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毓澤以機械應用力學解釋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2020-12-27 傳人釋太極

杜毓澤先生(1897-1990),字濟民,河南博愛縣清化鎮二街人,其父杜嚴是清翰林大學士,曾為陳鑫《太極拳圖說》一書作序。

清末陳延熙入袁世凱府邸教拳,是由杜嚴在京經營懷藥的「杜盛興」商號的名義禮請的。前後教了六年,杜毓澤時年十八歲,從陳延熙習陳氏太極拳。

因杜嚴南調粵桂,陳延熙年事已高,便薦侄子陳銘標來代替自己。杜毓澤又從陳銘標學習,直至他考入上海同濟大學,再赴德國克虜伯兵工廠深造。

杜毓澤1925年於上海同濟大學機械系畢業,先後任職於國民政府兵工署和兵工廠,擔任工程師、研究員、處長 、副廠長等職。因為所從事的職業緣故,杜毓澤教拳時喜歡用機械應用力學原理,來闡釋太極拳原理;用槍筒內的來複線,來說明纏絲勁及發勁的精妙。他的講解生動活潑、條理清楚、別具一格,讓學生耳目一新。

國民政府撤退臺灣時,杜毓澤隨所在單位一起到了臺灣。工作之餘,他以教拳為樂,從學並不多。杜毓澤在陳式太極拳傳人中輩分很大,是陳發科的師弟,但他從不以輩分驕人,亦不歧視任何流派的陳氏太極拳。他的拳架古樸、簡潔、嚴謹,穩重大方,相對現今陳式太極拳強調纏絲抖彈,形諸於外的練法,有明顯不同,被臺灣太極拳界稱為太極拳的的「活化石」。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拳理|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運轉的經絡路線
    據《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小架的陳鑫著作,手與腿的纏絲勁有順和逆之分,凡是順纏勁都是從實腿的腹側腰隙開始,凡是逆纏勁都是從背側腰隙開始,並且主張行氣運勁時注意經絡穴位。但是經絡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為太極拳纏絲勁的練法是要行氣運勁無微不到,氣血流轉貫注,對三陰三陽的經絡系統,無所偏倚。如果注意了運轉經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劍之弊。
  • 武當太極拳的纏絲勁
    太極拳根源出自武當道門,武當以內家拳為特點,內家拳特點又有纏絲勁路的演練和體現!練太極拳,有師傅口傳心授者,都知道太極拳講纏絲勁。太極拳纏絲勁分內纏絲(裡纏絲)、外纏絲,順纏絲,逆向纏絲!人體周身都講纏絲,尤其是太極拳雲手,更能體現纏絲的特點,順向雲手,是順纏絲;逆向雲手,是逆纏絲。上纏,下纏,轉身背向左右纏絲等。纏絲勁路很多時候都是以小圈圓化圓弧,S線路呈現。
  • 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拳照集錦,視頻播放......
    【宗師簡介】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
  •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之道,秘密全在這裡!
    直至今日,陳式太極拳仍然保持著震足發力、竄蹦跳躍、剛柔相濟、蓄髮相變的傳統風貌,這為陳家溝太極拳所獨有。陳家太極拳尚巧不尚力。但不排除力量的鍛鍊,需要有強大的內功勢能作後盾,以適應推手較技、散手對抗。武術界有句名言「一力降十會,無力不成拳」,技擊中縱有千般技巧,沒有強大的內功勢能,也難以應對大力的襲擊。
  • 太極巨星隕落,同道沉痛悼念:陳式太極拳國際推廣傑出貢獻者、全美陳式太極拳總會會長程進才大師逝世!
    程進才,字良清,一九五三年出生於河南溫縣,常年旅居美國,現任美南河南同鄉會會長,美國文體藝術聯盟主席,美國全國武術總會顧問,美國太極拳總會顧問,國際陳式太極拳推廣中心負責人,中國河南省焦作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焦作市武術協會副會長。美國「世界功夫」報發行人。程進才先生為陳式太極拳在美國乃至全球傳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陳式太極拳是一個古老的太極拳派系它向來以"意氣鼓蕩,身架飽滿,螺旋彈抖,蓄髮相兼"等特點而聞名遐邇。
  • 一個臺灣太極拳家的忠告
    至於真傳不真傳的問題,在以前學藝的過程中師父會因學生的狀況調整教學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套路流傳的原因,以陳式來說,流傳的老架打起來近於楊式太極拳的味道,而發勁的掩手捶又有少林拳的味道,至於纏絲勁的圈則在腰,所以彈勁難出來,其因是楊式流傳出去的較早較廣,修改成接近楊式的動作也較好練,而壓箱的功夫也不易外傳,除了少數的入室親近弟子外則不外傳。
  • 記我的師傅:陳式太極拳大師 - 王虎
    話說明朝末年,文武雙全的陳王廷由於仕途不順而歸隱故裡,匿伏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創立了五路陳式太極拳。後代代相傳,高手層出不窮。陳家溝東溝雖說陳式太極拳的門徒早已是四海廣布,但今天的陳家溝仍然是太極習練者的聖地。幾百年的傳承,陳家溝內處處可見先祖們當年練拳的遺蹟。尤其是保留完好的楊露禪學拳處,吸引了多少人慕名而來。
  • 陳家溝太極拳傳人朱老虎因病去世享年66歲
    中國著名陳式太極拳傳人
  • 陳式太極拳名人堂裡不會練太極拳的人——張蔚珍
    張蔚珍從不習武練拳,當村支書後卻挽救了頻臨消失的陳式太極拳。1958年陳照丕從黃河水利委員會退休後回到陳家溝,發現村裡已經沒人練習太極拳了,感到非常著急,開始免費在村裡教拳。「文革」開始後,曾經在國民黨時期教拳的陳照丕被批鬥,被扣以「偽國術教官」的帽子。多次批鬥使得他精疲力竭,最終跳井自殺。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太極」一詞最初見於《周易》一書,至宋朝,周敦頤以其所畫太極圓圖解釋宇宙、自然界發展規律及其變化。而太極拳的每一動作都是圓形的,恰似太極圖的一環套一環,在這些環形一動作中,蓄含著很多變化,如虛實、動靜、剛柔、進退等。太極拳動作自起式到收式,一勢連一勢,並無隔斷之處,如同一個完整的圓,找不到頭尾。前人即將這種圓運動方式的拳術,稱為「太極拳」。
  • 陳長興 讓太極拳走出陳家溝
    陳長興對太極拳的貢獻有:一、繼承並完善了祖傳技藝陳長興在陳王廷創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的基礎上,由博歸約,精練歸納,不足之處補之,重複地方裁之,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套路,後人稱之為陳氏老架(亦稱大架)太極拳。老架太極拳分兩路:一路七十五勢,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動作舒展大方,連綿貫穿,沉著穩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相隨。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楊敞的這首詩還有個註:「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即來京傳習,清末已極流行,故習太極拳者盛尊楊家。迨民國十五年後,陳發科來京,人始知楊家之外尚有陳家。陳身法、手法均與楊迥異,講纏絲勁甚精到,發勁脆快無比。惜此人木訥寡言,短於接待,故其名不彰。弟子沈家楨對於師說多所發明,將來或能發揚光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果然由沈家楨最後完成了《陳氏太極拳》一書的編寫。)
  • 陳正雷老師論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
  • 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王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 咱焦作陳式太極拳霸氣亮相春晚舞臺,上演精彩「雙雄會」!
    咱河南武術人將陳式太極和少林功夫帶上2018央視春晚vicon我省五名太極冠軍將陳式太極帶上央視春晚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參演師生根據春晚劇組的要求,對參演節目進行了數十次的排練和修改,在經過了5次大聯排和5輪選拔審核後,馬建超、張振興、王衛紹、甘泉、李玉珠最終站上春晚舞臺,他們在春晚第20個節目《雙雄會》中將陳式太極拳的神韻、內涵和魅力帶給全國觀眾和全世界的華人、華僑及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
  • 臺灣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太極拳心法:陸地遊泳
    ,要懂學理,要應用出來,不能違背自然原理,這樣才能得到太極拳的好處。曰:學太極拳之運動,其積氣之法,運氣之方,則可以溢乎筋絡,達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為專氣致柔矣。專氣致柔之運動,最合乎太極拳之原則者,遊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則見一分之力。用功一刻,則見一刻之功。其進也日新月異,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於太極拳,欲學者可以方物,易於領悟。空氣非空,正猶水然。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蕩如遊泳,吞吐浮沉,以及乎進退如遊泳。
  • 傳統陳氏太極拳基礎功夫(一)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馬虹老師講過:「拳架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他還講:「什麼是基礎?基礎一般指建築物的根基,即足夠的底面積和足夠的埋置深度。」「也就是說,太極拳能不能發揮其養生、技擊和藝術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體現於拳架基礎的深度和廣度如何。」   修煉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基礎功夫,如何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我的體會是:要在明拳理、知拳法的前提下,在下、中、上三盤的細節上下功夫。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畢生鑽研太極拳,他不僅拳藝精深,而且武德高尚,為弘揚中華武術貢獻他一生,給後人留下很多財富。他十七歲開始拜劉子源先生為師,習迷蹤拳。三十年代又得到楊禹廷的指點和傳授,後又拜在楊禹廷門下,在太極拳推手方面又得到王茂齋大師之子王子英師叔的悉心指點,使以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