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和弟子陳微明拳照對比

2021-03-03 文太極

【簡介】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生於北京,與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太極名家。

       陳微明(1881~1958)又名慎先,男,湖北蘄水人,武術名家,光緒二十八年(1902)科舉考中文舉人。楊澄甫先生首徒,曾任清史館編修,自幼心慕太極拳。乙卯(1915)遊燕,先隨孫祿堂先生學形意八卦。越二年,訪得澄甫先生,拜入門下,從學七年,盡得所傳。乙丑(1925)年,陳微明先生南下上海,於寧波同鄉會內創辦致柔拳社,併集結多年習拳心得,於同年出版《太極拳講義》、《太極拳問答》二書(臺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此二書堪稱早年所出版之楊式太極拳諸書中,最具權威之著作,內並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彌足珍貴。太極拳能從北京南傳上海、廣州等地,陳微明先生應居首功。清朝末年,一書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從學太極巨匠楊澄甫門下,苦練太極功夫七年,之後撰寫出一部《太極拳術》,一時聲名鵲起,為世人矚目。繼爾又在上海創立致柔拳社,成為繼楊澄甫之後楊式太極拳的中興人物。

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傳丹田功為本,適合太極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內家拳練習者參研。

課程介紹

       丹田功是傳統武術尤其內家拳的核心訓練功法。在過去一直都是秘而不傳的,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傳承。一些拳譜中也有「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的說法。所以導致了很多武術愛好者雖然聽說過丹田但並沒有正確的認知,或者沒有得到系統的傳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課程講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練法是科學完整且樸實無華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來的。本課程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礎練習方法教給大家。

課程列表

一、淺釋內家拳丹田功之秘

1、什麼是丹田功?丹田是哪裡?

2、為什麼要練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獨特之處

3、如何入手去練習丹田功?丹田功的練習步驟介紹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正確的身法是練出丹田的前提。本節課程詳細講解練習丹田功的幾個身法要領,並通過動作講解來配合身法練習。

三、丹田貫氣法——丹田功的核心機密,拳譜曰:混元一氣吾道成

      丹田貫氣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內容,不會貫氣法則丹田無法真正的聚氣,丹田氣不充足則丹田功有名無實。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譜曰:混元一氣吾道成。過去老拳師對此秘而不傳。所以至今很多練習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礎身法運動階段,甚至有的人對丹田氣聞所未聞。本節課程按古傳之法詳細講解丹田貫氣。

四、丹田運轉法——如何發動丹田氣,內家拳產生的根源

       丹田氣足之後,如果不會發動丹田氣,則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須會運轉之法。這也是內家拳法產生的根源,內家拳是由內而外練習的拳法,內家拳是先由內後有外,根據丹田運轉的側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異而形成不同拳法。本節課程以心意拳基礎為例講解如何以氣催動丹田運轉。

五、養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養就長命寶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譜中講「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那我們平時該如何養丹田呢?本節課程會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時間,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檢驗丹田功正確與否的十個身體特徵

       丹田功練的正確與否有沒有標準?怎麼自己檢驗練的對還是錯?本節課程總結了十個身體特徵,供大家參考研究。

七、丹田功練習中的注意事項和建議

       本節課程主要講解丹田功練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訓練計劃方面的建議。

學習方式:掃描圖片上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方「閱讀原文」加入學習《丹田功秘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共同推動傳統武術發展!

相關焦點

  • 楊澄甫弟子名單說略
    楊澄甫宗師武術界向以拜師儀式繁瑣、師徒名份極嚴,著稱於世。以楊氏太極拳解放前的規矩而言,要想成師門正式弟子,須經過師父的反覆考驗,符合條件得到認可後,經人介紹,本人寫拜師帖,舉行拜師儀式,向師父、師伯、師叔行過三拜九叩禮,師父及兩名以上見證人在拜帖上簽字等一系列手續後,方能進入師門,成為師父的入室弟子。
  • 楊澄甫弟子名單
    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名兆清,字澄甫,生於1883年,卒於1936年,享年53歲。先生教拳三十四年,桃李天下,入室弟子不下百人,記名弟子多不勝數,學員逾越千人。今將源自權威文獻的兩份楊澄甫弟子名單列陳並注釋如下,以饗讀者。 一、楊澄甫著《太極拳使用法》中的弟子名單《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由文光印務館編碼在國內首次內部發行。持書者即為楊澄甫弟子憑證。
  • 【往●事】太極宗師楊澄浦的邢臺六大弟子
    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名兆清,字澄甫,生於1883年,卒於1936年,享年53歲。澄甫先生1902年十九歲進京助父教拳,成為職業拳師,1902―1927年的教學活動主要在北京,1928―1936年的教學活動主要在南京、抗州、上海、廣州等地。先生教拳三十四年,桃李天下,入室弟子不下百人,記名弟子多不勝數,學員逾越千人。
  • 楊氏太極拳88式
  • 楊氏太極拳85式隱藏的秘密:太神奇了!
    楊澄甫宗師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為81式,崔毅士先生分為108式,李雅軒先生分為115式。雖然在計算動作的方法上和數量上以及個別動作名稱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楊澄甫宗師1931年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拳照和動作順序上演變而來的。
  •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周簡段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說到太極拳,不能不提太極拳的一代宗師王矯宇。 王矯宇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1936年恰滿百歲。那時,他已被徒眾奉居於北京和平門內的呂祖閣。每日雄雞首唱,眾多弟子齊集於呂祖閣前。待眾人進得廟中,廟門即閉。據一位目擊者講:王矯宇聞雞即起,常端坐於神殿外向弟子授拳,雖天降大雪亦不輟。
  • 太極拳傳人王錦士先生演練楊澄甫弟子鄭曼青傳鄭子37式太極拳
    太極拳傳人王錦士先生演練楊澄甫弟子鄭曼青傳鄭子
  • 祝賀楊氏五代傳人喬秀蘭老師喜收新徒
    2017年2月16日(農曆正月二十),楊澄甫宗師的次子,楊振基師門第五代傳人喬秀蘭老師在邯鄲市凱悅大酒店喜收七位新徒,楊澄甫式太極拳隊伍再一次增添新生力量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他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在全國發展的新紀元,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傑出代表。     從1928年至今,數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陳發科從陳家溝傳來的陳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且早已突破「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局面,從北京傳遍全中國,從北京走向全世界。
  • 楊澄甫唯一女弟子濮冰如
    濮冰如17歲時送患肺結核的弟弟到葉大密家學太極拳,當她的弟弟將楊式太極拳學完後,她也會練了。葉大密看後非常驚奇,當下就對濮冰如說:我免費收你為徒!她就成為葉門的一大三小(蔣錫榮、金仁霖、曹樹偉)中的資歷深者的「一大」。
  • 話說太極拳|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
    宗師陳子明第二十六回陳子明,生於1878年,卒於1951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太極拳名家陳復元之子,太極拳第九代傳人,近代太極拳史上代表人物。宗師楊澄甫第二十八回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生於北京,1936年3月3日逝於上海,與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澄甫自幼隨父學拳。其父楊健侯性情溫和,對於愛子楊澄甫習武不忍管束過嚴。
  • 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王其和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主要有大弟子劉仁海和王其和之子王景芳。劉仁海17歲拜王其和為師,受師父教誨達15年之久,深得王其和式太極拳精髓。初練時期與小其9歲的師弟王景芳整日廝混在一起,晨昏無間,相得益彰。在第二代傳人中授徒最多,劉仁海弟子幾近千人,其中許多為外省市弟子。他所演練的太極拳式舒展大方,有著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統一。
  • 太極拳24式(收全了24個視頻)
    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
  • 太極拳口訣,老話說得真絕!
    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
  • 楊氏太極拳之「慢」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楊氏太極拳之
  • 鄭曼青對楊式太極拳的貢獻(上)
    對鄭曼青宗師,過去我知道的並不多。隨著大陸與臺灣文化、太極拳交往的增多,我對鄭曼青宗師的了解和認識逐漸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楊式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鄭曼青老師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楊澄甫宗師的傑出弟子,也是中國太極拳界的傑出人物。現在紀念他,對楊式太極拳的繼往開來,對中國的太極拳進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現實意義。
  • 大隱於西湖的太極宗師
    提起這本外公留下來的拳譜,孟憲民難掩激動,「這個本子是他生前最為寶貝的東西,走南闖北,即使經歷戰亂,什麼東西都可以不帶,唯獨這個本子不可以丟下。小時候看他經常拿出來研讀,但絕對不會給外人看上一眼,包括我也一樣。直到小姨兩年前交給我,我才有機會第一次讀到裡面的東西。」  兩年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曾講述過民國武林的掌故,今年,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又掀起了一段和杭州有關的江湖風雲。
  • 太極拳認老理,練的過程中一定要看看.
    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
  • 楊氏太極拳動作名稱考證
    攬雀尾     太極宗師楊澄甫先生說:「攬雀尾為太極拳體用兼全之總手。即推手所謂黏連粘隨。往復不離不斷。逐以雀尾比喻手臂。故總名之日。攬雀尾。其法有四日。掤捋擠按。」太極拳命名者可能借鑑了戲劇中的「雲 手」來為在太極拳中用於左右攻防手法命名。太極拳習練者,在練習時,兩手兩臂虛實變化交互旋轉,協調一致,行如空中雲朵綿綿不絕。雲手是太極拳套路中一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體現了楊氏太極拳舒展大方、中正圓滿、動作和順、輕靈沉穩、由松入柔、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