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女兒國》: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2021-02-08 正心堂

《西遊記女兒國》看了,一般,在《西遊記》這個大IP的所有改編版裡,實在只能算畫面不錯。

但是,劇裡討論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愛一個人與愛眾生有分別嗎?無分別嗎?為什麼?

——素說

乍一看,這似乎是個偽命題:

愛一個人與愛眾生怎麼可能沒有差別呢?

對比一下電影裡那「愛眾生的唐僧」與「愛一個人的河神」,答案似乎再清楚不過。

 

女兒國的周圍有條河,河裡有個忘川河神,二十年來他只愛一個人——女兒國裡的國師。

二十年如一日,即使不曾直面表白,即使自己無法進入女兒國,即使國師已經明確告訴他:「自己只能離開去守護女兒國國王」,忘川河神依舊守候女兒國,依舊守候心中的她。

這算海枯石爛的「愛」了吧?

而東土大唐來了一個和尚唐僧,他有一個大願——普度眾生,他的一生只愛眾生。

為此,他幼時出家,離開故土,遠走西域,漫漫長路,放棄個人愛恨情仇,只為取回真經解脫眾生於苦海。

這算感天動地的「愛」了吧?

 

但是,顯而易見,愛一個人的河神與愛眾生的唐僧差別太大了啊:

河神塗害生靈,他的河上全是翻船,是死屍。他為了愛國師,不惜殺死其他任何一個妨礙他的人。

河神二十年來獨來獨往,沒有人可能成為他的朋友,更沒有人接近得了他,他憤怒時可以化為巨獸,他愛時可以化為精靈。

而唐僧呢?

唐僧從不殺生,即使是妖精、鬼怪,他也讓自己的徒弟們手下留情,他愛的不僅是人類,更是包括所有動物、植物在內的萬物生靈。

唐僧多年前獨自上路西天取經,而觀音菩薩保佑他,齊天大怪、天蓬元帥、捲簾大將、西海龍王三太子全都臣服於他,他手無縛雞之力,卻擁有全宇宙最強的弟子。

所以,

「愛眾生的唐僧」難道不比「愛一個人的河神」崇高很多嗎?

「從不殺生的唐僧」難道不比「塗害生靈的河神」慈悲很多嗎?

「西天取經為眾生的唐僧」難道不比「二十年守河為女人的河神」偉大很多嗎?


但是,《西遊記女兒國》讓你看出,這時的河神與唐僧在「愛」上沒有任何差別,因為這時的他們都不懂「愛」。


河神二十年為一個人苦苦愛,到頭來佛祖告訴他:「忘川河神,你二十年來全是執念。」

執念怎麼可能是「愛」呢?

唐僧多年西天取經,可當八戒問他:「師父,如果有一天,你的緣來了怎麼辦?」他的回答是:「我去翻翻經書」。於是,八戒搖頭。師徒兩人共問蒼天:「情為何物?」

都不知道「情為何物」,又怎麼可能知道「愛」呢?

所以,在沒有進入到女兒國之前,在沒有遇見女兒國國王之前,唐僧與河神是一樣的,即使他口口聲聲守戒,即使他口口聲聲說愛眾生,但是他與河神是一樣的,甚至他都不如河神,因為他沒有愛過,他根本不懂得「愛」。

但是,進入女兒國後,唐僧遇見了一個女人——女兒國國王。

就在相遇第一眼,唐僧愛上了她。

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因為唯有它,可以避開你的頭腦,直達你的心靈。

即使你的頭腦拼命在說:「不要啊,不要啊」、「快走開、快走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即使你的頭腦用盡父母的教訓、師父的教誨、經書的教條.

你的心依舊呯呯亂跳,你的腳依舊寸步難行。

 

你就這麼直直地看著她(他),周圍的一切都不復存在,連過去、未來都不復存在,你在她(他)的眼裡看見了全部的意義。這時,父母、師父、經書等等,統統化為虛無,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會告訴你:你愛了。但是你自己,單單你自己,已經全然知道:你「愛」上了她(他)。

 

唐僧就是在那個時刻「愛」上了女王。而這時,才可以說,唐僧看見了忘川河神擁有的那種「情愛」境界,因為他也來到了這個境界。

在這個境界裡,唐僧會痴痴地看著女王,而忘了痴痴地念佛經;

在這個境界裡,唐僧會聽著肚子裡孩子的心跳,幻想與女王廝守一生,而忘了那「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

在這個境界裡,唐僧會寧願為了救心愛的國王重返女兒國,而忘了出了女兒國便可以繼續取經路;

在「情愛」的境界裡,唐僧痛苦、糾結、掙扎、疑惑;他所經歷的一切都在告訴他:愛一個人與愛眾生差別太大了啊:


愛女王一個人,就必須脫下袈裟,蓄起長發,背叛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忘卻眾生;

愛女王一個人,就必須破戒破規,生兒育女,在情愛裡糾纏,再不問佛祖「如何解脫」;

愛女王一個人,就必須駐守女兒國,放棄西天路,背叛那「一生只為求取真經」的誓言,任由眾生掙扎於苦海.

愛一個人分明就是愛眾生的阻礙,

愛一個人分明就是愛眾生的牽絆;

愛一個人,便不可能再愛眾生!

就像,愛一個人,怎麼可能再去愛他人呢?

 

一個傾國傾城,手握王權富貴;一個玉樹臨風,身負千裡之任。兩人的頭腦都在告訴自己:「不可以、不可以」,但兩人的心都在告訴自己:「在一起,在一起」,在無奈中兩人一起抄起了經,唱起了那最美的一段詞: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反省凡心損梵行,從來如此莫聰明;

既生苦難我西行,何生紅顏你傾城;

如何抹去你身影,如同忘卻我姓名。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上下五千年,這個問題被多少人問過?又有幾人得了答案?

唐僧問,女王也問,國師不問嗎?國師也問,河神不問嗎?河神也問。

可以說,直到這時,唐僧依舊比忘川河神高明不到哪裡去,兩人因「情」而起的煩惱、糾結、掛礙,執著沒有任何差別。

 

但是,當女王為了唐僧放棄王權富貴和萬千子民,在邁出女兒國的剎那讓自己和萬千子民化為僵石時,唐僧看見了自己「愛」的卑劣;

當唐僧為了救女王放棄西天取經和三個愛徒,背叛誓言,回到女王身邊只為喚她醒來時,女王看見了自己「愛」的綁架。

 

是在兩人都寧願為對方犧牲自己時,兩人看見了對方的靈魂。

換句話說,是自己達到「無我」時,才真正看見了對方。

 

就像影片中,當女王願意為唐僧放棄自我、為唐僧而放棄使命時,唐僧卻看見了女王的靈魂,看見了她身負的使命,看見了她生命裡最寶貴的東西。哪怕女王用行動證明「愛」可以讓自己放棄這些跟他走,但也正因為唐僧也深愛她,所以唐僧更要守護她的靈魂,更要守護她的使命。愛她,便要成就她的靈魂,這才是「愛一個人」的真正方式。

 

就像影片中,當唐僧為女王願意放棄自我,放棄西天取經時,女王卻做了一個夢,夢見唐僧為自己蓄起了長發,脫下了袈裟,兩人在一起了,自己很快樂,但是唐僧卻不快樂。

當女王把這個夢告訴唐僧時,她也懂了他的靈魂、他的使命、他最珍貴的東西。因為真正「愛一個人」,於是守護他(她)的靈魂。

 

到了這裡,唐僧和女王都超越了忘川河神那自私、狹隘、佔有的「情愛」,而走向了彼此懂得、彼此成就、彼此守護的「真愛」。


這樣的愛,無我,才看見你;

這樣的愛,有你,卻不要你;

這樣的愛,放你,故成就你。


這樣的愛痛苦嗎?痛苦!因為要學會放,要仍舊一個人面對孤獨;

但這樣的愛幸福嗎?幸福!因為學會了放,才更加擁有了彼此的靈魂;才能夠擺脫糾纏,超越輪迴,永不分離。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當唐僧問觀音:「我該如何是好?」

觀音的回答是:「但凡能放下的,都是你未曾拾起的。你是選擇愛一個人,還是愛眾生呢?切記,重披袈裟之日,才是你啟程西行之時,切記。」

 

直到唐僧完完全全付出了自己,也完完全全擁有了女王時,才懂得了「放下」。

直到唐僧完完全全進行了一次痛苦的、佔有式的「情愛」時,才懂得了無我的「真愛」。

也直到唐僧完完全全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愛一個人」時,他才懂得了「愛眾生」。


他終於懂得了「愛一個人」與「愛眾生」毫無差別。

為什麼?

 

如果沒有自己經過一場「愛一個人」的折磨、瘋狂與痴醉;如果沒有自己品味過其中的七情六慾;如果沒有自己感受過那病態的貪婪與佔有、那失去的恐懼與驚慌、那擁有的執著與迷戀,怎麼可能回首看見在情愛苦海裡掙扎的眾生,怎麼可能體貼眾生種種情感的來源,又怎麼可能感受眾生的眼淚如同感受自己的眼淚?


沒有自己苦過,怎麼可能走向慈悲?

 

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與眾生是一體的,你的七情六慾就是眾生的七情六慾,你的問題就是眾生的問題,懂了自己,便懂了眾生。


而且,也只有當你真正走進「愛一個人」的苦海,並實實在在從苦海中走出來時,當你至此懂得了「愛一個人」的真正方式時,你才有可能談「愛眾生」的真正方式,因為真愛的方式是無差別的。


沒有自己解脫,何談讓眾生解脫?

 

所以,電影的最後,是仍舊停留在「情愛」層次的忘川河神因為得不到女兒國的國師,便將眾生淹沒在憤怒而悲傷的海洋裡,那海裡全是河神的淚,也全是眾生的淚,而這時,唐僧聽著周圍的哭聲,悟出了「真愛」的他對掙扎在「情愛」裡的河神說:

忘川河神,小僧明白你的痛苦所在。其實,門一直都在那裡,走不出去的,始終是我們自己。生為萬物,情,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輪迴不息的原因,我們從中參悟的愛,最終能成為永恆。這份愛告訴我,愛一個人與愛眾生,沒有分別。

 

正如觀音所說,唐僧重新披上了袈裟,再次踏上了為眾生的西天取經路。但再次披上袈裟的唐僧,遇到「情為何物」的問題時不會再問經書,他心裡就有了答案,那答案便是「愛」。

《西遊記女兒國》在我看來,改編的劇情實在一般,看了頭便猜中了全部。沙僧弱化為肌肉男,八戒弱化為情種,唐僧弱化為暖男等等,都是角色嚴重的片面化。

但是,它卻針貶時弊,撕裂了現今時代兩類自稱「愛」的人所戴的面具,露出一個個虛偽而孱弱的靈魂。

一類是到處說著「我愛你」,實際上根本回答不出「情為何物」的懦弱男女。

一類便是到處說著「愛眾生」,卻連自己家人、身邊人都不會愛的卑劣男女。

而最難識別的,便是這第二類。

這類人看似「慈悲」,看似比普通人更「偉大」,但這種「愛眾生」只不過是掩飾自己「無力愛」的口號,是一個需要別人來讚揚他(她)「慈悲」、「偉大」的可憐靈魂,這樣的靈魂只不過是以另一種更高級、更隱蔽的方式來索求「被愛」罷了。

但在教團盛行的今天,我們隨處可以看見這樣打著「愛眾生」旗號的人。更可悲的是,跪在他們腳下的,是同樣一群尋求「被愛」的人。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這樣的循環,需要我們用智慧去看清:那個你稱作「師父」的人,那個自稱以「愛眾生」為使命的人,到底是沒有進入女兒國之前的唐僧,還是那深深愛過後懂得了「愛一個人與愛眾生實無分別」的唐僧?

本文作者:素說。原江蘇衛視製片人,現獨立自媒體人。出版圖書《幸福就像如來掌》,全平臺文章閱讀量超過1000萬。公眾號:禪說電影(ID:chanshuodianying)

版式:鴻佳

掃描二維碼關注【禪說電影

素說

獨立自媒體人

原江蘇電視臺製片人

全平臺文章閱讀量超過1000萬

相關焦點

  • 《西遊記女兒國》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2018年大年初一,陪著老媽去看了一場電影《西遊記女兒國》。本以為過年電影院人比較少,結果場場暴滿。《西遊記女兒國》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情難」,也叫「情劫」。這也是《西遊記》這部四大皆空的唐僧唯一一次動情的愛情悽美故事。唐僧師徒途經忘川河,因激怒河神而誤入西梁女界。
  • 《西遊記之女兒國》: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西遊記》裡,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齊天大聖》、《三打白骨精》、《女兒國》、《三借芭蕉扇》,鄭保瑞已經拍了三個,今天看完《西遊之女兒國》,才知道他下一部的目標就是
  •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愛的太真,太痴
    不負如來不負卿清 倉央嘉措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詩人是西藏第六世的達賴喇嘛,俗稱「藏王桑傑嘉措為了繼續維護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的政務和權利,在羅桑嘉措過世後,密不發喪,對外號稱喇嘛已「入定」,一切事務有他全權負責。一方面擔心日後東窗事發,所以去了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尋找靈童。而倉央嘉措就是這個被他選中的轉世靈童,他的一生從此發生了變化。
  •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是1986版電視劇《西遊記》 第十六集《取經女兒國》的插曲。
  •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哪有什麼兩個都可以要的啊!你想選擇安逸的生活,你就要承受一些很平靜的生活。或許,這就是人的追求吧,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可能你想要的,不是現在擁有的,但是,你能做的就是不要負任何人。畢竟,沒有人能讓你辜負。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想的很多,因為,我們總不能什麼都會擁有。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 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可以看出倉央嘉措是一位比較奇葩多情的佛教門徒。他的一生十分短暫,圓寂時僅二十四歲。雖然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形同傀儡;但是在文學上卻成就斐然。
  •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倉央嘉措最美的情詩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是卻大家不一定知道這是倉央嘉措寫的情詩。倉央嘉措寫過很多有名的情詩,還有一句對他的評價讓人記憶深刻,「住在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天氣之子》是否三觀不正呢
    由於新海誠導演之前的作品都非常優秀,在國內已經有了大量的粉絲群體,所以這部電影上映之後,很多人都在第一時間前往觀看,期待看到不輸《你的名字》的作品。可是,電影上映之後,出現了很多電影的負面評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氣之子》三觀不正」之說,因為劇情中,男主帆高為了拯救自己喜歡的人陽菜,導致巫女沒能成功獻祭,東京被淹沒,數百萬人失去了性命。
  •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天平不負卿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天平不負卿 2020-12-18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2018年大年初一,作為賀歲檔出現在全國影迷視線內的《西遊記女兒國》 可謂再一次將觀眾帶入了情天恨海的波濤之中。想起女兒國的國王和唐僧之間的因緣際會,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吟唱:「說什麼皇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
  • 凱裡法院: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天平不負卿
    凱裡法院: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天平不負卿 2020-12-20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倉央嘉措說「不負如來不負卿」,上半句更美,驚豔世間三百多年
    他自己也為此被人們稱為「痴僧」,特別是《六世達賴》詩中,一句「不負如來不負卿」,更為將痴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多的《情歌》公元1683年3月1日,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域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
  • 5本男主是和尚的僧俗戀小說,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推薦5本僧俗戀小說,除了《不負不如不負卿》,男主聖潔禁慾系,你還看過哪些?2,書名:《不負如來不負卿》 作者:小春小短評:此文作者巧妙的把歷史和小說結合在一起,男主一代高僧羅什,女主艾晴,此文比較慢熱,中間情節有點虐,幸而結局完美,相知容易相守難,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最讓人感動的是羅什和艾晴的永不放棄,就算等待多過於陪伴,從這本書裡讓我認識了鳩摩羅什,還了解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和佛教知識,為他們滿滿的愛感動,百看不厭的一本書,極力推薦
  • 電影《西遊記女兒國》主題曲叫什麼名字?是誰唱的?
    西遊記女兒國主題曲誰唱的《西遊記女兒國》主題曲名字叫《女兒國》,由李榮浩和張靚穎演唱。兩位實力唱將重釋王權富貴、戒律清規的同時均表示,女兒國的故事在國內深入人心,藉由這段佳話可以演繹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愛情樣貌。西遊記女兒國主題曲女兒國完整歌詞
  • 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詩13首詩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 倉央:最唯美的5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最唯美的5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其主要作品為:《倉央嘉措情歌》、《十誡詩》等。
  • 電影插曲女兒國 悄悄問一聲女兒美不美
    視頻|電影西遊記女兒國主題曲《女兒國》電影西遊記女兒國主題曲《女兒國》歌詞演唱:張靚穎/李榮浩/ 詞:倉央嘉措/楊潔/趙英俊曲:許鏡清/趙英俊/ 編曲:趙英俊男: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也不負卿反省凡心損梵行從來如此莫聰明既生苦難我西行
  • 《不負如來不負卿》: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不負如來不負卿》,看這本書時候大概是在幾年前吧,這段時間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重新拜讀了一下,感受良多。男女主角自小相識,相愛不能相守,愛而不得的那種心情。真的是應了倉央嘉措的那句「世間得來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電視劇《不負如來不負卿》與1650前遙遠的西域高僧的曠世奇戀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不負如來不負卿》這部電視劇,裡面的扮演者恐怕我們都不熟悉,但是卻是十分的好看。大概是我先入為主的觀念,並沒有感覺這部電視劇有何不妥,不過原著粉表示接受無能,這就是小說改編電視劇的最真實結果吧。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詩出自倉嘉嘉措詩集中的《彼岸花·誓言》,全詩為「卿負不來如負不,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她微微一笑,用燦若星辰的眼眸凝視我,發出世間最動聽的吟唱:「你若是花,便是凡塵最美的蓮花……」五世達賴是倉央嘉措的前世,他不想成為高高在上的佛爺,因為這樣他失去了親人、族人、朋友,失去了所有應得的快樂與自由,甚至忘了自己是誰,成為這世間麻木的行屍走肉。也再一次失去了心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