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趙堡太極拳必有的「五心」與「五性」

2021-02-13 鄭悟清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是各種太極拳流派的發祥與起源,以其獨具的中正平圓,輕鬆自然,上下相隨,陰陽翻轉,剛柔相濟,療疾健身的養生的一種拳術,它深受當今世界人民的喜愛和青睞。為了使學習者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具備充分的思想準備,安心紮實的練好太極拳,現特將學拳應具備的五心和五性分述與下以共參考;

 

       五心

一.虛心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一條不變的真理,學拳心須虛心,力戒驕傲,學一點東西必須以不自滿開始,學而不厭,先下苦功虛心受教,把基礎練紮實後才能集之大成為人師表,要放下高貴的身份從點滴做起,沒有學不會的,學而知之,再聰明的人。悟性再好的人更應該要努力學習的,天下沒有不學就會的天才人,只不過認真的人稍為快一點而已,實踐才能出真知。

二.決心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下定決心不怕吃苦,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好的東西是難了點,可以說萬事開頭難,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情後,就要不遺餘力地去做好,當你踏破門砍過了第一關後就比較容易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只要認識了學習對養生保健的重要性,對工作和學習乃至前途都有重大的影響力,當你在學習中收到一點體會和效果時,你就會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家庭的幸福下定決心,不怕困難,不惜一切的去學習去實踐。

三.耐心

    太極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大無邊界,無微不至,運做時驚濤駭浪,萬馬奔騰,嫻靜時如巍巍山嶽,予無聲處現真情。只有細心捉摸,耐心的去追求,思考,用拳理去指導,做好深入淺出,孜孜不倦的追求,百折不繞的實踐才能集小為大成,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是學者必居的耐心,有鐵杵磨成針的毅力才有滴水穿石收效。

四.信心

    樹立信心,是為了立身處事之本,要膽大心細,敢做敢為,膽大即敢想敢幹,只有敢幹才能取勝,必勝的信心是學者必居之要點。學不可驕傲也不可自卑,不卑不亢乃君子風度。相信自己能夠學會,能夠學好,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收效。

五.恆心

    學有恆心,學有專心,志在必得。俗話說:「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練拳時要樹立持之以恆的精神,雷打不動的堅持,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可一暴十寒。即不要急功近力的拼命的去練,那樣會運動過分勞累而損壞身體。也不要慢不精心隨隨便便,想練或不練都行的放任自流.一定要在正確安排。工作,學習,生活之後,長年累月的堅持演練太極拳,才能收效可觀,不能因噎而廢食。


五性


第一性 德性      

  德性,也可以叫德行。為什麼把德性德行放在第一位?司馬光曾以此標準來評判人:德才兼備是聖人,德大於才是君子,德才皆無是庸人,才大於德是小人。還感慨:傳位授業,若不聖人君子,寧與庸人不與小人。可見,無論做人做事,德字為先。故說德性乃為人生首要。

  第二性 悟性


  中國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18歲之前,我們的知識,很多都是字面上的東西,但是字面之後的意義,也許真的非得等到我們18歲,開始進入社會之後,才能夠理解。書法上有一句話講:力透紙背,講的是書者的功力。我們生活的閱歷將告訴我們,我們除了要讀懂字面的意義之外,字後的意義可能更加意味深長。

  因為一旦我們步入社會,我們接受的社會規則,除了有字面上的規則之外,還有字面下的規則。這些是我們在中學讀書、乃至大學學習都可能學不到的,是我們老師講不到,我們家長講不到,別人無法講,必須靠自己去領悟的。這個悟性強還是弱,在我們真正成人步入社會之後,會對我們在人生坐標的確定,和人生價值觀的樹立以及把握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領悟人生的功力,這是第二性,悟性。

  第三性 韌性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夢想。但是每個人的夢想能不能最後實現,關鍵在韌性。韌性就是指頑強持久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因為社會的運轉,並非像我們每個人設定的夢想的軌道一樣,那麼嚴絲合縫。在風雨面前,在發展的軌跡和我們自身的理想不相協調的時候,甚至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是悲觀、是抱怨、是失望、是放棄,還是要鍥而不捨、堅忍不拔呢?沒有韌性,我們就無法達到我們理想的彼岸。

  第四性 血性


  這世界有那麼多的磨難,有那麼多的磕磕絆絆,有那麼多的摩擦紛爭,有那麼多的事與願違,等我們真正不再年輕,甚至在青春逝去之後,我們還能不能繼續保有我們自己堅持的個性,有我們為自己的理想而一直追逐的方剛之氣呢?特別是在某個關鍵的時候,我們優柔寡斷了,也許真的就與成功——與你年輕時就樹立的夢想,失之交臂了。血性也不能沒有,特別是人過中年以後。

  第五性 記性


  心理學上講,一個動作要重複七回,才能有所記憶。善於從歷史經驗當中找教訓,善於從別人的教訓當中找經驗,鍛鍊提高自己的記性,是我們少走彎路的一個捷徑。

    總之要科學協調,合理安排,一時的懶於運動和多種藉口推託沒時間練,必然導致最後的放棄。很多人在若干年後,體能在漸漸走下坡路時,才能悟到練太極拳的好處時是大有人在,所以奉勸大家希望不要倒他人的覆轍。路漫漫其修遠矣,非急性者能為,修身養性也是太極拳的一大功效。功名利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而身體則是個人之最私有最本始之元,習拳可主導人生之本始,運正氣之真元。練久者理自然明了,氣自然通順,精神自然旺盛,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相關焦點

  • 趙堡太極拳名家王長安老師演示太極推手發勁
    1974年,其父殷廷武見其天性好武,才開始正式傳授兒子習練趙堡和式七十二勢太極拳。跟隨父親習拳四五年之後,父親殷廷武覺得拳悟頗高的兒子是塊可雕琢之玉,加上自己所學已授之將盡,1979年,便主動將王長安送至西安自己的師兄郭士奎那裡繼續習拳。當時的郭士奎是一代宗師鄭伯英的大弟子,鄭伯英為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和慶喜的弟子。在民國二十年開封設國術擂臺賽上,贏得「拳藝高水平」榮譽,榮獲獎狀、獎旗,聲名赫赫。
  • 趙堡太極拳簡介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是由太極拳始祖張三丰所創,經祖師王宗嶽傳趙堡鎮蔣法。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英雄數七代第十一回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武節將軍、英義公陳仲甡,武節將軍陳季甡,太極拳小架發展者暨趙堡太極拳創編人陳清平,楊式太極拳創編人楊露禪,陳長興之子陳耕耘等。趙堡太極拳第十二回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由太極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陳清平所創編,也稱陳式太極拳趙堡架,俗稱「街架」。陳清平,生於 1795 年,卒於 1868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居住在陳家溝北數裡趙堡街村。
  • 趙堡太極拳、張三丰和金庸
    金庸先生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其作品流廣泛傳於國內外,深受讀者的喜歡,同時也是趙堡太極拳傳人的好朋友,先生生前多次給趙堡太極拳題字對趙堡太極拳推崇之至
  • 武當趙堡太極拳起式的含義
    武當趙堡太極拳起式的含義       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 趙堡太極拳金不換
    趙堡太極拳練拳叫「耍拳」,耍啥哩,耍的是「背絲扣」,人家練拳練的是衝拳蹬腿,趙堡太極拳練的是伸筋活骨,耍的時候還說要功夫上身,身上要有東西,背絲扣忽然一通忽然一變全在內識
  • 我所認識的侯氏太極拳
    我很榮幸,能來參加侯氏太極拳研習大會並進行講演。2006年我開始學習和接觸太極拳,但當時對太極拳的感悟並不深。2009年我隨恩師陳澤勤先生習練八卦掌,陳老師給我講西安有一支傳自道家的趙堡侯氏太極拳,我起初接觸,感覺該太極拳沒有發勁,軟綿綿,說實在話,感覺此拳適合年老體弱者練習,沒有什麼用,所以看不上這個拳。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此後,太極拳從陳家溝陳氏一地、一家族的小範圍傳向全國,並逐漸衍生出了與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不同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多種太極拳流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編了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修訂了楊式拳架為88式太極拳,相繼也編制了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及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 陳氏家譜記載了太極拳的清晰的傳承,但存兩大疑問值得研究
    他是太極拳歷史上又一裡程碑式的人物,其所授高徒後來均開枝散葉,另成一派,如武禹襄(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和兆元(和氏太極拳創始人李景延(趙堡太極忽雷架太極拳創始人)等。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此前,陳氏拳術歷代均以口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聞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陳鑫遂發憤著書立說,用12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
  • 太極拳的陳家溝起源說是唐豪炮製的,應回歸張三丰
    蔣 發回河南溫縣(趙堡)傳太極拳,有記載的為二人,一為趙堡的邢喜懷,一為陳家溝的陳王廷。蔣發回來傳拳於趙堡,人們因此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娘拳」。邢喜懷慕名想學蔣發的太極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顧,蔣發經過兩年對邢喜懷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傳拳。邢喜懷為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練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從師訓選賢傳授的教誨,將太極拳傳給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張楚臣(1628—1712),是為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張楚臣又傳給陳敬柏(1653—1738),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 練太極拳「三練三不練」 打出的拳更漂亮
    2樹立「五心」一曰敬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敬師,敬業。三曰決心。習練太極拳必須立大志,下決心,才能不受外界影響,堅定不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目標才可能實現。四曰恆心。恆乃持久之意。習練太極拳,持之以恆,幾年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淺嘗輒止,必然勞而無功。五曰耐心。太極拳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不可心浮氣躁,急於求成。要不急不躁,不厭其煩,心平氣和,循規蹈矩,行拳走架,修煉內功,養浩然正氣,修混元一體,自然水到渠成。
  •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周簡段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說到太極拳,不能不提太極拳的一代宗師王矯宇。 王矯宇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1936年恰滿百歲。那時,他已被徒眾奉居於北京和平門內的呂祖閣。每日雄雞首唱,眾多弟子齊集於呂祖閣前。待眾人進得廟中,廟門即閉。據一位目擊者講:王矯宇聞雞即起,常端坐於神殿外向弟子授拳,雖天降大雪亦不輟。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智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太極名師馮志強:要練好太極拳,還要做到以下三點
    、太極拳的淵源和特點功能等基本問題後,要練好太極拳,還要做到以下三點。二、樹立「五心」一曰敬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敬師,敬業。只有師生心相通,才能理解老師的意思,才能堅定不移地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勤奮練習,技藝才能進步。二曰信心。信心,一是自信心,要堅信自己能練好太極拳,這是練好太極拳的動力和源泉。二是接人待物要真誠信義,信任太極拳,信任授業之師。如此才能安定信心,一心一意,不致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三曰決心。
  • 忽雷太極拳的源流與傳承
    一、忽雷太極創拳的兩種說法(一)李景炎創編忽雷太極拳關於忽雷太極拳的創拳者,門內普遍認為是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鄉陳新莊的李景炎在師承趙堡鎮陳清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漸發揮創新成忽雷太極拳。太極拳一代宗師陳清平(1795-1868)將其一生武學精華心血,根據陰陽八卦開合順逆之理,結合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實用動作,結合太極拳原理融會創編。因感於弟子李對忠孝且練功刻苦所以傳予於他,後人稱為忽雷太極拳。
  • 試論學練太極拳的9個誤區
    有的習練者認為,自己是鍛鍊身體,不想去打人,不用去想那麼多,差不多就行。僅僅一個念頭,你就不是差不多了,而是會差很多,連路都差了。太極拳一定是以太極的道理為指導的拳種,不知道這些道理,就不能正確練習太極拳。這個理不是書上寫了就能看明白的,不是師傅說了就能聽明白的,而是要開動腦筋去思考。沒人給你講,你是弄不懂其中道理的,有人講了,你不思考不揣摩也是達不到真懂。
  • 陳家溝僅存的一張畫像,隱藏著太極拳發展歷史怎樣的一段秘密?
    至少更早之前,曾在趙堡陳清平處研究月餘的武禹襄及其外甥李亦畲在《老三本》裡也沒提過有「蔣發」這號人物,而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就更不用說了。畫像中的蔣發像迷一樣,暫時消失在太極拳的歷史長河中。陳家溝陳鑫的遺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倒是提到了蔣發,卻是這樣寫的:乾隆年間人,陳長興當蔣發的唯一弟子。生於明末的蔣發居然穿越了時空,降落到了清朝。
  • 「順勢」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概念
    一、在習練太極拳套路時,必須時時勢勢注意「順勢」,才能做到連綿不斷。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連綿不斷。在習練太極拳的每個式子時,都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周身節節貫穿」,這就是「順勢」。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動作流暢,「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太極拳的套路是由一個個式子組成的,而對於各個式子順序的編排,無論傳統套路還是新編的國家套路,都十分注重使各個式子之間能夠「順勢」連接。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知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 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是由董海川根據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特點創編的一種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種。此拳兼具太極與八卦之優長,極具健身與技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