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黏連隨」推手中常用的術語,它們是推手的幾個重要的技術要點。「沾粘連隨」在推手中被稱為「四要」或是「四功」。
「粘黏連隨」四個字,源出於王宗嶽《打手歌》:「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在《楊氏太極拳老譜》中專門有一首《粘黏連隨》的歌訣來做進一步的解釋: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也,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有些資料中將「粘」寫做「沾」,將「黏」寫做「粘」。「粘」、「沾」這兩個字雖然有一樣的讀音(zhan1),都有兩物附著結合的意思。但「沾」是指「因接觸而附著上」,如:身上沾滿了灰塵。而「粘」字是米字旁,米有黏性,所以「粘」字是指有黏性的東西膠合在另一種東西上。根據其的技術特點,應該用「粘」比較合適。而「黏」和「粘」,都有讀音nian2,且兩字相通,但第一字用「粘」,且遵從古文獻取「黏」字為宜。
下面根據自己的經驗談一點個人看法: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指的是在推手中搭手要輕,將己勁輕覆在對方勁上。一定要輕,「輕則靈」,才能有助於更好的感知對方肢體、勁路的變化。「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中的提上拔高並不是單一指粘的方向,而是通過引化對方來勁,誘使對方勁力沿己方引化方向前送,而造成對方身體上實而下虛,起到拔根的效果。這要求在順著對方來勁方向略輕略快一些,並宜以碾旋的勁法,使對方不知不覺中相應的加大了力度和速度而撲空。但是同時己方手上的掤勁不能丟,丟了就會被對方趁虛而入反被對方所制,但是過大則成頂,形成雙重。其中分寸玄妙,非勤練不可得也!
「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留戀繾綣,即情誼深厚難捨難分。在推手這種對抗運動中當然不存在如此情意綿綿,是以此借喻己方手臂和勁路如同膠漆一樣黏住對方,使其變化不能自如、感到在受人控制而又柔軟沉重,即所謂:我順人背謂之黏。楊澄甫宗師在《論太極推手》中也說道: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連是相連、連續不斷的意思。連不僅是指手臂的相連,也是指己方的勁路要有意識的和對方相連。並且不僅只是手臂、勁路連接在一起,而是要你來我往、循環往復、連綿不斷的動態的膠著在一起。另外要注意「舍己無離」,不是為了「無離」而不計得失成敗的捨棄自己。舍是為了得,舍少而多得,是其真意。
「隨也,彼走此應之謂也」。就是跟隨對方,從外在看比較被動、消極,但在意識上是主動的、積極的跟隨對方動作、勁路變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即不離,如影隨形,在運動中尋找機會,在連隨中取得主動,得勢而發。
粘黏連隨是知覺運動的前提,而知覺運動是懂勁的前提。知覺運動就是聽勁,通過推手的訓練可以提高聽勁水平,使得己方通過肌膚相觸,甚至目察、耳聽都可以感知對方的運動,判斷出其目的和勁路的潛在變化,從而達到「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的境界。粘黏連隨是非常精微巧妙的,非得通過勤學苦練才可掌握。
綜合看來,粘、黏、連、隨既有共性又有著自己的特性,它們相互聯繫又可相互轉化,想把它們完全分清是不可能的。它們是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要在推手中共同發揮作用。既要肢體上「粘黏連隨」,更要意識上「粘黏連隨」,勁意相連、勁斷而意不斷。在推手中通過粘黏連隨,在兩人你來我往的膠著過程中,保持意識的空靈,肢體的松透,通過聽勁感知對方的肢體、勁路、甚至意識的狀態和變化,從而做到引進落空、避實就虛、四兩撥千斤、化發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