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這樣的場景:
2018年2月1日:
小明終於如期畢業,進入理想的公司,正式開始了職業生涯。小明的月薪不高,才3000,於是他暗暗發誓:我要努力,儘快能升職加薪!」
下半年小明真的做到了小組的頭兒,月薪5000,可是小明年底查看銀行卡餘額時,發現只有1萬塊,小明心裡直犯嘀咕:「我的年收入6萬,加上獎金也有8萬,住在自己家裡,就吃飯花點錢,怎麼就攢了這麼點錢?這樣下去,我還怎麼買房買車,實現財務自由呀,我得立個目標!」
2019年1月1日:
小明將自己的新年願望貼在了朋友圈:
我,小明,2019年的新年目標是帳戶餘額增加5萬!我要努力賺錢!將來實現財務自由!目標就貼在這兒啦!歡迎大家監督!
不一會兒,小明的朋友圈顯示了好多未讀消息,原來是朋友們的點讚,小明很開心,心想:充實有意義的一年要開始啦!
2019年1月31日:
這個月小明一直都挺省著花的,今天他看了下銀行卡餘額,「不錯呀,這個月可是結餘了3500呢,這樣下去,加上過幾天要發的年終獎,年底實現攢錢目標那是妥妥的呀!」小明心裡美滋滋,滿意地退出了銀行App。
2020年2月15日:
過年了,小明突然收到了許久沒聯繫的老同學電話,「哥們好久沒見了,出來聚聚啊!」小明樂呵樂呵地去了,老同學見面自然要嗨起來,都是當年寢室的哥們,酒店,KTV,桑拿走起,一晚上下來,1000塊沒了。
第二天,小明爬起來,想想新年該給自己買個新年禮物,老早就在淘寶看中那款遊戲鍵盤了,要快1000塊呢,沒捨得買,終於等到發年終獎了,買!一上淘寶,發現還有不少東西也需要,買個高級滑鼠吧,配鍵盤,再買個人體力學滑鼠墊,三個組合肯定酷炫炸,平時用電腦也舒服。想罷,小明就果斷下了單,心滿意足地合上了電腦。
2019年10月30日
小明爸爸突然打電話過來,說媽媽生病了,需要做手術,需要20萬,爸爸只湊到了18萬,還差2萬,小明趕緊去銀行取錢,給爸媽送了過去。
從醫院回來的路上,小明突然想起:「銀行卡只有1萬塊了,今年只剩兩個月了,不吃不喝也攢不到5萬呀,今年的財務計劃算是泡湯了,哎。。。算了,再重新定個2020年的目標吧,還是一樣的,2020年我一定可以實現的!」
2020年1月1日:
小明朋友圈又發了遍一模一樣的文案:
我,小明,2020年的新年目標是帳戶餘額增加5萬!我要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將來實現財務自由!目標就貼在這兒啦!歡迎大家監督!」
同樣收到了很多點讚。
。。。
之後的事情大家也大概猜得到,小明每年的開頭總是預計能攢下幾萬塊,雖然父母不會再生大病要花錢,可結果卻總是和前面幾乎一樣,一年能攢下1,2萬塊就不錯了。
這不,小明前幾天又剛許下和2020年差不多的目標。。。
事情似乎陷入了死循環,小明就像只老鼠一樣,在一個圈子裡反覆跑,總也跑不出來,不要說什麼財富自由的遠大理想了,自己攢多點錢都沒做到,坦誠的說,小明的財務自由就是白日夢。
為什麼會這樣呢?鄒小強老師的《只管去做》這本書告訴我們,因為小明的財務目標踩到了目標制定的雷區—假,大,空,全,有任何一個這樣特徵的目標最終都不會被實現,小明的失敗是在一開始就是註定了的。
為什麼不能實現呢?我們來仔細分析下。
小明的年收入8萬,想一年攢下5萬,小明只考慮到自己的剛性支出每個月1500元,卻沒有考慮到一些彈性支出比如過年過節的人際往來等,而且小明本身沒有什麼其他掙錢的渠道,這個目標一看就是不容易實現的,目標太大!
小明想一年攢下6萬塊,這6萬塊從哪裡來?是靠升職加薪?投資理財?還是開拓副業?小明都沒有想清楚,目標太空!
所以,如果大家和小明都想要實現財務目標,每年攢到足夠多的錢,做個靠譜的財務目標計劃是很有必要的。《只管去做》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目標制定方法,叫做著陸式年度計劃法。我們分三步來講:
01
走心地定目標。你想財務自由,那就嘗試著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吧,想想財務自由後,自己能夠瀟灑地辭掉工作,帶上你和妻子和父母,坐飛機去到自己最喜歡的地方,盡情的享受美景和美食。。。細節越多越好,如果寫完後能讓你感覺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你的財務自由目標就有了初步動力啦!
不過,這封信裡展現的只是美好的願景,我們得把這個虛的願景轉換成看得見的,清楚明白的大目標。怎麼做呢?第一步就是清晰地定義這個願景,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裡曾經說過,對於一件事你如果連定義都不清楚,那就沒有做的意義了,定義完我們就分析可以實現它的幾大路徑,針對每個路徑確定今年可以做到的大目標。
你想財務自由,那你要麼通過投資增值,要麼就通過儲蓄增值。如果要投資增值,你今年就需要學習投資知識,進行投資實踐;如果要儲蓄增值,那你今年就需要多掙錢,升職加薪,副業變現,另外儘可能地節省開支。這樣,你今年的大目標就定下來啦。
那這些目標是不是合理呢?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可以用來檢驗的方法,叫做SMART原則:
好的目標是要滿足這幾個條件的——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可以達到的,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的,有明確的時間期限的。
只要符合這個原則,大目標就是合格的啦!
02
拆解大目標。如果你想要通過投資增值,那你可以把這事個目標拆成幾步,比如學習投資知識,開設投資帳戶,進行投資實踐,然後每一步再拆成更小的步驟,比如學習投資知識可以拆分為挑選具體的可投資品種,報名相應的學習班,寫出投資分析報告等,逐步細化,做到每一小步都是可行的,合理的。
不過,這個拆解只對項目類的目標很有用,對習慣類的目標,比如每天聽得到App的投資課,就很難起作用了,那怎麼辦呢?
作者又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叫做習慣卡法,它包含2張習慣卡。
第一張叫做習慣培養卡片,上面寫上你要培養的習慣 —— 每天聽一節投資課,你要培養這個習慣的原因——為了財務自由,習慣養成給自己的獎勵——買一本自己最想看的書,和你應對突發情況的對策——如果臨時加班當天沒完成,第二天一定抽空補完。沒事經常把小卡片拿出來看看,讓自己時刻記得自己的初心,自己的目標。
第二張叫做習慣記錄表,就是記錄你每天完成任務的情況。有沒有注意到表的右下方有幾個可以塗黑的小人呢?作者把它們稱作容錯小人,因為養成習慣的過程中肯定或多或少有幾天沒能完成任務,我們也不能打包票說自己每天都能聽完一節得到App的投資課,這些小人就代表我們沒聽完的那幾天。
我們可以預先定好自己可以有幾天不完成任務,也就是幾個小人,只要不超過這個數字,我們就算是成功的,就像打遊戲一樣,我有三條命,打完了我才算輸。
這樣,養成習慣就不會那麼痛苦啦,可能還會有打遊戲的快感哦。這種快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養成習慣,當然,這種容錯不能太多,要不然,好習慣就養不成啦!
03
徹底落實計劃到每一天。讓每日清單裡不光有我們工作必做的事情,還有我們的財務自由計劃事宜。千萬不要等到工作結束再來執行個人計劃,因為恐怕等忙完工作就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啦!在這裡,作者也提供了一個很棒的方法,叫做分區清單和4D工作組合法。
分區清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日常清單分為兩部分,左邊的剛性時間區和右邊的彈性時間區。你的工作開會肯定是分在剛性時間區,到點了你就得去開會,而你的得到App聽課就分在了彈性時間區,因為你可以掌控聽書的時間,比如午飯或者通勤時戴上耳機聽個十幾分鐘。通過這樣的分區,你就能知道你究竟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啦!
而4D工作法是分區清單的補充,主要是4個D :
Do it now:要立即去做的事,比如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郵件,這個記在彈性區。
Delay it:今天要做的事,主要分為3種:
1 今天必須要做的事,比如投資課上課,開課時間是固定的,就記在剛性時間區,這段時間你得排除萬難,保證這段時間只做這件事。
2 可以自己安排的事,比如寫投資課作業,只要在截止時間前開始都可以,就記在彈性區,並且做個任務分解,這樣我們工作間歇就可以做點相關的事情,比如背點投資課精華,找點投資課作業資料等。
3 今天別人交代的未來要做的事,比如未來要開的會就記在在日曆裡。
Delegate it:授權給別人做的事,比如工作上的交接,授權後確認下未來的交接時間,日曆裡設置好提醒。
Don't do it:不要做的事,那就是一些影響個人目標的事情啦,比如亂花錢,不該多花的錢一分也不要花。
從願景到大目標到小目標到日常清單,就像飛機的降落過程一樣,我們把看起來虛無縹緲的財務自由這個概念一步步做到了落實,如果我們能這樣按部就班的,一天天地做下去,可能第一年攢到5萬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是隨著我們投資知識和經驗的增長,每年的餘額會增長的越來越快,形成複利效應,那個時候一年漲個十幾萬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總是羨慕有些人,日進鬥金,以為他們的人生開了掛,其實我們應該繞到他們後面看一看,我們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夜暴富,他們也是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計劃慢慢積累財富,最終形成複利效應,達到富人階層。
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一蹴而就,只有腳踏實地。
大家共勉。