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考證

2021-02-22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1),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2)。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3)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4)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和美太極」,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與您分享專業太極拳、正能量美文。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歡迎把您的太極拳體悟文章也分享給廣大拳友,投稿郵箱:1300802990@QQ.com

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太極拳的拳式動作名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加深對太極拳的認識與理解,更加有利於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 太極拳的拳式動作名稱亦稱招數名稱,文化內涵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方面是傳承自其它門派的拳術。因為太極拳是在集其它門派武術大成的基礎上創立的,所以有些招數名稱就直接套用過來了。當然在歷史流傳中可能有微小變化。比如太極拳中有些拳式動作名稱就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記載的某些拳式動作名稱相同或相似。第二方面是以身邊的事物、動物命名,以增強生動形象性,便於加強記憶,也便於理解招式中所含有的技擊意義。太極拳命名者將太極拳與日常生活常見物品聯繫起來,使習練太極拳者易於掌握拳架或套路動作之型,更易理解太極拳的技法。

起勢:

     有拳架或套路一開始就「起勢」而動起來,也有拳架一開始先是開腳站立「預備勢」,即上場練拳的初始狀,凝神調息,儘量心靜體松。接著才是「起勢,兩手舉動,陰陽即起,太極產生。待拳架將練完時,千萬不可忽略「收勢合太極」 拳式,合太極者,合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仍歸於太極,即收其心意氣息,復全歸於丹田,凝神靜慮。
   

攬雀尾

     太極宗師楊澄甫先生說:「攬雀尾為太極拳體用兼全之總手。即推手所謂黏連粘隨。往復不離不斷。逐以雀尾比喻手臂。故總名之日。攬雀尾。其法有四日。掤捋擠按。」關於 「攬雀尾」拳式的名稱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楊露禪先師軼事》的文章中有一段精彩描寫:「有飛燕入簾,低繞近身,即起手速抄之,顧謂僧日,此鳥馴就人,聊與為戲何如,輒承以右掌而左手撫之,旋縱使去,燕振翼擬起,師微將掌忽隱忽現,燕不能飛去」。雀形鳥類如:麻雀、燕子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又非常聰明機警。太極拳家將包含著掤、捋、擠、按、踩、捌、肘、靠八種手法的太極拳「核心」動作與鳥雀聯繫起來,並命名為攬雀尾。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這一式時,把敵人的來手想像成鳥雀的尾巴,鳥雀的尾巴在習練者面前撲通,習練者既不會輕視又不會產生畏懼心理,這樣就能心靜放鬆、沉著應戰。習練者面對敵之來手以靜主動、隨機應變,掤之即黏即引,順勢借力捋之化之;若敵欲抽其臂,習練者即乘其抽臂之際,隨出擠之,則敵必跌矣;若敵復來,則用向上提勁速用雙手先按其肘及腕部,勢勢連環,轉換自如,得心應手。

單鞭

     「單鞭」拳式,該式仿形駕馭馬車的車夫,雙手握持長柄的大馬鞭,掄圓了鞭子抽擊出去,雙臂用力向前一掙向後一帶,鞭稍與鞭杆幾乎成一直線,這一剎那間的形態就是太極拳的單鞭勢。前臂像掄圓了抽擊出去的鞭稍,後臂像掠帶的鞭杆,勾手包含了叼鉤、鎖拿和腕打,雙臂必須同時運做同時到位,成一個整體勁,恰似一條大鞭子,故此得名單鞭。設想對方正面來犯,無論何勢均可以左臂抽擊之。

白鶴亮翅

    「白鶴亮翅」拳式,是人與白鶴之間的意象化。太極拳習練者用雙臂左右格擋來擊敵人的雙手,則敵方的力即被分散而不整,隨之習練者右手隨沉隨起,提護至右頭角上展開,同時左手從左側下展開至左胯旁,猶如白鶴展翅,讓人賞心悅目。太極拳命名者為此動作命名沒有用「展」字而用「亮」字,因為展示太極拳複雜、精細的動作,「亮」字能更傳神地表達出動作的舒展,更能體現出習練者的展現自我、欣賞自我、悠然自得的君子風範。   「提手上勢」拳式,所謂的「提手」是一種著法,「手」即法之義。提手即為提法,是太極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抹勾拂撥、開合提擔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著法之一。其用法猶如兩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狀如提物,故名。     如是漫不經心的看上去,「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勢」似乎定勢相同,左右方向相反而已;但就技擊勁道的實質內容而言,則差異甚大。本勢用的主要勁別是合勁、提勁和搓勁;而手揮琵琶勢用的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以及採挒、剪託之勁。勁別的不同決定了其技法及中途動作的不同。有些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勢看作虛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勁,更有把它視作右手揮琵琶或右手揮琵琶的組合,這是不應有的錯誤。兩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稱,是由於兩式從動作形式到技擊勁別的內容都有較大的區別,否則按一名可矣。但從其相似的定勢來看,兩者都類同於松溪徵南派《內家八樁》之「龍樁」,兩手側掌,一長一短,一前一後,一伸一屈,置於身側左或右的同一側,前後遙遙相對,互相呼應,兩眼透過長手的食指極目凝視,眼與長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為古代拳術中最常用的以靜御動的格鬥勢,一名「長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靜觀待變、以靜伺機和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以及以進為退、以退為進的意義。這《沈子拳法》方略篇中說的「急著前去,補手相承;隱著埋伏,出奇制勝」形象地描述了其作用和意義。如果要說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有什麼共同點的話,或許就是這一點。

手揮琵琶

「手揮琵琶勢」 拳式,仿形如左手懷抱琵琶、右手彈奏琵琶的姿勢動作,這個拳式隱藏有另一個含義,「琵琶」乃指人身之琵琶骨,就是鎖骨。這招的最後打擊對方的要害部位是對方的鎖骨。這屬於斷骨法。因此有些老練家喜說此招,拿此招說事,可是又只肯露一點,將此招式連消帶打的技法用意引到肘部,因為這樣的用法對切磋較技還算較為安全的。其實的用法是:,對手右拳擊我,我先左右手接其手臂,後帶滯住對手身形,然後左手扣其肘部,右手翻手砸其琵琶骨,對手一旦琵琶骨受損,戰鬥就多數結束了。這就叫一步一打,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這樣傷筋斷骨不留情的打法只適用於打擊歹徒壞人。搬攔捶
    「搬攔捶」拳式,搬、攔、捶是三個連續的動作。就是搬轉,攔截,捶擊。設想對方右手握住我的右腕,我右手劃一小圓將其翻轉,我的右腕粘住敵之右腕,左手撫其右肘,此為搬。敵方必定鬆開握腕的手,我用左手攔截敵方右臂,此為攔,上左步用右拳直擊(捶)之,此為捶。 「如封似閉」、「十字手」,這兩個拳式中均有雙手搭成「十」字的動作,蘊含著「當敵人來擊時,習練者雙手即斜交成十字封條形使敵手不得進,就像盜來即閉門」的意味。兩手呈斜十字交叉,如貼封條狀,稱為「如封」,屬防守法;繼而沉肩垂肘,兩掌微收向裡引進,以化解敵力,分後即合,以閉勁向前按出,似關閉門戶,稱為「似閉",屬進攻法。可見「如封似閉」一勢,是先防後攻、防後反攻,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典型拳勢。

     抱虎歸山
      有一種說法是:據說老虎的警覺性很高,當它攜幼虎回歸山裡時怕被跟蹤會本能的回頭察看,虎尾 隨之掃動稱之為虎剪,虎有一吼、二撲、三剪之能,右臂後撤抽打效仿虎剪,該勢包括捋,擠,按。設想對方從右後攻擊時,我轉腰回身右臂肩、肘、腕、手依次展 開猶如虎剪抽擊之。「抱虎歸山"的「摟」要寓回抱之意。因它是應身後攻擊法,我轉腰,以右手覆腕摟去,用仰掌回抱,所以摟的高度在對手腰間為宜,較「摟膝 拗步」拳式的摟膝為高。另有一種說法是: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認為「抱虎歸山「的「抱」字,是虎豹之「豹」的誤寫,應為「豹虎歸山」為妥。並認為此式動作 「分明是右掌由胸間,左手平面部,扭項回頭向右後方撲去,如虎豹歸山之形勢」。其作用如是說:「如對方在右後向我上部來犯時,我便由左往右後轉身,以兩手 向其右臂或胸部找其右側面打截勁,連撐帶撲衝去,勢如豹虎躐山之狀。」

倒攆猴
 顧名思義,猶如人猴相搏,習練者假想面對狡猾善變的敵人,向後退步誘其深入,然後乘勢襲擊其頭面胸肋,將其攆走。敵人若連續猛攻,習練者卻戰卻退,以避其鋒,但守中有攻,退中有進,走中有黏,化中有發,左右連環探撲按擊,以抑挫其攻勢,敏捷如猴。

斜飛勢
 仿形燕子斜飛之勢的動作。燕子在天空中翱翔,展開羽翅向斜上方鑽去,大有擊穿長空之勢,屬挒勁,該式取此形此意。設想與人相交我已然把人掀動借勢長腰加大攻勢。 

海底針

     該式中「海底」是武術的專有名稱。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的《人身纏絲正、背面圖》中說:  「氣海之底為會陰,即任脈起處。"又說:「督脈通前蛋弦為海底。"由此說明,可知「海底"即中醫針灸經絡學說的會陰穴。 「海底」即「氣海之底」的意思,中醫氣功學說認為此處是任脈的起點,又是督脈的終點,系任督二脈交會的總樞。二者及諸陰皆交會於此,又位處下部,上為陽, 下為陰,故稱「會陰」。所以「海底」和「會陰」是同一穴位,只不過是不同學說、不同的命名而已。武術的「海底"借指相當於這一穴位高度的襠部,因技擊時實 際攻擊的要害部位乃是男子的腎囊,即睪丸。「海底針」的「針」指的是指法,以針喻指,四駢指像鋼針似的插點敵方的襠部要穴。故此勢名「海底針」。由此可 見,在演練此式的時候,折腰點插只須插到襠部的高度即可,最低限度為四指稍過膝,而不必深插到地面去。有的演練者因不明所以,錯誤地將地面喻為「海底", 或將膝內側的「血海穴」及腳內側的「照海穴」,誤作為「海底",因而有其相應的錯誤插點高度。還美其名日「仰之彌高,俯之彌低",都是不得要領的。

扇通臂

  這一拳式就是將人的身體運動與打開扇子的動作聯繫起來而命名。這一式就如同打開扇子一樣,要以腰為軸,勁從背發,右手從前向上提起至右額角旁,手心隨向外翻來託住敵手的攻擊,左手同時提至胸前,用手掌直接向敵人肋部衝去,兩臂展開,形成一個扇面。 高探馬、野馬分鬃
     兩個拳式來看:「探馬」是古代軍事作戰走在最前面為整個軍隊獲取敵軍情報信息的人,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還要具備崇高的 道德素質和高度的責任感,在行動上靈敏迅速。再一「高」字,更顯習練者高瞻遠矚,敵情盡收眼底;「野馬分鬃」,具有野性不被馴服的馬,自由的奔跑在遼闊的 大草原上,頸上的鬢毛自然的飄動左右分開。太極拳練習者可以聯想此美景,以腰為軸,上步進身,左右前後分開雙手,盡顯沉著自然和舒展瀟灑的動作形象。高探馬
   仿形左手捧著馬的下頜往懷裡帶,右手掌探撫馬的眉眼處,由下而上圓轉探出故稱作高探馬。設想我左手被敵左手抓握,我順勢翻轉左手腕並壓住敵手,右掌沿敵手臂上行扳扭其肘繼而擊其面。    雲手
   是古代戲劇表演中的一種程序動作。通過雙手、兩臂的協調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氣度。太極拳命名者可能借鑑了戲劇中的「雲 手」來為在太極拳中用於左右攻防手法命名。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時,兩手兩臂虛實變化交互旋轉,協調一致,行如空中雲朵綿綿不絕。雲手是太極拳套路中一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體現了楊氏太極拳舒展大方、中正圓滿、動作和順、輕靈沉穩、由松入柔、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

栽捶 亦稱「摟膝栽捶」
 
  右拳向前下方擊打意如插秧栽稻,取其深沉之意故名載捶。設想對方用右腳踢我,我用左摟膝動作摟開,右拳擊其右腳背或小腹。這個拳勢要點是眼視前下方頭頂向上領勁不可前傾。

雙風貫耳

   「風」字代表著威武與力量。風是最溫柔又是最強大的東西,太極拳習練者假想敵手向自己進犯,首先用雙手將敵手引進向左右分開,化弱敵 之進犯之力,再若風般由遠及近、由弱變強,起行輕柔緩慢,終如風穿峰隙無物可擋,使敵耳鳴、頭暈、目眩不能自控。「抱虎歸山」、「打虎勢」、「退步跨虎」、「彎弓射虎」

   這些拳式無不隱含著古代英雄壯士不為虎兇虎威,以英勇無畏之氣魄去「打虎」、「鬥虎」、「滅 虎」。如退步跨虎中「跨虎」典故:「順陽南鄉楊豐,與息名香于田獲粟,因為虎所噬。香年十四,手無寸刃,直扼虎頸。豐遂得免。」抱虎歸山,一手攬虎頸,一 手壓虎頭,作攬回至虎於死地之勢。無論是抱虎、跨虎、射虎還是打虎這些含有威猛勇武含義的制虎動作名稱,均體現出動作排山倒海的氣勢和堅韌不拔的氣概。野馬分鬃
    有歌日:「野馬分鬃奔向前,連環套跌夾叉飛。」其一,說明此勢兩手的一採一挒,猶如野馬奔騰中迎風分鬃,左右披瀉分挒,發力在腰,上下 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腰力運用得當,才能使發出的勁均衡完整,專注一方。其二,說明野馬分鬃所用的弓步是進身套步,即把我的前腳套在對方前腳的外側(進步 宜深),但雙方必須形成「順步"(即用我左腳套彼右腳,或以我右腳套彼左腳),才能合勢。弓腿進身必須在採挒手與弓出腿之間形成夾叉之勢。即我以前腿邁進 敵前腿外側身後,以前臂進抵其胸後,在我前捌手與弓出腿之間形成夾叉之勢。即捌手與弓腿上下間形成一個移位的樹丫叉形勢,憑藉步趨身擁、腰腿齊發的肩膊前 靠之勁,勢如野馬分鬃奔騰,勢湧勁衝,勁起腳根,由腳而腿而腰而脊而手,完整一氣,將敵的根力拔起,叉夾擲跌出去。而不能光靠手的局部採挒勁。因局部勁力 的功效比不上整體勁力的功效。 玉女穿梭
    這一拳式是極具女性柔美、小巧、玲瓏等特徵的動作。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玉女穿梭共有四個,分別穿打四個隅角,每個穿梭,兩手都有 一次呈十字交叉的「封」的過程,防護側面攻擊,變被動為主動。太極拳愛好者習練玉女穿梭,在每個轉身或上步時要保持身體正直、重心平穩,變換輕盈靈活、飄 忽連貫、虛實有致、防中欲攻、攻中有防、剛柔相濟,猶如一位美麗瀟灑的俠女在群敵中輕靈連綿地左右穿梭。

   下勢
       這是楊氏太極拳唯一的僕步架勢動作。意如湧動的大海波濤,從波峰整體下沉,內中積蓄能量,及至波谷能量已蓄飽滿,繼而整體湧起,力整意長, 演示了陰陽消長轉換的規律。該式氣勢磅礴,集中表現出了太極拳獨有的氣勢和的勁力。設想我向下採對方,敵若掙抗我順勢掤起將人摔出。

金雞獨立
      拳式原指雞單腳站立的一種習慣性姿勢,後來人們將人類模仿雞或其它的禽類單腳站立的姿勢也稱為「金雞獨立」。雞的這種獨立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 中很容易就可以見到,它們神經靈敏、平衡協調能力強,單腳站立時穩如泰山。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金雞獨立」這一式時,假設敵人用手來攻擊,習練單側手、腿 同時提起,手可以隨意牽制敵人的左右手,與此同時,在敵人無暇顧及之時用腳尖向敵人腹部踢去,擊倒敵人;若敵人復來,習練者就順勢下沉,沉穩靈活地變換到 另一側「金雞獨立」,與另側用法相同。在練習的整個過程中習練者要「穩」,上下協調一致,不僅要像「雞」那樣勇猛頑強、激烈廝殺,還要機靈活潑、勇敢善 鬥,這樣才能獲得生機。

白蛇吐信
      是模仿蛇吐芯的習慣活動命名的。太極拳習練者想像以自己的手背為蛇身,手掌為蛇頭蛇芯,進擊敵人之胸部、面部,動作之靈敏迅速,猶如白蛇吐芯。習練 者要學會纏繞,學會鑽,學會末梢勁。習練者鑽進時,只要敵方阻攔一節,就要像蛇一樣機敏地用其它節纏住敵方,用「蛇芯」襲擊敵方。

上步七星捶
      上步七星勢,上步後兩拳交錯,下肢成右虛步,從側面看,其頭、肩、肘、手、胯、膝、腳七個出擊點的位置,其形勢布排恰似北鬥七星,故 名。上步七星的主要作用和十字手類同,都是以封掤防禦為主、攻防結合的式子。所有手法都由十字手衍變而來。 「七星」除了頭不可亂動亂用外,肩可以靠,肘可以頂,手可以擊,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腳可以踢。所以凡交手,必須眼顧「七星",對敵之「七星」嚴加防 範,以免為敵所乘。不僅在運動終點形如「七」字,而且動作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也與北鬥七星的象徵意義相同。太極拳習練者雙手變拳在胸前交叉與整個身體構成七 字形,手先掤住敵人之手,因此自身各個要害部位盡在其保護範圍之內,以守為攻,靜觀其變,變被動為主動,乘其不備,擊其要害,克敵制勝。

指襠捶  
   亦稱「摟膝指襠捶」,右拳直擊對方襠部,故名指襠捶。設想對方用右腳踢我,我用左手摟開,右拳趁勢直擊其襠。

   轉身擺蓮腳
    360。大轉身後,以腳背緣擺踢敵人,柔腰百折若無骨,撒去滿身都是手,腳過似疾風擺蕩蓮葉,故名「轉身擺蓮」。又名「擺蓮腳或「擺 蓮腿」,簡稱「擺蓮」。  「擺蓮」是武術中的通用名稱,有單、雙之分。早年楊澄甫練此勢時是「單擺蓮」,即以左掌單掌橫側仰著拍擊右腳面,形成拗步「單擺蓮」。而本勢是左腿先行 擺轉後,右腿自左向上、向右以橫勁擺踢,雙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後迎著拍擊腳背,故又名「轉身雙擺蓮",簡稱「雙擺蓮」。

彎弓射虎
   其勢兩臂圓撐,兩手握拳,左手握正拳,右手握反拳,呈反手開弓狀,酷似獵手彎弓射虎,故名。《全體大用訣》說的「彎弓射虎挑打胸」,說明了該勢的用法,如敵以右手攻擊,我用左臂將其挑起,同時進步以右拳直擊之。

以上對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的由來介紹,收錄引用了吳蔭農、楊祥全、張巖、張靜麗、程馨、沈壽、陳龍鑲等人文章的有關內容進行修改整理而成。

往期熱門文章推薦:

【絕版珍藏】楊澄甫與董英傑拳照對比

※ 懂得規矩打好拳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太極拳師父

※ 楊公澄甫(中年)拳照

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你點的每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通過具有舒緩的動作波浪式前進,同時其中的柔化動作慢、剛 發動作快,整個拳法套路都是非常連貫協調額,因此在演練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精神、意念之間的高度協調,同時也能夠做到剛中帶柔、快慢相間。   較之於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有些許不同。從運動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後者主要是通過骨盆運動的方式,也就是通過骨盆繞一垂直軸來進行性轉換的幅度更大,並且在該過程中保持相應的旋移性。
  • 楊氏太極拳88式
  • 楊氏太極拳之「慢」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氏太極拳之
  • 汪傳楊氏太極拳練的主要是什麼?
    汪永泉先師 汪傳楊氏太極拳是汪永泉先師所傳的楊氏太極拳,是內家拳。 眼睛一般平視,眼神要和動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視、凝視,只是「瞧著點兒」。 養生和技擊的練法,對眼神的要求不同。養生練法要求神內含,蓄而不露;技擊練法要求眼神看得平遠,有放、有收。不能只放不收。否則要傷內氣。
  • 楊氏少侯小架人盤太極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他說:「學習大架太極拳,如同記時鐘表中的長(秒)針,走的是外圓、大圈;學習小架太極拳,如同鐘錶中的針的轉軸,走的是內圓、小圓。」因此,楊少候所傳拳架架高步活,緊湊縝密,圈多圈小而輕靈奇巧,這是楊氏小架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如果持純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剛勁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術的人。
  • 釋延龍八式、十二式少林混元太極拳拳譜與動作名稱
    在混元太極拳整體套路習練中都有八個基本招式(拳譜名稱:混沌無極、太極出世、無極化生、來去自如、撥雲見日、蓮花盛開、天人合一、返回無極)。八式混元太極拳就是由這八個基本招式組成,其中,「來去自如」轉「撥雲見日」(動作名稱:攬雀尾轉單鞭)是本拳法之精髓,可以循環習練。「來去自如」、「撥雲見日」這兩式旋轉一圈又是一個八式,成為「十六式混元太極拳」。
  • 楊氏太極拳十大腿法解之十:金雞獨立
    《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云:「高探馬上攔手刺,左右分腳手要封。」「轉身蹬腳腹上佔,進步栽捶迎面衝。」「右蹬腳上軟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腳膝骨迎。」「單鞭下勢順鋒人,金雞獨立佔上風。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錘下靠為鋒。」「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 楊氏太極拳85式隱藏的秘密:太神奇了!
    雖然在計算動作的方法上和數量上以及個別動作名稱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楊澄甫宗師1931年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拳照和動作順序上演變而來的。路迪民先生就楊澄甫宗師的著作《太極拳使用法》(1931)和《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中拳式動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刊登的楊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動作名稱和順序排列一共81式。
  • 該醒醒了,不要再惦記太極拳了!
    並且還有「跑跑步,健健身,打打太極拳」這樣的說法。因此太極拳一下子就成了民間武術的熱門。國家當時就已經公開承認全國五大太極拳種類。陳,楊,吳,武,孫 並且在北京體育大學帶頭,錄製頒發了標準太極拳動作套路。(這個視頻現在網上都能找到資料)而且同時還有了簡化的24式,48式等國家入門套路,後來還有專門的競賽套路等等。
  • 太極大愛獻光明--香港趙幼斌楊氏太極拳總會八年不懈助力「健康快車」慈善活動
    2015年7月12日在香港伊莉莎伯體育館,香港趙幼斌楊氏太極拳總會參加了香港「健康快車」的慈善義演活動。
  • 楊式太極拳85式與103式對照表
    楊式太極拳中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是由楊式太極拳老架的中架演化而來。楊式太極拳老架的原中架為四個套路,有兩個陽手拳架和兩個陰手拳架,因陽手拳架較為舒展大方,易於被人們所接受,故將兩個陽手拳架進行簡化定型,這兩個拳架的手法大同小異,其腿法主要分為一個陽腿拳架,一個陰腿拳架。後被人習慣稱之為一個實腿拳架,一個虛腿拳架。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在太極拳的發展上,楊露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關於"楊露禪陳家溝偷拳"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很廣,從民國時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建國後的連環畫《偷拳》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電影《神丐》都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的。如今在陳家溝,與太極拳相關的最重要的遺蹟也是"楊露禪學拳處"。"
  • 楊露禪所學太極拳為何與陳溝太極拳差異很大
    那是因為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溝太極拳師紛紛著書及到各地傳授太極拳以來,人們發現其動作形式及動作名稱,與清道光年間三進陳溝從陳長興學藝、後在京城傳藝的楊露禪傳的太極拳動作及動作名稱,差異很大。陳溝的太極拳及動作名稱與通背拳風格、名稱相近,並與通背拳一樣,以「纏」字為靈魂。而楊露禪傳的太極拳則強調勁整,不妄動。
  •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是由董海川根據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特點創編的一種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種。此拳兼具太極與八卦之優長,極具健身與技擊價值。
  • 釋延龍九十九式混元太極拳簡介、拳譜與動作名稱
    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撒打)九段,中國太極拳九段;中國武術套路一級教練員、裁判員,國際註冊高級武術教練員、裁判員;北京健康晟業國際醫藥科學研究院授予特色診療專家、高級研究員,國家中醫康復理療師、健康管理師;在國內、國際武術比賽中榮獲獎牌百餘枚,數次率團參加國內外大型武術比賽獲多個團體第一名。
  • 針對鄭子太極拳拳譜的研究
    當我得知鄭曼青的重要地位後,我就想自學鄭子太極拳,然而上網查拳譜的時候卻傻眼了,網絡上的拳譜有好多版本,有些甚至相差甚遠,我無所適從,令我困惑,好在有鄭曼青的視頻可以見證,與鄭曼青視頻聯繫最緊密的是如下這個版本:這個版本與鄭曼青打拳的視頻基本吻合,但整個拳譜有些古老,還存在諸多問題。我是一名楊式傳統太極拳套路的發燒友,想從85拳的角度重新包裝完善這個版本,因為85拳的動作名稱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 太極拳怎樣放鬆肩部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產業有多大?李連杰也是推手
    對於中國人來說,太極拳既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文化符號,也是一種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拳法。雖然是一種拳法的名稱,但太極拳本身流派眾多,從「武林門派」看,太極拳主要分為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等八大流派。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清晨的公園裡,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家在比劃著太極拳,動作行雲流水,飄逸自如,太極拳不僅可以舒筋正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太極拳作為中華古武術的一種,拳種歸類為內家拳。不得不說,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武術,是武當創始人張三丰,在道家理論基礎上所創的內家拳技,是道家養生健體和防身技擊的一種實踐體現,只是那時候還不叫「太極拳」。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逐夢終有果 一朝亮翅震寰宇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為什麼行?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