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2021-02-12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3)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4)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摘要:本文主要對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進行對比,對其中的典型招式從攻防以及套路動作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並且得出相關結論。通過文章的論述,可以更好地明確兩種不同的太極拳存在的優缺點。 

  陳氏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更加重視重心垂直軸的變化,通過肩肘髖膝幾個重點的關節角度進行變化實現在重心水平上的波動,這也充分說明了太極拳中的「立如平秤」。陳氏太極拳要求相對的平穩,但不是絕對的平穩。通過左右側肩關節的角度變化能夠體現出該太極拳的拳理特點:協調對稱、動作連綿平緩,因此也能夠總結出陳氏太極拳節奏更加鮮明。在陳氏太極拳中,節奏是其最為明顯的表現,這也能夠體現出其韻味。通過具有舒緩的動作波浪式前進,同時其中的柔化動作慢、剛 發動作快,整個拳法套路都是非常連貫協調額,因此在演練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精神、意念之間的高度協調,同時也能夠做到剛中帶柔、快慢相間。 
  較之於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有些許不同。從運動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後者主要是通過骨盆運動的方式,也就是通過骨盆繞一垂直軸來進行性轉換的幅度更大,並且在該過程中保持相應的旋移性。在步法過程中,重心向迴旋移並左右腳跟著地的時候,因為繞一垂直軸的幅度要大,所以骨盆繞丫冠狀軸後仰。骨盆後仰的時候,軀幹從頭到尾間變成一條直線,可以更好地當作身體的轉軸,以便更好地轉動在一垂直軸。兩種不同的太極拳都能夠通過脂肪和蛋白質的氧化過程來提供活動的能量,陳氏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對於心臟的要求更高。  陳、楊氏太極拳在演練中的套路動作以及相應的攻防含義都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的,本文僅選取其中一些動作進行比較分析,希望讀者可以見微知著,更好地了解陳、楊氏太極拳的練習價值以及二者之間存在的區別。但是其中要明確的是,太極拳的演練並沒有好壞之分,同時對二者進行比較也無貶低之意。 
  在單鞭招式的演練中,陳氏太極拳首先需要身體微微側右,並且左膝也稍微彎曲,步型保持不變。其中做出相應的手勢動作:右手開始順時針纏絲,手肘向內收縮,保持掌心向上,同時指尖要直對正前方。左手則向內進行逆時針纏絲,與右手相反的方向向下,掌心朝下,手指也朝著前方。雙眼目視手部動作。其後身體想做偏轉,左手逆時針纏絲,下身保持不變。身體在之前的動作下保持繼續左轉的狀態,並且逐漸將身體的重心都落在右腿上,左膝向前產出,保持上身動作。隨後將身體向左微轉,左腳落地踩實。身體的動作轉向右方,並且左手呈託掌動作,左腳尖稍微向內,眼睛注視右方。最後,身體重心向左開始移動,右手保持動作不變,沉肩墜肘,圓襠沉胯。 
  楊氏太極拳在演練單鞭招式時,首先將身軀緩緩左轉,同時左膝用力,並且將整個身體的力量移動到左部,右腳的力量則逐漸落到腳尖。雙手保持與身體相水平的狀態,並且從身體的右前方逐漸移動到左前方。整個過程掌心朝下,之間朝左上方。隨後將自身軀幹右轉,並且將身軀的力量逐漸下落到右膝,逐漸抬起左腳,保持膝蓋彎曲,將腳提離地面,並且將之落到右腳腳弓內形成楊氏太極拳中的「丁字步」。此時將雙手從身體下方逐漸上移到身體的中部位置,並且通過平推的方式到達身體的右前方。此時指尖微微上翹,並且雙眼目光集中在右手上。最後,身體保持左轉,右膝在此用力,左腿則向身體的內測緩慢移動。腳尖在離地的過程中將右手勾手,右腳轉移中心到左腿,保持左右腳處置放置,右手勾手保持不變,掌心向左,並且雙眼目光集中到左手。 
  對上述兩種不同的太極拳進行動作比較,在動作上又一些相似之處,同時也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兩種太極拳在開始時都是用弓步面朝攻擊方。其次,上肢都是一手勾拳,一手推掌。並且在進行攻擊時,兩種太極拳都是通過正面的形式來對對方進行攻擊,並且由於攻擊的部位都是較為接近的,因此可以相互轉換。其中也有很多具有差異性的動作。陳氏太極拳在推掌之前有一定的肘靠動作,而楊氏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通過勾手,並且略微高於右肩。在下肢步法中也有所區別。陳氏太極拳通過弓馬步來進行移動演練,楊氏太極拳的步法則為其典型的丁字步轉為馬步。陳氏的單鞭聯繫通過引採加上另一手的攻擊,同時靠擊加上肘擊的結合配合勾手攻擊下頜或頸部。其中採用弓馬步的方式來對側重心進行來回的移動,並且以此來攻擊敵人的重心。樣式太極拳通過丁字步作為擰轉採引化解對方勁力的方式,在攻擊的過程中主要是對方的正面。楊氏太極拳用擰轉的方式直接展開推掌,並且也沒有對重心進行迴轉。  陳、楊氏太極拳在其發展中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但是由於其中有很懂的技巧攻防技都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因此在實際的動作運作中還是能夠體現出很大的差異的。太極拳的動作開展都是為了攻防技含義而進行的,因此並不是單純的花架子,而是有著實質性的效果。本文以單鞭招式的演練中陳、楊氏太極拳二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進行闡述,並且對其攻防技擊都進行詳細的闡述。希望通過文章的論述,可以為相關學習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學習價值。   參考文獻: 
  [1]練習楊氏太極拳的意義分析[J].馬傳福.中國民族博覽.2017 (04) 
  [2]山西傳統楊氏太極拳國際邀請賽的賽事研究[J].耿鶯,翟燕星,智喜鑫.當代體育科技.2018 (28) 
  [3]傳統楊氏太極拳在西藏推廣普及的可行性研究[J].李德平.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 (02) 
  [4]李雅軒楊氏太極拳在四川發展研究——以出版圖書為例[J].李勝領.當代體育科技.2016 (22) 
  [5]湖南省陳氏與楊氏太極拳發展對比研究——基於湖南省第二屆太極拳錦標賽的調查[J].鄧堯,馬燁軍,鞏子天胤,易新明.搏擊(武術科學).2012 (04)

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你點的每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考證
    太極拳命名者將太極拳與日常生活常見物品聯繫起來,使習練太極拳者易於掌握拳架或套路動作之型,更易理解太極拳的技法。雲手   是古代戲劇表演中的一種程序動作。通過雙手、兩臂的協調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氣度。太極拳命名者可能借鑑了戲劇中的「雲 手」來為在太極拳中用於左右攻防手法命名。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時,兩手兩臂虛實變化交互旋轉,協調一致,行如空中雲朵綿綿不絕。
  • 楊氏太極拳之「慢」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氏太極拳之
  • 楊氏太極拳88式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創編出太極拳。據《溫縣誌》記載,陳王廷晚年隱居鄉裡,潛心收集、研究民間武術,並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汲取百家之長,融合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術,創編了一種集技擊、強體、健身、修性為一體的全新武術套路,而這種武術拳種就是「太極拳」。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此後,太極拳從陳家溝陳氏一地、一家族的小範圍傳向全國,並逐漸衍生出了與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不同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多種太極拳流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編了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修訂了楊式拳架為88式太極拳,相繼也編制了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及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 汪傳楊氏太極拳練的主要是什麼?
    汪永泉先師 汪傳楊氏太極拳是汪永泉先師所傳的楊氏太極拳,是內家拳。 眼睛一般平視,眼神要和動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視、凝視,只是「瞧著點兒」。 養生和技擊的練法,對眼神的要求不同。養生練法要求神內含,蓄而不露;技擊練法要求眼神看得平遠,有放、有收。不能只放不收。否則要傷內氣。
  • 楊氏少侯小架人盤太極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他說:「學習大架太極拳,如同記時鐘表中的長(秒)針,走的是外圓、大圈;學習小架太極拳,如同鐘錶中的針的轉軸,走的是內圓、小圓。」因此,楊少候所傳拳架架高步活,緊湊縝密,圈多圈小而輕靈奇巧,這是楊氏小架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如果持純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剛勁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術的人。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都跟著往南京或上海去了……許禹生找不著教太極拳的好手,就託人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子聘了一位姓陳名績甫的來……體育學校請來那位姓陳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是從小專練太極拳,不曾練過旁的拳。」「我想這就奇了,楊露禪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到此不過三傳,何以與陳績甫的相差這們遠?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備。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      在高手雲集的北京,想以授拳立足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 楊氏太極拳十大腿法解之十:金雞獨立
    《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云:「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轉身蹬腳腹上佔,進步栽捶迎面衝。」「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單鞭下勢順鋒人,金雞獨立佔上風。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錘下靠為鋒。」「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 該醒醒了,不要再惦記太極拳了!
    並且還有「跑跑步,健健身,打打太極拳」這樣的說法。因此太極拳一下子就成了民間武術的熱門。國家當時就已經公開承認全國五大太極拳種類。陳,楊,吳,武,孫 並且在北京體育大學帶頭,錄製頒發了標準太極拳動作套路。(這個視頻現在網上都能找到資料)而且同時還有了簡化的24式,48式等國家入門套路,後來還有專門的競賽套路等等。
  • 楊振鐸拜謁陳王庭墓碑
    自幼隨父習練家傳楊式太極拳及各類器械、推手等。畢生從事太極拳的普及推廣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進行講學活動,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門人弟子遍及海內外。這組照片是楊振鐸80年代訪問陳家溝,在太極拳祖師陳王庭墓碑、武術館前前拍攝。
  • 楊式太極拳85式與103式對照表
    傅鍾文所著《楊式太極拳》是國家體委組織出版的,流傳較廣,所以人們習慣把楊式傳統套路稱為「85式」。    楊澄甫先生以授拳為業,為適應人們的需求,與時俱進,將楊式太極拳原有的十五個套路中的運動幅度較大的套路刪除,簡化為五個套路,即太極拳為三個套路(一個實腿拳架、一個虛腿拳架、一個37式拳架)、太極長拳、太極散手共五個套路(因散手套路即可以單練,也可以對練,所以也有人將其稱為兩個套路的)。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在陳王廷之後的百多年間,太極拳始終是陳氏家拳,非但外姓不傳,甚至只傳男不傳女。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1991年,臺灣楊氏太極武藝總會師承長、楊氏太極武藝第六代傳人鄧時海先生來陳家溝參觀,看到這裡一片廢墟,便捐資修建了"楊露禪學拳處"。 當年,陳德瑚在河北永年縣(當時的廣平府)做藥材生意,楊露禪是陳家藥鋪裡的一個夥計。因為楊露禪聰明能幹,又誠實忠厚,陳德瑚就把他送到老家陳家溝做工。當時陳長興在陳家溝傳授武藝,學堂就設在陳德瑚家的南院。
  • 陳家溝太極拳傳承人之陳天慶
    陳氏自遷至陳家溝,至陳王廷為第九世創陳氏太極拳至陳天慶為第二十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播陳氏太極拳小架到北京歷經四個世紀
  • 健康中國 全民健身 28式太極拳教練培訓班員在河北省滄州市舉辦
    本次活動由《28式太極拳》編委會、滄州太極拳研究會主辦。太極拳的推廣普及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以看到,從鄉村到城市,從中國到世界各地,到處都有眾多的太極拳習練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長期習練太極拳的人口約4000萬,目前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太極拳運動,世界上習練太極拳人數超過1.5億人。美國《時代》雜誌將太極拳稱為「全球一億五千萬人練習的完美運動」。
  • 參加」太極王子「陳思坦湘潭42式太極拳、劍提高班學員有感(續)
    通過這次學習,陳思坦老師致力於太極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國粹的精神激勵了我,為傳承太極文化,讓更多的人受益於太極,培訓結束我在教學中借鑑了陳思坦老師傳授的一些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結合起來,集體上課與分組練習結合起來,教拳劍器械與教太極理、法結合起來,教分解動作與攻防含義結合起來,把基本功訓練與套路練習結合起來,太極技藝與太極養生結合起來。
  • 楊氏太極拳85式隱藏的秘密:太神奇了!
    雖然在計算動作的方法上和數量上以及個別動作名稱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楊澄甫宗師1931年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拳照和動作順序上演變而來的。路迪民先生就楊澄甫宗師的著作《太極拳使用法》(1931)和《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中拳式動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刊登的楊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動作名稱和順序排列一共81式。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但是要說太極拳的創始人,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說不定還會牽扯出個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人物,說什麼夜夢玄武大帝秘授拳法,一夜間就變成了太極拳大仙。這些,都是一些攀仙附道糊弄人的天方奇譚,也叫說瞎話。真正的太極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
  • 孫氏太極拳簡化套路
    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敏捷。練之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故又稱活步太極拳。為了推廣武術的傳統套路,我將孫氏太極拳進行了簡化改編。改編時,儘可能去掉原套路中一些重複的和難度較大的動作,但又使之毫不脫離原套路中的身、手、步法及動作承接轉換的規則,務期完整地保留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改編後的孫氏太極學,由原來的九十八式,簡化為三十五式。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清晨的公園裡,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家在比劃著太極拳,動作行雲流水,飄逸自如,太極拳不僅可以舒筋正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太極拳作為中華古武術的一種,拳種歸類為內家拳。不得不說,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武術,是武當創始人張三丰,在道家理論基礎上所創的內家拳技,是道家養生健體和防身技擊的一種實踐體現,只是那時候還不叫「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