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期】一百多年時間裡武式太極拳內功捷要

2021-02-23 太極養生堂

    從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編撰了「老三本」《廉讓堂太極拳譜》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經武式太極的門人郝月如、閻志高等前輩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武式太極拳的理論已經成為各式各派太極拳的修煉指南。不過「老三本」之後的太極拳理論多散見在武式各派系的門內,一是不夠完整,二是外人很難見到。這是因為中國的武術大師們從來也沒把武術當做一門學問,讓習武者公開探討。

一、內功之根基
    我練了十幾年內家拳之後,在20世紀90年代忽然有了點迷惑,是因為當時的氣功界有人對於神闕、氣海、關元一線的丹田系統的修煉價值發出了懷疑的聲音,而我本人也在研習佛學時,對於傳統的丹道和內家拳的修煉方法產生了某種疑慮。有一段時間,由於不注重氣沉丹田而導致身體發胖,有時竟迷迷糊糊的,後來隨常春先生學拳才逐漸走出誤區。家師向我介紹過他很佩服的一位隱者,這位當代大隱曾用內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當時在北陵公園,好幾個人都看見這位高人只是用了幾片蒲公英的葉子,前後治了兩次,患者就痊癒了。


    我登門拜訪這位隱士,請教了修煉中的剛惑問題,又走了走太極拳架,請高人指點。老師說:你每個圈都要劃網,還要收回丹田,否則氣就會浮於體內,終歸有害。我又問:丹田真的這麼重要?修煉先天大道也離不開丹田?隱士看了我一眼,然後這位洞徹陰陽天機的高人說:不能氣沉丹田,你還練什麼太極拳、丹道!我並不是在講子虛烏有的故事,而是這位隱者不願世人打擾他的清修。這個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學講師,修煉丹道和太極拳四十餘年,已經達到了「三易」的層次。


    丹田是內功的根本,不過氣沉丹田的標準和方法可不那麼簡單。我的八卦門的師叔傅偉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臨濟氣功》一書中有要求:「正確的姿勢是大腿股部趨於水平,小腿儘量垂直,以雙膝不超越腳尖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能前俯後仰或撅臀挺胸。否則,氣沉丹田就成為一句空話。」峨嵋派的功夫如此,太極拳也不能含糊。楊家太極的老規矩也要求胯要降到與膝平的程度,可是現在有幾個練家能做到?練習太極內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氣沉丹田」,因此練習拳架之前,要在太極樁和太極步(摸魚)上下功夫。有關太極樁與太極步的練法,家師的著作裡已有明示,更深一層的功夫,我以後再專門撰文披露。
    這裡,我們首先要建立起太極拳與丹田之間的關係。胡蘭成的《禪是一枝花》中有云:「八識的前五識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識,在腦。第七末那識,是在丹田,不需神經。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在於心了。」「丹田是陰,而心則是陽。」如果胡先生的高論果然正確,那麼內家拳確實離不開丹田了。末那識是人的生理意識的主宰,丹道和禪定都是末那識在起作用,太極拳的修煉如果離開了末那識,也只能是一般的肢
體語言而已。丹田是太極拳行功走架之主宰,這幾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認可,可是從前輩的修煉實踐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煉有偏差,至少會出現兩種弊病,一是如周潛川所說的,易患消渴症;二是氣沉丹田不得法,則易小腸疝氣,或是丹田內轉不利,兩肋下生氣痞。本門就有前輩因帶脈右側生氣痞後不治而終。
    據說李亦畲晚年與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後,創有太極丹道心法。功之竅要源於張三丰的《大道歌》:「欲採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竅八門通。九竅原在尾閭穴,先從腳底湧泉升。湧泉升起漸至膝,膝下功夫須著力。釋氏即號穿蘆芽,又如蟲行又如刺。過膝看看至尾間,有如硬物抵方形。」傳至閻志高劑幣,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太極丹田功法,根據「慎轉任督二脈」的原則,強化了上虛下實,將丹田和雙腳湧泉穴之間形成—個循環體,配合呼吸,使之內氣鼓蕩運轉。在練習太極步的同時,即修煉了太極丹田的初步功夫。
    待丹田有物後,再從氣海、關元、會陰、尾閶、命門至神闕潛轉子午小周天,始修煉煉精化氣之功夫。至雙腎如湯沸,仍以太極樁和靜坐為主,此時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綿綿照住即可。有前輩告誡:道之大患,在於用意,切記!功至玉液還丹,可增練太極五行功,待丹田能夠支配周身,則可習練太極拳架。這些功夫尚屬於後天的範疇,丹田內練出的混元氣需要進一步轉化,這在家師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極拳》一書中均有詳述。

二、斂氣入骨
    閻志高先師傳下的太極內功修煉順序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氣,以氣歸神,此中不止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險矣。學者可於力上求,勿輕向氣上覓,一入歧路,戕生堪虞。」自古很多內家拳的修煉者的壽命尚不及練習外家拳的有成就人士,多是被「使意弄氣」所害。我很贊成王沐先生的小周天是精通的觀點,待「天一真水」通脊,才算是有了點真功 夫。斂氣入骨不過是傳統的說法,是否真有「氣」能人骨則無法驗證,姑且以此名相論之。李亦畲先師特別重視「斂氣入骨」,在《廉讓堂拳譜》中「五字真訣」之「。口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人脊骨……五口神聚」又重申「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拳譜中還有多處明示「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
    家師常春先生曾傳我專修「斂氣入骨」的功夫,很簡單,其實武式太極拳的「一身備五弓」的身法,練出功夫了,即可將「神氣收斂入骨」,關鍵是處理好脊骨與頭骨相連的百會、夾脊、命門和尾閭四個部位之間的關係。有人提出了太極丹道,以為要在小腹練出一個氣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大大的誤區。武禹襄說「氣以直養而無害」,並非讓你在丹田存氣。武先師又云:「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孫祿堂先生在《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於丹田中,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於尋丈外,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後來,孫祿堂赴山西拜會宋世榮前輩。宋先生日:「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
    看來,先賢早有明察,非我一孔之見也。以丹田為一身之主宰,稍一用意,再配合呼吸,極易在小腹形成混元氣團,修煉者不可執著於此,此有形之物,非先天氣,但可經運化蒸餾出先天真水,這需行功至物我兩忘、拳我不分、恍兮惚兮的狀態下,才能生成先天無形之物,然後「斂氣入骨」可行。吳圖南先生提出的太極拳是從後天返先天的竅要即在於此。

三、內丹與外丹
    王善德先生故去有年矣。記得十多年前,那時善德先生的身體和精神都非常之好,每至周六和周日,經常從北陵步行到小河沿去看一看。在春光明媚的季節,園子裡那些八十多年樹齡的丁香開得很燦爛,這時善德先生的心情就會格外好,於是大家中午會出去喝點酒。善德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就有心收集關於武術界的資料,知道很多事。一次,我問到太極拳有內丹,是否還有外丹之說,善德先生給我講了一件事:閻志高先師年輕時拜訪過李瑞東老前輩,請教了內家功夫三盤的練法後,李老先生又告訴閻師爺,太極拳僅練內丹健身自衛足矣,要想神乎其技,必須還要修煉外丹,內丹與外丹結合才能練出太極凌空勁道。閻先生後來得高人傳授太極樁法,練出了陰勁。閻志高在河北設擂期間,曾與李香遠和董英傑等同門切磋交流。幾十年後,董英傑的弟子樂幻智提出了太極拳修煉者要練成「電人」的理論,這就必須要藉助外丹之力。
    汪永泉先生傳授的楊式老架練法中,就有修煉太極外丹的架構,汪先生的傳人提出了要練出「心勁」和「意手」。本門的太極樁法要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觀照雙手之間,先有外景出現,日久丹成,要將外丹收入體內,身體自會有轉形換質的效果。行功走架時,雙掌多做抱球狀,功夫深了自會有體會。到雙手骨頭疼了,就有那麼點意思了。
    太極拳離不開丹田,但不可求氣,一有意念就是後天了。內功的初級階段自會練出混元氣,但要化掉,否則很難「斂氣入骨」。內家拳的「斂氣入骨」很重要。我的一位沒磕頭的師傅在丹田處有明顯的混元氣團,太極拳的推手功夫很深,小腹不懼重擊,可惜沒到七十歲,膝關節竟長了骨刺。家師常春先生年過八十,尚能每日爬上天柱山去修煉,其中的道理不言白明。


    每篇文章都不能將話說盡。本文就沒講「斂氣入骨」的功效如何,也沒有談外丹與內丹的關係和修煉的順序及火候。有的練家還想知道陰勁和「電人」的修煉法門,可惜我也沒練到那個層次,不敢妄言。

太極養生堂推薦閱讀:

每天更新和分享太極養生知識、理論、練功心得體會、太極名家講解以及健康生活理念。關注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號!免費學習太極拳!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投 稿:歡迎您將身邊練習太極或養生的故事、心得 、感悟及方法投稿給太極養生堂。投稿方式:關注太極養生堂給我們留言或直接發送內容。

版 權: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贈 送:關注後在公眾號內回復可獲得海量免費太極養生資料。

回復 101010 可獲得曲黎敏講《黃帝內經》智慧養生(全集)視頻

回復1001可以獲得太極拳教程8套DVD視頻教材+圖書大禮包

回復10099可以獲得《太極內功的奧妙》電子 圖書

回復太極拳正宗可以獲得《太極拳正宗》電子 圖書

回復1003可以獲得《逝去的武林》電子 圖書

回復陳小旺可以獲得陳小旺的中華武藏 陳式太極拳系列:《拳學闡微》 3DVD

回復張志俊可以獲得太極拳實戰大師張志俊《陳式太極拳32擒拿》《陳式太極拳32摔法》

回復陳氏太極拳可獲得沈家楨,顧留馨著《陳式太極拳》電子 圖書

回復陳瑜可獲得陳瑜家傳陳式太極拳170擒拿法DVD上、下

回復馮志強可獲得馮志強心意混元內功(全集)DVD

回復陳正雷 可獲得陳式老架一路太極拳(陳正雷版)DVD

回復傅清泉可獲得楊式太極推手DVD

回復黃康輝可獲得陳式太極拳傳統套路一路光碟版

回復「視頻」 可獲得海量太極講座、實戰視頻資料(定期更新上傳)。

回復「音樂」 可獲得修身養性道家、佛家的音樂以及運動健身、練習太極拳的音樂(定期更新上傳)。

給我們留言 :讀者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把您閱讀的建議和想法告訴我們,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第631期:「階級神明」之捷徑和式太極「耍拳」
    「階級神明」之捷徑和式太極「耍拳」 不走彎路即為捷徑,而和式太極拳「耍拳」理論正是這樣的「捷徑」 一、「耍拳」理論體系 和式太極拳創始人和兆元(1810—1890)首創太極拳「耍拳」理論,一百多年來廣為流傳。
  • 太極拳人物
    陳卜當年「縣大堂救貧女」、「遷民路上解危難」、「常陽村戰強賊」的故事仍在民間流行,激勵著世代練武之人,不但要刻苦努力,更要注重個人品德、情操的修養。  陳琳    陳氏第三世,生卒年不詳。陳卜共五子,名維、綬、綱、、,陳琳為綱獨子,現陳家溝人多為陳琳後裔,故有「卜爺子孫琳爺後」之說。之後,傳景元、堂、宗儒、思貴、撫民六世至太極拳始祖陳王廷。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這個藥鋪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所開,租的是廣府城裡旺族武氏家的房子(武禹襄家族)。抽出時間去拜謝武禹襄,見到武禹襄一番謝話完後,便向武禹襄講述在陳家溝學拳之事,並與武禹襄交流拳藝,武禹襄一試身手,的確不錯,便虛心向楊露禪討教,楊露禪為了報答武禹裡就把自己在陳家溝所學毫不保留的講給了武禹襄,並經常與武禹襄在一起交流,時間一長楊露禪感覺到不行,武禹襄進步的太快了。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談到比賽時間時,大家同意每對選手可打15分鐘,陳發科提出時間太長:「每小時才能賽出四對八人,那麼多人要賽多少天才能完?再說打笨架15分鐘也分出勝負來了。這還算是武術比賽嗎?」大家見他說得有理,便問他認為需要多少分鐘。陳發科說:「三分鐘如何?」李劍華問:「三分鐘夠嗎?」。陳發科說:「這是遷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說,則口裡說一、二、三,甚至只說出一字,便勝負立判,那才叫武藝呢。」
  • 郭海榮: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中原「太極第一村」陳家溝距鄭州有一個多小時車程,驅車來到這裡時,已是中午時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寒意逼人,空氣清冽。走進村內,一條由青石板鋪就的主路筆直寬闊,兩側綿延著仿傳統建築,房舍高低錯落,在薄薄雪霧中帶著幾分朦朧。陳家溝人稱「太極第一村」。漫步村裡,隨處可見太極文化的影子。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二是武式太極拳。張峻峰,山東省鄒平縣人,臺灣武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臺灣各式拳人郝為真弟子。張峻峰不僅學習過太極拳,而且學習過形意拳和八卦掌。因張峻峰在臺灣形意拳和八卦掌聲名過重,掩過了其所練太極拳,弟子們大多衝著形意拳和八卦掌而來學習,故其武式太極拳的傳播範圍並不是很廣。三是吳式太極拳。衛笑堂,山東省棲霞人。臺灣吳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吳鑑泉弟子。約在1930年至1936年間,衛笑堂在上海山東旅滬體育會傳授八步螳螂拳,結識上海精武體育會吳鑑泉,學習了吳鑑泉傳授的108式吳式太極拳。
  • 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新疆「圈粉」
    31年後,已經50歲的陳全勝,以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自治區太極拳協會副主席的身份回憶當初在烏魯木齊推廣太極拳的情形依然滿懷熱情。  「起初,學拳的人寥寥無幾。」陳全勝說,當時,太極拳在市民眼中更像是一種老年健身活動,對年輕人強身健體的功效和自衛防守的技擊性知之甚少。
  • 七大社區「太極人」齊聚溫縣陳家溝,各領風騷,共「武」太極!
    七大社區「太極人」齊聚溫縣陳家溝,各領風騷,共「武」太極!12月18日15時,和式太極拳專場展演活動開始。展演中,和式太極拳元素貫穿始終,既有太極拳、太極棍、太極劍表演,也有茶藝、舞蹈、朗誦與太極元素相結合的表演,演出形式豐富多樣。
  • 太極拳24式 怎樣練太極拳基本功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太極拳24式基本功是很有必要學習的。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對於楊華彪來說,要忘記已經幾十年根深蒂固的外功而去學習非常不同的內功是很困難的,他花了整整四年時間專心致志地跟吳鑑泉學習,直到1941年吳鑑泉離港回上海為止。有一段時間,吳鑑泉住在楊華彪的居所裡日夜傳授武術給他。吳鑑泉也在南華會及精武會教授太極拳,奠定了吳式太極拳的天下。吳鑑泉當時主要拜門弟子有鄭榮光、廖少彭、唐希敏、鄧幼亭等。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清代太極拳論著不僅注重對練拳經驗的提煉和總結,而且還賦予了太極拳以傳統文化的哲學意味;民國是太極拳論著出版的豐盛時期,更是太極拳走向科學化的重要開端。清民太極拳論著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太極拳理論體系。太極拳有著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更有著當今世界範圍數以億計的研習受眾,而記載太極拳的古典論著卻如鳳毛麟角。清代和民國是太極拳最為繁榮並且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
  • 《詩酒話武俠》第7期:楊露蟬的偷拳,張三丰的太極
    武俠小說《偷拳》把大名鼎鼎的太極宗師楊露禪陳家溝學拳的早年經歷用極盡寫實的筆觸描繪出後,生動貼切、感人肺腑,讓人手不釋卷、潸然淚下,從此,一代宗師的傳奇經歷擁有了最佳文學外衣。隨即把太極圖一變,旋展開拳招,初起時如春雲乍展,慢裡快,動裡靜,六合四梢,守抱一元,精神外露,不過不及,登時一招一式試演出來。大弟子傅劍南心中暗想:「到底此人的天資怎樣?」站在師傅旁邊,留神細看。露蟬走到第七手「摟膝拗步」,第八手「七星手」,第十手「手揮琵琶」,傅劍南驚說道:「師傅,你看我這楊師弟,這手『七星』內力多麼充?『手揮琵琶』的臂力也運得當。」太極陳道:「這還罷了。
  • 我左手一式太極拳右手一劍刺身前歌曲介紹
    我左手一式太極拳右手一劍刺身前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抖音我左手一式太極拳右手一劍刺身前歌曲介紹。 我左手一式太極拳右手一劍刺身前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
  • 馬雲主演電影《功守道》決戰雙十一,傳播太極文化
    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那麼,在中國武術界的眾多武術項目中,太極拳為何能獨樹一幟呢?太極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
  • 【武林秘籍詳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實際上是概括性很強的總結推手經驗的論文,它所依據的 理論是我國 古代哲學樸素的陰陽學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此作為太極 拳的基本理論,就使 太極拳在廣泛流傳中不致練成剛拳、硬拳,也不致練成 柔拳、軟拳,而是大家公認的 有柔有剛、剛柔相濟。這應該說是《太極拳論》 的主要貢獻。   下面,對 《太極拳論》 逐句逐段試作解釋。
  • 第680期:鄭子太極拳的拳理與運動法則
    及至《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一書問世,才正式冠以「鄭子太極拳」的名稱。 此拳的來歷,是鄭曼青在1938年主持湖南省國術館時,為了國術訓練課程,每兩個月調訓四十名全省各縣國術館長及教官,親自教授。然因考慮每梯次學習時間太短;決定刪繁就簡,以資推廣。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之會冠上「鄭子」之名,並非為矜奇立異。可從自序上:「今者,澄師已歸道山。
  • 好書推薦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楊澄甫得意第子董英傑畢生經驗盡現此書 !
    1948年,董英傑著《太極拳釋義》一書於香港出版,影響巨大。在本書中,他詳解了楊家所傳「三十二目」,提出了至今在太極拳界都引為箴言的「經驗談」,並拍攝了258幅拳照,連貫呈現了楊式太極拳的拳勢。校注者楊志英習練太極拳多年,對原書做了全面校訂。本書是太極拳習練者特別是楊式太極拳習練者重要的參考資料。
  • 《太極拳論》註解(顧留馨)
    堅持練拳推手,鑽研拳理,會有好幾次「豁然貫通」的感悟,功夫是沒有止境的。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對拳理的「豁然貫通」。通過向有經驗的師友學習、交流和反覆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練到自己身上,對療病保健,增強體質才有幫助。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的傳統套路有陳、楊、武、吳、孫等五式,陳式還有老架、新架和趙堡架三種,都是講究每勢的著法的。傳統套路都有這種講究著法、運氣的特點。
  • 楊式太極拳張世昌師門2019年志
    3月30日 陝西第四期幼兒園體育骨幹教師武術培訓班。3月31日 中國西安首屆"三寶雙喜杯″武術套路散打交流賽新聞發布會,趙曉玲表演楊式太極拳。4月25日 萬人少兒武術公益展演申請金氏世界紀錄項目啟動會。5月8日 黃陵礦業公司第四屆太極拳比賽,郭菊峰斬獲女子組個人項目比賽第一名。
  • 太極,比「拳」更多
    (新華社發)□本報記者 李雪萌  12月17日,「太極拳」成功「申遺」,成為我國第41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喜訊傳到國內,自然一片喜大普奔。特別是早有準備的河南溫縣陳家溝,宣布結果的實時畫面話音剛落,得勝鑼鼓立即敲響,千人太極表演同步開啟,「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也隨即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