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在吃上面可謂是走心的很,挖空心思就要吃的好,吃出千百種花樣。作為書香門第和仕宦之家的墓志銘的蘇州菜,曾以精細的刀工、地道的火功、漂亮的花色冷盤享譽全國。一旦嘗過,往往一世難忘,味道好極了!時過境遷,食不厭精的蘇邦美食,似乎只流存在了老派影視劇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傳統小吃,鮮少露「真身」,只能用「失傳」二字概括。這些老蘇州人記憶裡的老味道,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回憶,更是蘇州的文化。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曾讓無數人驚嘆與讚揚的美食。
禿黃油
禿(tei)黃油。禿,音近似忒,是「只有」或「獨有」的意思,是吳語-蘇州話方言,在出蟹後取出蟹膏蟹黃,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後用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燜透,高湯調味,最後再淋上豬油和灑上胡椒粉便成。成品芬芳馥鬱,美豔不可方物,可謂中華美食最高境界。可配製禿黃油撈飯,禿黃油拌麵,禿黃油豆腐等。禿黃油撈飯,白花花的米飯拌上油亮金黃的蟹膏蟹黃。在嘴裡,肥鮮包裹著米粒兒,膏黏黃酥米糯,齒間留香,回味無盡。
說起禿黃油,老蘇州吃客絕對不會陌生。可能前幾年說這道菜,大家還是一臉懵逼,但是現在,似乎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道菜。蘇州人的大閘蟹太有名的,蘇州人得天獨厚,從來就是想吃就吃,所以吃蟹都吃出了名堂經來。禿黃油本來是一種「存蟹防飢」之法,即得以在蟹季過後仍能享用到反季節的蟹味,而豬油的作用,則是在沒有冰箱的時代起到隔絕和密閉的作用。
吃蟹的方式多樣,像活蟹現拆,拆出蟹肉蟹黃蟹脂膏用蒜姜酒油等炒成的蟹粉,製作出各種周邊產品,如:蟹粉小籠包,蟹粉豆腐、蟹粉獅子頭、蟹粉扒蔬菜等。
禿黃油也是蘇州人吃出來的一種高階美食。禿黃油與蟹粉有所區別,因為費料費功夫,平常人家已經不太會這麼折騰,但是總有老蘇州會回憶說起這道菜,飯上挖上一勺子禿黃油,那香味,整條弄堂都能聞到!
豆芽嵌肉
據說這是袁枚在隨園食單上的一道名菜,是慈禧太后吃過的。豆芽嵌肉,其精細程度簡直可與蘇州刺繡媲美,那麼絕細那麼脆弱的豆芽,竟然要將肉嵌進去,許多人別說沒吃過,就連聽都沒聽說過,總以為是文人墨客閒聊編造出來的天方夜譚。
美食家蔡瀾說豆芽嵌肉這道菜現在已無人肯做。電影導演徐昌霖在《蘇州美食》一文中曾寫到:它的精美簡直是無與倫比的,那如醬的肉末是用針尖一點點嵌進豆芽的細莖之內。
這道菜大部分蘇州人也只在長輩們的嘴中聽到過,而說起這道菜的長輩,也多是只有耳聞,並無真實吃過,可以說是道傳奇的菜餚。
他的製作也是精細到極致的。豆芽要挑肥嫩筆直的,為保證新鮮,從採摘到製作完成不超過三個小時,雲腿蒸嫩放軟用針塞入豆芽杆中。再淋上魚趐南瓜雞蓉熬製的濃湯,雅稱「金銀潤」,配上採芝齋糕點,再泡上一杯蘇州東山紫金庵旁明前「碧螺春」茶。能吃上這道菜的,在當時來說,都非富即貴,而這道菜在如今的蘇州,已經失傳。
煠紫蓋
煠紫蓋酥香鬆脆,歷史上跟松鼠桂魚、響油鱔糊、碧螺蝦仁等蘇幫菜一樣名傳四方,特別適合夏天食用。這道菜需要先把燜肉切成薄片,越薄越好,然後滾上蛋液,放到油鍋裡加工,這樣就成了。
聽聽簡單,要做好卻不容易:油鍋的溫度低了蛋液就會化掉;高了肉皮就會四處爆裂,不成型。然而不知什麼原因,這道百年名菜漸漸變得無人問津。如今只保留在虎丘正源菜館,蘇州其他飯店的菜譜上都找不到這道菜,所以幾乎沒人知道。
湯麵餃
湯麵餃從前又叫「燙麵餃」,湯麵餃春分上市,立夏前後落市,是典型的時令小吃。湯麵餃作為蘇州的傳統小吃,會做的師傅越來越少,1970年以後漸漸失傳。
做湯麵餃,麵粉要燉熟,再用開水和面,這樣麵餃皮才滑爽Q彈,有勁道。筍要時鮮筍,煮熟後切末,去辛辣味。老蘇州還一定要折12個褶子,代表12個月,一年團團圓圓。
三蝦豆腐
三蝦鮮味獨特,豆腐潔白滑嫩,蝦腦鮮紅鮮香,蝦仁柔滑鮮嫩。三蝦豆腐是夏令佳餚,也只有每年夏天河蝦上市的時候,才能湊齊蝦仁、蝦子、蝦腦,這也是河蝦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光景。小暑過後,將蝦腦、蝦仁和蝦子分別取出,分開三部分,加高湯,筍丁和豬腿肉以豬油熱炒而成,蝦殼煮湯。
這道菜最考蘇幫火工技藝。豆腐經過特別加工,在點鹽滷的時候嫩老程度要把握得精準,燒時才不失形,但是吃口又極為細嫩。
早期的豆腐,為靈巖山僧人所制,其自淨、細嫩與眾不同,配上三蝦,色、味俱佳,而這道菜因為製作工序太過複雜,已經沒有什麼地方會專門去原味的製作了。
西瓜雞
西瓜雞實質是清蒸雞。西瓜與雞共蒸,瓜的清香滲入雞肉,雞肉又能保持原有的鮮嫩。西瓜雞處理西瓜很講究,瓜要大小適中,頂端處橫向切開,將瓜瓤挖盡,在西瓜表皮上刻花,冠雲峰、虎丘劍池、寒山寺鐘樓等。將清蒸好的童子雞裝入西瓜皮囊中,蓋上瓜蓋,便可上桌。
這道曾在蘇州持續風靡四五十年的名菜,因只能在夏天吃,且必須當天烹煮當天吃,不能貯存又無法攜帶,因此知道的人還真不那麼多。
白什盤
白什盤,顧名思義是一盤不用任何調色的白炒的什錦菜。以蝦仁、雞片、蹄筋、木耳、香菇、筍片、魚片等多種原料混炒,講究白湯白炒原汁原味,沒有濃濃的調料,也沒有刺激的辣味,而是和蘇州的氣質尤其符合,無論色澤和口味都清新新鮮。相對於前幾道菜,這道白什盤還算是活躍。這道菜清淡、雅致,曾使不少外地客慕名而來,很多人都說,這道菜,就如同蘇州一般,吃出了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的安逸感。
近年來,一道「白什盤」可謂風頭日進,大有儼然而成蘇幫菜代表之勢,但有趣的是,這道聲名遐邇的「傳統大菜」,在眾多的地方文獻中卻始終鮮有其身影出現,甚至在坊間的口口相傳中,這道菜到底該稱作為「白食盤」、「白什盤」還是「白十盤」,一向都難得統一。著有《姑蘇食話》等多部蘇城美食著作的王稼句先生的意見頗具見地:最初應該是「『白食盤』,起意應出於舊時菜館中一道特有的風景線,但這個『白食』和蘇州人損人的『吃白食』意境全然不同,更多的是含有善意的一個戲謔稱呼。」
黑官膳
黑色的餃子、粽子、花生、麵條、雞爪…所有的菜都是黑乎乎的,像是在墨汁裡浸泡過一樣。趣味橫生的烏米文化展還原了曾經失傳70多年的民國官宴——黑官膳。黑官膳即用烏飯樹葉浸泡的原料做出的菜餚,黑官膳最早出現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在國民黨高官中流傳開來。宋美齡也愛吃黑官膳,抗日戰爭爆發後,黑官膳就此消失。
這些菜主要是利用烏飯樹的葉子染黑的。「老南京人都知道『四月初八吃烏飯』,正宗的烏飯就是用烏飯樹的葉子搗爛了浸泡糯米,再經過九蒸九曬才做成的。烏飯樹在南京叫「南燭」,也叫「青精樹」。它的汁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而且還有明目補腎的效果。
蘇州木瀆盛產烏米樹,兩三斤新鮮樹葉才能搗出一小碗原汁。將搗出來的原汁倒入上等糯米後,需浸泡一兩天,蒸出來的烏米飯才清香持久,甜糯催津,這就是黑官膳的原料,好在後人苦心鑽研,讓這道消失了70多年的民國官宴重新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糖油山芋
糖油山芋,創始於1821年的黃天源。以前一到山芋上市,那店裡便會在沿街處支起用紅糖或黃糖煮的「糖油山芋」一大鍋,由於製作工序多等原因,糖油山芋已經消失多年。
傳統糖油山芋講究的是師傅手下「細功夫」,選用紅心山芋,放在塗上了一層菜油的生鐵鑊子裡,再加水文火燜燒,並加入飴糖收膏起鍋裝盤。
凍雞面
春有三蝦麵,夏有楓鎮大面,秋有蝦仁蟹粉面,冬有凍雞面,以原料時鮮、製作精細為特色的「蘇州一碗麵」名聞遐邇。
凍雞面是蘇州傳統冬令面代表品種,由於製作工藝繁瑣,散養的草雞、初加工的浸、漂、洗、焐的火候、調料的濃度……一碗麵從準備到出鍋要花近10個小時,十分講究,再加上老一輩麵點師隱退等多種原因,蘇幫面傳統品種、製作人才出現「斷代」,凍雞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漸漸退出江湖。所以對於凍雞面老輩的食客可能還聽說過,後生一點的絕對是聞所未聞。凍雞面在朱鴻興齊門店「重出江湖」,聽說能「吃到了小時候原汁原味的味道」,有機會一定要去試試看。
灰湯粽
大家一定都吃過肉粽、豆沙粽、紅棗粽、慄子肉粽、蛋黃肉粽、、、、、、。但是,吃過灰水粽的一定不會多。今天要講的是已經失傳的蘇州特色的名點:灰湯粽。黃天源自創立開始,灰湯粽就是店裡的明星產品,但解放後就沒再賣了。已經失傳60多年,只有70歲以上的老蘇州才聽說過它。現在葑門橫街還有賣,在葑門橫街中間一段,早上才有,去的晚了買不到。
它曾經是蘇州的明星小吃,用秸稈灰浸的水(灰汁)拌入糯米包粽子,粽子包得比一般粽子松,打開的時候是不成形的。煮熟後是黃色的,入口比一般粽子綿軟。粽子的顏色為棕灰色半透明,吃起來不蘸白糖,而是澆上一種特製的糖油,甘美滋潤,甜而不膩,色香味俱佳,那股子特別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現在我們吃到的粽子都是人工鹼煮成的,而灰湯粽在浸米、煮粽都用的是天然鹼水,也就是用稻草、艾草、蠶豆殼或豆秸燒過的草木灰製成的,所以煮出來的粽子更軟糯可口,這是現代的人工鹼比不上的。
水晶湯糰
據說,水晶湯糰已經失傳九十年以上了...水晶湯糰大如核桃,較一般湯糰稍小,餡心主料是豬油白糖,皮子為水磨糯米粉,皮薄餡大,湯糰先放鍋裡汆至金黃時,個個透明如水晶。
舊時玄妙觀三清殿後曾有一處3000平的小吃天地,各種美食琳琅滿目,水晶湯圓就是其中一個。核桃大小、餡料是豬油白糖,皮是水墨糯米粉,皮薄餡多。吃起來需要先咬破一小口吃裡面的湯汁,而現在早已嘗不到這樣的水晶湯糰了。
兩面黃
兩面黃是一種蘇州傳統的麵食名吃,曾被稱為「麵條中的皇帝」,價格不菲。解放後就很少供應,消失已有二三十年,近年來在蘇州老字號餐飲界再次興起。
兩面黃的吃法也很講究,吃之前記得要翻個身,這樣才能吃出「外脆裡嫩」的最佳狀態,一碗麵配一碗蛋絲湯,一碟油,上來之後,喝口湯,再撈口面,一定會讓你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