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2020-12-27 藝武論道江湖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所謂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陳鑫《陳式太極圖說》中云:「渾身俱是纏勁,大約裡纏外纏,皆是隨動而發……,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陳式太極拳譜云:「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皆有,無時不然,一衍溢於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中,達四梢,通九竅,增長內勁無窮,使內勁收斂入骨,伸筋壯骨,氣血流通,消化飲食,即病自卸,皆纏絲勁之效力也。」

從以上的拳法理論中不難看出,纏絲勁,在陳式太極拳中的作用之大,而纏絲勁也並非是什麼太過高深的東西。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源於太極陰陽學說,從太極的變化轉動,由陰至陽,再由陰至陽,而在此轉化的過程中,處處都是一種螺旋,也正是這種螺旋的轉動,轉化成為了太極拳的纏絲勁。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也沒有多麼高深,就如陳鑫所說:「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有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我身,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然聞真香,只要功夫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叫量。」

纏絲勁,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勁法,在其他的拳法中,也有體現,太極勁法就是太極圖的一種轉化方式,一開一合,在平時的練拳中也經常被老師講起,只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並沒有認真的去體會,只到練習多年有所悟時,才發現,很多東西其實就是最基本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太多的高深之處,只是我們在練習拳術時,練的並不是很認真。

在打直拳、擺拳、勾拳的過程中,也會有拳的放置打出,而這種打出的勁也是一種纏絲勁,它是通過腳蹬地,使力傳輸至腰,再由腰傳至肩,最後到拳,整個力的傳遞過程,就是一種螺旋的纏絲過程,只是這種轉動在其他的拳術中,並不為人們所說,只有陳式太極拳中,這種纏絲勁講的比較多。

太極的陰陽轉化,陰中含陽,陽中有陰,陰陽的轉換過程,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就如同我們在看電影時的慢鏡頭一樣,把動作放慢了,一幀一幀連續不斷的變化一樣。

陳式太極有拳的纏絲勁,在練習時,要求是放鬆,虛領頂住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襠勁開圓,虛實分明,下下相隨,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快慢相間,旋轉摺疊,整套拳,都是在螺旋轉動間完成,處處體現陰陽,處處體現螺旋,而這種螺旋的轉動之法就是纏絲勁。

身體有身體的轉動方法,腿有腿的轉動方法,而臂有臂的螺旋轉動方法,每一處都是一種自然的旋轉,每一處都體現著纏絲。這種纏絲勁的運動方式,陳照丕老師在理論十三篇中明確指出:「纏絲勁分為順纏、逆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裡纏、外纏、大纏、小纏、正纏、倒纏,以及百般纏 法都是結合中氣運行的。」纏絲勁在陳式太極拳中,處處都有體現,故初學拳時,很容易分不清所做的纏絲勁是何中纏法,其實分不清也沒有關係,按照老師的要求練就是了,當你練得比較熟練時,也就自然能夠明白了。

初學陳式太極拳,在練習纏絲勁時,只要分清什麼是順纏,什麼是逆纏就可以了。那麼這種順纏與逆纏的練習方法又是怎麼樣的呢?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掌心由內向外翻,拇指由上而下,為順纏,反之,由內向外翻時就為逆纏。如披身捶就是一種逆纏到順纏的變化過程,起手向上時手心由外向裡,手到腹部時,手又有裡向下向外翻,形成了順纏與逆纏的一個變化;再比如雲手動作,雙手在胸前變化時,做的是正面纏絲,手心是向裡翻,在移動過程中,手下沉,其下弧又向裡合,勁至小腹時變為順纏,順逆的變化就在手的旋轉中完成的。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動作變化時,我們以馬步為基礎,重心在右向左移中心時,此時的變化應該是如何的呢?當重心在右時,腰向右轉,使重心到極限,此時右腿力量達到最大,動作到走不動的時候,就會形成摺疊的轉換,此時腳底的力由大拇指轉換到小趾,接著向右旋轉力開始從右腿向左腿轉換,力再由右腳的小趾,轉向腳跟,右重心逐漸向左腿便移,至完全轉換到左腿時,向左轉腰至身體正直向前,完成動作的變化。

在練習纏絲勁時,可以結合著下盤重心的變化練習,也可以通過一些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進行練習下盤的纏絲勁。個人認為,多練下盤的重心轉換,可有效的提高纏絲勁的練習水平,並增加腿部、腰部的力量,上下協調,手腳相隨,單式的移動練習可以快速的提升纏絲勁的水平。

練習好陳式太極拳的關鍵就是需要練習好纏絲勁以及太極拳的下盤力量,以腰為主宰,如果沒有下盤的支撐,那麼纏絲勁法,在拳術中便發揮不出其特點來,身體的螺旋變化,手上的螺旋變化,都是形成纏絲勁的關鍵,在練習中,就要處處體現出纏絲勁的感覺來。

提高纏絲勁的方法,一個是練習大杆、轉太極球、轉水缸以及其他很多種練習方法,這些都是古人練習好太極拳基本功的練習方法。陳鑫拳論云:「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

#2020盤點當代太極名師#

相關焦點

  • 杜毓澤以機械應用力學解釋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杜毓澤先生(1897-1990),字濟民,河南博愛縣清化鎮二街人,其父杜嚴是清翰林大學士,曾為陳鑫《太極拳圖說》一書作序。 清末陳延熙入袁世凱府邸教拳,是由杜嚴在京經營懷藥的「杜盛興」商號的名義禮請的。
  • 拳理|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運轉的經絡路線
    據《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小架的陳鑫著作,手與腿的纏絲勁有順和逆之分,凡是順纏勁都是從實腿的腹側腰隙開始,凡是逆纏勁都是從背側腰隙開始,並且主張行氣運勁時注意經絡穴位。陳鑫提供的練法,順纏從腹側腰隙開始,逆纏從背側腰隙開始,是對腰隙鍛鍊較為全面的方法,是可以採取的一般練法腰隙的抽換隻從兩腹側開始。但是經絡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為太極拳纏絲勁的練法是要行氣運勁無微不到,氣血流轉貫注,對三陰三陽的經絡系統,無所偏倚。如果注意了運轉經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劍之弊。
  • 武當太極拳的纏絲勁
    太極拳根源出自武當道門,武當以內家拳為特點,內家拳特點又有纏絲勁路的演練和體現!練太極拳,有師傅口傳心授者,都知道太極拳講纏絲勁。太極拳纏絲勁分內纏絲(裡纏絲)、外纏絲,順纏絲,逆向纏絲!人體周身都講纏絲,尤其是太極拳雲手,更能體現纏絲的特點,順向雲手,是順纏絲;逆向雲手,是逆纏絲。上纏,下纏,轉身背向左右纏絲等。纏絲勁路很多時候都是以小圈圓化圓弧,S線路呈現。
  • 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拳照集錦,視頻播放......
    ),是陳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延熙.是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陳發科先生一九二八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他以「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受到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在北平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開創了「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的新時代,使得有300多年歷史的只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陳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是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但也正因為陳式太極拳所表露的這些特點,反而使得眾多的學拳者不能正確認識陳式太極拳鍛鍊的根本方法,以至浪費光陰,無有所得;或者流弊於硬拳,難成妙手。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先哲有語:"物有本末,身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太極拳是如何打人的?怎樣練?
    民國時期是中國武術發展得黃金時期,著書立說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在國家危亡的時期,各大武學家都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寫了出來,所以可以推斷楊式大架的那三十八招是楊澄甫的畢生心血,保留的東西除了打法(每一招的用法)以外應該不多。而簡化二十四式除了少了十四招以外,應該說繼承了楊式大架的精華。由此可以推斷出熟練二十四式的人即使不能成為武林高手,打個街頭流氓什麼的應該不成什麼問題,應該說是最好的防身術。
  • 一個臺灣太極拳家的忠告
    至於真傳不真傳的問題,在以前學藝的過程中師父會因學生的狀況調整教學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套路流傳的原因,以陳式來說,流傳的老架打起來近於楊式太極拳的味道,而發勁的掩手捶又有少林拳的味道,至於纏絲勁的圈則在腰,所以彈勁難出來,其因是楊式流傳出去的較早較廣,修改成接近楊式的動作也較好練,而壓箱的功夫也不易外傳,除了少數的入室親近弟子外則不外傳。
  • 太極巨星隕落,同道沉痛悼念:陳式太極拳國際推廣傑出貢獻者、全美陳式太極拳總會會長程進才大師逝世!
    程進才,字良清,一九五三年出生於河南溫縣,常年旅居美國,現任美南河南同鄉會會長,美國文體藝術聯盟主席,美國全國武術總會顧問,美國太極拳總會顧問,國際陳式太極拳推廣中心負責人,中國河南省焦作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焦作市武術協會副會長。美國「世界功夫」報發行人。程進才先生為陳式太極拳在美國乃至全球傳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 陳式太極拳名人堂裡不會練太極拳的人——張蔚珍
    張蔚珍從不習武練拳,當村支書後卻挽救了頻臨消失的陳式太極拳。1958年陳照丕從黃河水利委員會退休後回到陳家溝,發現村裡已經沒人練習太極拳了,感到非常著急,開始免費在村裡教拳。「文革」開始後,曾經在國民黨時期教拳的陳照丕被批鬥,被扣以「偽國術教官」的帽子。多次批鬥使得他精疲力竭,最終跳井自殺。
  • 陳家溝太極拳傳人朱老虎因病去世享年66歲
    中國著名陳式太極拳傳人
  • 記我的師傅:陳式太極拳大師 - 王虎
    話說明朝末年,文武雙全的陳王廷由於仕途不順而歸隱故裡,匿伏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創立了五路陳式太極拳。後代代相傳,高手層出不窮。陳家溝東溝雖說陳式太極拳的門徒早已是四海廣布,但今天的陳家溝仍然是太極習練者的聖地。幾百年的傳承,陳家溝內處處可見先祖們當年練拳的遺蹟。尤其是保留完好的楊露禪學拳處,吸引了多少人慕名而來。
  • 每次兩分半、陳式洪派太極拳核心九式纏法練起來(九式太極拳)
    九式太極拳簡介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太極拳,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陳式洪派太極拳宗師洪均生先生也說:「陳太極,理法精,陰陽理,互變中;法萬變,不離宗,唯纏法,基本功;每一動, 螺旋形,其要求,圓而松。如毛巾,反覆擰,練周身,內外同;經絡活,血氣通,祛疾病,保康寧,勿懈怠,持之恆,講技法,變化靈;或柔化,或剛攻,因敵變,螺旋中。」這說明纏法在太極拳修習中的重要性,是太極拳的核心技法。
  • 陳長興 讓太極拳走出陳家溝
    三人皆精祖傳拳藝,出神入化,人稱「陳氏三傑」。陳長興自幼受業於父親秉旺,練功極其刻苦。夜裡練拳睏倦時,就和衣躺在條凳上打盹,這種長條凳很窄,很快就跌了下來,醒來後繼續練。他練拳姿勢端正,一絲不苟,以致不管走路還是站立,務循拳理,立身中正,雙腳落地生根,下盤穩固如山。一次,陳長興在露天戲臺下看戲,突然看戲的老百姓一陣大亂,人們像潮水似的擠來擠去。
  • 練習太極拳套路能練出功夫嗎?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很顯然,太極拳功夫與太極拳套路是兩碼事。
  •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之道,秘密全在這裡!
    直至今日,陳式太極拳仍然保持著震足發力、竄蹦跳躍、剛柔相濟、蓄髮相變的傳統風貌,這為陳家溝太極拳所獨有。陳家太極拳尚巧不尚力。但不排除力量的鍛鍊,需要有強大的內功勢能作後盾,以適應推手較技、散手對抗。武術界有句名言「一力降十會,無力不成拳」,技擊中縱有千般技巧,沒有強大的內功勢能,也難以應對大力的襲擊。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此後,太極拳從陳家溝陳氏一地、一家族的小範圍傳向全國,並逐漸衍生出了與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不同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多種太極拳流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編了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修訂了楊式拳架為88式太極拳,相繼也編制了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及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因知當年楊露禪是從陳家溝陳長興學的太極拳,於是許禹生託人從陳家溝聘請了陳家後人陳照丕在體育學校教太極拳。      陳照丕除在體育學校任教外,還被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拳。據向愷然(1889-1957,湖南湘潭人,著有《拳術》《武術史話》)記敘:「此時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遷都南京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鑑泉等。
  • 傳統陳氏太極拳基礎功夫(一)
    談到功夫,多數拳友學會套路後,遇到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如何練才能提高拳藝水平,進而練出太極功夫。根據本人20多年來跟隨馬虹老師學拳、練拳、教拳的體會,感到修練太極功夫要像學書法、學聲樂、學技藝那樣,從基本功練起。馬虹老師講過:「拳架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他還講:「什麼是基礎?基礎一般指建築物的根基,即足夠的底面積和足夠的埋置深度。」
  • 如何練好太極拳的腿腳和腰胯功夫
    那麼,太極拳的腰腿功夫應該如何求?今天,小療君就從腿腳功夫和腰部功夫兩方面給您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啟發哦~~  一腿腳功夫    提到腿腳功夫,拳術裡的要求是「落地生根」,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在樁功上求。
  • 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每位習拳者都知道丹田,丹田是人的力量的集合地,練武術或者是京劇演唱都離不了丹田。太極拳的特點是要氣沉丹田,那麼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氣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