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簡介

2021-02-07 武當趙堡太極拳推廣中心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是由太極拳始祖張三丰所創,經祖師王宗嶽傳趙堡鎮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太極拳論》《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鄭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為畫圓,走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裡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趙堡太極拳小架鄭悟清拳法,又稱代理架,為趙堡太極拳內功架,內容包含廣泛,要求以張三丰太極拳煉丹秘訣和歷代傳人心得修持。鄭梧卿初在西安授拳時,並非小架之功,而是以傳統趙堡太極拳中平架傳習,後經深入研習,明其精微,姿勢越演越小,動作簡而極精,為和在西安授拳的同村人鄭伯英授拳有所區別,故而以小架教習學者。


  趙堡太極拳小架並不是外行所說的高架和身體不好的人學習的架子,小架是由傳統老架演化而至精微的內在拳架,是自己打給自己看的,自家修持法,不注重外在的表演形式,是趙堡太極拳演化到高級階段的自然精微之功。是趙堡太極拳秘傳尺寸架的小寫,趙堡太極拳以秘傳刀尺丈量陰陽開合,度虛實剪裁。張三丰曰:「是刀也,能開混沌,斯尺也,用挈蓬萊,故相隨而不失,知造化之剪裁……。分修矩兮合宜,剪水雲兮快絕……。度龍門之萬仞,如虎劍之兩條……。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匪歐冶之能熔,匪公輸之能造,與我偕行,任他嘲笑。歌曰:「一刀一尺遍天涯,四海無家卻有家。破衲補成雲片片,袖中攏住大丹砂。」趙堡太極拳尺寸架:道自虛無識有為,兩儀相抱有正經。心中有秤分斤兩,手中有尺意度量。開展緊湊慎密規,五行生剋爻推算。自然順求顛倒尋,松給靈動生能動。陰陽相對濟濟功,雞蛋裡面找骨頭。神明自能有先知,渾圓正氣出全真。鄭梧卿對丹道易理研習極深,在三門峽時專門拜師學習易理,授學時要求學生抄寫河南毫洲太清官養生密字碑文,以練養提高拳法。鄭梧卿行拳以身心描繪太極已達化境,悟出太極之真是內在拙質見清,得以純陽之功,故而為提醒自己在修習中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無礙才能拳道合一,得以輕清是正念,取名「悟清」。

  學習太極拳一個階段會出現一個階段的雙重,這個重修家稱為自重,形重意重不能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其重病在心,煉心可解。明心見性,不自以為是,自重自大,自持難得自然之功。其重滯而僵,有礙知識運化發展,陰陽不合,太極難生,靈寶不通。運化是發展,是方向,是先前期望大道之為。

  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之功,起初並非姿勢放小而是從開展到緊湊,縝密到一念神明之功,由竅巧竅、微妙微微妙,從漸悟、頓悟而達徹悟。否則就是拳打十萬八千遍才能進入圍牆大門,難見室內生輝。要得小架之功,悟清無質見輕清,輕而無重身園整,整而不散內團結,自在知識有神精。太極拳應用不在接手,不在發放,在於中間進化過程的變化,是如何到對方身上的路線,這個中間過程叫人不知功夫,為拳道。拳道的把握是至勝的關鍵,其微在於精,其勢在於小,其速在於短,其念在於心。念要清,中間過程嚴格管控,結果是中間過程的必須。太極拳慢功修持每個動作中間過程有無數個起式和無數個定式,這個過程是運化通達到定式連續的間定,一靜自有一靜妙真,妙而相合,達完全之功。堅定由間定來,中間定得以中神通。以中、正、平、園、輕、靈、柔、活效之,一字一太極。以中制不中,以正制不正,以平制不平,以園制不園,相生相剋,秤如平準,一絲不苟,靈管神控,其妙在中,演算無窮,彼見我之形,我見彼之神,此神見之功為太極神功。棚捋擠按不用尋,太極送來八字功。

  太極為道,拳為德。拳道之操貴在煉心,形隨心動,勁由內發,以意領氣,氣動形真,神觀太極氣養精。神靈出沒而能體微,演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得以己用。太極由無極而生,鬆柔之路,自在知識,陰陽合一,濟濟匹配而來。無太極在形,有太極在心,無太極可見,有太極不可見,神氣相合自知太極。小架的功夫是:連邊都沾不上的功夫,一觸即發,沾衣就跌。趙堡太極拳小架妙義:「推五行,演八卦,知識裡邊有三乘。去拙質,見輕清,靈寶通了得太極」。


   小架的修煉要求尺寸毫釐一絲不苟,動作極小,要求極嚴,運化在微,識別在明,以方便路經,身隨力行,功而無過。

  趙堡太極,水性至柔。不可言傳,唯以意求。克形求象,難以同儔。藏文偃武,龍之精髓。

相關焦點

  • 趙堡太極拳、張三丰和金庸
    金庸先生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其作品流廣泛傳於國內外,深受讀者的喜歡,同時也是趙堡太極拳傳人的好朋友,先生生前多次給趙堡太極拳題字對趙堡太極拳推崇之至
  • 趙堡太極拳名家王長安老師演示太極推手發勁
    【名家簡介】1957年,王長安出生於河南溫縣。其父為趙堡一代太極宗師鄭伯英的傳人。
  • 武當趙堡太極拳起式的含義
    武當趙堡太極拳起式的含義       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英雄數七代第十一回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武節將軍、英義公陳仲甡,武節將軍陳季甡,太極拳小架發展者暨趙堡太極拳創編人陳清平,楊式太極拳創編人楊露禪,陳長興之子陳耕耘等。趙堡太極拳第十二回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由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陳清平所創編,也稱陳式太極拳趙堡架,俗稱「街架」。陳清平,生於 1795 年,卒於 1868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陳家溝北數裡趙堡街村。
  • 趙堡太極拳金不換
    趙堡太極拳練拳叫「耍拳」,耍啥哩,耍的是「背絲扣」,人家練拳練的是衝拳蹬腿,趙堡太極拳練的是伸筋活骨,耍的時候還說要功夫上身,身上要有東西,背絲扣忽然一通忽然一變全在內識
  • 習練趙堡太極拳必有的「五心」與「五性」
    趙堡太極拳是各種太極拳流派的發祥與起源,以其獨具的中正平圓,輕鬆自然,上下相隨,陰陽翻轉,剛柔相濟,療疾健身的養生的一種拳術
  • 陳氏家譜記載了太極拳的清晰的傳承,但存兩大疑問值得研究
    他是太極拳歷史上又一裡程碑式的人物,其所授高徒後來均開枝散葉,另成一派,如武禹襄(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和兆元(和氏太極拳創始人李景延(趙堡太極忽雷架太極拳創始人)等。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此前,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口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聞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陳鑫遂發憤著書立說,用12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其起源,傳說不一:有說為唐代許宣平、李道子所傳;也有說為元末明初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所創。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考證,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多數拳家亦認為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於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說。陳式太極拳傳至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時,始傳外姓楊露禪。
  • 我所認識的侯氏太極拳
    我很榮幸,能來參加侯氏太極拳研習大會並進行講演。2006年我開始學習和接觸太極拳,但當時對太極拳的感悟並不深。2009年我隨恩師陳澤勤先生習練八卦掌,陳老師給我講西安有一支傳自道家的趙堡侯氏太極拳,我起初接觸,感覺該太極拳沒有發勁,軟綿綿,說實在話,感覺此拳適合年老體弱者練習,沒有什麼用,所以看不上這個拳。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智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趙堡太極拳傳人鄭瑞在其《武當趙堡太極挙小架)一書中也證實了這一點:陳清平傳本村和兆元為代理架,張金梅為領落架,其他人均為騰挪架,後有武禹襄來學藝,陳清平因武禹襄之兄武秋瀛任舞陽知縣,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誼,全面予以傳授。武禹襄在趙堡鎮學了月餘,奧妙盡得,到舞陽又從其兄處獲得王宗嶽《太極拳論》,如獲至寶。
  • 陳家溝僅存的一張畫像,隱藏著太極拳發展歷史怎樣的一段秘密?
    至少更早之前,曾在趙堡陳清平處研究月餘的武禹襄及其外甥李亦畲在《老三本》裡也沒提過有「蔣發」這號人物,而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就更不用說了。畫像中的蔣發像迷一樣,暫時消失在太極拳的歷史長河中。陳家溝陳鑫的遺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倒是提到了蔣發,卻是這樣寫的:乾隆年間人,陳長興當蔣發的唯一弟子。生於明末的蔣發居然穿越了時空,降落到了清朝。
  • 太極拳的陳家溝起源說是唐豪炮製的,應回歸張三丰
    蔣 發回河南溫縣(趙堡)傳太極拳,有記載的為二人,一為趙堡的邢喜懷,一為陳家溝的陳王廷。蔣發回來傳拳於趙堡,人們因此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1628—1712),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1653—1738),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知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 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忽雷太極拳解密
    忽雷架,相傳是陳清平傑出弟子李景彥所創.動作剛勁精巧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吳鑑泉也在南華會及精武會教授太極拳,奠定了吳式太極拳的天下。吳鑑泉當時主要拜門弟子有鄭榮光、廖少彭、唐希敏、鄧幼亭等。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鐵胳膊李盾」創編「忽雷架太極拳」
    晚年,李景炎總結畢生積累的技擊經驗,博採諸家之長,對所學拳架從動作、身法、步法、走勁及推手技巧等方面進行改造,創立了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拳新路——忽雷架(亦稱「圪顫架、忽靈架,溫縣俗稱天上響雷叫響忽雷)。忽雷架練法隨功力水平提高分出不同步驟,有的分十層,有的分十一層,有的分十五層。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內外兼修,以柔促剛。
  • 忽雷太極拳的源流與傳承
    一、忽雷太極創拳的兩種說法(一)李景炎創編忽雷太極拳關於忽雷太極拳的創拳者,門內普遍認為是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鄉陳新莊的李景炎在師承趙堡鎮陳清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漸發揮創新成忽雷太極拳。太極拳一代宗師陳清平(1795-1868)將其一生武學精華心血,根據陰陽八卦開合順逆之理,結合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實用動作,結合太極拳原理融會創編。因感於弟子李對忠孝且練功刻苦所以傳予於他,後人稱為忽雷太極拳。
  • 楊露禪所學太極拳為何與陳溝太極拳差異很大
    那是因為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溝太極拳師紛紛著書及到各地傳授太極拳以來,人們發現其動作形式及動作名稱,與清道光年間三進陳溝從陳長興學藝、後在京城傳藝的楊露禪傳的太極拳動作及動作名稱,差異很大。陳溝的太極拳及動作名稱與通背拳風格、名稱相近,並與通背拳一樣,以「纏」字為靈魂。而楊露禪傳的太極拳則強調勁整,不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