐豪、顧留馨等人考證,最早的太極拳論著是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一說,唐代許宣平的《八字歌》、《心會論》等文是最早的太極拳著述。
-
郭海榮: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碑樓牌匾、門頭巷道、牆邊簷角,處處有太極的印跡。路邊商鋪,擺放著各式太極服飾和練功器械,餐館的名字含有太極,菜品名也透著太極的遐思。村落中不時看到一間間武校,高大的門樓精氣十足。還有些低調的家庭武館,通常只在門前掛一塊匾額,深沉內斂。近年來新修的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築,將太極符號與時尚現代的建築語言結合,與傳統民居融為一體,別有特色。
-
太極拳文化的當代社會價值
它崇尚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後發制人,注重吐納導引、內外兼修,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健身養生智慧。人們在長期研習太極拳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太極拳文化,包括太極拳套路、拳理、技擊健身理念、行為模式、價值取向,等等。太極拳文化具有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雙重特性,弘揚太極拳文化對於促進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樹立環保理念以及濡養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
王宗嶽先師太極拳論
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歌訣六註解: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正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
太極,比「拳」更多
特別是早有準備的河南溫縣陳家溝,宣布結果的實時畫面話音剛落,得勝鑼鼓立即敲響,千人太極表演同步開啟,「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也隨即拉開帷幕。 作為東方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太極」之說已有數千年。乘著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東風,我們來了解下「拳」之外的「太極」。由大混沌而至大清醒 普通人跟「太極」最近的距離,就是太極拳。畢竟這是廣場舞之外廣大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健身形式。
-
鄭子太極拳源流考
33歲時,他已是楊澄甫的得意門生,佼佼者中有陳微明、武振海、李雅軒、崔毅士、牛春明等,皆海內知名。鄭曼青幼年多病,腹當藥櫥。家父只得令其跟中醫名師習中醫學。後經熟人介紹認識了光緒末年進士濮秩臣之愛女濮冰如(字濮玉),一同在她姨媽家學畫畫。由於鄭曼青身體虛弱,濮冰如勸其與她的好友田兆麟的弟子葉大密交往,一起學習武當劍法、楊式太極拳,體質開始逐漸強壯,從此走上了武術之路。
-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建議收藏)
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準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旋處,也即後髮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拳論》說:「百會穴領其全身」。虛靈頂勁就是要清氣上升,虛達於百會穴。清氣如何上長?《拳論》說:「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