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是由太極拳始祖張三丰所創,經祖師王宗嶽傳趙堡鎮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太極拳論》《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鄭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為畫圓,走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裡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趙堡太極拳小架鄭悟清拳法,又稱代理架,為趙堡太極拳內功架,內容包含廣泛,要求以張三丰太極拳煉丹秘訣和歷代傳人心得修持。鄭梧卿初在西安授拳時,並非小架之功,而是以傳統趙堡太極拳中平架傳習,後經深入研習,明其精微,姿勢越演越小,動作簡而極精,為和在西安授拳的同村人鄭伯英授拳有所區別,故而以小架教習學者。
趙堡太極拳小架並不是外行所說的高架和身體不好的人學習的架子,小架是由傳統老架演化而至精微的內在拳架,是自己打給自己看的,自家修持法,不注重外在的表演形式,是趙堡太極拳演化到高級階段的自然精微之功。是趙堡太極拳秘傳尺寸架的小寫,趙堡太極拳以秘傳刀尺丈量陰陽開合,度虛實剪裁。張三丰曰:「是刀也,能開混沌,斯尺也,用挈蓬萊,故相隨而不失,知造化之剪裁……。分修矩兮合宜,剪水雲兮快絕……。度龍門之萬仞,如虎劍之兩條……。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匪歐冶之能熔,匪公輸之能造,與我偕行,任他嘲笑。歌曰:「一刀一尺遍天涯,四海無家卻有家。破衲補成雲片片,袖中攏住大丹砂。」趙堡太極拳尺寸架:道自虛無識有為,兩儀相抱有正經。心中有秤分斤兩,手中有尺意度量。開展緊湊慎密規,五行生剋爻推算。自然順求顛倒尋,松給靈動生能動。陰陽相對濟濟功,雞蛋裡面找骨頭。神明自能有先知,渾圓正氣出全真。鄭梧卿對丹道易理研習極深,在三門峽時專門拜師學習易理,授學時要求學生抄寫河南毫洲太清官養生密字碑文,以練養提高拳法。鄭梧卿行拳以身心描繪太極已達化境,悟出太極之真是內在拙質見清,得以純陽之功,故而為提醒自己在修習中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無礙才能拳道合一,得以輕清是正念,取名「悟清」。
學習太極拳一個階段會出現一個階段的雙重,這個重修家稱為自重,形重意重不能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其重病在心,煉心可解。明心見性,不自以為是,自重自大,自持難得自然之功。其重滯而僵,有礙知識運化發展,陰陽不合,太極難生,靈寶不通。運化是發展,是方向,是先前期望大道之為。
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之功,起初並非姿勢放小而是從開展到緊湊,縝密到一念神明之功,由竅巧竅、微妙微微妙,從漸悟、頓悟而達徹悟。否則就是拳打十萬八千遍才能進入圍牆大門,難見室內生輝。要得小架之功,悟清無質見輕清,輕而無重身園整,整而不散內團結,自在知識有神精。太極拳應用不在接手,不在發放,在於中間進化過程的變化,是如何到對方身上的路線,這個中間過程叫人不知功夫,為拳道。拳道的把握是至勝的關鍵,其微在於精,其勢在於小,其速在於短,其念在於心。念要清,中間過程嚴格管控,結果是中間過程的必須。太極拳慢功修持每個動作中間過程有無數個起式和無數個定式,這個過程是運化通達到定式連續的間定,一靜自有一靜妙真,妙而相合,達完全之功。堅定由間定來,中間定得以中神通。以中、正、平、園、輕、靈、柔、活效之,一字一太極。以中制不中,以正制不正,以平制不平,以園制不園,相生相剋,秤如平準,一絲不苟,靈管神控,其妙在中,演算無窮,彼見我之形,我見彼之神,此神見之功為太極神功。棚捋擠按不用尋,太極送來八字功。
太極為道,拳為德。拳道之操貴在煉心,形隨心動,勁由內發,以意領氣,氣動形真,神觀太極氣養精。神靈出沒而能體微,演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得以己用。太極由無極而生,鬆柔之路,自在知識,陰陽合一,濟濟匹配而來。無太極在形,有太極在心,無太極可見,有太極不可見,神氣相合自知太極。小架的功夫是:連邊都沾不上的功夫,一觸即發,沾衣就跌。趙堡太極拳小架妙義:「推五行,演八卦,知識裡邊有三乘。去拙質,見輕清,靈寶通了得太極」。
小架的修煉要求尺寸毫釐一絲不苟,動作極小,要求極嚴,運化在微,識別在明,以方便路經,身隨力行,功而無過。
趙堡太極,水性至柔。不可言傳,唯以意求。克形求象,難以同儔。藏文偃武,龍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