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極拳中「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的比較分析

2020-12-21 騰訊網

摘 要

「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是太極拳中的兩大技法,它們都是太極勁自身作用的發揮。本文擬從太極勁的角度來闡釋這兩種技法所蘊含的內在原理,探討它們彼此間的異同及其相互關係。

太極勁的作用

收勁和透勁相吻接即為太極勁。太極勁由兩個勁組成,一是由外向內的收勁,一是由內向外的透勁,收透二勁相吻接便是太極勁。

收,吸收、接收、內收之義。收勁是由外向內的勁。收勁意欲把放出的勁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東西吸收進來。透,滲透、穿透、通透之義。透勁是由內向外的勁。透勁意欲把收入體內的勁向外透達,如有巨大的力量從體內向外奔發。二勁相吻接,即指收勁是透勁的內收,收勁要有助於透勁的向外通達;透勁是收勁的外放,透勁要有助於收勁的向內吸入。至此,二勁貫通,首尾相接,故名之為太極勁。為何稱此二勁的吻接為太極勁呢?如何實現此二勁的吻接呢?這涉及到太極勁的原理及其動作要領,筆者將另文詳加闡釋。

那麼,太極勁在太極拳技擊中究竟有何作用呢?

收,具有化解來力、使其落空的作用;透,具有力達彼身、順勢發放的作用。二勁的吻接,就是指這兩種勁氣互相滲透,交叉環抱,並行於統一體中。由於並行,所以,它們同時都在發揮著作用,太極勁因而也就具有了「化發一體」的功能。

作為太極拳功法的太極勁是實現太極拳運用技巧的基礎,因此,藉助於太極勁的原理,我們可以對太極拳的技法有一個更為準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沾粘連隨

關於「沾粘連隨」的定義,《楊氏老譜》中解釋道:「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提上撥高,就是撥根之術。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勁進逼,使其不得動彈;待引其出反抗勁時,透勁不丟,順勢收回。這一動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對方順著吸引力的方向衝出,同時,足跟撥起,重心浮起。注意:收好了再透逼,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回收時的透勁不丟好比誘餌,令對方於不知不覺中失去平衡。

「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留戀繾綣」好似情意纏綿,彼此不能分離,意指逼住對方,使彼不得動彈。對方想要逃脫,我就繼續用透勁逼進;對方如欲相抗,我就將其收空。總之,對方逃也逃不掉,抗也抗不得,非常難受。所以,透逼對方時要收著透。收者,收其來力;透者,勁入其跟。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吸空對方時,不可急躁,要靜。要「運勁如抽絲」,收勁時要特別注意作為靜勁的透勁,其透直指對方跟部,收勁才會避免盲目性。這是動中求靜之法。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透勁透入時,先將收勁收好,彼逃時跟著進去;彼欲相抗,一收再透,令彼不得站穩,仍然處於被勢。這也是動中求靜之法。

通過以太極勁對沾粘連隨的闡釋可以看出,沾粘是靜中之動,連隨是動中之靜。所以,太極拳主張動靜相兼,要求「動中求靜,靜中觸動」。由於沾粘主攻,連隨主守,沾與連相呼應,粘與隨相呼應,所以,沾粘連隨合在一起方才完滿。但從根本上講,沾粘連隨可歸結為沾粘二字。當然,連隨也很重要,若無此靜,動也失去方向。

沾粘連隨,或沾連粘隨,所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都主張動靜合一、化發一體。既然沾粘已經抓住了四字的根本,故本文主張四字的順序為沾粘連隨。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沾粘連隨的實現所依賴的是收勁與透勁的共同作用。由於沾粘連隨是制人而不制於人的技術,所以,收勁與透勁的共同作用在推手中可以歸納為這樣一句話:「只有我推人,沒有人推我。」

這便解決了太極拳中關於力量的問題。推手中不是不用力,而應是不用對抗力、或對頂力。只要不對頂,力量越大越好。

敷蓋對吞

「敷蓋對吞」源於武禹襄的《四字密訣》,原文如下:「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四字皆以氣言,可見理解《四字密訣》的關鍵是「氣」字。此處的氣,不可理解為呼吸之氣,也不可理解為所謂氣功的氣,而是「勁氣」,也就是太極勁。太極拳中雖然也有習內氣、調呼吸的方法,但不能望文生義,以為此處是講用運行「內氣」的方式來實現太極拳的技術。因為在武術中,氣的本義是意識對形體的活化。當意識蘊滿全身,身心合一時,形體便被活化,從而具有了特殊的功能。故李亦畲曾提出「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3]的入門方法。太極勁正是通過太極理念對形體的活化,這一活化的結果便是收勁與透勁的吻接。在這一意義上,太極拳中特別崇尚勁氣,認為勁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勁氣,就是勁的運行,是局部之勁的開合虛實在節節貫串的作用下,達到整體化時所實現的。此處以氣言,正是強調了收勁與透勁的整體性。現在,我們不妨以收勁與透勁相吻接的太極勁的運動,來對《四字密訣》作一番分析,以探明它究竟在何種程度上推進了太極拳技術的發展。

「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敷之所以能讓對方不得動,取決於敷的動作方法是怎麼做的。李啟軒對「敷」字的解釋會有助於我們的理解。他說:「敷者,包括周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裡膜外之間。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4]「氣未到而意已吞」,就是收中之透。故其法能控制對方,並能不讓彼勁上己身。因此,敷就是收著勁的透法。自身收好,再將勁透出,當此勁與對方接通時,由於收勁已將對方的來力吸回,對方則不能得力而腳下浮起,同時,我之勁已直逼其跟部,故對方經此點問而身體發呆,難以動彈。這個方法與粘是一樣的。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此是先透後收之法。透勁點問對方,對方受逼,欲出力反抗。我方透勁不丟,同時即透即收,將其來力收回,故對方仍被逼住。因此,這種透中之收的勁法時刻將對方罩住,彼一動彈,即將其悶死,就如蓋「蓋子」一般。

「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對方經敷蓋以後,已經身體發僵,身形渙散,腳下漂浮,我則接住其勁,順勢打去,自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對方經敷蓋後,有可能孤注一擲,全力前衝,我則用吸力順勢收回,使彼落空。

可見,所謂氣,就是收透二勁的運動。因為收透二勁的吻接就是太極勁,太極勁又是內勁,是內在的形、氣、意、神,故太極勁的獲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達到《四字密訣》所描述的狀態,不經過一番艱苦的體認是不會明白的,故武禹襄才說:「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全知。」內勁是內在的運動,因而無形無聲,懂勁當然是懂得太極勁。太極勁作為太極拳成果的標誌,非過來之人,當然難以悟出箇中奧秘。此處以氣言,正是要強調太極勁,這是功夫進展的必經之途。

兩種技法的比較

通過對上述兩種技法的闡釋可以看出,兩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太極勁自身發揮作用的結果。但是,它們之間仍存在著一些區別。

沾粘連隨更抽象、更普遍、更一般,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只要有一點太極勁,就能見到一點沾粘的功效。這也正是沾粘連隨在太極拳中深受歡迎、並普遍流行的原因。然而,敷蓋對吞之技則有點陽春白雪的意境。它之所以讓人感到難以理解,並不單純是因為武禹襄通篇都用「氣」字來加以闡釋的緣故,而是因為這一技法的要求太高,實現起來難度較大。但細加分析,不難發現這一技法的確頗具匠心。應該說,敷蓋對吞把沾粘連隨更加具體化了。它要求技術運用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本是一件便於操作的工作,但是,由於這一技術特別強調勁法的完整性,從而使初學者感到門牆太高而難以進入實踐。

從另一角度來說,由於敷蓋對吞追求技術的完善,因此,它實際上是沾粘之技的進展,是沾粘之技向高級境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可以通過對「頂扁丟抗」之病的克服來獲得解答。

在沾粘連隨的學習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頂扁丟抗」的毛病,嚴重影響了沾粘連隨自身的質量,從而阻礙了技術的運用。關於「頂扁丟抗」的毛病及其危害,《楊氏老譜》中說道:「頂者,出頭之謂也。扁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連隨之功斷,且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沾粘連隨,而不許頂扁丟抗,是所不易也。」

至於如何去除這些毛病,文中並無交待。不過,通過對《四字密訣》的闡釋,特別是對「敷」字的闡釋,可以對此尋找到一些答案。

所謂「知覺運動」就是聽勁。良好的聽勁並不僅僅在勁點,而是全身性的,身體中每個部位的微小變化都會給整體帶來重大的影響。這一影響的最終結果就是頂扁丟抗之病。所以,對於這些病根要從身中去找,從身中去發現那些微小的變化,或出頭、或不及、或離開、或太過。如果病在自身,應注意收透二勁的銜接,保證勁氣的流暢,使來力不能上身。如果病在對方,就要順勢切入,抓住時機,以點帶面,從局部到整體,控制對方全身。也就是說,若要形成良好的知覺判斷,其前題是必須練出全身感應的能力,從勁氣上將對方包括周匝,從而達到如《敷字訣解》中所說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裡,而意恰在彼皮裡膜外之間」的上乘境界。

可見,敷蓋對吞雖然在學理上與沾粘連隨一樣,但它不是沾粘之技的重複,而是一種進展。它一方面通過具體化使沾粘之技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又通過整體性來克服沾粘之技運用過程中的弊病,使推手技術逐步走向精細與完善。

綜上所述,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都是太極勁自身運動的結果,兩大技法的實現都依賴著收勁與透勁的互相配合。但是,沾粘連隨有著較大的普遍性,而敷蓋對吞則通過具體化和整體化給予了進一步深入,使沾粘之技有克服自身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頂扁丟抗等毛病的能力,向著精細、完善的方向發展。

轉自田金龍院長論文,在此謹表謝意!

相關焦點

  • 「沾連粘隨」的意義與作用
    這一期『名家講堂」我們請名家老師講解講解太極拳的「沾連粘隨」。太極拳為什麼講究「沾連粘隨」?「沾連粘隨」概念的提出,在武術發展中有什麼意義?「沾連粘隨」究竟是體現在套路練習中,還是體現在推手練習中?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如何做到「沾連粘隨」?諸如此類的問題,也許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最關心的。
  • 體會太極拳之「沾黏連隨」
    說起太極拳,離不了沾黏連隨。而知沾黏連隨者甚少。
  • 太極拳第十講 沾、粘、連、隨解
    沾、粘、連、隨是太極拳推手練習的基本原則,是太極拳特殊的技擊技術,歷代太極拳習練者對之均非常重視,稱其為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四綱」。沾,為太極拳推手或技擊時的接手,接手時要輕,控制好自己周身的氣息,要飽滿圓實又要鬆柔無力,接手處處含虛又處處有實,輕則靈,靈則聽得清,變化快,通過輕靈變化虛實,來判斷對手。老一輩常說八卦掌靠閃打人,形意拳靠整打人,太極拳靠粘打人,話說的有片面性,但可見太極拳對粘的重視。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運動,實際上練拳是知己,推手也是練知己。雖然練拳無人當有人,推手有人當無人,總是舍己求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然而人往往主觀、主動為求人知人之勁來,而先入為主,不能先學會舍己而失於自己,敗在自己。故太極拳先要學會「舍己求人」,先學會知己,推手必先學會「沾粘黏隨」,明「敷蓋對吞」四個字的內涵。太極拳運動,有「找感覺的運動」一說,源自於拳譜、老論。
  • 太極拳的肘法在哪裡?
    太極拳的肘法,因流派不同,各有講究。最直接的是陳式太極拳,二路炮捶體現尤其充分,腰攔肘、順鸞肘、獸頭式、井欄直入等抖發明勁,暢快淋漓。多數情況下,太極拳的肘法隱藏在動作裡,暗勁居多。六合要求的肘與膝合,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把肘的用法透露出來了。以楊式太極拳為例,暗肘技法在許多式子裡都有。
  • 楊氏太極拳老譜 之 粘黏連隨
    「沾粘連隨」在推手中被稱為「四要」或是「四功」。「粘黏連隨」四個字,源出於王宗嶽《打手歌》:「掤扌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在《楊氏太極拳老譜》中專門有一首《粘黏連隨》的歌訣來做進一步的解釋: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也,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有些資料中將「粘」寫做「沾」,將「黏」寫做「粘」。
  • 粘黏連隨精義(上)
    文 I 趙澤仁  張雲粘黏連隨是太極拳技擊中的基本技法,代表了太極拳技擊技術的基本特徵,可以說所有太極拳中的技術方法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從現存的一些老的拳譜文獻中可以發現,與之相似的技法技術概念在許多門派中都存在。現在所知的太極拳門中的、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王宗嶽傳的《打手歌》與宋書銘傳的《八字歌》。一般認為《打手歌》成文是早於王宗嶽《太極拳論》的,其中的最後一句為「粘黏連隨不丟頂」。而宋書銘傳其祖上宋遠橋之《八字歌》的年代可能更早,其中有「粘連黏隨俱無疑」與「果能粘黏連隨字」兩句。
  • 真正的楊家太極拳
    為適應教拳的需要,健侯不斷對其父楊祿禪所傳拳架進行修改簡化,直到逝世後,在其季子楊澄甫(1883—1936)手裡才正式定譜,人們稱其為楊式太極拳定型拳架,亦有人稱之謂八五式太極拳,楊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八五式太極拳又分實腿轉體和虛腿轉體兩個套路)、三十七式太極拳、太極長拳、太極散手五個套路。目前,人們稱楊班侯為代表的支派為楊式老架。
  • 陳氏家譜記載了太極拳的清晰的傳承,但存兩大疑問值得研究
    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由於年代久遠,缺少記錄,各種訛傳,嚴重幹擾了真正的史實。箇中傳承細節有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各種版本迷亂人眼。但無疑,陳氏太極拳的傳承是最早有記載的,其傳承關係也是最清晰的。今天就來細細說說陳家溝列位太極大咖的事兒。當然,筆者也發現了傳承中的一些疑問,與大家討論。
  • 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3)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4)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四十年代初,餘問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在北京傳藝,仰慕陳氏拳的「纏絲勁」,再拜陳發科為師,習練陳式太極拳和陳式推手。得到老師的厚愛,口傳心授,歷十數載,直到一九五七年陳發科大師仙逝而止。師爺李經梧雖離開我們,但他的習武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為了使更多人認識太極拳,了解太極拳,現將李經梧宗師珍藏的《太極秘籍》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 「順勢」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概念
    具體到打太極拳,就是要順應拳路變化的態勢,趨勢。那麼為什麼說「順勢」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概念呢?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連綿不斷。在習練太極拳的每個式子時,都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周身節節貫穿」,這就是「順勢」。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動作流暢,「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太極拳的套路是由一個個式子組成的,而對於各個式子順序的編排,無論傳統套路還是新編的國家套路,都十分注重使各個式子之間能夠「順勢」連接。
  • 天下沒有不發勁的拳,太極拳就是打人
    3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別看太極柔,剛柔腰中求。」腰為一身之主宰,運動之樞紐,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門要穴在腰,其內兩腎相藏,腎主水藏精,精為命之基。精化氣,凝神驟氣精亦固。中為丹田,氣之源。腰為帶脈,絡全身之脈,一脈通百脈皆通。
  • 太極拳與太極
    由於坤屬土,故這一技法也屬土可克水。土為萬物之根,可容萬物,水勢洪大,有剛有柔,而土可吸水,可擋水勢。在技擊上作化解,坤又象徵順從。故用這一技法禦敵可順化敵勁而擋其勢。 將這一技法貫之以技擊的實際內容,名命為按(有依照,順從之意),即是十三勢中「按」這一技法。
  • 真正的太極拳到底是什麼樣子!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別看太極柔,剛柔腰中求。」腰為一身之主宰,運動之樞紐,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門要穴在腰,其內兩腎相藏,腎主水藏精,精為命之基。精化氣,凝神驟氣精亦固。中為丹田,氣之源。腰為帶脈,絡全身之脈,一脈通百脈皆通。
  • 太極拳「定式」與「連綿不斷」
    正是這個「綿」字,使太極拳具有了不同於其它拳種勁法的特性:它不是斷的、浮的、硬的,也不是快速的、迅猛的,它若有若無、綿綿若存、沾粘連隨、滔滔不絕。即便有快慢剛脆練法,那也是在鬆柔的前提下產生彈勁。如《太極拳論》所言:「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式相連,勢若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故又日長拳。」也正是因為這個「綿」字,太極拳最早又被稱為「綿拳」和「沾綿拳」。
  • 八卦太極拳之於女性的開示
    陰柔之「份兒」乃是由有為到無為,練的是「純任自然」,「隨曲就伸」,「人剛我柔,人柔我剛,我順人背,捨己從人」的功夫。足見八卦掌對於認識太極拳的作用,因此說,八卦太極拳,她可以同時提高陰陽兩方面的「份兒」,尤其是針對女性後天之不足,她充分給予了女性陽「份兒」的提高,為女性打開太極之門、進入太極之門鋪設了綠色通道,堪稱是開啟女性認知陰陽的一把鑰匙。
  • 太極拳練的水平怎麼樣?看這一個動作就知道了!
    雲手勢的多種技擊作用 2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談雲手用法為:「設敵人自前面右側用右手擊我胸部或脅部,我即將右手落下手心向裡,由左而上往右翻轉雲出,至敵腕臂外間,手心向下往右化去,左手同時隨落下,手心向下隨往右雲去,身亦隨右手拗轉
  • 【研究】論吳式太極拳的九大特點
    「善化」不僅表現為與人搭手、對應中以讓為先,講勁以柔為主,講技法以輕靈變化為要,講制人以「引進落空」為要。先動其根使其失去平衡而後再使跌、打、拿、發等招。吳式拳的推手訓練,特別強調「輕靈」為要。講究聽準對方勁力的方向、力點、速度,拿準時機,拿準火候,儘可能順而引之、化而制之。吳式太極拳在推手和技擊方面,不求主動出擊,不以打人為首要目的。
  • 解析「凌空勁」 還原太極拳
    凌空勁確實是太極拳的上乘功夫,發人方在欲觸及對方之際能迫使對方騰空而出。其實,被發放方也需有一定功底,只有這樣才能在化解不開眼前的攻擊時通過彈跳退出圈外。這種避過被打擊距離,在空中調整重心和身體平衡的技法,在拳譜中謂之「跌前有一躍」。由此可見,在真打實鬥中,如果功夫懸殊,被發放方不會閃、展、騰、挪,就難逃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