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楊氏太極拳練的主要是什麼?

2021-01-18 騰訊網

汪永泉先師

傳楊氏太極拳是汪永泉先師所傳的楊氏太極拳,是內家拳。故所練的東西與內家拳是一致的。讓我們來重溫汪公永泉先師的話語。

內功是神、意、氣的化合。神、意、氣是結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氣到。

練拳主要是煉神、意、氣。

盤架子是種神、意、氣的運行。明了這點,才知道應該如何盤架子。

神、意、氣運行走虛。

1.神

神為帥。練拳要提起精神。精神不能萎靡不振。

精神要集中,不能渙散。

要神舒,要心情放鬆,不能緊張。

神體現在眼神上:神聚於眼,目光四射,炯炯有神,威而不猛。

眼睛一般平視,眼神要和動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視、凝視,只是「瞧著點兒」。

養生和技擊的練法,對眼神的要求不同。養生練法要求神內含,蓄而不露;技擊練法要求眼神看得平遠,有放、有收。不能只放不收。否則要傷內氣。

2.意

意念要真。意念不能過重,過重則滯。

又有意,又無意,有意無意之間是真意。

用意不用力,用意則通;用力則意氣受阻,不通。

3.氣

要培養內氣,使內氣充實。松、散、圓能涵養內氣。

意、氣運行要舒緩自如,通暢順達。不能憋,要找出路舒散。

意氣運行要連綿不斷,不能驟停、中斷。

相關焦點

  • 楊氏太極拳之「慢」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氏太極拳之
  • 楊氏太極拳88式
  • 楊氏少侯小架人盤太極拳
    楊少候是楊健候長子,七歲學拳,拳技得家傳於二伯父楊班候和父親楊健候,童年時得到祖父楊露禪的親自指導,太極功夫名冠於世。民國年間被人稱作「太極第一人」,與人推手「出手不見手,見手混身手」,因此又被人美喻為「千手觀音」、「聖手觀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
  • 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摘要:本文主要對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進行對比,對其中的典型招式從攻防以及套路動作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並且得出相關結論。通過文章的論述,可以更好地明確兩種不同的太極拳存在的優缺點。   較之於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有些許不同。從運動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後者主要是通過骨盆運動的方式,也就是通過骨盆繞一垂直軸來進行性轉換的幅度更大,並且在該過程中保持相應的旋移性。在步法過程中,重心向迴旋移並左右腳跟著地的時候,因為繞一垂直軸的幅度要大,所以骨盆繞丫冠狀軸後仰。骨盆後仰的時候,軀幹從頭到尾間變成一條直線,可以更好地當作身體的轉軸,以便更好地轉動在一垂直軸。
  •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考證
    提手即為提法,是太極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抹勾拂撥、開合提擔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著法之一。其用法猶如兩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狀如提物,故名。     如是漫不經心的看上去,「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勢」似乎定勢相同,左右方向相反而已;但就技擊勁道的實質內容而言,則差異甚大。本勢用的主要勁別是合勁、提勁和搓勁;而手揮琵琶勢用的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以及採挒、剪託之勁。
  • 太極大愛獻光明--香港趙幼斌楊氏太極拳總會八年不懈助力「健康快車」慈善活動
    2015年7月12日在香港伊莉莎伯體育館,香港趙幼斌楊氏太極拳總會參加了香港「健康快車」的慈善義演活動。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在陳王廷之後的百多年間,太極拳始終是陳氏家拳,非但外姓不傳,甚至只傳男不傳女。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1991年,臺灣楊氏太極武藝總會師承長、楊氏太極武藝第六代傳人鄧時海先生來陳家溝參觀,看到這裡一片廢墟,便捐資修建了"楊露禪學拳處"。 當年,陳德瑚在河北永年縣(當時的廣平府)做藥材生意,楊露禪是陳家藥鋪裡的一個夥計。因為楊露禪聰明能幹,又誠實忠厚,陳德瑚就把他送到老家陳家溝做工。當時陳長興在陳家溝傳授武藝,學堂就設在陳德瑚家的南院。
  • 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和弟子陳微明拳照對比
    【簡介】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生於北京,與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
  • 太極拳是如何打人的?怎樣練?
    由此可以推斷出熟練二十四式的人即使不能成為武林高手,打個街頭流氓什麼的應該不成什麼問題,應該說是最好的防身術。可是現在練二十四式的人有幾成比例的人能做到呢?  問題出在哪了呢?其實問題就出在了好東西傳走樣了,一群歪嘴和尚念歪了一本好經。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很多人都在宣揚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使很多習拳者深信不疑。
  • 楊式太極拳85式與103式對照表
    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架是楊振銘、趙斌、傅鍾文依據楊澄甫先師的定型拳架所傳,楊振銘是楊澄甫長子,趙斌、傅鍾文分別是楊澄甫二兄楊兆元之外孫和外孫女婿,因楊兆元早逝,趙斌自幼居住在楊澄甫家,7歲開始學拳,得到外公傳授指點,早有根基。所以可以說楊振銘、趙斌、傅鍾文所傳的八十五式太極拳架是楊澄甫先師的定型拳架最早、最原形的套路,而且影響最深、最廣。
  • 楊氏太極拳85式隱藏的秘密:太神奇了!
    而與趙斌先師所傳85式比較有4處名稱算法不同:第一處,楊澄甫宗師的第1式為「太極拳起勢」,趙斌先師傳的85式分為兩個名稱,即第1式為「預備式」和第2式為「起勢」;第二處,楊澄甫宗師的第37式為「左右打虎式」,趙斌先師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兩處均為將兩個「單鞭下勢」分為「單鞭」和「下勢」。這樣81式加上4式的名稱也就成了85式。
  •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周簡段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說到太極拳,不能不提太極拳的一代宗師王矯宇。 王矯宇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1936年恰滿百歲。那時,他已被徒眾奉居於北京和平門內的呂祖閣。每日雄雞首唱,眾多弟子齊集於呂祖閣前。待眾人進得廟中,廟門即閉。據一位目擊者講:王矯宇聞雞即起,常端坐於神殿外向弟子授拳,雖天降大雪亦不輟。
  • 太極拳練不好就成了太極操!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逐夢終有果 一朝亮翅震寰宇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為什麼行?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
  • 楊氏太極拳十大腿法解之十:金雞獨立
    《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云:「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轉身蹬腳腹上佔,進步栽捶迎面衝。」「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單鞭下勢順鋒人,金雞獨立佔上風。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錘下靠為鋒。」「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 太極拳認老理,練的過程中一定要看看.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裡程。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
  •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特點,這篇全說明白了!
    楊氏太極拳而且楊式太極拳中的虛實相互轉換,又都是由半虛半實,全虛全實的逐漸轉移,比如腳踏地面的由虛變實:前進時腳跟先著地,腳掌腳指依次落地,最後才全部踏實,就像太極圖中的陰陽魚相互消長的情形一樣,這種虛實分明的拳架特點,在楊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中非常突出。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明萬曆年間,由山西武術家王宗嶽的著作《太極拳論》,才確定了這種古拳法的名稱—太極拳。17世紀,「太極拳」又經過民間武術家陳王廷,在家傳武術的基礎上改良和發展,集各家武術之所長,融合中醫、周易、防身、健體等思想,彙編成一套新的拳法,這就是「陳氏太極拳」。
  • 襄河堂傳統太極拳源流簡介--楊、武太極拳的淵源
    而藥鋪夥計是迎著上並將對方打倒,楊露禪也是練家,此時那鬧事者一看遇到硬茬了,起身跑了。當時楊露禪趕忙上前與藥鋪夥計搭話,虛心討教,藥鋪夥計隨便應付了幾句,楊露禪一看問不出什麼,就回家了。楊露禪非常喜歡拳術,虛心好學,就想著怎樣才能學到其術,後來他想到了「太和堂」藥鋪的房東武家。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產業有多大?李連杰也是推手
    對於中國人來說,太極拳既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化符號,也是一種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拳法。雖然是一種拳法的名稱,但太極拳本身流派眾多,從「武林門派」看,太極拳主要分為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等八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