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倚天屠龍記·魔教教主》劇照,右為洪金寶飾演的張三丰
說武俠,就不得不說武功。
看《三國》,還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排序,何況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們寧可等上幾十年,都要上華山爭個天下第一,這好勝心早洋溢到了書外。
那麼,究竟是《天龍八部》裡「三兄弟」的武功高,還是《射鵰英雄傳》裡「五絕」本事強?金庸大俠心裡早有本帳,或許也預料到了會有粉絲爭論,就在字縫裡編進去幾位隱藏高手,偏偏還不著幾筆,讓你沒得比較。
發明《易筋經》的達摩,發明《九陰真經》的黃裳,發明《九陽真經》的「鬥酒僧」(世紀修訂版新增人物),發明《獨孤九劍》的獨孤求敗……
這許多奇人,真正介入小說情節的,只有一個「張三丰」。
讀過《倚天屠龍記》的人或許還記得,張三丰臨敵教授張無忌《太極劍法》的橋段,先是手持木劍,當眾走完一路五十四式劍法,自始至終「慢吞吞、軟綿綿」,金大俠借眾人之口提出了疑問:「如何用來對敵過招?」
得知張無忌「已忘了一大半」招式時,張三丰又使一遍劍法,和第一次使得竟然沒一招相同……
此處讀來,可謂傳神,寥寥數語寫出了張無忌的武學悟性,另一方面,卻也透出了張三丰獨一無二的宗師地位,陣前授業得有多大的底氣?更何況,按書中說法,武當派的武功基本上都出自張三丰自創,什麼「太極拳」、「太極劍」、「梯雲縱」等等,自行開發了一套產品線,不服不行。
就連金庸大俠自己,在《俠客行》中也反覆將張三丰與達摩相提並論,可見在他心中,這二位才是當之無愧的當世第一人。
不過,三解上篇文章已經介紹過,武俠小說不等於現實,歷史上的「達摩傳功」說法本就是個「營銷噱頭」,張三丰創太極拳也不例外。「太極拳」之名見於世間,有據可查的文字是清朝鹹豐二年(1852年)出現,直隸人武禹襄從兄長武澄清手中得到一篇名為《太極拳論》的文字,方才有了太極拳之名。
電影《太極張三丰》中李連杰飾演的張三丰
這篇《太極拳論》據稱為明朝萬曆年間王宗嶽所作,為武澄清自河南省舞陽縣陳家溝鹽店所得,而據武術史家唐豪、顧留馨的考證,此王宗嶽應為清朝乾隆年間人,並非黃宗羲所作《王徵南墓志銘》中的明朝人王宗。
並非「武林」中人的大儒黃宗羲,實在沒有偽造拳法譜系的必要,因此,他所撰寫的《王徵南墓志銘》應該保留了一些明末清初「武林」的真相,如: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立僕。故別少林為外家。
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三峰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
這段文字提到了「內家拳」,很猛,一人可用拳法殺賊一百多,是太極拳嗎?
不是,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在《內家拳法》書中記錄:
「其拳法有應敵打法色名若干,長拳、滾斫、分心、十字擺、肘逼門、迎風、鐵扇……」
前人學者早有研究,比如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中就發現,1936年山西出版的《忠義拳圖稿本》的技法、名稱與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發源地)傳下來的拳書相同,再看河北高陽縣長拳傳人李從吉的回憶:
「把祖傳長拳的技法和姿勢,與陳家溝十三式長拳和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三十二式的圖解等一一對照來看,連名稱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認為所有這些都是宋太祖長拳流傳下來的。」
專業名詞有點多,簡單總結:
太極拳的根是戚家軍的軍中拳法應無疑義,至於是不是太祖長拳的餘脈,就需要更多材料佐證了。
而將太極拳和張三丰扯上關係,與少林拳和達摩的關係類似,正經是清朝光緒七年(1881年)後的事兒,因為在這一年李亦畲在其手寫的《王宗嶽太極拳譜》一書中作小序,尚稱: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
拳譜中自然沒有後人所謂「武當山真仙張三丰老師遺論」之類的註解,可見,「太極張三丰」的名義,至1881年仍沒定型,一般認為這個說法直至辛亥(1911年)前後方才廣為流傳。
電視劇《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演示太極劍法
有人或許會撒潑打滾說,太極拳就是內家拳,張三丰就是張三峰,好吧,這也涉及到本文的題目,張三丰這位老神仙究竟活了多少歲?《倚天屠龍記》結束時,張三丰已經一百一十多歲,說來已是高壽,可細摳下生卒年,且請各位看官自行琢磨。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河道副使汪錫齡自稱在四川峨眉山見到了張三丰,並「侍先生甚久」,就編寫了一本《張三丰先生全集》,其中有《三豐先生本傳》一文,提到張三丰出生日期在(定宗)「丁未年夏四月初九日子時」,定宗為蒙元貴由汗,該年即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
簡單算術,1247年到1723年,張三丰活了476歲……你信嗎?
反正我是不信,不過請注意,即使是汪錫齡寫的這本「仙俠小說」,也沒敢說張三丰就是北宋徽宗朝的張三峰,可見,再給老神仙加個100多歲,還是有點心理負擔的。
明初皇家對於張三丰可謂痴心不改,在把武當山改名太嶽太和山之後,很快就出了一本官方色彩的方志《太嶽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記第五》寫道: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仹,相傳留侯之裔,不知何許人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命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長往,不知所止。」
這也是武當張三丰,或者說元、明張三丰生平細節的第一處文獻記載,三解認為裡面最有趣的不是神仙辟穀,而是其弟子的名字,怎不見「武當七俠」?
金庸曾言:「據舊籍載,張三丰之七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聲谷七人。殷利亨之名當取義於《易經》「元亨利貞」,但與其餘六人不類,茲就其形似而改名為「梨亭」。」
有意思的是,張松溪之名,又見於《王徵南墓志銘》,陳州同從王宗學內家拳,傳授於溫州故裡,嘉靖時人張松溪學會內家拳,傳授徒弟三四人,其中就有寧波人葉近泉。
而有意思的是,按照地方志的記載,如《祥符縣誌》、《河南通志》,張三丰於「天順二年(1458年),羽化於成都鶴鳴山,詔封通微顯化真人。」另有寶雞縣金臺觀碑旁證:「天順中,仙樂下迎,異香七日,遂衝舉。」
明英宗也確於天順三年(1459年)給張三丰賜號「通微顯化真人」,則張三丰確有可能於此時去世。那麼,就算此張三丰也是內家拳高手,又如何教育100年後的張松溪呢?
事實上,所謂「舊籍」可能是近代人編成的《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北平體育研究社出版),其中有七俠學藝的故事,即宋遠橋、張翠山等人師從張三丰學習「十三式」太極拳。靠譜不靠譜,就需自行辨別了。
不過,明朝的皇帝們可不會從武俠小說的角度看待張三丰,《皇明恩命世錄》裡就曾收錄了好幾位明朝皇帝尋找張三丰的敕命,如永樂六年《命邀請真仙張三丰敕》、永樂七年《再命尋訪張三丰敕》,永樂十年《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等等。
有人要問,你說了這麼多,張三丰究竟活了多少歲呢?三解才疏學淺,只知大明天子既然需要,神州大地便處處都有張三丰足跡,又處處難覓真身。
那麼,借電影《荊軻刺秦王》裡嫪毐的一句臺詞便是:「王說是幾就是幾!」
這或許才是中國歷史顛撲不破的真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