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十講 沾、粘、連、隨解

2020-12-21 柔武堂主

沾、粘、連、隨是太極拳推手練習的基本原則,是太極拳特殊的技擊技術,歷代太極拳習練者對之均非常重視,稱其為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四綱」。

沾,為太極拳推手或技擊時的接手,接手時要輕,控制好自己周身的氣息,要飽滿圓實又要鬆柔無力,接手處處含虛又處處有實,輕則靈,靈則聽得清,變化快,通過輕靈變化虛實,來判斷對手。

老一輩常說八卦掌靠閃打人,形意拳靠整打人,太極拳靠粘打人,話說的有片面性,但可見太極拳對粘的重視。粘是推手打拳中的粘勁,在的基礎上,粘有控制之意,粘勁的關鍵在於用我之意控制對手之意,我的意念始終在對手的意念前面,使對手發出的勁如進如一團漿糊中,處處被纏繞封堵,有力不得施展,正如拳論中說的「我順人背謂之粘」,讓對手越急越背,最後被制。粘勁在對手將發未發,將展未展時就要提前運用,這時最為有效。粘勁要松,要輕重適度,在感覺已能有效的控制對手了,對手的活動空間被我壓制的越來越小了,這時才能適度重粘,保持對手的背勢。粘主要是控制對手的手臂三節(手臂的三節是手、肘、肩),要通過引帶稍節,控斷中節,封堵根節來完成。就是在對手的勁還未到稍節時,就將稍節捋帶,可讓過對手稍節,把中節也就是肘部傳動的力斷掉,讓中節的力傳遞不到手上,通過控制中節封堵住從根節的來力,使對手勁力不暢。在推手和散手中控制對方手臂的三節,通過手臂的三節控制封堵對手的勁路,才能以粘制敵。在激烈的實戰打鬥中,除了控制手臂的三節,還要控制住對方身體及下肢的三節(腳、膝、胯),也就是要用步粘住對方,造成對方不能走化的局面,這樣才能處處看死對手的中,拿住對手的背勢,處處提前,處處主動。

連,是要與對手相連,在動作上與對手保持一致,肢體的接觸點不與對手脫離,儘量做到與對手速度同步。我在教太極推手時,特別重視與對手同步的問題,打個比方,有一輛車以60公裡的速度撞過來,你的車要也是60公裡,它是撞不到你的,他提速你也提速,他減速你也減速,不離不棄,不遠不近,不丟不頂,如膠似漆。不僅動作要與對手相連一致,在意念上也要意在敵先,預先感知對方的動作意圖,氣隨意行,與敵做到意氣相連。

隨,就是隨敵所動,太極拳講究順,要做到順就要練習上下相隨,打手歌中說「上下相隨人難侵」,但在推手和實戰中光做到上下相隨是不夠的,還要與對手相隨,要捨己從人,要在沾粘勁的基礎上,順其勁力,隨機而動。隨不是盲目的跟隨,而是要與對手勁力相合。不僅要在動作上相合,而且要在神意上和對方相合。在相合的基礎上,與對手相吸相連,不要輕易脫離開,在運動中尋找機會。

沾粘在推手中是一起使用的,在粘勁充足時有收提之意,就是將對手來勁引領拔高,使對方重心浮動,其平衡。連隨在於捨己從人,進退化勁中牽動對手根節,然後以粘控制重心。粘連隨是相互之間相通的,沾中有粘,粘中相連,沾連不斷,粘隨不丟。所以他們在運用上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

與其相對應的是太極拳四病,即重、頂、扁、丟。

重,是說在沾的時候也就是接手的時候,不能用重力,要輕靈,上拔下鑽,萬不能用重手,否則轉換不靈。頂,就是用力頂牛,不知道粘中有化,而一味的用重粘,會造成腰胯的不順,產生雙重。 扁,就是對方來力,不知走化意味地退讓,不能與對手同步,宜為對手將圓壓扁,失中被制。 丟,就是不能相隨,就粘不住對手,跟不上對手的運動軌跡或速度,被對手打進來,或脫離你粘勁的控制。

附《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相關焦點

  • 「沾連粘隨」的意義與作用
    張全亮:武術都應該講究「沾連粘隨」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這首《打手歌》是每一個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熟悉的。
  • 粘黏連隨精義(上)
    一般認為《打手歌》成文是早於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其中的最後一句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宋書銘傳其祖上宋遠橋之《八字歌》的年代可能更早,其中有「粘連黏隨俱無疑」與「果能粘黏連隨字」兩句。這些都說明在太極拳的形成早期,這四個字已經被用來表達太極拳的基本技術特徵。
  • 楊氏太極拳老譜 之 粘黏連隨
    「沾粘連隨」在推手中被稱為「四要」或是「四功」。「粘黏連隨」四個字,源出於王宗嶽《打手歌》:「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在《楊氏太極拳老譜》中專門有一首《粘黏連隨》的歌訣來做進一步的解釋: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也,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有些資料中將「粘」寫做「沾」,將「黏」寫做「粘」。
  • 對太極拳中「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的比較分析
    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提上撥高,就是撥根之術。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勁進逼,使其不得動彈;待引其出反抗勁時,透勁不丟,順勢收回。這一動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對方順著吸引力的方向衝出,同時,足跟撥起,重心浮起。
  • 體會太極拳之「沾黏連隨」
    說起太極拳,離不了沾黏連隨。而知沾黏連隨者甚少。
  • 論沾粘(3-3)
    而各個太極宗師們也對「沾黏」多有闡述,如拳經有言:「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須知陰陽,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金。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等等。由此可知「沾黏」在太極拳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也可以說,若是不知「沾黏」的真義,就無法窺見太極之精妙。
  • 太極拳口訣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太極拳口訣
  • 粘黏連隨中的「黏」
    「粘黏連隨」是練習太極拳時要找到的重要感覺。它們是技擊時的攻防技巧,也是行拳時的勁法要領,需要我們時時琢磨鑽研。
  • 陳正雷老師論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
  • 太極拳「定式」與「連綿不斷」
    太極拳講求「式式相連」、「連綿不斷」。如果說「式式相連」是拳勢演練套路的外在動作形態要求,而「連綿不斷」則進一步深化了「式式相連」的內在技術要求,集中體現為「綿」這一特性。  與「綿」含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還有「虛」、「軟」、「輕」、「柔」、「粘」、「彈」、「長」等,都體現了太極拳特有的勁感和獨特的勁法,這就是「用意不用力」。
  • 李宗盛沒有練過太極拳
    看倌:太極拳講的抽絲是慢的意思嗎?玄同:不是慢,因為慢了抽不出來;更不能快,快就斷了。什麼是太極拳?能把這一句話能放到拳裡,拳就稱得上是太極了。太極拳講互為其根,根就是樹的腳後跟,站不站得穩,就靠這了。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運動,實際上練拳是知己,推手也是練知己。雖然練拳無人當有人,推手有人當無人,總是舍己求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然而人往往主觀、主動為求人知人之勁來,而先入為主,不能先學會舍己而失於自己,敗在自己。故太極拳先要學會「舍己求人」,先學會知己,推手必先學會「沾粘黏隨」,明「敷蓋對吞」四個字的內涵。太極拳運動,有「找感覺的運動」一說,源自於拳譜、老論。
  • 第734期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術,更不是"舞術"健身操.
    太極拳沾連粘隨最為要,捨己從人須做到。發力隨機不可妄,化打合一方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隨;心不貪身不過,心不縮形不癟,心不煩氣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機勢斷續一瞬間,全憑聽勁(知覺)不一般,若能懂勁功深時,隨機造勢處處機,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謂"招熟而懂勁、由勁而階及神明,愈練愈精"。
  • 太極拳名家張全亮先生精講傳統吳氏太極拳十八式
    太極拳名家張全亮先生精講傳統吳氏太極拳十八式
  • (極其珍稀的太極資料)中國太極老人林墨根大師示範太極拳推手發勁 再現太極真功夫
    請廣大太極拳愛好者鄭重收藏。時時觀摩,以促自我功夫進步。強我精神,健我體魄!  例如,沾粘勁、聽勁、懂勁、走勁、化勁、借勁、發勁、引勁、提勁、沉勁、拿勁、閉勁、開勁、合勁、撥勁、掤勁、捋勁、擠勁、按勁、採勁、挒勁、肘勁、靠勁、搓勁、噘勁、卷勁、鑽勁、截勁、冷勁、斷勁、寸勁、分勁、抖跳勁、抖擻勁、摺疊勁、擦皮虛臨勁等,其中尤以沾粘勁、聽勁、懂勁、化勁等數勁為楊式太極拳中所擅長的特點。如果能將這幾種勁瞭解清楚,用之於身,就可以明瞭楊式太極拳的奧妙。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畢生鑽研太極拳,他不僅拳藝精深,而且武德高尚,為弘揚中華武術貢獻他一生,給後人留下很多財富。他十七歲開始拜劉子源先生為師,習迷蹤拳。三十年代又得到楊禹廷的指點和傳授,後又拜在楊禹廷門下,在太極拳推手方面又得到王茂齋大師之子王子英師叔的悉心指點,使以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太極拳基礎。
  • 蔣家駿經典解析「太極拳打手的力與巧」
    再就是陳氏十六世家傳拳家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講的極為詳盡;他不是單純講拳的理法,而且詳細講了推手、散手中的「成手」和「病手」,更可貴之處則是他明確指出:「太極拳纏法也」,並說明纏法是螺旋形運動,這就為我們研究太極拳推手、散手者亮出了指路明燈。
  • 淺議《孫子兵法》與太極拳
    太極拳這種中國傳統的武術運動,在今天,漸漸以其獨特魅力引起世界的矚目。究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它的健身價值和武術價值,還在於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可以說,太極拳是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而形成的。儒、釋、道、中醫、陰陽等學說對太極拳的影響,前人和今人已有諸多論述。本文管窺蠡測,想從兵法學的角對太極拳略加解讀。中國古代兵法學博大精深、影響廣遠。
  • 真正的太極拳到底是什麼樣子!
    太極拳沾連黏隨最為要,捨己從人須做到。發力隨機不可妄,化打合一方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隨;心不貪身不過,心不縮形不癟,心不煩氣自和,心不邪德自正。機勢斷續一瞬間,全憑聽勁(知覺)不一般,若能懂勁功深時,隨機造勢處處機,出手功成只一念。是謂「招熟而懂勁、由勁而階及神明,愈練愈精」。
  • 試論學練太極拳的9個誤區
    其實,太極拳與其他門類武術相差太多了。如果你試圖用其他武術的思維方式去指導學習太極拳,就一定是離開了太極拳了。這種情況多見於一些過去多年來愛好武術,具有相當功底而改學太極拳的人,他們總是要用以前的知識做參照來理解太極拳理,這就先給自己頭腦中設定了一個尺子,這麼學太極拳,是非常辛苦而不入正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