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李亦畲《各勢白話歌》云:「雲手三下高探馬,左右起腳誰敢攔。」「轉身一腳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披身退步伏虎勢,踢腳轉身緊相連。」「更雞獨立分左右,倒攆猴兒又一番。」「雲手高探對心掌,十字擺蓮往後翻。」「再拉單鞭從下勢,上步就排七星拳。」「收身退步拉跨虎,轉腳去打雙擺蓮。」《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云:「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轉身蹬腳腹上佔,進步栽捶迎面衝。」「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單鞭下勢順鋒人,金雞獨立佔上風。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錘下靠為鋒。」「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文字雖然粗俗淺近,卻充分說明了太極拳腿法豐富,體用多變完備,也說明了腿法在太極拳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使拳家和讀者能直觀、全面的認識太極拳的腿法,現將太極拳中或暗或明使用腿法的具體招法斟解如下。
金雞獨立,象形也。一手上託,一手下按,一腿屈膝提起,一腿支撐獨立,其姿勢恰似金雞獨立,故名。而武式、孫式作「更雞獨立」。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金雞獨立隨勢起」《全體大用訣》說:「單鞭下勢順鋒入,金雞獨立佔上風。」又說:「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說的是敵以由上而下的著法向我擊來,我應以下勢,順其來勢向下黏隨,待其落空、即用黏隨之手,借腰、胯、膝三節前進之勢,隨勢而起,撩擊其襠部;或以手向上挑,閉託其手肘,同時提膝撞擊其襠部;或以一腿抬起即落,以腳跟猛踏跺其腳面,同時另一腿上抬,以增加下踩的力量。使全身重力落在腳跟上,以全身之力踏擊敵腳,這就是「千斤墜」的著名用法,也是獨立勢又名「千金墜」的原因。金雞獨立前後動作的銜接過程,從單鞭的高姿勢,到下勢的低姿勢,再到左右金雞獨立的高姿勢。波起波落,波峰波谷,形若波瀾,吞吐汪洋,氣勢跌宕磅礴。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下勢的左僕腿接左獨立,應先以左腳尖外撇,繼而上體平行前移,重心慢慢前置,左腿漸屈弓,成左弓步,先要左腿屈膝坐實,下盤穩固,然後右腿,以右膝帶領向前上漸漸提起,不可在兩腿伸直的情況下起立,切忌藉助上體的前傾力量。當右腳下落變右獨立時,應注意左腿必須同時落胯、屈膝下蹲。也即是說右腳的下落是隨著左腿的屈膝下蹲漸漸「送」下的,不可右腳下落而左腿依然直立。這樣才能兩腿虛實分明,勁路順達。如果獨立支撐腿僵直站煞,氣滯血淤,勁路不暢,腰腿分家,自己站立不穩,則又如何以提起之腿足,近則以膝撞擊,略遠則以足尖彈踢敵下部?又如何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呢?獨立時,要虛領頂勁,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指,要氣沉丹田,意定樁穩。頭頂項豎,立身方能中正;沉肩、垂肘、坐腕而又舒指,則可得全身完整之勁;氣沉丹田,百骸自然舒適;意定樁穩,不惟支撐八面,足當十面埋伏,而發勁之時更能專注一方。太極拳金雞獨立如日之升,全賴於蹬勁。拳論云:「其根在腳」,是勁起足根之謂,足有蹬勁,則下盤穩固而紮實。上「虛領頂勁」,就是「六陽」之首,百會朝天,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喉頭不拋。能虛領頂勁,才能「神貫頂」而「滿身輕利」。下足有蹬勁,就是「足踩湧泉」,即湧泉含空,掌緣著地,五趾微抓,也就是俗說的「足踩太極」。能勁起腳根,則勁有根源。上領而下蹬,內則一心,外則一身,拳彌六合。內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則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鼻尖、指尖、足尖三尖相照,向前的方向一致,加之支持身體重量的腿收胯微屈,不動如山,則金雞獨立自有頂天立地之氣概。《太極拳體用全訣》說:「金雞獨立隨勢起,撩撞閉踢任我為」充分說明此勢手、膝、足是並用,且變化多端的,是一著以手法為輔,腿法為主的,一著多用的招式,其主要用法除撩、撞、閉、踢外,尚有手的託、採、摟、按和腳的踩踏。其手法的託、採、摟、按、閉都是為牽制敵手,而為順勢躥起,實施腿的撩、撞、踢、踩服務的。左右獨立勢所用的「上託」,是就該動作的技擊作用而設立的,實際演練時,不要為了「上託」一詞的含義而將掌心朝上,而是應該手指朝上。上託手的作用是閉敵手或託敵肘部,而獨立提膝的技擊意義是,近則以膝撞擊敵襠部,稍遠則以足踢敵襠或腹部,或提膝保護自身的襠部和腹部,皆因膝和足的用法是多變的,或撩踢,或撞閉,或沉踩;卻其攻守往往是雙向的。因而拳論有「足來提膝」「近便加膝」的說法。所以實際的演練中足雖未踢出,但須寓踢意。有拳家在眉批楊澄甫《體用全書》金雞蛋獨立勢」時指出:「此勢本為以膝蓋衝擊對方之襠部外腎。今雲以腳尖踢去殊有未合也,否則何以腳尖未往前出也。」後學敬請先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金雞獨立一勢,根據楊公澄甫早年演示的拳照來看,肘與膝是相貼的,但晚年演此勢時則肘與膝離開約數寸,楊南宗弟子曾昭然解釋為:「蓋其晚年胖甚,腹大加鼓,膝提太高未免太辛苦也。」筆者曾以此式請教傅鍾文老師,答曰:「楊老師所謂晚年亦只有五十左右,雖胖,但因長年練拳還不至於肘無法貼膝,也不至於太辛苦,這一點辛苦對練拳的人算什麼呀!只因不貼膝更自然,更順勢,更從心而已,因而其晚年定型之拳照為肘不貼膝,應按此演練。」筆者所收藏之楊守中(振銘)、董英傑、牛春明等先賢此勢拳照亦是肘不貼膝的。故應以肘不貼膝為準。《太極拳體用全訣》曰:「金雞獨立隨勢起,撩踢撞閉任我為,腿起腳落千斤墜,不見閻王亦見鬼。」可見此勢是一招非常厲害,致對手死命的著法,純系毒招,非不得已切莫輕易使用。此勢類如的腿法,尚有雙峰貫耳一勢,因該勢以捶法為主,以腿法為輔,且腿法類同,故已歸入捶法斟解,而不再作斠解。總結:綜上所述,可知太極拳有十分豐富的腿法,其可分為:踢腳、分腳、蹬腳、擺(寓掃蹚)腿、踩腳、頂(撞)膝六大類。其中踢腳有:白鶴亮翅、高探馬、上步七星、退步跨虎四勢;分腳有:左右分腳一勢;蹬腳有:轉身蹬腳、右蹬腳、回身右蹬腳、左蹬腳、轉身右蹬腳、及定型後的十字腿六勢;擺腿有單擺蓮、雙擺蓮二勢;踩腳有金雞獨立,進步搬攔捶二勢;頂膝有金雞獨立,雙峰貫耳二勢;共計有十七勢明顯的使用腿法,此外尚有如攬雀尾的左、右掤式等諸多暗藏腿法的拳勢,充分說明在三十七勢太極拳中,腿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足以證明太極拳並非象一些拳家所說的那樣,太極拳重手不重腿的。恰恰相反,太極拳特別注重腿法的鍛鍊和運用,這是「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的技擊性使然。筆者將六類腿法,有的雖屬同類,但因其使用有其特殊性,故以十大腿法進行斠解,以期糾正拳家,尤其廣大群眾對於太極拳的長期偏見。但願此文能有助於大家認清太極拳腿法廬山真相的玄秘,而熱愛傳統的太極拳。這也是作者矢志不渝,終身為之奮鬥的動力和心願。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