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的水平怎麼樣?看這一個動作就知道了!

2020-12-22 騰訊網

傳統楊式太極拳雲手勢,雙手運轉如輪,右手輪如鍾針順時轉,左手輪如鍾針逆時轉,兩輪(圓)上下交替、翻飛旋轉,且周而復始,循環往返,連綿不斷,恰似雲霧盤旋迴繞、滔滔無間,另人難以捉摸,故名「雲手」。

楊式拳雲手,武式拳稱「紜手」,陳式拳稱「運手」,他種拳技亦多有之,皆為異寫,功用大同小異。

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凡重要拳勢,必多次重複演練。如攬雀尾,重複練習就有八次之多。前輩言云手在楊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亞於攬雀尾,故拳路中先後重複演練三次(趟),每次(趟)重複雲手勢3—4個,共計有9-12個之多。所以三次(趟)重複,在於雲手勢不但有著其他拳勢難以替代的多種勁別和技擊作用,而且還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今嘗試一一論述。

雲手勢行架中的多種勁別

1

雲手運轉如輪,輪為圓,為太極運行模式。今將圓以先天八卦定方位,論述雲手勢的勁別。

以右手圓為例:手在乾(上)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內、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上橫,為掤勁;手在離(右)位,手高肘低、手心向外、手指向上,腕部下沉,為按勁;手在地坤(下)位,手低肘高,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小手臂斜下橫,為撈勁;手在坎(左)位,手心向內,手指朝左,小臂有向上橫挑滾翻意,為抄勁。此為乾坤坎離四正勁別。

手由天位按圓形軌跡向右外、向右下、朝離位移動,翻腕向外滾動小臂,手心由向內變作向外,手指由朝左變作朝上時,為挒勁;手由離位按圓形軌跡向下、向內朝地位移動,翻腕向下手心向外不變,手指由向上變作向右時,為採切勁;手由地位按圓形軌跡向左外、向左上、地朝坎位移動,擰腕帶動小臂向左外上方滾翻,手心由向上變作向內,手指朝左,為搬翻勁;手由坎位按圓軌跡向上、向右,朝天位移動,手心手指方向不變,為搬帶勁。此為巽震兌艮四隅勁別。

以上八種方位勁別皆以右手為例,左手亦然,不過方向相反而已。不作另述。

雲手勢的多種技擊作用

2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談雲手用法為:「設敵人自前面右側用右手擊我胸部或脅部,我即將右手落下手心向裡,由左而上往右翻轉雲出,至敵腕臂外間,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時隨落下,手心向下隨往右雲去,身亦隨右手拗轉,眼神亦同時看去,右足往右側挪步,坐實左足亦略有向右移動之意稍虛,則敵之位置自然錯亂矣。」

陳微明《太極拳答問》言云手用法曰:「雲手本為練腰之要式,兩手如輪,所以捋敵之手也。或敵由後面擊來,我轉腰以臂接之,翻掌擊其肩部。」

筆者愚拙,怎敢在前輩面前張揚煊顯。昔年少候先生嘗言,「兵無常勢,拳無常法,太極無法,動即是法。」而太極拳的著法又是在「沾粘連隨不丟頂」的前提下,「因敵變化視神奇」、順勢借力使用的。

雲手的練法方向是向左橫進,但在臨陣應用中,卻可左可右,可進可退。愚意以為雲手用法在於根據敵情的變化,以抄掤為主「接手不接力」,首在沾粘對方,然後隨機運用上述各種勁別,順勢借力制服對方。特別是兩手環形運轉,在破除對方連續進擊中沾連接手時具有特殊功效。

雲手勢對太極拳演練水平的檢驗

3

1958年筆者少年時,師從北京通州張虎臣(1898—1979)先生學習太極拳技。先生嘗言,太極拳架套路中凡重要拳勢必有多次重複演練,如攬雀尾、倒攆猴、雲手等勢。

道理很簡單,攬雀尾中含有「掤捋擠按」,倒攆猴中含有「採挒肘靠」(筆者按:這裡的倒攆猴指的是少候拳架中的「採挒肘靠倒攆猴」),關係到八種基本勁別的運用,必須反覆演練,方可熟能生巧,運用自如;雲手勢所以連續三遍練習,在於它不但有著其他拳勢難以替代的多種勁別和技擊作用,而且還在於它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

先生言,太極拳演練得法、進入佳境,練到第一趟雲手時,勞宮、十宣穴當有脹熱或針刺般感覺,拳家謂之「得氣」;練至第二趟雲手時,腹部胃腸蠕動有聲,拳家謂之「雷鳴」,又名「翻江倒海」;練之第三趟雲手時,舌下津液自生、兩耳有風,拳家謂之「氣通」,醫家、道家認為,「氣為添年藥,津為續命芝;氣為水母,水為命根,勤而行之,可以長生。」

因為雲手不同於其他拳勢而走橫勁,謂之「換味」,故有上述奇異顯現,因此,雲手勢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前輩述說如上,但在拳架套路的練習實踐中,各人的感覺並不統一,這就是太極拳(氣功)實踐中人們常說的所謂「個體差異性」。

今天的太極拳改革者,多認為太極拳中重式太多,力求精減去掉復勢,同前輩們的意見相悖。愚意以為,楊澄甫是太極拳一代宗師,也是舉世公認的太極拳改革家,經他數次改革定型的楊式大架傳統套路,依然保留著太極拳重要拳勢的多次重複,其中道理不言自明,這應該是對太極拳改革的重要警示……

傳統楊式拳雲手勢的練法及其注意事項

4

傳統傳統,異彩紛呈,所謂一個師傅一本經,極難統一,這是傳統太極拳的多樣性;傳統又有著封閉、保守的惰性,強調拳路的原汁原味,這是傳統太極拳的原始性。因為各家有各家的衣缽傳授,無法以一家派系之言,一統傳統楊式太極拳雲手勢具體練法。

若以楊式大架而論,自然以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練法為準。但話又說回來了,不論是何種太極拳,都應以三賢(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拳論為審核標準。具體到楊式拳,用三賢及楊班候、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拳論,論述其注意事項足矣:

雲手為太極拳練腰的重要拳勢之一。兩手運轉如輪,皆腰轉所帶動,所謂「腰似車軸」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隙」。最忌諱手動腰不動。

雲手勢要求「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最忌諱挺胸聳肩彎腰、搖頭晃膀。

雲手勢兩手運轉如輪,圓的直徑上下軸為喉與臍連線。最忌諱上手高而遮眼,致使雙目審視無據。

雲手勢雙手運行,速度須等同;步隨身移,上身不宜搖擺;眼神須注意在上部運行之左右手。最忌諱上下不能相隨,手動腳不動或手快腳慢,周身不能一家。

雲手勢向左橫開步、橫並步時,須注意虛實分明。最忌諱馬步雙重;最忌諱並步時相距太近,身體重心不穩;最忌諱雙腳尖外撇呈八字形,違反太極拳「裹襠」原則。(筆者按:有太極拳要求雙腳尖呈八字型者,與老年人練習有關。筆者不贊成這種練法)

其他方面當以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為準則。以上所述,雖為筆者數十年太極拳實踐心得,但仍為個人(一家)所言,僅為參考、借鑑。

相關焦點

  • 太極拳是如何打人的?怎樣練?
    有人統計過絕大多數的格鬥都以纏抱在一起結束的,所以巴西的特雷西柔術才敢叫囂自己是最厲害的格鬥術,其實這個道理我們早就知道,至少發明太極拳的人肯定是知道的。而且摔倒了還不是目的,一定要補上一拳或者是一腳那才行,這才是戰場上的拼殺術。  話不多說回到正題,說怎麼用摔法。摔法我只講一個,那就是陳式太極裡面的金剛搗碓。所有的太極拳裡面,只有陳式有這一招。
  • 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到底應該如何練?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時,經常說的一個勁法就是纏絲勁,陳式太極拳講究處處都體現出纏絲勁,每一個動作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轉換,每一個力的發出都有纏絲勁在其中體現,那麼究竟什麼是纏絲勁?這種勁法初學者應該如何去練呢?
  • 太極拳怎樣練出氣感,及氣感的種類
    有讀者問:練太極拳怎麼樣才能練出氣感呢?
  • 練習太極拳套路能練出功夫嗎?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很顯然,太極拳功夫與太極拳套路是兩碼事。
  • 一個臺灣太極拳家的忠告
    聽起來真是哭笑不得,後來對方問我用的是什麼功夫,我說這是太極拳,對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騙人,太極拳都是慢慢的。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要解釋起來可真就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般人對太極拳的錯覺。太極拳是能快能慢的,試想若對「慢是練什麼,慢在哪裡,快練什麼,快在哪裡,要怎麼練」這些都不知道,實戰如何用,比手劃腳時會拳不像拳,這是大家應該省思的問題。
  •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考證
    扇通臂  這一拳式就是將人的身體運動與打開扇子的動作聯繫起來而命名。這一式就如同打開扇子一樣,要以腰為軸,勁從背發,右手從前向上提起至右額角旁,手心隨向外翻來託住敵手的攻擊,左手同時提至胸前,用手掌直接向敵人肋部衝去,兩臂展開,形成一個扇面。
  • 太極拳不是「苦練」就能練出來的
    現在一練站樁就練得人胳膊疼腿疼,不是那樣。你練得腿直哆嗦,好像有功夫了,可是這和太極拳沒有關係。       太極拳不是「苦練」就能練出來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和你站大馬步樁有什麼關係?你那樣練,長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這個力量推手的時候可不好使,它不「靈」。因此,方法錯了,弄一輩子也弄不出來。
  • 揭秘丨練太極拳時 如何把握太極拳的快慢相間
    ,必須要慢,要循序漸進地練過這一個求慢的時期,切不可性急,以免給進一步提高造成困難。須在動作沉著和能表現出勁別情況下求快:快練比較吃力,因為快練把定勢的時間取消了,而且每個動作完成的時間相對縮短。但這並沒有放棄對勁力貫串的要求,當一個動作勁力傳達到位之後立即進入下一動作,不能有停留。這樣練習更好地體現了太極拳套路的延續性和連貫性,對練習者的要求較高,但可以讓練習者對勁力的體悟更加深刻。慢練時可以在保持定勢後一段一段的完成。
  • 練太極拳「三練三不練」 打出的拳更漂亮
    靜練出真功,功夫長進快。練力指的是練氣力,這種練習雖然能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不能以柔克剛,柔化剛發,更談不上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練身不練招練身指的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個動作的攻防含意。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愛了解一招一式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式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的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內功修煉、套路熟練、動作正確——身外形正(無形中自增力感)心內中和(無形中自增靈感)。
  • 太極拳,不僅會練,還要會養
    「三分練,七分養」。拳練得再好,不會養也會前功盡棄。練拳要方法得當,方法不當,也會有損自身健康。每個人自身條件不同,但練拳必須圍繞一個宗旨:「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做一些動作。                                  練完以後也不能亂脫衣服,冷水擦身等。「滿身是汗,防風似箭」這是師傅常常告誡的一句話。明了這個理,你就會知道怎樣來保護自己了。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我們在初學拳架子的時候,因動作不熟而出現的斷續,呆滯,這是淺顯的慢,也是一個必然。可是,當我們能夠熟練的走完一趟拳架後,能否向慢去做,卻是相當重要的。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太極拳是一種反常理的運動。它的很多要求是與平時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特徵不同的。譬如,如果用一顆外求、煩亂的心,去支配太極拳的形體運動,那麼,勢必不會出現一個平和、寧遠、纏綿的太極拳。因此,只有用慢去冶煉內心的急躁,才有可能真正練的是太極拳(慢只是正確習練太極拳諸多方面之一,其它方面做的不正確也不行。)。
  • 試論學練太極拳的9個誤區
    僅僅一個念頭,你就不是差不多了,而是會差很多,連路都差了。太極拳一定是以太極的道理為指導的拳種,不知道這些道理,就不能正確練習太極拳。這個理不是書上寫了就能看明白的,不是師傅說了就能聽明白的,而是要開動腦筋去思考。沒人給你講,你是弄不懂其中道理的,有人講了,你不思考不揣摩也是達不到真懂。只有不斷實現對太極道理理解的深化,才能實現太極功夫的深化。
  • 太極拳學習與練習——「拆開來練」的探討
    首先引述吳國忠老師講的一個故事:五絕老人鄭師爺生前名聲響亮,而本人卻是個子不大、溫文儒雅的老人,怎麼看都不像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因此常有一些自負的江湖人士公然挑戰,鄭師爺都不予理會。有一次在某個場合又有人向鄭師爺公然挑戰,當時有一位鄭師爺的門徒翁胖子師伯跳出來,喊道:「有事弟子服其勞,要挑戰先通過翁某人這關,才有資格向我老師討教」。當場把對方震住。
  • 只有這種人才有可能練好太極拳!
    理論上講,只要一個人各方面正常,都有可能練好太極拳,但實際中真正在太極拳方面有造詣的人寥寥無幾,說明太極拳並不是那麼好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高手。什麼樣的人能練好太極拳呢?  3、對太極拳有宗教般的熱情對一件事有強烈的興趣,自然會深入去研究它。一個在太極拳方面有深厚造詣的人,一定是對太極拳極其熱愛的。如果對太極拳有宗教般的熱情,把它當成一種信仰,那麼一定能學好。如果一個人為了獲取名利而去學拳練拳,期望練出深厚功夫,幾乎是不可能的。
  • 練好太極拳你需要知道這個理論
    太極四德你知道是什麼嗎?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太極四德的講的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從個人的平時練習中,所悟所想的一些太極拳的虛實變化,能過了解虛了解變化,是打好太極拳的關鍵,每一個動作如何變化,都是有一定的規律,而不是隨意的變化。分享一下個人對於太極四德的一些理解吧。
  • 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一次練1-2分鐘。開始覺得彆扭,久練就習慣了。尤為練陳氏小架,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沒有後襠,就不是陳氏小架。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一次練1-2分鐘。開始覺得彆扭,久練就習慣了。尤為練陳氏小架,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沒有後襠,就不是陳氏小架。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 太極拳三大基本功,練得越早,進步越快!
    有功做根基,各種動作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練拳也才能真正強身健體的效果。基本功,又稱「築基功」,是打基礎的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是練不好拳的。太極拳三大基本功:頭腦要靜,身體要松,這是太極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不松不靜,全身緊張、僵硬,是練不好太極拳的。
  • 太極拳: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你都練對了嗎
    這個「開」就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太極拳要先從大圈練起,就是把我們身上的幾大關節拉伸開,拉伸開的目的是能夠放鬆,關節不開想放鬆就有困難,這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練拳重心移動的方法採用的是背絲扣,沉左臀翻右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