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兩分半、陳式洪派太極拳核心九式纏法練起來(九式太極拳)

2020-12-28 動靜之機

九式太極拳簡介

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太極拳,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陳式洪派太極拳宗師洪均生先生也說:「陳太極,理法精,陰陽理,互變中;法萬變,不離宗,唯纏法,基本功;每一動, 螺旋形,其要求,圓而松。如毛巾,反覆擰,練周身,內外同;經絡活,血氣通,祛疾病,保康寧,勿懈怠,持之恆,講技法,變化靈;或柔化,或剛攻,因敵變,螺旋中。」這說明纏法在太極拳修習中的重要性,是太極拳的核心技法。

趙為民先生總結前輩有關太極拳有關纏法訓練之核心技法——雲手,結合人體生理結構及運動規律,提煉成定、活步單正雲手、雙正雲手,定、活步單反雲手、雙反雲手等纏法精要,編輯成太極拳基礎九式小套路,取名曰「九式太極拳」,以期由此及彼,通過太極基礎九式的訓練,初步掌握太極拳的纏法規律,為進一步學習太極拳的高深技法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太極拳24式 怎樣練太極拳基本功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太極拳24式基本功是很有必要學習的。
  • 陳式太極拳學練五要領
    關注: 陳式太極拳對動作的要求比較嚴密,初學者往往會顧此失彼,動作不協調,出現顧身不顧手的現象。學練好陳式太極拳要掌握正確的步驟與方法,循序漸進方能事半功倍,最終練好練精太極拳。
  • 陳式太極拳名人堂裡不會練太極拳的人——張蔚珍
    張蔚珍從不習武練拳,當村支書後卻挽救了頻臨消失的陳式太極拳。1958年陳照丕從黃河水利委員會退休後回到陳家溝,發現村裡已經沒人練習太極拳了,感到非常著急,開始免費在村裡教拳。「文革」開始後,曾經在國民黨時期教拳的陳照丕被批鬥,被扣以「偽國術教官」的帽子。多次批鬥使得他精疲力竭,最終跳井自殺。
  • 太極巨星隕落,同道沉痛悼念:陳式太極拳國際推廣傑出貢獻者、全美陳式太極拳總會會長程進才大師逝世!
    2014年5月11號由炎黃堂、美南河南同鄉會,廣東總會等社團舉辦的大型「黃帝頌歌」綜藝晚會,做為共同主席的程進才大師在會上講了話,弟子們也做了精彩的陳式太極拳表演。7月初程進才大師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了中英的「陳式太極拳經典詮釋」一書,為陳式太極拳在國際上的傳播起到了裡程碑的作用。
  •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建議收藏)
    太極拳十大要領是演練陳式太極拳最基本的知識,動作要領是學好陳式太極拳的入門和根本,必須弄通弄懂,在演練時嚴格遵守。虛靈頂勁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始終保持頭容端正,百會穴輕輕向上領起,有繩提之意。練拳以練意為先,意為主帥,意到氣到,以氣運形,身體上下、內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論》所說「內外一氣流轉」。陳式太極拳千變萬化,所向無敵,雖然動作態勢多端,也不外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髮,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亂,以意行氣催形變。
  •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建議收藏)
    太極拳十大要領是演練陳式太極拳最基本的知識,動作要領是學好陳式太極拳的入門和根本,必須弄通弄懂,在演練時嚴格遵守。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王晉讓忽雷太極拳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所以王晉讓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省有許多學習陳式太極拳者,往往再問學於王晉讓。可見王晉讓之藝在精不在多,而外似無華,內實菁英。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陳發科以其「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使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舊局面,開創了當時武術詩人楊敞(季子)詩中稱讚之「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別強」的新時代,使得擁有300多年歷史只在陳家溝一隅之地流傳、一姓之眾的陳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成為陳家溝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太極拳是如何打人的?怎樣練?
    既然這幾個字是我們傳統理論的核心內容,那也一定是太極拳的核心內容。太極拳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剛柔」這兩個字,套用到理論裡面去就是剛是陽,柔是陰。陽在陰中求就是剛要在柔中求,也就是說太極拳那緩慢的套路是在練剛猛的力量。用術語來說就是「催僵化柔,育柔成剛」,太極拳是一門極其剛猛爆裂的拳法。試想讓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練一套太極,能不能打贏一個男青年?沒有力量與速度,什麼招數都是扯蛋!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因知當年楊露禪是從陳家溝陳長興學的太極拳,於是許禹生託人從陳家溝聘請了陳家後人陳照丕在體育學校教太極拳。      陳照丕除在體育學校任教外,還被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拳。據向愷然(1889-1957,湖南湘潭人,著有《拳術》《武術史話》)記敘:「此時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遷都南京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鑑泉等。
  • 太極拳人物
    於是暗下決心精研太極拳功法拳理。十年功夫,不但對先輩太極拳理論內涵更加了解,而且在技擊上提高了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習武過程中,不囿於祖傳,勇於創新。在陳式太極拳原有套路基礎上,逐漸摒棄了某些高難度動作和發勁動作,創編出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拳套路——陳式太極拳小架。架式與同輩份陳長興所編太極拳老架(大架)一樣寬大和舒展,但變大圈為小圈。其新編太極拳分一、二路;一路74式,二路48式。
  •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之道,秘密全在這裡!
    陳式太極拳用以攻防的部位有手、肘、肩、胯、膝、足六個部位,每個部位又有相應的技擊技法,下面將陳家溝太極拳技擊法臆解如下:手是進攻的尖兵,也是第一道防線,其活動面大,靈活性高,可抓、可拿、可鎖、可纏、可戳、可劈……有極強的技擊威力。技擊中要求松而不軟,勁如鋼條,變化迅速,虛實兼備。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陳氏第十六世--陳復元先生在其《太極拳論·步驟》一章中說:"練太極拳術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層,學時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層,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層,快後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我們說,這位老先生不會練錯更不會說錯吧?那麼,我們在習練當中當然就要遵循他所說的步驟。
  • 我所認識的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陳正雷
    陳正雷        陳正雷老師是我所認識的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裡最關心我的老師。
  • 太極拳練不好就成了太極操!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
  • 【第556期】一百多年時間裡武式太極拳內功捷要
    ,經武式太極的門人郝月如、閻志高等前輩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武式太極拳的理論已經成為各式各派太極拳的修煉指南。    家師常春先生曾傳我專修「斂氣入骨」的功夫,很簡單,其實武式太極拳的「一身備五弓」的身法,練出功夫了,即可將「神氣收斂入骨」,關鍵是處理好脊骨與頭骨相連的百會、夾脊、命門和尾閭四個部位之間的關係。有人提出了太極丹道,以為要在小腹練出一個氣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大大的誤區。
  • 太極英雄用武之地,打造史詩級「拳場」
    ,構建了「史詩級」的家庭拳場,室無論大小,剛柔相濟、動靜相生,運化太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田秋信老師主講《如何練好陳式太極拳》3月10日下午15:00-16:00楊式太極名家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會長趙幼斌老師主講《楊式太極拳八法精要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著有《吳鑑泉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推手》,並與吳英華合著《吳式精簡太極拳》《吳式太極拳詳解》等書,這些書已譯成英文版、法文版,在海外發行。陳正中,1940年生,25歲時在無錫致柔拳社隨寧大椿學習楊式太極拳,寧大椿1934 年在上海從王薌齋學習形意拳,後在致柔拳社向楊澄甫、田兆麟、陳微明學習的太極拳。1973年,陳正中赴北京隨陳照奎學習陳式太極拳一路及推手。1981年移居香港,教拳於天台及九龍信號山。其他太極拳流派在香港也有流傳。
  • 陳式太極拳正宗傳人來永康啦!看完這段視頻,我默默獻上了膝蓋……
    喜歡太極拳的人一定都聽說過太極發源地陳家溝,電影《太極》裡的一句臺詞「陳家拳不外傳」,一度為陳家溝的拳術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而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