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黏連隨」是練習太極拳時要找到的重要感覺。它們是技擊時的攻防技巧,也是行拳時的勁法要領,需要我們時時琢磨鑽研。
為了幫助人們理解並體會到這些感覺,前輩們也提出了許多行拳的形象比喻,「空氣中遊泳」便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個。孫祿堂在《拳意述真》中記述了郝為真講的三層練習太極的感悟:「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落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泗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精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鄭曼青也在其《鄭子太極十三篇》中提出:「太極拳又名長拳,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者,正形容其綿綿不斷之意。……魚其善遊泳者,生乎水而長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氣,長乎空氣,亦不知空氣之作用也。然則,魚離乎水則死,人離乎空氣則不生。此則同也。然水與空氣雖不同,則需之者一也。人與魚雖不同,易地而處則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氣,即魚之有水也。我遊乎陸地之上,作遊泳觀,亦無不可。是以我之陸地遊泳之說作矣。」
順著他們的思路,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空氣與水都是流體,差別只在於密度不同。那何不運用流體力學的觀點探究一番其中的道理?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更好地產生「黏」的體會。
在流體中,會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產生與速度方向相反的加速度的力有兩種,一種是慣性力,一種是黏性力。慣性力是由空氣分子直接與運動物體碰撞產生的阻力,實質上與我們一拳打在桌子上受到的阻力沒有區別。而黏性力是由於分子間摩擦而產生的阻力,是我們感受到「黏」的主要原因。
根據牛頓黏性定律,兩層流體之間的黏性力正比於速度梯度以及面元面積,即
但是,黏度係數已經由流體的性質決定,我們無法改變,又怎麼才能在空氣中做到像在水中打拳一樣?正如孔子所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我們的感覺往往只對相對量敏銳,而絕對量的大小則沒有那麼重要。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增大合力中黏性力的比值來增強「黏」的感受。這裡就需要雷諾數的概念,它是描述慣性力與黏性力的比值的量,雷諾數越小,在該流體中就感覺越「黏」。其公式為
要想減小
當然,明白有些道理就是為了忘記它們。魚在水中不知水,忘適之適也;人在氣中不知氣,亦是自然之理。遊泳云云,最多只是方便法門,而我的流體力學解釋更是囈語,諸位聊作一觀。練拳時,但能萬念不起,謹守要訣,何愁不能「粘黏連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