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女兒國》:走出欲望迷途,方懂情為何物
文| 昊愚
金末元初詞人元好問16歲之作《摸魚兒·雁丘詞》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此詞應景敘情,悽婉纏綿,道盡詞人幽思,表明了詞人的早熟及對愛情的懵懂痴絕。也許是前世之愁怨,凝結了此世詞人之痴絕。因之愛情的迷障,便深深的濃縮在「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中。但到底「情為何物」,此詞也沒給出終極答案。
現代電影對許多名著的改編,都是在尊重主人公的名諱、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故事進行切割並重新配置的過程,這不能說對原著不尊重,而是時代變了,人的審美及對道德倫理的認知也相應改變。因之,電影版《女兒國》與原著的差距,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原著帶著傳統烙印,儒道文化的思想而來,改編的電影,則有著時代的背景,時代的意識。
觀《西遊記·女兒國》,也是西遊記中有意思的一段。原著表現的是「女王有情,聖僧無意」,而電影卻改編為「女王動情,唐僧起意」。將唐僧的形象表現的有血有肉,成為一個真實豐滿的人。電影中,唐僧師徒被河神追趕下墜的過程,看到了美麗、純真的女兒國女王,玄奘目瞪口呆,情愫萌動。這是他前世的遇合今世的再現。因之,才有了電影中悽惻纏綿的女兒國豔遇,有了生命之中最美的一場邂逅。
故事開始,唐僧師徒在船上遇到了性別不明的忘川河神,追趕他們突破結界,來到女兒國,邂逅了女王。女王問唐僧「你是男人?」唐僧愕然反問「我不是男人是那個?」故事就這樣展開,從而引出了女兒國古老預言中一個和尚帶著一隻猴子、一頭豬、一個小藍人進入女兒國的故事及兩段愛情糾葛。
接著師徒四人進入女兒國,豬八戒衝入山澗洗澡的女人堆中,遭到了女人們的暴力。然後被抓,解往王宮。悟空想噼裡啪啦一陣棍棒,卻被師父攔住。接著,女王設計,放了唐僧師徒。在這之前,豬八戒嘲笑孫悟空沒穿褲子耍光棍,悟空說誰偷了我的褲子我就扒光他的褲子,這雖是很好的笑點,但卻映射了現實生活中人只顧臉不顧腚耍無賴光棍的現實。
再後來,唐僧師徒被國師射殺,扔下山去,被女王帶到始祖山洞,尋找史籍殘頁,試圖解密離開女兒國的出路。在女兒國初祖雕塑的頭顱中,孫悟空以火眼金睛看到了殘頁藏於初祖頭中,便施法術用水衝出殘頁。這裡的「殘頁」,既是女兒國初祖智慧的化身,也是她對男人仇恨所凝結的怨氣。導演的這組特效設置很有原創性。他讓殘頁從女兒國初祖的頭顱中,被擁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用至柔的水衝下,並讓黑紅兩隻龍蝦鎮守。龍蝦本是盤中美味,但在有著魔障的人心中,卻是一種挑戰的象徵。而黑紅兩色,在五行中對應水火,本不相容,但在這裡卻成為聯盟。
於是你看到,殘頁跳啊蹦啊,笑啊鬧啊,說著風涼話,不時挑戰著唐僧師徒及女兒國王等人眾的認知底線,使他們在追逐中,體證生命的意義。鏡頭中,殘頁在俏皮的跳動,躲避著唐僧師徒、女王及侍從的追捕。這些深具法力的大神及武藝高強的女兒國的姑娘們,卻無法輕易的捕捉到那片小小的殘頁精靈。這是導演在藉助殘頁,寓意生命本是一本大書,即使一張殘頁斷片,如果不用心去參悟,也是無法明白那短短一頁文字所隱藏的寓意。而這追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人們讀書之時對書中文字思考、探究、感悟、理解的過程。
最終,女王抓住殘頁,但殘頁卻把身上的文字拋入水中。並說:「我讓你得到我身,卻無法得到我心。」於是,唐僧奮不顧身跳入子母河,將被拋棄的文字掬回殘頁之上。這就印證了女兒國初祖為自己的後繼者所設置的另一道玄關,即「初祖所設置的『情為何物』之謎題,後繼者雖然可以抓住其身影,卻無法得到其之心。」從而寓意了女王愛的命運。而唐僧用生命去捕撈文字,也表明了只有用生命去解讀那維繫著靈魂的含情之書,才是揭開「情為何物」謎底的法寶。
劇中,女王抓住殘頁,但文字一個個脫離殘頁跳入水中;唐僧掬回文字,但卻無法看到文字;沙僧入水救師,濺起水花導致八戒懷孕;悟空烤乾殘頁,看到了文字。這一連串獨具匠心的安排,無不表明導演對《西遊記》人物的理解、生命的理解。悟空心境空明,不縈萬物,所以能發現殘頁及殘頁上的字。唐僧雖在用生命去取真經,卻被情障目,不時迷惑。這就是生命的不同境界所導致的結果。
有缺頁開悟,便有抄經體證。一虛一實,亦幻亦真。導演巧妙的藉助抄經,來呼應缺頁成精,並賦予殘頁以思想,使唐僧師徒及女王從隨,都在追逐捕捉殘頁的過程中,來體證各自對情色、欲望、人性、生命、靈魂的認知。
因之,殘頁的特效,並不是導演隨便的設置,而是寓意著歷史本是一場大戲,我們每一個都是這場大戲的一部分,或完整,或殘缺,或內容詳實,或荒誕可笑。但無論如何,當插科打諢,說唱逗笑,哭哭鬧鬧完畢,也就難逃覆滅的命運了。這是導演的匠心,他藉助女兒國史籍的殘頁,來向人性發出拷問,我們如果不能戰勝心魔,那麼,即使弱小的龍蝦,也不會戰勝它。即使一片殘頁,也蘊含著我們無法參透的天地大道。
我無法記清殘頁上的內容,也就無法釋義殘頁的意蘊。但我想作為本劇的導演,他不是隨隨便便來說故事的。好的故事家對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都會精心推敲。何況一部電影每一鏡頭的展現,都是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因這個思想而起的生命串聯。
唐僧師徒三人懷孕,笑點百出,但也引起我對生命的思考。居中人物對孕育的不同看法:唐僧的深思,沙僧的羞澀,八戒的大叫,女王的期盼,都表現出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女王期盼唐僧生下小唐,讓她撫育,唐僧卻說自己要擔責。這就為人們提出了另一個命題,到底所懷胎兒的生命重要?還是西天取經普渡眾生重要?
於是,悟空去如意仙人洞求取解藥。洞口很小,但裡面卻容納乾坤。悟空遠遠聽到《女兒情》的優美歌聲,原以為是一位美麗仙子所唱,但走近前去,卻發現只是一位不男不女丑陋的仙人,這是否是導演在藉助劇情諷刺現代人審美的缺失?抑或現代人在「萬惡淫為首」的淪陷中,對欲望飢不擇食的表現?
而故事中導演為觀者所設置的「男人才是萬毒之毒」,也展現出現實社會女性權利的缺失,導致的道德淪喪。於是,悟空用真情感動了如意仙人,流下了真情的淚水。這位不男不女的如意仙人,與悟空之間也彰顯出一種同性之間情色的曖昧。
墮了胎兒,唐僧和女王走出洞來,用樹枝在長長的山路上抄著寫經文,壓抑內心的情愫。抄經的過程,預示了唐僧和女王不同的人生之路,看似平行,卻永不相交。接著,唐僧被國師投入苦海,女王駕神鹿趕到,和他雙雙跳入苦海。國師救主心切,祈求神通廣大的悟空苦海救主,但悟空飛來穿去,即使擁有火眼金睛,無邊法力,也無法找到師父的去處。這裡,悟空在苦海上盤旋的鏡頭很長,從而表現了導演的另一種匠心,即在情之一關上,沒有人可以幫得了忙,即使唐僧有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徒弟悟空,也無法真正的為相愛的雙方解脫心魔。心魔只有自解,自己解了方為解脫,別人再怎麼勸慰,也是徒然。
導演在故事中為觀者設置了一個玄關,一個迷障。玄關是無法打開的結界,迷障是「情為何物」的萬古難題。這道難題在拷問每一個人,到底情為何物?而只有弄懂「情為何物」,才能打開女兒國對外的結界,重新走出去。但打開結界的結果就是忘川河神對女兒國的滅頂之災。
故事在迷障中展開,導演以追逐殘頁——路上抄經——苦海行舟的安排,來詮釋生命的意義。這看似不相關的安排,實際上是有始有終之輪迴。追逐殘頁探尋「情」之意蘊,路上抄經體證「生命」之義,苦海行舟尋求「解脫」之道。只有捨生忘死,方能求得正果。
而「抄經」「念佛」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時尚,成為不少人想以此解脫生活煩惱的良藥。但抄經真能解脫生活的煩憂嗎?我很是懷疑。再想想有人遁隱終南,修佛念經,品茗彈琴,身邊卻美人相伴,這是修行呢還是作秀呢?是否,以退為進,心繫功利?佛系一出,天下無敵?
但「愛是成全,愛一個人,還是愛眾生」,卻成為唐玄奘證悟「情為何物」的一道難題。「愛是成全」,也是導演為女王、國師及忘川河神設置的一道難題。這道難題考驗著他們對生命、靈魂、愛情的體認。因之,面對不同的人,愛情這道謎題始終呈現出不同的釋義,至於何種釋義更恰切,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於是,今世無法比翼雙飛,便把情寄託到來生,於是,便有了「若有來生」的對白。我以為,「若有來生」不是偽命題,而是一個關於生命輪迴的故事。不相信來生,是進化論和無神論對人的思想進行漂白的結果。其實來生就包涵在生命深處,我們的意識之中。我以為,人是生生死死不斷的輪迴,人的各種恨離別,愛憎怨,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一種天意的彰顯。所以,人在本次生命的過程中,無法得到自己的所愛,但來世,重新為人,也許就會如願。
對女王來說,她的善良純真使她一定會有來生,但對唐僧來說,他取經之後,將會成佛,便不會出現在輪迴之中。因之,在這裡,導演對美好希望破滅之後所給予的人文觀照,成為了人類希望的寄託。就像潘多拉魔盒,潘多拉釋放了所有的惡,但只把希望關在盒中。
於是,故事便在「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反覆詠唱中,把人生的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自古事無兩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不負如來,是從靈魂深處,不負卿,是從人的生理之上。一個是靈魂的,一個是欲望的,但如果真正的進入修行,則真的要負卿了。
為此,他們為愛,陷入苦海。但苦海何曾是海,苦海實際是心魔。苦海在心中,就是欲望,如果不能拋棄欲望,那麼,即使出路就在眼前,你也無法看到。就像劇情所表現的,他們在茫茫苦海中漂泊,但晃來晃去,精疲力竭,九死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門出現了,苦海被看得一清二楚。門在這裡表現了另一種生機及生命的另一種境界。但他們在沒有堪透情關之時,苦海真是茫茫無邊際,但堪透之後,卻發現苦海其實並不大,站在岸邊的豬八戒、沙僧及國師,一眼就能望穿。因之,結界自然就被打開。而這結界,何嘗不是人的心魔呢?
因之,元好問的一句「直教生死相許」,道盡了愛的真義。但愛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各人自有不同的體驗。但唐僧愛的是天下蒼生,是一種拋棄自我欲望的大愛。因之,當他和女王看到心門,走出苦海,準備離開女兒國,但結界卻阻擋住了女王,從而也為女兒國帶來了致命的災難。
河水至柔,但足以克萬物。忘川河神因愛生恨,爆發憤怒,淹沒了女兒國。導演藉助這個橋段,表現了女人因愛生恨的可怕。但在這個橋段中,忘川河神的性別不明,是不是也在說明愛無性別可言,愛是一種付出,而不是佔有,佔有就是毀滅。以此來說明大愛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就如國師為了一個誓言,將自己與女兒國女王的命運緊緊的維繫在一起,也表明了愛的真諦,是超越種族性別的,是沒有國界之分的。何況,隨著唐僧和女王走出愛的圍城,看到了情為何物的真義,當明白之時,便是愛的質變與毀滅之時,所以,美就是毀滅,美就是悲劇,古希臘的哲人早就為人類指明了美的悲劇性。
當然,女兒國是一片淨土,一片沒有任何心機的另類淨土。說另類,是根據電影之中生命的繁衍是依賴子母河水來生殖的,女兒國的女人們不用男人,就可以延續自己種族的壯大。但當唐僧師徒的到來,打破了這片人類生命的淨土,一切的一切,便展現出一種另類的殘酷。所以,當唐僧師徒三人懷孕,女王勸唐僧生下小唐時,既表明了女王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人性的回歸。何況,女王的幾位貼身仕女,可以隨便打趣女王,也說明了這個國度的文明與開放。這是否是導演在藉助電影藝術,表現天賦人權的大道,來諷刺這個專制的社會?
因之,龍蝦守關——殘頁成精——男人懷孕——抄寫經文——苦海泛舟——心門洞開,既是劇中人物的命運,也是導演對生命的自我憬悟。龍蝦守關是入門,殘頁成精是究竟,男人懷孕是苦難,抄寫經文是體證,苦海泛舟是尋找,心門洞開是解脫。所以,入門探究竟,苦難中體證,尋找間解脫,在愛之一關,情之一物上,一人之力並不可為,而是需要兩人去共同參悟,共同理解,以達到生命最終的和解。為此,故事闡釋了一人悟道並不能成就生命的大愛,只有兩人齊心戮力,經歷苦難,才能悟道情為何物的真義。從而道出了「愛是成全、愛是奉獻」的至理。這也是故事的主人公對「情為何物」的終極理解。
因之,一切的悲劇皆是心魔所設置的迷障,只有堪透情關,才能擊退心魔。所以,黃帝問道廣成子,得到「離色而不老」的修煉真言,成為脫離輪迴苦海的一把鑰匙。為此,失去就是得到,得到就是失去。就像一人得到了所愛的女人,卻無法再去尋找其女人一樣。從而印證了《心經》中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論斷。色空一體,你說我們到底是真的存在還是不存在?
長按二維碼即可打賞,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