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老譜 之 粘黏連隨

2021-02-12 太極家庭

「粘黏連隨」推手中常用的術語,它們是推手的幾個重要的技術要點。「沾粘連隨」在推手中被稱為「四要」或是「四功」。

「粘黏連隨」四個字,源出於王宗嶽《打手歌》:「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在《楊氏太極拳老譜》中專門有一首《粘黏連隨》的歌訣來做進一步的解釋: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也,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有些資料中將「粘」寫做「沾」,將「黏」寫做「粘」。「粘」、「沾」這兩個字雖然有一樣的讀音(zhan1),都有兩物附著結合的意思。但「沾」是指「因接觸而附著上」,如:身上沾滿了灰塵。而「粘」字是米字旁,米有黏性,所以「粘」字是指有黏性的東西膠合在另一種東西上。根據其的技術特點,應該用「粘」比較合適。而「黏」和「粘」,都有讀音nian2,且兩字相通,但第一字用「粘」,且遵從古文獻取「黏」字為宜。

下面根據自己的經驗談一點個人看法: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指的是在推手中搭手要輕,將己勁輕覆在對方勁上。一定要輕,「輕則靈」,才能有助於更好的感知對方肢體、勁路的變化。「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中的提上拔高並不是單一指粘的方向,而是通過引化對方來勁,誘使對方勁力沿己方引化方向前送,而造成對方身體上實而下虛,起到拔根的效果。這要求在順著對方來勁方向略輕略快一些,並宜以碾旋的勁法,使對方不知不覺中相應的加大了力度和速度而撲空。但是同時己方手上的掤勁不能丟,丟了就會被對方趁虛而入反被對方所制,但是過大則成頂,形成雙重。其中分寸玄妙,非勤練不可得也!

「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留戀繾綣,即情誼深厚難捨難分。在推手這種對抗運動中當然不存在如此情意綿綿,是以此借喻己方手臂和勁路如同膠漆一樣黏住對方,使其變化不能自如、感到在受人控制而又柔軟沉重,即所謂:我順人背謂之黏。楊澄甫宗師在《論太極推手》中也說道: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連是相連、連續不斷的意思。連不僅是指手臂的相連,也是指己方的勁路要有意識的和對方相連。並且不僅只是手臂、勁路連接在一起,而是要你來我往、循環往復、連綿不斷的動態的膠著在一起。另外要注意「舍己無離」,不是為了「無離」而不計得失成敗的捨棄自己。舍是為了得,舍少而多得,是其真意。

「隨也,彼走此應之謂也」。就是跟隨對方,從外在看比較被動、消極,但在意識上是主動的、積極的跟隨對方動作、勁路變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即不離,如影隨形,在運動中尋找機會,在連隨中取得主動,得勢而發。

粘黏連隨是知覺運動的前提,而知覺運動是懂勁的前提。知覺運動就是聽勁,通過推手的訓練可以提高聽勁水平,使得己方通過肌膚相觸,甚至目察、耳聽都可以感知對方的運動,判斷出其目的和勁路的潛在變化,從而達到「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的境界。粘黏連隨是非常精微巧妙的,非得通過勤學苦練才可掌握。

綜合看來,粘、黏、連、隨既有共性又有著自己的特性,它們相互聯繫又可相互轉化,想把它們完全分清是不可能的。它們是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要在推手中共同發揮作用。既要肢體上「粘黏連隨」,更要意識上「粘黏連隨」,勁意相連、勁斷而意不斷。在推手中通過粘黏連隨,在兩人你來我往的膠著過程中,保持意識的空靈,肢體的松透,通過聽勁感知對方的肢體、勁路、甚至意識的狀態和變化,從而做到引進落空、避實就虛、四兩撥千斤、化發合一。

相關焦點

  • 粘黏連隨精義(上)
    從現存的一些老的拳譜文獻中可以發現,與之相似的技法技術概念在許多門派中都存在。現在所知的太極拳門中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王宗嶽傳的《打手歌》與宋書銘傳的《八字歌》。一般認為《打手歌》成文是早於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其中的最後一句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宋書銘傳其祖上宋遠橋之《八字歌》的年代可能更早,其中有「粘連黏隨俱無疑」與「果能粘黏連隨字」兩句。
  • 體會太極拳之「沾黏連隨」
    說起太極拳,離不了沾黏連隨。而知沾黏連隨者甚少。
  • 「沾連粘隨」的意義與作用
    因此,我們練習拳架必須達到四個方面:一是明白拳式的名字,二是知道拳式練習的方法,三是明白拳式的用法,四是明白拳式的變化。只有達到這四點,才是真正學會了套路。 趙幼斌:何為「沾連粘隨」?
  • 粘黏連隨中的「黏」
    「粘黏連隨」是練習太極拳時要找到的重要感覺。它們是技擊時的攻防技巧,也是行拳時的勁法要領,需要我們時時琢磨鑽研。
  • 太極拳第十講 沾、粘、連、隨解
    沾、粘、連、隨是太極拳推手練習的基本原則,是太極拳特殊的技擊技術,歷代太極拳習練者對之均非常重視,稱其為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四綱」。沾,為太極拳推手或技擊時的接手,接手時要輕,控制好自己周身的氣息,要飽滿圓實又要鬆柔無力,接手處處含虛又處處有實,輕則靈,靈則聽得清,變化快,通過輕靈變化虛實,來判斷對手。老一輩常說八卦掌靠閃打人,形意拳靠整打人,太極拳靠粘打人,話說的有片面性,但可見太極拳對粘的重視。
  •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考證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 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 楊氏太極拳之「慢」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氏太極拳之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的知覺運動——聽勁、懂勁 。 《清代楊氏傳抄.老譜》首提:「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軸,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階級神明矣!然用功之神,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
  • 楊氏太極拳88式
  • 對太極拳中「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的比較分析
    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提上撥高,就是撥根之術。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勁進逼,使其不得動彈;待引其出反抗勁時,透勁不丟,順勢收回。這一動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對方順著吸引力的方向衝出,同時,足跟撥起,重心浮起。
  • 楊式太極拳85式與103式對照表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 楊氏少侯小架人盤太極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他說:「學習大架太極拳,如同記時鐘表中的長(秒)針,走的是外圓、大圈;學習小架太極拳,如同鐘錶中的針的轉軸,走的是內圓、小圓。」因此,楊少候所傳拳架架高步活,緊湊縝密,圈多圈小而輕靈奇巧,這是楊氏小架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如果持純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剛勁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術的人。
  • 楊氏太極拳十大腿法解之十:金雞獨立
    《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云:「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轉身蹬腳腹上佔,進步栽捶迎面衝。」「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單鞭下勢順鋒人,金雞獨立佔上風。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錘下靠為鋒。」「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畢生鑽研太極拳,他不僅拳藝精深,而且武德高尚,為弘揚中華武術貢獻他一生,給後人留下很多財富。他十七歲開始拜劉子源先生為師,習迷蹤拳。三十年代又得到楊禹廷的指點和傳授,後又拜在楊禹廷門下,在太極拳推手方面又得到王茂齋大師之子王子英師叔的悉心指點,使以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 楊澄浦傳承譜系
    田師天資聰穎,學拳刻苦努力,楊家之老架子和大、中、小三套架子,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劍、槍、棍,還有楊家秘傳之八段錦、閉身撇身捶、錯骨分筋、點穴諸技藝,田兆麟皆得真傳實授,功已臻大成。 4、董英傑(1897-1961),名文科,字質齋,號英傑。河北任縣人,楊式太極拳傳人和海外推廣者。自幼聰穎而體弱。拜李香遠為師,學習武式小架開合太極拳。
  • 汪傳楊氏太極拳練的主要是什麼?
    汪永泉先師 汪傳楊氏太極拳是汪永泉先師所傳的楊氏太極拳,是內家拳。
  • 針對鄭子太極拳拳譜的研究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4)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
  • 《中華楊氏總譜》例章(初稿)
    》例章(初稿)一、本譜定名《中華楊氏總譜》,簡稱:總譜。五、總譜上溯遠古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楊氏以前30世,續之記載楊姓受姓大始祖姬杼即楊杼字伯僑公至41世祖楊震公,近者記載各地各支直線世系下限至100餘代2018年底止,一脈相傳,世代繁榮昌盛。
  • 太極大愛獻光明--香港趙幼斌楊氏太極拳總會八年不懈助力「健康快車」慈善活動
    2015年7月12日在香港伊莉莎伯體育館,香港趙幼斌楊氏太極拳總會參加了香港「健康快車」的慈善義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